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练习题及标准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6.《小石潭记》
复习目标:
1、掌握重点实词虚词:
2、掌握重点句子:
3、能对文章综合分析。
复习进程:
一、导入
二、导学-自主复习
(一)复习翻译。
复习指导:把握翻译,快速朗读文章,参看文章翻译。
勾画重点句子并记忆。
5分钟。
(二)重点实词虚词。
复习指导:1、迅速记忆课下注释。
(10分钟)
(三)课文把握:复习课后练习。
(5分钟)
三、导思-归纳总结:
四、导练-训练反馈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 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隹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一、注音:
篁() 佩()洌() 坻() 屿()佁() 翕() 邃()寥() 俶() 怆()嵁() 二、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⑴下见小潭⑵隔篁竹
⑶如鸣佩环⑷心乐之
⑸水尤清洌⑹近岸,卷石底以出
⑺青树翠蔓,蒙络摇缀翠蔓:
蒙络:
摇:缀:
⑻参差披拂⑼潭中鱼可百许头
⑽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11)佁然不
动(12)俶尔远逝
(13)似与游者相乐. ______________ (14)潭西南而望 ___________
(1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斗折蛇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17)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8) 隶而从者
五、理解课文
1、
选出没有比喻意义的一句是( )
A 、 如鸣佩环,心乐之
B 、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C 、 卷石底以出 2、 分析理解不恰当的是(
)
A 、 作者隔着篁竹能找到小石潭,是小潭的流水声吸引了他。
B 、 “全石以为底”就是说潭底全部都是石头。
C 、 “寂寥”、“凄”、“寒”等词其实都是写心境的,暗示自己的遭遇,流露出一种孤独感
D 、 文章表现了高洁、幽邃、凄凉之美。
3、 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
A. 乃记之而去 岳阳楼记
B.
明灭可见 才美不外见
C. 以其境过清 不能以游堕事
4、与“以其境过清”中的“以”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全石以为底 B
.卷石底以出
C .属予作文以记之
D .不以物喜
5、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作者悲凉凄怆的心绪。
B .第一段作者围绕着“石”来写,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不同的景致。
C. 第二段写了游鱼、阳光和影子,动静结合,展现生动的画面,目的是表现鱼的活跃、可爱
D. 柳宗元被贬失意,心情抑郁,所以认为小石潭“不可久居”。
其实作者笔下的小石潭风景 如
画,如果我们能跨越时空到此一游,或许会流连忘返。
6用“/”划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青 树 翠 蔓, 士
豕 络 摇 缀, 参 差 披 拂'
潭 中 鱼 可 百 许 头, 皆 若 空 游 无 所依, 潭 西 南 而 望, 斗 折 蛇 行, 明 灭 可 见。
其 /、 岸 势 犬 牙 差 互, 不 可 知 其 /、 源。
坐 潭 上,
,四 面 竹 树 环 合, 寂 寥 无 人,
凄 神 寒 骨, 悄 怆 幽 邃。
D. 潭中鱼可百许头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以其
/、境过清, 不可久居, 乃记之而去
七、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的意思。
(1)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3)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小石潭记》练习题答案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一、注音:
篁(hudig)佩(p 百)洌(li e)坻(ch i )
屿(y u )佁(y i)翕(x i )邃(su i
寥(li do )俶(ch u )怆(chu mg )嵁(km)
二、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⑴下见小潭看见⑵隔篁竹竹林
⑶如鸣佩环好像⑷心乐之以…
…
•为乐
⑸水尤清洌格外清澈
⑹近岸,卷石底以出靠近,动词而,表承接,不译
⑺青树翠蔓,蒙络摇缀翠蔓:翠绿的茎蔓蒙:覆盖络:缠绕摇:摇动—缀: 连结
⑻参差披拂高低不平⑼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大概左右
⑽日光下彻,影布石上向下映
(11)佁然不动呆呆的样子(12)俶尔远逝忽然
(13)似与游者相乐. 嬉戏,逗乐(14)潭西南而望向西南
(15)斗折蛇行像北斗星那样像长蛇爬行那样
(16)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寒:使……寒悄怆:忧伤的样子幽:幽静邃:深远
(17)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因为凄清,冷清停留副词,
就•代词,指小石潭的景物. 连词,表顺承,不译离开
(18)隶而从者随从跟随
五、理解课文
1、选出没有比喻意义的一句是( C )
A、如鸣佩环,心乐之
B、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C、卷石底以出
2、分析理解不恰当的是(C )
A、作者隔着篁竹能找到小石潭,是小潭的流水声吸引了他。
B、“全石以为底”就是说潭底全部都是石头。
C、“寂寥”、“凄”、“寒”等词其实都是写心境的,暗示自己的遭遇,流露出一种孤独感
D、文章表现了高洁、幽邃、凄凉之美。
3、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C )
A.乃记之而去岳阳楼记
B.明灭可见才美不外见
C.以其境过清不能以游堕事
D.潭中鱼可百许头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4、与“以其境过清”中的“以”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全石以为底B .卷石底以出
C.属予作文以记之 D .不以物喜
5、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 .本文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作者悲凉凄怆的心绪。
B .第一段作者围绕着“石”来写,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不同的景致。
C.第二段写了游鱼、阳光和影子,动静结合,展现生动的画面,目的是表现鱼的活跃、可爱。
D.柳宗元被贬失意,心情抑郁,所以认为小石潭“不可久居”。
其实作者笔下的小石潭风景如画,如果我们能跨越时空到此一游,或许会流连忘返。
6用“/”划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七、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的意思。
(1)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隔着竹林听见流水声,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很喜欢它。
(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砍伐竹子开出道路,往下见到一个小潭,水特别清澈透明。
_______
(3)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坐在石潭上,四下里竹子树木包围着,静悄悄的没有其他人,使人心神凄楚,寒透骨节,寂静极了,幽深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