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错题】中考九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封建时代的欧洲一模试题(带答案)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减轻赋税B.争取自由和自治C.废除等级制度D.反对基督教会
8.11世纪,庄园遍布欧洲各地,成为中古时期西欧社会的特征之一。下列对庄园制度表述错误的是
A.庄园中的主要劳动者是佃户B.庄园制度之下农奴生活困苦
C.城市的兴起对庄园经济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D.庄园法庭不是只维护领主的权益
9.拜占庭帝国一直以纯正罗马血统自居,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它又在无数的灾难和动乱中维系了近一千年,但还是没有逃脱被灭亡的命运。15世纪中叶灭掉这个帝国的是
A.东罗马帝国
B.阿拉伯帝国
C.西欧
D.日本
21.《罗马民法大全》奠定了()
A.欧洲民法的基础B.欧洲教育法的基础C.欧洲刑法的基础D.欧洲交通法的基础
22.假如你是生活在公元10世纪某个时期的一家庄园的农奴,那么下述生活场景中,你最不可能遇到的是
A.庄园的领主占有1/3至1/2的耕地称为“自营地”
14.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庭帝国,是395年至1453年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是欧洲最悠久的君主制国家。拜占庭帝国在军事上受到了西欧十字军的军事进攻,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进攻拜占庭,君士坦丁堡陷落,延续了一千多年的拜占庭帝国灭亡,B符合题意;ACD项与“首都被奥斯曼帝国攻破”不符,排除。故选择B。
16.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欧洲的封建社会,城市的发展相对的自由和独立,表达的是题目中的意思,选项B符合题意;不是自然条件空气等因素的原因,排除AC;欧洲中世纪城市有一定的自治权,但是依然受国王管辖,排除D。故选B。
A.大化改新B.明治维新C.甲午中日战争D.工业革命
14.“在军事上受到了西欧十字军的军事进攻”;“曾是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首都被奥斯曼帝国攻破”。这是在历史课上老师提供的一些史料,要我们根据史料写一篇历史小论文。据此推断历史小论文的主题应该是
A.罗马帝国B.东罗马帝国C.阿拉伯帝国D.亚历山大帝国
15.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后,日耳曼人在西欧建立了许多大小不同的王国,其中最强大的是法兰克王国。8世纪,查理成为法兰克王国国王。800年,教皇在罗马为查理举行了加冕礼,因此,查理被称为“查理大帝”或“查理曼”,他统治时期的法兰克王国,史称“查理曼帝国”。843年,查理曼的三个孙子缔结条约,将帝国一分为三,形成以后的德意志、法兰西和意大利三个国家的雏形,所以C项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11.A
解析:A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2世纪,西欧的教育与学术出现了新的气象,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13世纪,巴黎教师行会得到罗马教皇和国王的支持,自治权利得到保证。大学的自治地位主要体现在免赋税特权、司法特权、教育自主权。①③④属于大学的自治地位主要体现,选项A符合题意;②宗教信仰及言论自由权,不属于大学的自治地位主要体现,可排除。因此只有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历史上册·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中古欧洲社会。
4.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题干“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欧封建等级制度中大封建主是帝王的直接附庸,小封建主是大封建主的直接附庸,小封建主通过服劳役和耕种的方式向大封建主效忠。大小封建主之间构成领主与附庸的关系。各阶层之间有着严格的等级限制,西欧封建等级制度分为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和骑士。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是“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因此,A项大小封建主都是帝王的直接附庸、B项小封建主通过服劳役和耕种向帝王效忠、C项各阶层之间没有严格的等级限制说法不符合史实,D项说法正确,故本题正确的选项是D。
6.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国王……尊重大学自治。教皇支持大学……”可知,材料反映了中世纪欧洲大学得到国王与教会支持,A正确;BCD材料都没有体现,排除。故选A。
7.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西欧城市是在教会或世俗封建主的领地上产生的,封建主日益贪婪,对城市市民加紧剥削。十一二世纪,法国一些城市的市民展开了与封建主的斗争,有的城市用金钱赎买,有的通过武力赢得了自治权。法国琅城的市民为争取自治权,进行了长达两个世纪的斗争,最终取得了自治权,所以B项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①免赋税特权 ②宗教信仰及言论自由权 ③司法特权 ④教育自主权
A.①③④B.①④C.①②③④D.②③
12.如图展现的是欧洲封建时代的一种明确和规范的仪式,由此形成的社会阶层是
A.公民与非公民
B.封君与封臣
C.贵族与平民
D.地主与农奴
13.清政府首任驻日公使何如璋在《使东述略》中描述到:日本的景物风貌已由本来的“汉唐遗风”一变而“趋欧俗”。下列哪一事件使日本的景物风貌“趋欧俗”( )
6.12世纪大学在欧洲兴起。国王希望大学成为教育和文化中心,一般都尊重大学自治。教皇支持大学,但不允许异端言论。上述材料说明欧洲大学
A.得到国王与教会支持B.是城市自由和自治的产物
C.由于选拔官吏的需要而产生D.都是教会学校
7.十一二世纪,法国一些城市的市民展开了与封建主的斗争,其中最典型的是琅城市民的斗争,该斗争的目的是
C.西周分封制度
D.秦朝中央集权制度
3.至今仍屹立在土耳其第一大城市伊斯坦布尔(原名君士坦丁堡)城内的圣索非亚大教堂,冷眼旁观过政治兴跌、宗教斗争与历史的沧桑。它曾见证了下列哪一个国家的兴衰?()
A.雅典B.亚历山大帝国
C.罗马帝国D.拜占庭帝国
4.对下侧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示意图中各阶层之间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
C.城市的空气比较清新D.城市已不受国王管辖
17.《罗马民法大全》包括( )
①《查士丁尼法典》
②《法学汇纂》
③《法理概要》
④《新法典》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8.1075年1月,德皇亨利四世在与罗马教皇的斗争失利后,被迫前往卡诺莎城堡向教皇格里高利七世忏悔,受尽了精神上的侮辱。这说明在中世纪的欧洲
A.大小封建主都是帝王的直接附庸
B.小封建主通过服劳役和耕种向帝王效忠
C.各阶层之间没有严格的等级限制
D.大小封建主之间构成领主与附庸的关系
5.11~14世纪的西欧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经济和政治发生了巨大变化,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
A.近代工厂制度普遍确立B.普遍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
C.封建庄园经济逐步繁盛D.农村货币地租逐渐取代劳役地租
【考点定位】人教版九年级上•无产阶级的斗争与资产阶级统治的加强•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2.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图片中有不同等级的划分,可以排除种姓制度,里面有骑士,排除CD项,中国古代没有这一阶层。图片是西欧的等级制度,所以正确的是B项。故选B。
3.D
解析:D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拜占庭帝国的相关史实。此题中的提示词是:伊斯坦布尔(原名君士坦丁堡)、圣索非亚大教堂。结合课本所学东罗马帝国定都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堡原称拜占庭。在这里有许多雄伟辉煌的建筑,著名的圣索菲亚大教堂是拜占庭建筑和艺术成就的结晶。故此题选择答案C。
B.佃户要向领主缴纳捐税,并为其服劳役
C.佃户的生活自在,享受幸福田园风光
D.佃户在劳役中怠工、未完成劳役受到庄园法庭审判
23.公元6世纪前期,东罗马帝国组建了一个法典编纂委员会,收集自2世纪初以来历任罗马皇帝颁布的法令,删除其中相互矛盾的条例,编成了一部法律文献。此后他还命人将自己执政时期的法令编辑成一部新法典。下列都是以罗马皇帝法令为内容编成的法典是
10.C
解析:C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2019年4月15日下午巴黎圣母院发生严重火灾,内部严重受损宛如炼狱。和该报道中建筑相关的宗教是基督教。巴黎圣母院是巴黎最古老、最高大的天主(基督)教堂,坐落在巴黎市中心的塞纳河上中的一个岛上。它始建于12世纪中期,前后用了180多年时间才全部建成,是法国典型的哥特式建筑,被誉为“中世纪建筑中最完美的花”,雨果把它比喻为“石头的交响乐”,所以C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①《查士丁尼法典》 ②《法学汇篡》 ③《新法典》 ④《法理概要》
A.①③B.①④C.③④D.②③
24.拜占庭帝国延续了一千多年,是欧洲最悠久的君主制国家,其保存下来的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史料、著作、哲学思想引发了,文艺复兴运动,并深远地影响了人类历史。它被下列哪个国家灭亡?
A.亚历山大帝国B.罗马帝国
C.奥斯曼土耳其国家D.阿拉伯国家
A.德国皇帝太软弱无能B.王权高于教权
C.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D.基督是救世主
19.“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是欧洲中世纪的谚语。此话说明了中世纪的欧洲城市是
A.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
B.已不受国王管辖
C.城市的空气比较清新
D.城市相对独立和自治
20.这是一套独特的仪式,即臣服礼。封臣将双手放在封君合拢的手掌中说:“阁下,我是您的人了。从现在起,我将像一个封臣对封君那样真诚无欺地效忠于您。”这一仪式在11世纪普遍存在于
25.中世纪德国流行一句谚语:“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最有利( )
A.市民阶级B.封建主C.国王D.教会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B
解析: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共产党宣言》的认识。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共产党宣言》揭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为获得自己的解放而斗争。《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也标志着社会主义理论科学化、系统化。AC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B。
一、选择题
1.19世纪以来,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发展进程。标志着社会主义理论科学化、系统化的是( )
A.《人民宪章》B.《共产党宣言》C.《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断该图反映的制度是
A.印度种姓制度
B.西欧封建等级制度
5.D
解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在11~14世纪的西欧,农村货币地租逐渐取代劳役地租,故D符合题意;工业革命时期,近代工厂制度建立,故A项错误;17、18世纪以后,西欧普遍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故B不合题意;租地农场的出现、发展导致庄园逐渐衰落和瓦解,故C表述错误,不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此题选D。
A.阿拉伯帝国B.波斯帝国C.查理曼帝国D.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10.2019年4月15日,法国重要活动场所巴黎圣母院失火。值得欣慰的是巴黎圣母院祭坛、十字架和耶稣的荆棘王冠等珍贵文物幸免于难。文中空格处应为
A.道教
B.佛教
C.基督教
D.伊斯兰教
11.12世纪,大学的兴起是西欧的教育与学术出现的新气象,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这些“花朵”的自治地位主要体现在( )
12.B
解析:B
【解析】
【详解】
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封君与封臣关系的形成有明确和规范的仪式,其中行“臣服礼”和“授职礼”是最重要的仪式,封臣要解下佩带的武器,脱帽,下跪。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与题干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故选B。
13.B
解析:B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中日本的景物风貌已由本来的“汉唐遗风”一变而“趋欧俗”可知,“汉唐遗风”说的是古代日本学习隋唐制度进行的大化改新的改革;“趋欧俗”说的是日本近代学习欧美进行的明治维新的改革。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项与题意不符,故选B。
8.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10世纪欧洲出现了一些城市,它们构成了中古西欧的经济中心,其商品经济对西欧的庄园经济具有一定的瓦解作用,C表述错误,符合题意;ABD表述正确,排除。故选C。
9.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攻破拜占庭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最终灭亡,故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5.2014年医学家在经过26年研究后,宣布1988年在德国亚琛大教堂发现的千年遗骨的主人是查理曼大帝。与这位被后世尊称为“欧洲之父”的君主有关的是
A.亚历山大大帝B.阿拉伯帝国C.法兰克王国D.拜占庭帝国
16.欧洲中世纪有一句谚语:“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这句话的意思是
A.城市的自然条件优越B.城市相对独立和自由
8.11世纪,庄园遍布欧洲各地,成为中古时期西欧社会的特征之一。下列对庄园制度表述错误的是
A.庄园中的主要劳动者是佃户B.庄园制度之下农奴生活困苦
C.城市的兴起对庄园经济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D.庄园法庭不是只维护领主的权益
9.拜占庭帝国一直以纯正罗马血统自居,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它又在无数的灾难和动乱中维系了近一千年,但还是没有逃脱被灭亡的命运。15世纪中叶灭掉这个帝国的是
A.东罗马帝国
B.阿拉伯帝国
C.西欧
D.日本
21.《罗马民法大全》奠定了()
A.欧洲民法的基础B.欧洲教育法的基础C.欧洲刑法的基础D.欧洲交通法的基础
22.假如你是生活在公元10世纪某个时期的一家庄园的农奴,那么下述生活场景中,你最不可能遇到的是
A.庄园的领主占有1/3至1/2的耕地称为“自营地”
14.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庭帝国,是395年至1453年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是欧洲最悠久的君主制国家。拜占庭帝国在军事上受到了西欧十字军的军事进攻,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进攻拜占庭,君士坦丁堡陷落,延续了一千多年的拜占庭帝国灭亡,B符合题意;ACD项与“首都被奥斯曼帝国攻破”不符,排除。故选择B。
16.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欧洲的封建社会,城市的发展相对的自由和独立,表达的是题目中的意思,选项B符合题意;不是自然条件空气等因素的原因,排除AC;欧洲中世纪城市有一定的自治权,但是依然受国王管辖,排除D。故选B。
A.大化改新B.明治维新C.甲午中日战争D.工业革命
14.“在军事上受到了西欧十字军的军事进攻”;“曾是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首都被奥斯曼帝国攻破”。这是在历史课上老师提供的一些史料,要我们根据史料写一篇历史小论文。据此推断历史小论文的主题应该是
A.罗马帝国B.东罗马帝国C.阿拉伯帝国D.亚历山大帝国
15.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后,日耳曼人在西欧建立了许多大小不同的王国,其中最强大的是法兰克王国。8世纪,查理成为法兰克王国国王。800年,教皇在罗马为查理举行了加冕礼,因此,查理被称为“查理大帝”或“查理曼”,他统治时期的法兰克王国,史称“查理曼帝国”。843年,查理曼的三个孙子缔结条约,将帝国一分为三,形成以后的德意志、法兰西和意大利三个国家的雏形,所以C项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11.A
解析:A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2世纪,西欧的教育与学术出现了新的气象,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13世纪,巴黎教师行会得到罗马教皇和国王的支持,自治权利得到保证。大学的自治地位主要体现在免赋税特权、司法特权、教育自主权。①③④属于大学的自治地位主要体现,选项A符合题意;②宗教信仰及言论自由权,不属于大学的自治地位主要体现,可排除。因此只有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历史上册·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中古欧洲社会。
4.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题干“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欧封建等级制度中大封建主是帝王的直接附庸,小封建主是大封建主的直接附庸,小封建主通过服劳役和耕种的方式向大封建主效忠。大小封建主之间构成领主与附庸的关系。各阶层之间有着严格的等级限制,西欧封建等级制度分为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和骑士。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是“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因此,A项大小封建主都是帝王的直接附庸、B项小封建主通过服劳役和耕种向帝王效忠、C项各阶层之间没有严格的等级限制说法不符合史实,D项说法正确,故本题正确的选项是D。
6.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国王……尊重大学自治。教皇支持大学……”可知,材料反映了中世纪欧洲大学得到国王与教会支持,A正确;BCD材料都没有体现,排除。故选A。
7.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西欧城市是在教会或世俗封建主的领地上产生的,封建主日益贪婪,对城市市民加紧剥削。十一二世纪,法国一些城市的市民展开了与封建主的斗争,有的城市用金钱赎买,有的通过武力赢得了自治权。法国琅城的市民为争取自治权,进行了长达两个世纪的斗争,最终取得了自治权,所以B项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①免赋税特权 ②宗教信仰及言论自由权 ③司法特权 ④教育自主权
A.①③④B.①④C.①②③④D.②③
12.如图展现的是欧洲封建时代的一种明确和规范的仪式,由此形成的社会阶层是
A.公民与非公民
B.封君与封臣
C.贵族与平民
D.地主与农奴
13.清政府首任驻日公使何如璋在《使东述略》中描述到:日本的景物风貌已由本来的“汉唐遗风”一变而“趋欧俗”。下列哪一事件使日本的景物风貌“趋欧俗”( )
6.12世纪大学在欧洲兴起。国王希望大学成为教育和文化中心,一般都尊重大学自治。教皇支持大学,但不允许异端言论。上述材料说明欧洲大学
A.得到国王与教会支持B.是城市自由和自治的产物
C.由于选拔官吏的需要而产生D.都是教会学校
7.十一二世纪,法国一些城市的市民展开了与封建主的斗争,其中最典型的是琅城市民的斗争,该斗争的目的是
C.西周分封制度
D.秦朝中央集权制度
3.至今仍屹立在土耳其第一大城市伊斯坦布尔(原名君士坦丁堡)城内的圣索非亚大教堂,冷眼旁观过政治兴跌、宗教斗争与历史的沧桑。它曾见证了下列哪一个国家的兴衰?()
A.雅典B.亚历山大帝国
C.罗马帝国D.拜占庭帝国
4.对下侧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示意图中各阶层之间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
C.城市的空气比较清新D.城市已不受国王管辖
17.《罗马民法大全》包括( )
①《查士丁尼法典》
②《法学汇纂》
③《法理概要》
④《新法典》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8.1075年1月,德皇亨利四世在与罗马教皇的斗争失利后,被迫前往卡诺莎城堡向教皇格里高利七世忏悔,受尽了精神上的侮辱。这说明在中世纪的欧洲
A.大小封建主都是帝王的直接附庸
B.小封建主通过服劳役和耕种向帝王效忠
C.各阶层之间没有严格的等级限制
D.大小封建主之间构成领主与附庸的关系
5.11~14世纪的西欧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经济和政治发生了巨大变化,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
A.近代工厂制度普遍确立B.普遍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
C.封建庄园经济逐步繁盛D.农村货币地租逐渐取代劳役地租
【考点定位】人教版九年级上•无产阶级的斗争与资产阶级统治的加强•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2.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图片中有不同等级的划分,可以排除种姓制度,里面有骑士,排除CD项,中国古代没有这一阶层。图片是西欧的等级制度,所以正确的是B项。故选B。
3.D
解析:D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拜占庭帝国的相关史实。此题中的提示词是:伊斯坦布尔(原名君士坦丁堡)、圣索非亚大教堂。结合课本所学东罗马帝国定都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堡原称拜占庭。在这里有许多雄伟辉煌的建筑,著名的圣索菲亚大教堂是拜占庭建筑和艺术成就的结晶。故此题选择答案C。
B.佃户要向领主缴纳捐税,并为其服劳役
C.佃户的生活自在,享受幸福田园风光
D.佃户在劳役中怠工、未完成劳役受到庄园法庭审判
23.公元6世纪前期,东罗马帝国组建了一个法典编纂委员会,收集自2世纪初以来历任罗马皇帝颁布的法令,删除其中相互矛盾的条例,编成了一部法律文献。此后他还命人将自己执政时期的法令编辑成一部新法典。下列都是以罗马皇帝法令为内容编成的法典是
10.C
解析:C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2019年4月15日下午巴黎圣母院发生严重火灾,内部严重受损宛如炼狱。和该报道中建筑相关的宗教是基督教。巴黎圣母院是巴黎最古老、最高大的天主(基督)教堂,坐落在巴黎市中心的塞纳河上中的一个岛上。它始建于12世纪中期,前后用了180多年时间才全部建成,是法国典型的哥特式建筑,被誉为“中世纪建筑中最完美的花”,雨果把它比喻为“石头的交响乐”,所以C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①《查士丁尼法典》 ②《法学汇篡》 ③《新法典》 ④《法理概要》
A.①③B.①④C.③④D.②③
24.拜占庭帝国延续了一千多年,是欧洲最悠久的君主制国家,其保存下来的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史料、著作、哲学思想引发了,文艺复兴运动,并深远地影响了人类历史。它被下列哪个国家灭亡?
A.亚历山大帝国B.罗马帝国
C.奥斯曼土耳其国家D.阿拉伯国家
A.德国皇帝太软弱无能B.王权高于教权
C.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D.基督是救世主
19.“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是欧洲中世纪的谚语。此话说明了中世纪的欧洲城市是
A.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
B.已不受国王管辖
C.城市的空气比较清新
D.城市相对独立和自治
20.这是一套独特的仪式,即臣服礼。封臣将双手放在封君合拢的手掌中说:“阁下,我是您的人了。从现在起,我将像一个封臣对封君那样真诚无欺地效忠于您。”这一仪式在11世纪普遍存在于
25.中世纪德国流行一句谚语:“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最有利( )
A.市民阶级B.封建主C.国王D.教会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B
解析: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共产党宣言》的认识。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共产党宣言》揭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为获得自己的解放而斗争。《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也标志着社会主义理论科学化、系统化。AC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B。
一、选择题
1.19世纪以来,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发展进程。标志着社会主义理论科学化、系统化的是( )
A.《人民宪章》B.《共产党宣言》C.《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断该图反映的制度是
A.印度种姓制度
B.西欧封建等级制度
5.D
解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在11~14世纪的西欧,农村货币地租逐渐取代劳役地租,故D符合题意;工业革命时期,近代工厂制度建立,故A项错误;17、18世纪以后,西欧普遍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故B不合题意;租地农场的出现、发展导致庄园逐渐衰落和瓦解,故C表述错误,不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此题选D。
A.阿拉伯帝国B.波斯帝国C.查理曼帝国D.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10.2019年4月15日,法国重要活动场所巴黎圣母院失火。值得欣慰的是巴黎圣母院祭坛、十字架和耶稣的荆棘王冠等珍贵文物幸免于难。文中空格处应为
A.道教
B.佛教
C.基督教
D.伊斯兰教
11.12世纪,大学的兴起是西欧的教育与学术出现的新气象,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这些“花朵”的自治地位主要体现在( )
12.B
解析:B
【解析】
【详解】
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封君与封臣关系的形成有明确和规范的仪式,其中行“臣服礼”和“授职礼”是最重要的仪式,封臣要解下佩带的武器,脱帽,下跪。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与题干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故选B。
13.B
解析:B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中日本的景物风貌已由本来的“汉唐遗风”一变而“趋欧俗”可知,“汉唐遗风”说的是古代日本学习隋唐制度进行的大化改新的改革;“趋欧俗”说的是日本近代学习欧美进行的明治维新的改革。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项与题意不符,故选B。
8.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10世纪欧洲出现了一些城市,它们构成了中古西欧的经济中心,其商品经济对西欧的庄园经济具有一定的瓦解作用,C表述错误,符合题意;ABD表述正确,排除。故选C。
9.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攻破拜占庭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最终灭亡,故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5.2014年医学家在经过26年研究后,宣布1988年在德国亚琛大教堂发现的千年遗骨的主人是查理曼大帝。与这位被后世尊称为“欧洲之父”的君主有关的是
A.亚历山大大帝B.阿拉伯帝国C.法兰克王国D.拜占庭帝国
16.欧洲中世纪有一句谚语:“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这句话的意思是
A.城市的自然条件优越B.城市相对独立和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