浅谈从卢西恩·弗洛伊德《关于绘画的一点思考》中得到的启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论研究ART EDUCATION RESEARCH
为了更好地了解卢西恩?弗洛伊德,除了观摩他的绘画作品,了解他的相关报道访谈,笔者还反复阅读了他的一篇文章《关于绘画的一点思考》,这对于从事艺术学习的人来说受益匪浅。

众所周知,卢西恩?弗洛伊德是英国当代最伟大的画家之一,因其强烈的写实肖像,特别是裸体肖像而闻名于世,其作品风格粗率、性感而注重绘画性。

无论作为艺术家还是普通人,他都被认为是难以相处的。

他将自己置于孤僻和封闭的状态,远离喧嚣的国际艺术潮流,更多地向自己的研究领域纵深开掘。

其绘画对象从不叙述戏剧性的事件,这也使他成为某种定型的画家。

人们在惊叹其作品的同时,也一直都想了解这位画家对艺术的只言片语。

1954年7月,英国杂志《Encounter》第3辑第3号23~24页发表了弗洛伊德的一篇文章《关于绘画的一点思考》,语言简洁犀利,这是他一生唯一的一篇关于绘画的文章。

在他晚年时,他的粉丝强烈要求他再写一篇文章,而他也是在过去的文章基础上稍加渲染。

他自始至终未曾改变他对绘画的见解。

我们反复阅读,依靠大师的指点寻找真理,只不过还想得到更多的秘密。

文章的一开始,弗洛伊德就阐明了自己的艺术观念:
“我绘画的目的是通过展示一个强化的现实,以挑战和触动感官。

”由此,我们可以理解其作品的视觉冲击力的由来。

用“强化”二字,极大地放大了现实,目的是“挑战”和“触动”感官,可以感觉到画家追求结果的勇气、霸气和决心。

他的作品做到了这一点,他用画笔有力地揭露了深刻的现实。

“而能否达到这一点则取决于画家对他所选择的人或对象有多强烈的理解和感受。

因此,绘画成了唯一如此的艺术门类——艺术家感受直觉的特质对他本人来说或许比应景的知识或智商更为珍贵。

”注重对对象的理解和感受是艺术家必备的能力,而弗洛伊德用“强烈”二字,强调了感受的深度。

同时,他也提出了直觉对艺术家的重要性,堪比智商、应景能力,用“珍贵”二字形容,足见直觉的重要性。

直觉是个很抽象的名词,可以理解为对事物的敏感度,它可以让画家保持清晰的头脑以捕捉灵感。

评论家说弗洛伊德一直对存在事物的多样性保持敏感,这是他保持作品活力的法宝,可见,直觉是需要培养和强化的。

文章的第二段涉及了我们经常谈到的“风格”
“绘画精神”问题,见解十分精辟。

“画家们赋予自己内心深处最关切的事物以生命,并将之呈现给他人,这个秘密通过画幅,被感同身受的参观者们揭开。

”弗洛伊德诚恳地表述了画家对关注生命的表达实
浅谈从卢西恩?弗洛伊德
《关于绘画的一点思考》中得到的启发
□高艾荣
摘要:绘画的目的是展现强化的现实,画家只有完全了解自己的特质,才能避免寻找现成观念对号入座,而和题材保持一定的情感距离,题材则被置于最微距的观察之下。

绘画必须独立于生活,画家必须将一切视为所用和所乐。

关注绘画的主题和它的周边氛围同等重要。

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关键词:绘画最微距的观察生命的情感物体散发的灵韵
27
质,也一直提醒观众,他的作品表达的是一种生命的色彩。

“画家必须让他所拥有的一切狂想和情愫自由驰骋,不抗拒任何自然的吸引。

这种自我放纵扮演的角色犹如一种规则,让画家摒弃非本质的东西,提炼出个人的特质。

”进入绘画的过程,弗洛伊德的观点是画家必须进入一种自由的状态,狂想、情愫自由驰骋,这是一种开放的气场,人愉悦而亢奋,放开心灵去表达,在这种开放的状态下,有很多东西自然会吸引人,所以要做到不抗拒,不抗拒意味着让一些东西进来,同时也表明我们有时会拒绝、害怕这种吸引。

打开心扉,接受该来的东西,结果就是“画家们摒弃非本质的东西,提炼出个人的特质”。

在这种取舍中,画家独特的感受力得到了升华,有了表现这个世界的独特语言,这就是所谓的个人特质。

“一个画家的特质必定由他生活中执着而来,因此他永远不必自问什么才是适合自己的艺术。

只有完全了解自己的特质,画家才能免于陷入寻找现成观念对号入座的倾向。

”什么才是适合自己的或自己适合什么样的艺术,一直是很多从事艺术学习的人的自问,这个回答让人豁然开朗,而弗洛伊德似乎从未为此困扰过。

当画家执着追求的时候,自己的特质就会自然地彰显,这是必然而非偶然。

不了解自己的特质就是不明了自己的执着方向,没有对绘画本质的投入了解和认识,很容易对号入座,将自己划入一定的区域内,限制自身发展。

“不然,他将慢慢地把生活简单地归为一类艺术素材,面对某样事物时,他将如此自问‘我能把它画成一幅画吗?’由此,他的作品将随着情感的卸载而慢慢衰退。

”弗洛伊德进一步说明了结果。

将生活归为简单的素材,将过多的情感用在担心是否能完成一幅画,是否画得好而产生犹豫不决,情感没有归到实处。

接下来的一句话也触动了笔者,
“不过也许,他会说自己已到了提炼艺术而非特质的(阶段)了,所以才将绘画对别人来说可能创造生命的情感隔离开来”。

有些人会用这种理由反驳,可以这么理解,还没了解自己的特质就已经到了提炼艺术的阶段,是自大和绘画情感创造缺失的表现,何况这种特质是在追寻事物的表现中形成的,是贯穿在执着的追求中创造生命的情感。

第三段中,弗洛伊德说:
“对题材的痴迷让艺术家们马不停蹄地工作,人们从事艺术生产,并非对已有的经验及过程驾轻就熟,而是源自他们对所选择对象的一种交流诉求。

”他肯定了艺术家的初衷,而接下来他说:
“这种需求来势汹汹,充满了感染力,但是画家却需要和题材保持一定的情感距离,允许题材自己发声。

一旦作画的过程被激情充斥,覆盖,那么画家将亲手扼杀题材。

”这可能是艺术家经常会犯的错误,很多人有同感,但不知道是什么缘故。

画家和表现的题材紧密相连,但各有情感,他们是平衡的统一体,画家的激情让题材有所局限,便丧失了表达题材的意义,因此,保持二者之间适当的距离,维持二者的关系是必需的,画家需要激情也需要理性。

第四段仅一句:
“那些否认再现生活,将绘画语言局限于纯粹的抽象形式的画家们,正在剥夺自身挑衅审美情感的可能性。

”接着,第五段将两种画家进行对比:
“而那些把生活本身当主题的画家,或与日常生活为伍,或始终将它们萦绕脑中,为的只是将生活原封不动地,字面化转为艺术。

”弗洛伊德有力地肯定了后者,他喜欢的画家伦勃朗、夏尔丹、塞尚等都有这种特点,其作品更是如此。

他的画家朋友弗兰克?奥尔巴赫评论他:
“我不知道竟然还有这样的美学。

未经加工的对象,不为增加艺术的可看性而进行烹调,不以色调亮丽的卤料裹覆,也不以所谓的构图来装盘。

”弗洛伊德笔下斑驳的墙壁、生锈的铁床、木质的地板,这些不经意的事物都转变成了艺术。

接下来他说:
“题材必须日以继夜地置于最微距的观察之下,唯有这样,他,她,它才能最终揭示一切,若非如此,
‘选择’就无从谈起。

”绘画的过程中,观察始终伴随着画家,而弗洛伊德强调了最微距的长时间的观察,为的就是揭示一切,选择或舍弃,这需要极大的能力。

这种观察是时间和耐心的结合,为的是等待和发现。

弗洛伊德曾说他一辈子都在学习观察,他不能在此偷懒,他希望如果他的精神集中到一定程度,那种强烈的审视本身就可以给画作注入生命力,而时间就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奢侈品。

“人们通过生活中或是生活中所缺失的某些甚或所有角度,通过动作或态度,通过时刻转换间的细小变化揭示着它,这正是让艺术独立于生活的日常常识。

这种独立性是必需的,因为打动人的作品向来不仅仅是生命的揭示者,它必须具备一个属于自己的,能够准确折射生命的躯体。

”画家从描绘对象的细微之处找到了存在的艺术,它们无处不在,只待发现,它本身就具有艺术性,只是画家发现了这个秘密并将它揭示出来,这是双方的,揭示者和被揭示者,被揭示者同样需要具有自己的个性并能够折射出生命的特点,艺术的独立性表现于此。

“我之所以说人们需要一个让绘画独立于生活的完整生活常识,是因为当一位画家因为对自然产生遥远崇拜和敬畏而停止对事物的考察时,他只能肤浅地模仿自然,因为他已不敢去改变它。

”弗洛伊德用他的观点补充了艺术独立性的常识特点,其实,这仍然是一个“关注”的问题,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对自然产生遥远的崇拜和敬畏,对艺术十分倾慕,都会影响一个人在观察事物方面的投入,从而阻止其在艺术上的发展,而艺术则是需要人们大胆去创造的。

第六段的内容读来感同身受。

“画家必须将一切视为生来为他所用和所乐。

”仅此一句话,让人感觉大气磅礴,一种放下包袱去接纳,不畏惧、乐观积极的心态,画家必须拥有这种对待事物的态度,才能放下一些顾虑,愉悦前行。

“试图服务于自然的艺术家只是一个艺术的执行者。

而且既然如此忠诚的复制对象也不能与画作并肩于墙,既然画作只能独自展示,谁还有兴趣关注对象被复制的精确与否呢。

”弗洛伊德用幽默、确切的比喻说明了绘画中表现与再现的问题,回答了我们对此的疑惑,我们更多的是做一个艺术的创作者而不是执行者,更多注重绘画的主观性。

“一幅作品是否有说服力,完全取决于它的内在和看它的人。

”内在就是作品的内涵深度,弗洛伊德在这里加入了“看它的人”,观者的学识修养也决定了和作品交流的效果。

塞巴斯蒂安在对弗洛伊德的访谈中曾问他,如果有人评价他的作品说这里画得不对、那里画的解剖有问题时的态度,他也如此回答:
“那要看谁说的了。


“模特对画家的服务功能应该仅限于非常私密的范畴——提供一个最初的兴奋点。

画面体现的则是画家对此感受的一切,认为值得保留的一切和倾注的一切。

如果画家从模特身上所汲取的所有物质都能体现在作品中,那么没有人能同样描绘两次。

”模特能为画家提供一个兴奋点,正是这种吸引,引起画家的关注,这种感觉逐步强化,而观察如此神奇,画家倾其全力,调动所有的感觉,将对象所有的东西吸取到画面中,没有什么东西能被同样描绘两次,这的确是一个真理。

第七段中,弗洛伊德强调了物体和环境的关系。

“一个人或
28
理论研究
ART EDUCATION RESEARCH (上接第26页)
两个字。

字数虽少,但是每句话都与相应的图画完美对应,对情节表现起到应有的作用。

如,在玛德琳正式登场的那页上仅仅有一句话:
“最小的那个女孩儿,名叫玛德琳。

”图中画了一名裁缝、一台缝纫机和站在凳子上的玛德琳,裁缝正跪在地上给站在凳子上的玛德琳量下半身的长度,图片通过跪着工作的裁缝和玛德琳站在凳子上的画面以及与缝纫机的大小比例,暗示她年龄非常小,与文字“最小的那个女孩儿”相对应。

6.方便阅读的版式编排
目前,市场上有很多儿童绘本的内页采用了互动式设计,也就是结合书籍内容在内页中添加了灵活的翻转页、伸缩页、折叠页等,甚至添加一些小型的贴纸游戏、拼图游戏乃至立体书效果,这种做法比传统的书籍装帧形式更能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儿童通过玩书中的智力游戏,能更好地接受知识。

对出版方来说,其较高的售价也具有足够的利润空间。

但互动式设计有一定的局限性,类似《玛德琳》这一类相对传统、以人物塑造和故事情节见长的故事类绘本,插入过多的互动式设计反而容易破坏情节发展的连贯性,削弱欣赏效果。

无论是否采用互动式书籍设计手段,就单幅页面来看,儿童绘本的单页版式编排也不宜过于复杂,否则会在一定程度上给儿童造成阅读障碍,严重的甚至会导致故事阅读逻辑的混乱,让家长无法顺畅地讲述。

儿童绘本的版式设计必须以方便故事情节的展开,有利于家长、儿童顺畅阅读为基本原则。

《玛德琳》的画面结构与图文混排的版式都非常清晰、明快,一图一文的搭配
给人一种工整、简洁的感觉,视觉流程非常通畅、有序。

结语
在我国,随着学前教育和亲子阅读越来越受到重视,儿童绘本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期,这对中国原创儿童绘本的发展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起步较晚的中国原创儿童绘本需要更多的社会关注,需要更多的优秀人才投入其中,结合中国儿童和中国教育的特色,学习、归纳国外儿童绘本的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创造出更多优秀的中国原创儿童绘本。

中国原创儿童绘本必将在中国儿童的学前教育和亲子阅读活动中发挥应有的重要作用。

基金项目:2015年安徽省教育厅省级质量工程项目:动画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015zy149)。

参考文献:
[1]廖宏欢.浅析儿童绘本图书的现状.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1(22).
[2]徐晓婷.以《母鸡萝丝去散步》为例论儿童绘本的创作特色.文学教育(上),2016(7).
[3]高文慧,魏劼,万萱.儿童绘本书籍趣味性设计方法研究.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12).
(作者单位: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
编辑杨婷
一件物所散发出来的灵韵正如它们肉身的一部分。

它们在空间中营造的迹象与自身息息相关,一如它们的颜色或气味。

两个不同的个体在空气中所产生的效果正像同一空间中的蜡烛和电灯泡。

”这种描述和指引很自然地将画家的关注点向纵深拓展,外在的形态和内在的神结合,就是我们所说的形神兼备。

它是各种感官的组合,包括形态、声音、颜色、气味、光线等,画家辨别它们在空气中的特征以及相互联系和影响,将其摄入画面。

“画家必须像关注主题本身一样关注它的周边气氛。

正是通过对气氛的观察和感受,画家才能锁定自己作品所希望传达的感觉。

”物体存在于一定的气氛环境中,与环境相互影响,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物体不会孤立存在,弗洛伊德深刻地提出了环境气氛感受的重要性。

他本人对此做出了苛刻的要求,如他在创作《裸体男人与老鼠》时,即使此刻没有画那只老鼠,模特的手必须自始至终握着,因为他认为对象的缺失和存在,会影响整个环境气氛的感受。

如何看待一幅作品的完成,文章最后弗洛伊德提出了他的看法:
“在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从来没有哪怕片刻的完全满足,期间虽然有一丝肯定,但随即便伴随着作品的完成而消失。

因为直到这时,画家才意识到他所创作的只是一幅画而已。

”笔者一直以为创造了这么多优秀的作品至少足以自我安慰,可弗洛伊德只是轻描淡写地说只有一丝肯定,这种肯定还立即消失了,这是何等的谦逊,心态变化的过程就是对艺术深层的思考:这仅仅是一幅画而已。

转而画家严肃、庄重、冷静地表达:
“此时,他才胆敢幻想作品会活起来。

难道不是这样吗,完美的作品诞生之日就是画家的弃笔之时,正是这种巨大的不满足推动他前进。

所以创作的过程对画家来说可能比作品本身更重要。

过程,就是一种‘瘾’。

”当我们力求结果的时候,最终发现过程才是重要的,甚至弗洛伊德把它称为“瘾”。

这是一种哲学。

弗洛伊德对完成的作品的确没有什么特别的兴趣,但是会关注它们的去向。

在美术馆观看自己的展览时,总是一会儿就出来。

《去你的,生活:与卢西安?弗洛伊德共进早餐》中记录了弗洛伊德的一段话:
“每天起床的唯一目的:去画画,去创造美好的事物,去创造比昨天更好的事物,不放弃,与人竞争,并且雄心壮志。

”不满足已有的东西,不断超越,创造更美好的事物,让作品总是充满活力,这就是弗洛伊德的艺术写照。

弗洛伊德的这篇文章,让我们感受到了很多艺术真谛,引起我们更多的思考。

就笔者本人来说,每次阅读的感觉都不一样,有时也难以用确切的语言表达,更多的似乎是与大师的某种精神上的交流。

“绘画之所以存在,乃是基于创作者对描绘主题的热情观照,正是这份观照为我们留下了那一幅幅为人们所欣赏的作品。


参考文献:
[1](英)乔迪?格雷格.去你的,生活:与卢西安?弗洛伊德共进早餐.屠珀,译.新星出版社,2015.
(作者单位:湖北仙桃市理工中等专业学校)
编辑桂湘书
2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