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制作与测试我们的小船》教案19(2022新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制作与测试我们的小船》教案19
(2022新版)
一. 教材分析
《制作与测试我们的小船》这一课旨在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浮力原理,学习制作小船并测试其稳定性。
本课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但对于浮力原理的理解还较为抽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以学生为主体,引导他们通过实践活动去感受和理解浮力原理。
三.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浮力原理,知道物体浮在水面上的条件。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
1.浮力原理的理解和运用。
2.小船制作技巧和稳定性的测试。
五. 教学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采用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采用实践活动法,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和理解浮力原理。
六. 教学准备
1.准备小船制作材料(如木板、绳子、泡沫等)。
2.准备浮力测试器材(如称、水、容器等)。
3.准备相关教学课件和视频。
七. 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利用课件或视频展示各种小船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小船的用途和特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5分钟)
介绍浮力原理,让学生初步了解物体浮在水面上的条件。
3.操练(10分钟)
学生分组制作小船,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巩固(5分钟)
学生演示制作完成的小船,讲解小船的制作过程和浮力原理的应用。
5.拓展(5分钟)
讨论如何使小船更稳定,引导学生思考并尝试改进小船设计。
6.小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浮力原理和小船制作技巧。
7.家庭作业(5分钟)
让学生回家后,尝试制作更稳定的小船,并观察生活中的浮力现象,下周分享心得。
8.板书(5分钟)
浮力原理:物体浮在水面上的条件是物体密度小于液体密度。
小船制作技巧:船体要均匀,重心要低,船底要平稳。
以上教案根据教材和学情分析,结合教学目标、重难点、方法和准备,设计了
详细的教学过程。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时间安排。
教学情境和教学活动分析:
《制作与测试我们的小船》这一课的设计,旨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以致用,深入理解浮力原理,并通过动手制作小船,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1.教学情境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利用课件和视频展示了各种小船的图片,引导学
生谈论小船的用途和特点。
这样的情境设计,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入学习状态,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教学活动
(1)呈现:在呈现环节,我通过讲解和示例,让学生初步了解浮力原理,为
接下来的实践活动打下理论基础。
(2)操练:在制作小船的活动中,学生分组进行,互相协作。
这个环节既培
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提高了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
(3)巩固:学生演示制作完成的小船,并讲解小船的制作过程和浮力原理的
应用。
这个环节有助于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4)拓展:在这个环节,学生讨论如何使小船更稳定,并尝试改进小船设计。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小结:通过教师总结,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了更系统的理解,有助于提高
他们的知识掌握程度。
(6)家庭作业:学生回家后,尝试制作更稳定的小船,并观察生活中的浮力
现象。
这个作业既巩固了课堂知识,又让学生将知识应用于生活。
1.课堂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遇到了以下问题:
(1)部分学生在制作小船时,对浮力原理的理解不够深入,导致制作过程中
出现困难。
(2)在讨论如何使小船更稳定时,部分学生表现出创新思维不足,无法提出
有效的改进措施。
2.解决办法及改进措施
(1)针对学生对浮力原理理解不深的问题,我在制作过程中加强了对学生的
个别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浮力原理并应用于实践。
(2)为了解决学生在讨论环节创新思维不足的问题,我鼓励他们观察生活中
的浮力现象,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此外,我还在课后对教学进行了反思,总结出以下改进措施:
(1)在呈现环节,可以增加更多生活中的浮力现象,让学生加深对浮力原理
的理解。
(2)在操练环节,可以适当增加制作难度,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拓展环节,可以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4)在家庭作业环节,可以让学生记录观察到的浮力现象,并进行简要分析,以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总之,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我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对知识的
理解和应用,培养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实录:
在教学《制作与测试我们的小船》这一课时,我按照预先设计的教案进行教学。
课堂导入环节,我通过展示各种小船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小船的用途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氛围活跃。
在呈现环节,我详细讲解了浮力原理,并通过示例让学生初步了解物体浮在水
面上的条件。
学生们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讨论。
在操练环节,学生们分组制作小船,我在课堂中巡回指导,解答他们在制作过
程中遇到的问题。
学生们兴致勃勃,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制作出各种形状的小船。
在巩固环节,学生演示制作完成的小船,并讲解小船的制作过程和浮力原理的
应用。
其他同学认真倾听,积极提问,课堂氛围良好。
在拓展环节,学生们讨论如何使小船更稳定,并尝试改进小船设计。
这一环节
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他们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建议。
最后,在总结环节,我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了简洁的总结,强调浮力原理和小
船制作技巧。
学生们纷纷表示对本节课的内容印象深刻。
本次教学实践总体来说是比较成功的。
教师在课堂导入环节通过展示小船图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呈现环节,详细讲解了浮力原理,让学生初步了解物体浮在水面上的条件。
在操练环节,学生分组制作小船,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精神。
巩固环节和拓展环节的设置,使学生对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应用。
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个别指导不够充分,导致部分学生在制作小船时对浮力原理的理解不够深入。
此外,在讨论如何使小船更稳定时,部分学生表现出创新思维不足。
针对这些问题,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帮助他们更好
地理解浮力原理并应用于实践。
同时,鼓励学生多观察生活中的浮力现象,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增加制作难度,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这是一节富有教育意义的课堂,教师和学生都展现出了良好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