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东城区2019-2020学年第四次中考模拟考试生物试卷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市东城区2019-2020学年第四次中考模拟考试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3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黄瓜以其色泽翠绿,肉质鲜嫩,清脆爽口而深受人们的喜爱.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黄瓜的花为单生花
B.结不出果实的黄瓜花都是雄花
C.黄瓜的植株为雌雄同株植物
D.黄瓜花的传粉需要依靠昆虫等动物的帮助才可能完成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一朵花种既有雄蕊又有雌蕊的花叫两性花,一朵花中只有雄蕊或雌蕊的花叫单性花,单性花中只有雌蕊的花叫雌花,只有雄蕊的花的雄花.在花的结构中只有雌蕊的子房才能够接出果实和种子,雄花不能结果俗称谎花,黄瓜属于雌雄同株、异花传粉的植物,结不出果实的黄瓜花不一定都是雄花,有可能是雌花,雌花如果没有经过传粉、受精也不会结出果实。

考点:花的结构;传粉和受精。

2.纪实片《穹顶之下》引起了全社会对环境污染的广泛关注.PM2.5是造成雾霾的主要因素,呼吸道对其几乎没有净化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PM2.5通过扩散作用由外界空气进入肺泡
B.雾霾天气里,人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高于氧气
C.减少雾霾改善空气质量的根本措施是大规模植树造林
D.PM2.5吸入人体后,干扰肺部的气体交换,引发哮喘等疾病
【答案】D
【解析】
【分析】
(1)PM2.5,指粒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可入肺颗粒物,是造成雾霾天气的“元凶”。

它主要源于燃烧后的物质,如燃煤、工业废气和汽车尾气等,通常含有重金属等有毒物质。

(2)雾霾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大气空气气压低,空气不流通;地面灰尘大、空气湿度低;汽车尾气等污染物的排放;工厂制造的二次污染以及冬季二氧化碳的排放等等。

【详解】
A、PM2.5是通过呼吸运动由外界进入肺泡的,A错误。

B、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多于二氧化碳的含量,B错误。

C、减少雾霾提高空气质量的根本措施是对主要污染源进行控制,包括对扬尘污染控制、机动车尾气污染控制、燃煤污染控制、区域联防联控等,C错误。

D、雾霾对身体的各个器官都有危害,主要危害还是对呼吸系统的危害。

因为雾霾是指空中浮游大量尘粒
和烟粒等有害物质。

因为受到气压等气候条件的影响,城市中空气污染物不易扩散,加重了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等物质的毒性,这些有害物一旦被人体吸入,就会刺激并破坏呼吸道黏膜,破坏呼吸道黏膜防御能力,对人体的呼吸系统造成损伤,D正确。

故选D。

【点睛】
掌握雾霾的来源及危害是解题的关键。

3.在温暖潮湿的环境里,腐烂的苹果会发出酒味,引起这种变化的生物是()
A.细菌B.青霉
C.曲霉D.酵母菌
【答案】D
【解析】
【分析】
微生物的发酵在食品的制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如酿酒时要用到酵母菌,在无氧的条件下,酵母菌能分解葡萄糖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

【详解】
酵母菌在无氧的条件下会分解食物中的糖类,产生酒精、二氧化碳。

腐烂的水果往往散发出酒味,就是因为水果上的酵母菌在无氧时分解水果中的有机物,产生了酒精的缘故。

故选D。

【点睛】
关键点:在无氧的条件下,酵母菌能分解葡萄糖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

4.图为哺乳动物牙齿的结构,据图可以判断两类动物的食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为肉食动物,②为草食动物
B.①、②均为肉食动物
C.①为草食动物,②为肉食动物
D.①、②均为草食动物
【答案】C
【解析】
【分析】
食草性动物牙齿有臼齿和门齿的分化,无犬齿;食肉性动物牙齿有门齿、臼齿、犬齿的分化。

【详解】
食草性动物,牙齿有臼齿和门齿的分化,无犬齿;门齿开头像凿子,适于切断食物;臼齿的咀嚼面宽阔,适于磨碎食物;犬齿尖锐锋利是肉食性动物的特点,适于撕裂食物。

图①中的牙齿有门齿和臼齿,所以是
草食性动物的牙齿;图②中的牙齿有门齿、臼齿、犬齿,所以是肉食性动物的牙齿,C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
关键知道食草性动物没有犬齿。

5.“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下列能正确表示食物链的是()
A.蝉→螳螂→黄雀
B.阳光→青草→蝉→螳螂→黄雀
C.青草→蝉→螳螂→黄雀
D.营养物质→青草→蝉→螳螂→黄雀
【答案】C
【解析】
蝉是动物属于消费者,而食物链必须从生产者开始,A错误;阳光是非生物部分,而食物链不包括非生物部分,B错误;该食物链正确表示了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关系,C正确;营养物质不是生物,而食物链须从生产者开始,D错误。

【学科网考点定位】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名师点睛】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6.下列生产活动没有使用了生物技术的是
A.提取青霉素
B.腌制咸菜
C.我国科学家培养出克隆猴
D.酿造葡萄酒
【答案】B
【解析】天然青霉素与半合成青霉素生产方法完全不同。

天然青霉素生产可分为菌种发酵和提取精制两个步骤,使用了生物技术;腌制咸菜没有用到生物技术;我国科学家培养出克隆猴使用了生物技术;造葡萄酒使用了生物技术。

故B符合题意。

7.下列各类食物组合中不需要再消化就能被吸收的有机营养物质是
A.水、无机盐、维生素B.氨基酸、维生素、葡萄糖
C.淀粉、水、无机盐D.糖类、蛋白质、脂肪
【答案】B
【解析】
【分析】
食物所含的营养物质中,水、无机盐、维生素是小分子的物质能够直接被人体消化道吸收,而蛋白质、淀
粉和脂肪是大分子物质需经过消化后分别变成氨基酸、葡萄糖、甘油和脂肪酸小分子物质才能被吸收。

【详解】
淀粉的消化从口腔开始,口腔中的唾液淀粉酶能够将部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当淀粉和麦芽糖进入小肠后,由于小肠中的胰液和肠液中含有消化糖类酶,淀粉等糖类物质在小肠内被彻底消化为葡萄糖。

蛋白质的消化是从胃开始,当食物中的蛋白质进入胃以后,在胃液的作用下进行初步消化后进入小肠,小肠里的胰液和肠液含有消化蛋白质的酶,在这些酶的作用下,蛋白质被彻底消化为氨基酸。

脂肪的消化开始于小肠,小肠内的胰液和肠液中含有消化脂肪的酶,同时,肝脏分泌的胆汁也进入小肠,胆汁虽然不含消化酶,但胆汁对脂肪有乳化作用,使脂肪变成微小颗粒,增加了脂肪与消化酶的接触面积,有利于脂肪的消化,脂肪在这些消化液的作用下被彻底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

水、无机盐、维生素、葡萄糖、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人体能够直接吸收。

食物组合中不需要再消化就能被吸收的有机营养物质是氨基酸、维生素、葡萄糖。

故选B。

【点睛】
了解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的消化终产物,是做好此题的基础。

8.下列可以作为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的是
A.藻类植物B.苔藓植物C.蕨类植物D.种子植物
【答案】B
【解析】
苔藓植物植株矮小,多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

苔藓植物的叶只有一层细胞,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可以从背腹两面侵入叶细胞,使苔藓植物的生存受到威胁。

人们利用苔藓植物的这个特点,把它作为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9.原尿和血液相比,主要区别是原尿中不含()
A.尿素和尿酸B.血细胞和葡萄糖
C.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D.血细胞和无机盐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液中的成分除大分子蛋白质和血细胞外的水、无机盐、葡萄糖、尿素和尿酸等物质经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过滤到肾小囊腔中形成原尿.因此正常人的原尿与血液相比较,原尿中不含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
故选C
考点:尿液的形成.
10.银边天竺葵叶片经过光照、脱色,滴上碘液后的现象是()
A.整个叶片变蓝
B.整个叶片不变蓝
C.叶片边缘不变蓝,其他部位变蓝
D.叶片边缘变蓝,其他部位不变蓝
【答案】C
【解析】
银边天竺葵叶片边缘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因此滴加碘液不变蓝;其他绿色部分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因此滴加碘液变蓝色,所以银边天竺葵叶片经过光照、脱色,滴上碘液后的现象是叶片边缘不变蓝,其他部位变蓝,C正确。

11.下列关于生物与环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北极熊皮下厚厚的脂肪可以适应极地寒冷的环境
B.光照会影响植物的分布,如小麦喜欢生活在光照充足处,而人参喜欢生活在阴暗处
C.“大树底下好乘凉”说明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D.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答案】C
【解析】
生活在北极地区的北极熊,皮下有厚厚的脂肪,可以起到保温作用,减少热量的散失,适应寒冷的极地生活,A正确;光照会影响植物的分布,如小麦喜欢生活在光照充足处,而人参喜欢生活在阴暗处,这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B正确;“大树底下好乘凉”,是大树的蒸腾作用对环境的影响,说明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C错误;生物适应环境,生物也会影响环境,同时环境也会影响生物,D正确。

12.传染病的传染源是指()
A.能散播病原体的传染病患者或病原体携带者
B.能使人患病的病原体
C.能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D.能散播病原体的各种媒介物
【答案】C
【解析】
【分析】
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详解】
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互相传染的一种疾病。

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称为病原体。

传染病一般有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基本环节。

而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播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如病人的排泄物,分泌物和传播疾病的生物或非生物媒介等;易感人群是指对某些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

所以C正确。

【点睛】
解决本题的关键是传染源和病原体以及传播途径要分清,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称为病原体,而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播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

13.下列关于心脏和血管结构功能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心壁最厚的心腔是左心室B.静脉是将血液从身体各部分输送回心脏的血管
C.房室瓣使血液从心房流向心室D.动脉在身体内数量最多,分布最广
【答案】D
【解析】
【分析】
人的心脏在胸腔内两肺之间,心尖指向左下方。

心脏的形状像个桃子,大小和本人的拳头差不多。

心脏的结构如下:
人体三种血管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如表:
【详解】
由于心房只是把血液从心房压入心室,而心室需要把血液压入到全身,所以,心室壁比心房壁厚;左心室是体循环的开始,路线比较长,需要较大的压力,而右心室是肺循环的开始,路线比较短,压力不需太大,
所以,左心室壁比右心室壁要厚,与左心室相连的主动脉流动着动脉血。

所以,在心脏的四个腔中,左心室壁最厚。

A正确;
将血液从身体各部分输送回心脏的血管叫静脉,B正确;
在心脏的四个腔中:由于在心房与心室之间有防止血液倒流的房室瓣,使血液只能从心房流向心室;在心室和动脉之间有防止血液倒流的动脉瓣,使血液只能从心室流向动脉。

C正确;
毛细血管在身体内数量最多,分布最广,D错误。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血管、心脏的特点和功能。

14.请结合如图回答,关于鸟卵结构与功能的说法,不科学的是()
A.1为卵壳,起保护作用
B.2为胚盘,只有有胚盘的鸟卵才能孵化出雏鸟
C.3为卵黄,胚胎发育的主要营养来源
D.4为卵白,为胚胎发育提供营养和水分
【答案】B
【解析】
图中1卵壳,2胚盘,3卵黄,4卵白。

1为卵壳,起保护作用,A正确;2为胚盘,含有细胞核,内有遗传物质,将来发育成胚胎;但不是所有胚盘都一定能发育成胚胎,如没受精的卵或出现病变等就不能发育成胚胎,B错误;3为卵黄,胚胎发育的主要营养来源,C正确;4为卵白,保护卵细胞、,为胚胎的发育提供营养和水分,D正确。

15.基因D和d的关系是()
A.位于一条染色体上
B.位于一对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
C.位于不同的染色体上
D.位于一对染色体的不同位置上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物体的某些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而成对的基因往往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当控制生物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基因时,显示显性性状;当控制生物性状的基因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显示显性基因控制的显性性状;当控制生物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隐性基因,显示隐性性状.通常用大写字母表示显性基因,
小写字母表示隐性基因.
【详解】
A、一对显性和隐性基因,位于同一对染色体上,不是同一条染色体上,A错误;
B、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基因D和d位于一对染色体上的同一位置,B正确;
C、一对显性和隐性基因是一对等位基因,位于同一对染色体上,不是不同的染色体上,C错误;
D、基因是成对存在的,基因D和d位于一对染色体上的同一位置,D错误。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基因的显性和隐性以及它们与性状表现之间的关系。

理解掌握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概念和关系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16.下列做法,属于健康生活方式的是()
A.考试前熬夜复习B.口渴就喝可口可乐
C.想要瘦多吃肉D.每天锻炼一小时
【答案】D
【解析】
【分析】
健康的生活方式:平衡膳食;适度体育锻炼;按时作息;不吸烟、不喝酒;拒绝毒品;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详解】
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仅有利于预防各种疾病,而且有利于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提高生活质量。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大多数慢性疾病是在成年期发生的,但许多与之有关的不良生活方式却是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形成的。

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吃营养配餐;坚持体育锻炼;按时作息;不吸烟、不喝酒;拒绝毒品;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可见D属于健康的生活方式。

【点睛】
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吃营养配餐;坚持体育锻炼;按时作息;不吸烟、不喝酒;拒绝毒品;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17.植物界中最高等、数量最多的一类植物是()
A.被子植物B.裸子植物C.苔藓植物D.蕨类植物
【答案】A
【解析】
【分析】
绿色植物根据形态、结构和生殖方式的不同分为种子植物和孢子植物;孢子植物包括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种子植物又分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被子植物又称为绿色开花植物。

【详解】
被子植物又叫绿色开花植物,主要特征是:胚珠外有子房壁包被,种子有果皮包被;受精过程不需要水,具有双受精现象;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大器官组成。

在地球上的30多万种植物中,被子植物就占20多万种。

植物的进化历程是藻类、苔藓类、蕨类、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被子植物是植物界中最高等、数量最多的类群。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被子植物是植物界中最高等、数量最多植物。

18.以下哪些行为属于动物的学习行为()
①蚂蚁觅食②蜘蛛结网③工蜂采蜜④老马识途⑤鹦鹉学舌⑥大象骑车
A.①③④B.③④⑤C.④⑤⑥D.②④⑥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不会丧失。

(2)后天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动物的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

【详解】
①蚂蚁觅食、②蜘蛛结网、③工蜂采蜜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生来就有的先天性行为,④老马识途、⑤鹦鹉学舌、⑥大象骑车是动物出生后,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属于学习行为,C符合题意。

【点睛】
区分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是本题解题关键。

19.关于探究“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的影响”的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实验中需要用到显微镜
B.实验中要用清水设置对照实验
C.实验中需要配制不同浓度的烟草浸出液
D.同一组水蚤应在不同浓度烟草浸出液中做重复实验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水蚤很小,要借助显微镜才能看清其结构,水蚤的心脏在附肢基部,身体的背部中央稍靠前的位置,可以看到一缩一舒的跳动,A正确;实验时烟草浸出液中烟草的有害成分会留在水蚤体内,影响水蚤的心率,从而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因此,用一只水蚤只能做两次实验,必须先在清水中计数心率,再在某一浓度的烟草浸出浪中计数水蚤的心率.前后顺序不能颠倒,B正确;探究“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的影响”的实验是对照实验,因此必须配制几种不同浓度的溶液,以便形成对照,来表明不同浓度的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的影响不同,C正确;探究“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的影响”的实验,同一组水蚤使用
多次会影响实验效果,因此同一组水蚤决不可重复使用多次,D错误.
考点:探究酒精或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律的影响.
20.生物的生长离不开细胞的生长,如图是洋葱根尖细胞的生长过程示意图。

下列对此过程的描述,错误的是( )
A.2保护和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B.3的流动加快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
C.4内的染色体需经过复制
D.5为细胞的生长提供能量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图示2细胞膜能控制物质的进出,既不让有害的物质进来,也不让有用的物质轻易出去,具有选择透过性,也有保护作用,A正确;3细胞质是一种液体,能够不断的流动,它的流动能加快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B正确;4细胞核只有细胞分裂时染色体变化最明显,染色体才复制,DNA也随之复制后形成形态和数目都相同的两份(加倍),在细胞生长过程中不进行复制,C错误;5线粒体能够将细胞中的有机物当作燃料,使这些有机物与氧结合,经过复杂的过程,转变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D正确.
考点: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
21.如图表示绿色植物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的氧气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a 表示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量
B.b 点光合作用的强度等于呼吸作用的强度
C.bc 段光合作用随着光照强度递增而增强
D.b 点开始进行光合作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关系如表:
【详解】
A.图示中a点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而不进行光合作用,a点可表示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量,故A正确。

B.b点为零界点,光合作用氧气的释放量与呼吸作用氧气的消耗量相等,所以b 点光合作用的强度等于呼吸作用的强度,故B正确。

C.bc段氧气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而增多,是因为随着光照强度增加,光合作用增强。

故C正确。

D.曲线a点以后植物已经进行光合作用,ab段光合作用强度小于呼吸作用不向外氧气,故D错误。

故选D。

【点睛】
知道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概念以及二者的关系,能正确的读懂曲线所代表的含义是关键。

22.在对蜜蜂色觉的研究中,弗里施怀疑“蜜蜂是色盲”这一说法,他认为蜜蜂能分辨花卉的不同颜色.这一步骤属于实验法研究的()
A.提出问题B.作出假设C.实施计划D.得出结论
【答案】B
【解析】
做出假设是指对可能的方案做出的假设或猜想,在对蜜蜂色觉的研究中,弗里施怀疑“蜜蜂是色盲”这一说法,他认为蜜蜂能分辨花卉的不同颜色,这一步骤属于实验法研究的作出假设。

故选B。

点睛:弗里施是奥地利动物学家,动物行为学的杰出学者,用实验法对蜜蜂色觉进行了研究。

23.在一个装片盒里,有一张细菌和一张酵母菌永久装片的标签脱落了,你可以依据什么把它们区分开来,重新贴上标签
A.细胞质的有无B.细胞壁的有无
C.细胞核的有无D.遗传物质的有无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细菌的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DNA集中的区域,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没有叶绿体,真菌的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没有叶绿体,因此细菌与真菌的根本区别在
下看到细胞内有成形的细胞核的是酵母菌,而细胞内没有成形的细胞核的是细菌。

考点:细菌与真菌的区别。

点评:此题为基础题,较易,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知细菌真菌的结构。

24.下列有关藻类、苔藓及蕨类植物的描述错误的是()
A.里白的根、茎、叶都有输导组织
B.葫芦藓的叶中具有叶脉
C.水绵没有根、茎、叶的分化
D.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都不产生种子
【答案】B
【解析】
【分析】
自然界中的植物多种多样,根据植物种子的有无和繁殖方式的不同一般把植物分成种子植物和孢子植物,种子植物用种子繁殖后代,孢子植物不结种子,用孢子繁殖后代。

藻类、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都不产生种子,都靠孢子繁殖后代,据此解答。

【详解】
里白属于蕨类植物,具有根、茎、叶分化,并且根、茎、叶都有输导组织,A正确;
葫芦藓有了茎和叶,但叶中不具有叶脉,B错误;
水绵属于藻类植物,无根、叶、茎的分化,C正确;
藻类、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都属于孢子植物,孢子繁殖后代,都不产生种子,D正确。

【点睛】
关键点: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用孢子繁殖,统称为孢子植物。

25.植物根尖成熟区细胞与动物细胞相比特有的结构是()
①细胞壁②线粒体③叶绿体④细胞核⑤液泡.
A.①③⑤B.①②③⑤C.③⑤D.①⑤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区别入手解答。

【详解】
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动物细胞不具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

植物根尖成熟区细胞没有叶绿体,所以植物根尖成熟区细胞与动物细胞相比特有的结构是①细胞壁、⑤液泡。

故选D。

本题考查动植物细胞的不同点,解答本题,关键要清楚植物根尖细胞没有叶绿体这一结构。

26.如图表示新生命的孕育过程,叙述不正确的是()
A.卵细胞是在①中产生的B.精子在②与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
C.怀孕是指受精卵植入③的过程D.胎儿从母体获得营养物质和氧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卵巢能产生卵细胞也可以分泌雌性激素,又属于内分泌器官。

A正确。

精子在输卵管内与卵细胞相遇,有一个精子进入卵细胞,与卵细胞相融合,形成受精卵。

B正确。

受精卵不断进行分裂,逐渐发育成胚泡,胚泡缓慢地移动到子宫中,最终植入子宫内膜,这是怀孕。

C错误。

怀孕后8周左右发育成胎儿,胎儿已具备人的形态;胎儿生活在子宫内半透明的羊水中,通过胎盘、脐带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

D 正确。

考点:人体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7.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第一次使用的目镜为10×,物镜为10×;第二次使用的目镜为5×,物镜为40×。

第二次在视野中看到的与第一次看到的相比
A.物像是原来的一半大,细胞个数增多
B.物像是原来的一半大,细胞个数减少
C.物像是原来的2倍大,细胞个数增多
D.物像是原来的2倍大,细胞个数减少
【答案】D
【解析】
【分析】
(1)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物镜放大倍数和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2)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就越大,但数目越少,视野越暗;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看到的细胞就越小,但数目越多.视野越亮。

【详解】
“第一次使用的目镜为10×,物镜为10×”,观察时放大倍数是100倍,“第二次使用的目镜为5×,物镜为40×”,观察时放大倍数是200倍,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物像就越大,但数目越少。

因此第二次在视野中看到的与第一次看到的相比物像是原来的2倍大,细胞个数减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