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流电法勘探在察哈尔右翼后旗地区找水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直流电法勘探在察哈尔右翼后旗地区找
水中的应用
摘要:电法勘探是以电性差异为物理基础,从而间接的指示了地下水源的贫
富分布范围、方向和位置。

直流电法是目前最常用的水工地球物理勘查技术,察
哈尔右翼后旗地区地下水资源作为居民生活用水主要供水源,随着国民经济的不
断发展,缺水状况日益严重,严重威胁到刚刚发展起来的工、农、牧业及人们的
日常生活。

因此,开展缺水地区找水勘查工作,对解决部分地区的生活饮用水意
义重大。

本次勘探工作通过采用电阻率测深法配合极化率测深法,快速准确地确
定了水井位置,取得了较好的勘查效果。

1工区概况
工作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阴山北麓,隶属于乌兰察布市。

地处内蒙古高原,高山平原相间,丘陵沟壑交错,丘陵面积占总面积的45%,高原占20%;山
地占35%,整个地形起伏较大,总体趋势是西高东低,南高北低,中间为河谷洼地,略呈长方形。

区内海拔最高点为1685m,最低点为1384m,相对高差301m。

2水文地质及地球物理特征
1.1水文特征
勘查区内含水层主要分三大类,即:第四系松散沉积物(孔隙)含水层,主
要分布在河谷,自南向北呈条带状分布,含水层岩性以砂、砂砾石组成,砾石成
分复杂。

含水层厚度较薄,一般为2-10m,分布较为稳定;第三系碎屑岩类孔隙,裂隙含水层,主要为上新统和中新统灰黑色玄武岩,裂隙、气孔发育,透水性好,厚度26.68—69.28m。

基岩风化裂隙水,分布极不稳定,水量差异极大,水位埋
深也极不稳定,其中普遍以花岗岩裂隙水形式分布。

1.2地质特征
区内地层由老到新依次为:新生界第三系中新统(N1h)致密状、气孔状,橄榄玄武岩、伊丁玄武岩,柱状节理发育;第三系上新统(N2)棕黄色泥岩和砾岩
呈互层状,泥岩致密,有粘性,断面光滑,干后为块状,隔水性好。

砾岩青灰色,半胶结,砾石成分以火山岩为主;第四系全新统(Q )灰白色、青灰色砂砾石,
松散,砾石成分以火山岩、花岗岩为主。

1.3地球物理特征
区内第四系的亚砂土、砾石层表现为相对高阻特征,下伏的砂岩、砂砾岩表
现为中低阻特征,但是在含水层位表现为低阻高极化特征。

总之,该地区具有较
大的电性差异,为此次的电法勘查工作奠定了物理基础。

3工作方法技术及质量评价
3.1工作布置
本次利用直流电法测量了视电阻率和视极化率。

在5个预置的井(#1—5)
处布置了9条1:50000断面,其中围绕#1布设1条剖面,编号为S1;#2布设3
条剖面,编号为S2、S3、S4;#3布设1条剖面,编号为S5;#4布设3条剖面,
编号为S6、S7、S8;#5布设1条剖面,编号为S9;点距根据实际情况有500米、400米、300米、200米,剖面方位近似垂直水系方向。

3.2仪器设备
测量仪器采用重庆地质仪器厂生产的DZD-6A多用途直流电测试仪。

该仪器
体积小,重量轻,可直接测量、显示一次电位Vp,自然电位Vsp,供电电流I,
视电阻率Ro,视化率Ms,半衰时间Th,衰减度D,综合激电参数Zp及偏差R。

该系统具有全自动的数字电位、漂移和电化学线的自动校正功能。

经测试后,其
性能指标满足技术标准的规定。

3.3极距选择
本次工作根据测区水文地质资料及以往的物探工作经验,对对数模式及等比
模式选择供电时间5s,延迟200ms分别做了极距试验,通过对比,等比模式数据
在浅部的反应随着不均匀地层介质变化较大,为了便于后期资料处理及解释选择对数模式极距测量。

表3-
1 测深极距一览表
3.4野外观测
此次激电测深地点的分布范围以所规划的井位为中心,以四极对称方式进行观察,在施工之前对供电导线和测量导线进行了漏电检测,在开工前后测量了极差。

采用 RTK对测量点和供电进行定位。

测量站设置在测量地点附近,仪器和电源分开放置;电源装置与测定电极之间的间隔至少为30米。

电源线路与测线之间的距离为30米以上,沿地面朝外侧铺设,电源和测线之间没有交叉或扭曲。

野外观测现场的所有基本观测数据、检查观测数据,都如实地记录在专用的记录本上。

每次测量时至少叠加两次,在读数有跳跃时,至少重复测量两次。

3.5 质量评述
为了克服地表草被覆盖广泛、干燥少雨,接地电阻较大的困难,根据工作方式的不同和接地条件的差异,采取了在供电电极点浇注水、移位等改良方法,确保大极距时供电电流达到要求,保证了野外观测数据的可信度与准确性。

此次共对60个电位进行了测量, 对2处进行了系统检测,占总数的3.33%,大于3%,其中视电阻率观测总均方相对误差为2.24%,小于12%。

视极化率总均方相对误差为1.94%,小于7%,满足规范和设计标准。

4重点剖面异常特征与解释
S1剖面:方位为72°,剖面长度为2400m,从视电阻率测深断面图上看,整个剖面视极化率ηa和视电阻率均较低,ηa普遍在1.2%以下。

高阻为地表第四系盖层,随着供电极距的增加,AB/2=15-220m段,电阻率相对较低,结合当地地
层,推测为第三系细粒砂岩,砂质泥岩、泥质砂岩及泥岩互层出现,含水性较弱
或不含水。

AB/2=220-500m相对视电阻有所增加,推测为粗粒砂岩、基岩风化面
含水引起的这一变化,更有利于成井。

因此在该剖面布设1个钻孔,编号S1,推
测深度为110m。

S6剖面:剖面方位140°,剖面长2000m,剖面视极化率较低,剖面高低阻区
分明显,视电阻率等值线整体向下呈现递减、递增趋势,在剖面北段点310号点处,纵向表现为高阻,局部有串珠现象,说明岩体局部有风化裂隙,不太完整,
在AB/2=25-500m,点号280-100号点纵向呈现低阻,局部视电阻率小于20Ω·M,横向呈现条带状,说明含水层位(砂岩、粗粒砂岩)伴有泥岩互层出现。

不过在
这一区域有一定的含水性,有利于成井。

在本剖面布设1个钻孔,编号S4,设计
孔位位于06线190与220号点之间,主要含水层位第三系砂岩、砂砾岩,推测
深度为110m。

S9剖面:剖面方位121°,剖面长1200m,整个剖面视极化率较低,剖面高低
阻区分明显,视电阻率等值线整体向下呈现递减、递增趋势,表示地层岩性互层
交错沉积环境,泥岩隔水层与含水层呈交错赋存状态,不过在AB/2=15-500m这
一区,视电阻率最大值为31Ω·M,普遍在20Ω·M以下,推测为泥岩、泥质砂
岩及砂质泥岩引起的低阻效应,弱含水性,在深度100左右富水性可能效果不佳,深部可能有一定的富水带,深度150米。

5结论
经调查,初步查明了勘查区第四系松散层厚度,第三系泥岩及其下部底砾岩,结构特点、裂隙发育情况等。

对所选5个拟定井位进行比对分析,认为S1、S2、
S3、S4号点是最有利取水地段。

后经水文地质钻探验证水质和水量均较好。

本次
直流电法探测是一种间接找水的方法,方法有效合理,成果较为理想可靠。

参考文献:
[1]黄军辉.矿井直流电法勘探技术应用与分析[J].中州煤炭.2011(08)
[2]张祥水.常规电法勘探方法在贫水区找水的应用[J].安徽地质.2012(03)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支立佳,男,1986年10月,汉族,籍贯山西灵丘县,本科,职称物探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地球物理勘查。

第二作者:常立东,男,1988年9月,汉族,籍贯宁夏固原,本科,职称物探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地球物理勘查。

第二作者:王日光,男,1989年12月,汉族,籍贯山西阳高县,本科,职称地质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资源勘查。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