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020650_浅谈根雕艺术的起源及创作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艺广角
[摘 要]中国根雕艺术历史悠久,是一门适宜于传承与创新发展的艺术。
根雕的特点是形式决定内容,贵在发现,巧在雕琢,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根雕依形度势,因材施艺,虽经雕琢,不失自然,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属于雕塑艺术中的一个种类,是一门学问广博的综合艺术。
根雕艺术家需具备深邃的思想感情和良好的艺术修养,才能使枯根具有艺术生命。
[关键词]根雕创作;起源;创作导向
[中图分类号]J31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2)34-0067-03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黄黎祥.浅谈根雕艺术的起源及创作思考[J].天工,2022(34):67-69.
黄黎祥 海南阿祥珍材雕艺有限公司
浅谈根雕艺术的起源及创作思考
作者简介:黄黎祥(1972—),男,汉族,浙江嵊州人,中专学历,国家一级技师,首届海南省工艺美术大师、广西工艺美术大师,研究方向:根雕、木雕、绘画、书法。
根雕艺术作为一门独立的民间艺术,在我国有着
悠久的历史。
中国是全世界根雕艺术的发祥地。
根
雕究竟起源于何时,尚无确切的文字记载,但古人
很早就利用树根的自然形态制作各种艺术品,出土
的汉代画像石和壁画中就有树根制作的几、架等根艺
品。
1982年,考古工作者从湖北江陵马山一号楚墓中
发掘出一件战国时期的根雕作品《辟邪》,其构思
合理、造型生动,富有动势和神韵,说明早在两千
多年前我国的根雕艺术就有相当高的水平。
到了唐
代,根雕艺术在我国得到进一步发展,唐代诗人韩
愈在《题木居士二首》中写道:“火透波穿不计春,
根如头面干如身。
偶然题作木居士,便有无穷求福
人。
”说的就是当时的创作者利用树根和树干制作
的似人形的根雕艺术品。
“为神讵比沟中断,遇赏
还同爨下余。
朽蠹不胜刀锯力,匠人虽巧欲何如。
”
是说山沟中的朽木枯根不仅仅只能当柴火,经过匠
人的精心加工,也可成为艺术作品。
历代的艺术大
师和能工巧匠创作了大量的根雕艺术精品,为人类
精神文明建设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闪耀着永恒
的艺术光辉。
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根艺在我
国开始广泛传播,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根艺事业
更是得到迅速发展。
1983年,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
片厂拍摄了影片《根的艺术》,得到国家相关部门
的大力支持。
1985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中国
根的艺术联展”。
这次全国性的展览使根雕独有的
魅力得到充分肯定,极大鼓舞了广大根雕爱好者的创作激情,为全国根雕艺术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之后全国性的优秀根艺展不断举办。
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工艺美术协会还组织了大批根雕艺术家先后赴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出,这对推动根艺事业发展、滋养群众文化生活以及促进中外文化交流起到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和旅游事业的深入发展,古老的根雕艺术不断焕发出特有的艺术青春气息,这种天人合一、与天同创的每一件皆是孤品的高端艺术品正在不断引起囯内外鉴赏家、收藏家的高度关注,并且被国外友人誉为“东方最具特色的艺术品”。
埋藏在地底下的树根,千百年来默默无闻,一旦破土而出,被人发现和利用,就能变成妙趣横生的艺术品。
树根在自然环境下自由地生长,因而奇形怪状、姿态万千,根雕原材料(自然生长的树根)的自然形态决定了它加工手段的特殊性,即形式决定内容,先有了个性化的根料,再去激发无穷的、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根雕创作是利用树根的自然形态依形度势、象形取意,多少奇形妙态、玲珑剔透、变幻莫测、鬼斧神工的根材都是大自然的“杰作”,创作者只不过是用艺术的眼光对其进行再创作,使自然美得以充分显露,使其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默契。
只要创作者独具慧眼,又有扎实的雕刻功夫和深厚的艺术修养,便可因材施艺,赋予各类枯根残枝以崭新的艺术生命。
根材的自然之美,加之作者的工艺之巧,便能将作品表现得尽善尽美,因此人们将根雕称为“天人同创”67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天工|2022年第34期
的艺术。
根雕作品要想有所突破,应从材料、构思、技艺三个方面着手。
构思是充分发挥材料的天然形态特征以及肌理质感,而好的构思创意还有赖于精湛的雕刻技艺来体现。
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一件成功的根雕作品是大自然鬼斧神工与创作者心血的结晶,可以说是一半天成、一半灵感。
从事根雕艺术创作的人要了解绘画和雕刻艺术,要多学习、多借鉴,要根据根材的自然特点、肌理质地进行艺术加工。
在风格上,要依据各地根材的种类和特点区别对待。
黄花梨、崖柏、阴沉木、根抱石、龙眼木、荔枝木等根材的产地、种类、形状和品质各异,在造型上应区别对待,充分利用好各自的长处,避开各自的短处,千万不能创作成一样的。
根艺创作既要尊重自然,又要敢于创新。
根雕艺术贵在发现,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巧在雕琢,藏魂于自然,纳灵于神工。
根雕艺术在我国得到了较好的继承和发展,从这些似是而非、形式多样的作品中可以看出根雕艺术的意蕴,给人以情趣、哲理的深思。
艺术家需要有较高的艺术修养、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利用各种竹、木根、藤等创作出“巧夺天工”的根雕艺术品。
根雕作品就是雕塑作品,只不过雕塑是以雕刻和塑造为主,而根雕则是利用根的自然形态来反映人对作品的感受,以天然为主,但是它们在创作形象和表现思想上都是一致的。
根艺该不该雕琢长期以来一直是个颇有争议的话题,认为雕琢有损于自然是一种片面的看法与观念。
根艺创作也可称作根雕艺术创作,根艺创作不是抄袭自然,奴隶于自然,而是利用自然、改造自然。
绘画大师刘海粟曾指出:“虽经雕琢,不失自然。
”就充分地肯定了雕琢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实际上非人造之美不属于艺术的范畴,只有借助于人的思想情感和艺术修养,才能使枯根拥有艺术生命。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意思是说一个人的质朴比文采多就失之粗野,如果文采比质朴多就流于华而不实,只有内在的质朴与外表的文采配合得恰到好处,才算得上真正的圣人。
孔子说的是做人的道德修养,也适用于根艺创作。
孔子说的“质”就相当于根雕的天然艺术形象,“文”就相当于根雕创作中的艺术加工,如果根雕创作过分强调天然艺术形象,而太轻视艺术加工,其作品就可能流于粗野,难为大众所接受;如果偏重于艺术加工,则作品就可能失去根味,降低了作品的价值,只有根据具体的根材艺术形象适当进行艺术加工,才能展现根艺的魅力。
根雕艺术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合作共赢的艺术,玉不琢不成器,根不雕不成艺,只有在源于自然、依托自然的基础上因材施艺,才能达到高于自然、回归自然、天人合一的理想艺术境界。
思想是根艺创作的核心,著名雕塑家罗丹说:“没有思想的艺术是没有生命的艺术。
”根艺创作的核心就在于根雕艺术家的思想,艺术家的思想决定着艺术的高度、艺术事业的方向,决定着艺术层次与境界。
因此,根雕艺术所蕴藏的思想内涵越广泛、越深邃,其艺术的价值就越高,对社会、对人类的影响和作用就越大。
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离开了生活的艺术创作犹如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艺术生命注定枯萎凋零。
大自然造就了无数千姿百态的根,提供给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材料。
“七分天成,三分汗水”几乎成了根雕创作的规律,“吸天地之精华,纳灵气于神工”,使雕琢过的部分和根的自然形态、肌理结构融为一体,不露雕琢的痕迹,经过精心雕琢,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鲜
图1 根雕《黎族五方言》 黄黎祥/作
68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工艺广角
明的地域特色、浓厚的民族特色和极富生命意趣的作
品便跃然而出,艺术气息扑面而来,让人回味无穷。
笔者的根雕作品《黎族五方言》(如图1)就体现了这
一点,五个少女分别为代表美孚、哈、润、杞、赛方
言的海南各个市县的典型人物。
作品以黎族少女为代
表进行“天人合一”的随形根雕创作,着意从婀娜多
姿的根材上端揭开黎族少女的神秘面纱,使脉脉含情、
个性鲜明的黎族少女面部形象在精湛的刀功下神韵毕
现、溢光流彩,还有纤指的动作配合、黎锦服饰图案
的搭配,每个少女配有一种菠萝蜜、椰子、芒果等热
带特色瓜果,情景交融。
五个黎族少女神情各异,既
能独立成为单件作品,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从
而使这套根雕作品别具一格,令人耳目一新,成为海
南地方特色根雕标志性的艺术品,完成后第一次出岛
展示便入围第十三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评选。
为了创作好作品,笔者前后曾数十次下乡,到海南五指山、白沙、昌江、乐东、东方、保亭、陵水、三亚等多个市县的黎族聚集地采风写生,常常一去就是一个星期,与黎族同胞同喝、同吃、同住、同劳作,细心观察和了解他(她)们的形象特征和淳朴善良、勤劳勇敢、热情好客的民俗风情,黎族人民团结自强,热爱生活,能歌善舞,他(她)们高隆的额头、有力的眉弓、深邃有神的双眼皮大眼睛、凹陷的鼻梁、肉感的鼻子、宽厚前突的嘴唇、高凸的颧骨等独特的地方相貌特征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印象和创作冲动。
笔者除了拍摄照片、搜集资料,还用速写来记录这鲜明的第一感觉,有时也用随车带去的泥巴速塑对象,以头像为主,可以直接塑造对象的形体空间和瞬间的神韵表情,更能满足根雕创作的实际需要,也更接地气。
素描速写和泥塑写生两者都要进行,根据需要和实践状况交替进行就会对根雕人物题材的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笔者的根雕作品《黎族五方言》、《黎族酿酒》(如图2)、《椰风黎寨织锦绣》、《鹿回头》、《黎族风情》等就是在多个海南黎族生活生产的地方体验生活、相互比较、艺术创作的结果,这些作品先后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大奖,被博物馆或文化艺术示范基地收藏,还被海南省美协选中参加省委宣传部、省文联主办的专题美术展。
这些呕心沥血的创作印记是无数个日日夜夜对海南岛各市县黎族不同方言、黎锦服饰、体貌特征、性格性情等的深入挖掘,是超越时空的灵感碰撞与激情的体现,是体验生活、感恩时代的结果。
笔墨当随时代,艺术贵在创新。
作品是我们的立身之本,我们要扎根生活,寄情于民,争做“四力”的践行者。
人民创造了生活,人民是文艺的主人和源泉,我们要熟悉人,了解人,与人民交心、交情,做知心朋友,心入、情入、身入于火热的生活中去感、去品、去悟,时刻把自己融入与人民同乐、同悲、共存的境界里。
根雕艺人需保持一颗诗人般柔软而又敏感的心,去潜心体味生活的真谛,找到创作的灵感,在火热的生活中深刻感悟新时代的伟大、美好与来之不易,饮水思源,培根铸魂,守正创新。
尽管目前的国际经济环境等给根雕艺人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冲击,但困难是暂时的,只要守正坚持、自强不息,就一定能克服困难,重新迎来辉煌灿烂的明天。
根雕艺人千万要珍惜当下难得的创作机会,不忘初心使命,与时代同步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根雕艺术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不断创造佳绩;要多元化传承,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使作品贴近生活、贴近人民。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要以无数老一辈文艺先驱为榜样和支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坚定文化自信,脚踏实地地展现新时代的担当使命,做好传承与发展,更好地服务于民,回归、回报人民。
根雕艺术既是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现代工艺美术中的重要一员,是现代生活中返璞归真的心理诉求,对人民的生活趣味起到了不可替代的精神慰藉作用,每件都有独一无二的审美收藏价值。
无论是纯粹欣赏的根雕还是实用型的根雕,抑或是欣赏与实用相结合的根雕,都要做成精品,对得起大自然的
恩赐。
图2 古沉木根雕《黎族酿酒》 黄黎祥/作
69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