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配合循证护理干预对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观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医结合配合循证护理干预对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观察贾占花;曹洪涛;任蕾
【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配合循证护理干预对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183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A、对照组B和治疗组各61例,对照组A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对照组B在对照组A基础上加用自拟中药汤剂,治疗组在对照组B基础上采用循证护理干预.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B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和对照组B止血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止血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配合循证护理干预对上消化道出血疗效显著,可缩短治疗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年(卷),期】2018(024)010
【总页数】3页(P1441-1443)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循证护理干预;上消化道出血
【作者】贾占花;曹洪涛;任蕾
【作者单位】青海省人民医院肿瘤外科,西宁 810007;青海省人民医院肿瘤外科,西宁 810007;青海省人民医院肿瘤外科,西宁 81000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73.2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或胰胆等病变引起的出血,是常见的消化内科疾病[1-2],其病因为消化性溃疡、急性糜烂性胃炎
等[3-4]。

临床主要表现为呕血、便血,严重者可导致循环功能衰竭,如治疗不及
时或处理不当可危及患者生命。

研究表明[5],中西医结合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有良
好的临床应用效果。

本研究采用中药辨证分型治疗结合常规西医治疗,配合循证护理干预收效甚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2月至2014年4月青海省人民医院肿瘤外科就诊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83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A、对照组B、治疗组各61例。

对照组A男性34例,女性27例,年龄17~79岁,平均年龄(49.54±6.19)岁,
病程1~10 d,平均病程(3.46±0.57)d;按出血程度划分,轻度21例,中度17例,重度23例;按中医辨证分型,阴虚火盛型13例,肝火胃热型28例,脾胃
虚寒型14例,气血暴脱型6例。

对照组B男性32例,女性29例,年龄18~76岁,平均年龄(48.13±6.82)岁,病程1~11 d,平均病程(3.59±0.74)d;按止血程度划分,轻度20例,中度15例,重度26例;阴虚火盛型15例,肝火胃热型
26例,脾胃虚寒型13例,气血暴脱7例。

治疗组男性34例,女性27例,年龄18~74岁,平均年龄(48.61±6.35)岁,病程1~11 d,平均病程(3.97±0.72)d;按止血程度划分,轻度19例,中度18例,重度24例;按中医辨证分型,阴虚
火盛型14例,肝火胃热型26例,脾胃虚寒型15例,气血暴脱6例。

3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所有患者经诊断符合《临床内科急症学》中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标准[6],即患者
出现呕血或者黑便,经内镜或实验室病理检查证实为急性糜烂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

出血分级标准:轻度:出血量≤500 ml/d,有黑便,偶
有心悸、头晕,血压、血红蛋白、脉率无显著变化;中度:出血量500~1000
ml/d,大便稀烂,色如柏油,可伴有心悸、吐血、眩晕、口干、昏厥,血红蛋白70~100 g/L,脉率100次/min;重度:出血量≥1000 ml/d,心悸、吐血、眩晕、便血、口干、烦躁、神志恍惚甚至昏迷、脉微细,血红蛋白<70 g/L,脉率120次/min。

1.3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诊断标准患者;年龄16~80岁;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方案无伦理学问题。

排除标准: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及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对本研究治疗药物过敏者。

1.4 治疗方法
对照组A:患者给予药常规西医疗法,治疗药物为西咪替丁注射液(上海现代哈森
药业有限公司,规格:0.2 g)0.4 g加入350 ml的0.9%氯化钠注射液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

对照组B:在对照组A治疗基础上服用自拟中药汤剂,根据中医辨证
分型治疗。

阴虚火旺型患者组方中包括生大黄12 g,丹皮炭12 g,生地20 g,
麦冬15 g,石斛15 g,玄参15 g,茜草炭30 g,女贞子30 g,地榆炭30 g,
旱莲草30 g;肝火胃热型方中包括生大黄12 g,黄芩12 g,山栀炭12 g,黄连
6 g,生地15 g,蒲公英30 g,茜草炭30 g,侧柏炭30 g;气血暴脱型方中人参12 g,白及12 g,淡附片12 g,炮姜炭6 g;脾胃虚寒型方中红参12 g,炒白术12 g,艾叶炭12 g,炮姜炭12 g,大黄炭12 g,生黄芪30 g,白及12 g,大黄炭12 g,每日1剂水煎服,取汁300 ml早晚各服用1次。

治疗组:在对照组B基础上,给予循证护理干预措施。

具体内容包括心理干预:
与患者及时沟通和交流,主动介绍病情发展情况及可治疗性,帮助患者树立信心,
同时允许家属陪伴,减轻患者不安心理;这里要求医护人员冷静沉着,操作准确熟练,给患者安全感;做好心理干预,能有效减轻患者紧张情绪,避免因恐惧心理引起的交感神经异常兴奋,造成出血加重。

急救干预:接收患者后立即开通多组静脉通道,保证后续治疗顺利进行;监测患者生命指征,做好抢救准备。

输液干预:根据医嘱、患者病情程度,准备好相关药物(如洛赛克、生长抑素、立止血等),控制好滴注或者血液的输入顺序及速度。

胃管干预:严格按照胃管置管术插入胃管,定时观察胃内出血情况,根据医嘱适量使用止血药物,并用冰盐水反复洗胃,有利于止血并保证胃管通畅。

饮食干预:出血期患者禁食1~2 d,出血停止24 h后方可进适量流食;禁止摄入粗硬食物和油腻性食物;一些特殊病症需限制蛋白质和钠摄入。

防止继发感染;遵医嘱,选用对肝脏损害较小的药物防止感染发生,保证所有对患者护理操作遵循无菌技术原则,杜绝医源性感染,3组患者均以7 d为1个疗程,观察治疗效果。

1.5 评价标准
临床疗效判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

治愈:呕血、黑便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大便隐血实验3 d连续阴性;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呕血、黑便停止,大便隐血实验转为(+);有效:临床症状有所改善,出血量有所减少,大便隐血实验转为(++);无效:临床症状无好转迹象,甚至进一步加重。

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F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3组患者疗效比较
表1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96.72%,对照组A总有效率85.25%,对照组B总有效率68.85%,治疗组和对照组B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3组患者疗效比较[例(%)]组别例数治愈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治疗组6139(63.93)13(21.31)7(11.48)2(3.28)96.72*对照组
B6127(44.26)14(22.95)11(18.03)9(14.75)85.25#对照组
A6121(34.43)15(24.59)6(9.84)19(31.15)68.85
注:与对照组A比较:*#P<0.05;与对照组B比较:*P<0.05
2.2 3组患者止血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
表2显示,治疗组和对照组B止血时间及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止血时间及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3组患者止血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组别例数止血时间住院时间治疗组612.13±0.39*7.25±0.79*#对照组B613.87±0.85#10.38±1.45#对照组
A615.24±0.9714.68±1.93
注:与对照组A比较:*#P<0.05;与对照组B比较:*P<0.05
3 讨论
上消化道出血属于中医“血证”范畴[7-8],其致病原因主要包括外感风邪、情志过极、劳倦过度、饮酒过多、嗜食辛辣厚味、久病或热病之后所致[9]。

呕血或便血发病原因可为脾胃虚寒、气不摄血,此多为虚证;肠胃郁热伤及血络,此多为实证、热证[10-11]。

针对其病机,中医治疗主张分型治疗,脾胃虚寒型治以健脾益气、温中止血为主;肝火胃热型治以清胃泻火、凉血止血为主;阴虚火旺型治以滋阴清热、凉血止血为主;气血暴脱型治疗以益气摄血固脱为主[12]。

循证护理干预是指采用审慎、明确的科学结论和临床护理经验,与患者个人需求结合,实施高质
量的临床干预[13]。

医护人员在干预过程中,以研究作为依据,临床实践作为指南,更加关爱患者,关注患者心理状态,根据患者病情为其提供有效、科学、经济的护理方案,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14-15]。

在制定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护理方案时,
我们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和临床相关病例为参考,并根据上消化道出血疾病的疾病特点、治疗方案,制定科学有效的护理方案。

方案的设计突出个体化差异,对不同患者给予细节不同的护理方法。

在护理过程中注重对患者心理状态的缓解,同时还兼顾急救中的护理干预、用药护理指导、饮食护理等方面的干预措施,使得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得到全方位、高质量、满足患者不同需要的护理措施。

本研究结果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疗效比单纯采用西医治疗有显著优势,中西医结合治疗可增强止血疗效,缩短止血时间,减轻患者痛苦,提高临床疗效。

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循证护理的干预措施,有效地改善了患者不良心理状态,提高了止血效果,缩短了治疗时间。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配合循证护理干预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疗效显著,缩短治疗时间,减轻患者疼痛,提高临床治疗满意度,具有重要的临床研究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 温艳东, 范铁兵, 刘龙涛. 上消化道出血的中医药研究进展[J].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15,
18(8):766-768.
[2] 谭细生, 李刚, 王新仁,等. 泮托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观察[J]. 中国现代医生, 2016, 54(2):30-32.
[3] 张喜荣, 黄孝静.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肝硬化并发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分析[J]. 现代中西医
结合杂志, 2016, 25(10):1074-1076.
[4] 单琴, 张青. 中西医结合治疗上消化道出血临床疗效观察[J].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5,
34(6):1512-1514.
[5] 李大威. 中西医结合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临床研究[J]. 中医学报, 2015, 30(11):1674-1676.
[6] 刘新民. 临床内科急症学[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66-68.
[7] 林晓卫. 中医治疗上消化道出血临床探究[J]. 中外医疗, 2015,7(4):169-170.
[8] 年禾成. 胃镜治疗消化性溃疡合并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评价[J]. 中国社区医师, 2016,
32(2):49-49.
[9] 黄惠娥, 吴耀南. 上消化道出血中医证型分布及相关因素的研究[J].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5, 36(11):67-70.
[10] 贺文芳. 消化性溃疡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护理[J]. 中国社区医师, 2017, 33(18):147-148.
[11] 程胜平, 周世龙, 陆维宏. 内镜直视下应用中药复方石榴皮五倍子诃子液对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观察[J].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4, 32(2): 432-434.
[12] 贺冬梅, 余莲英, 沈爱萍.3042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病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 现代临床护理, 2012, 11(6): 39-41.
[13] 朱承菊.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急救与护理体会[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1, 15(2): 9-10.
[14] 崔建升. 上消化道出血内科护理干预效果观察[J]. 中国校医, 2016, 30(12):954-954.
[15] 刘靖正, 周平红, 姚礼庆, 等. 上消化道出血146例的胃镜治疗分析[J]. 中华消化杂志, 2013, 33(5): 340-34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