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集宁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集宁一中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年级语文试题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贾宝玉究竟是何等人物?从清代以来,论者纷纭。
周汝昌先生在前人基础上,概括出了“正邪两赋”一路人的共同特点:薄利名、鄙流俗、重性情、爱艺术、不务正业、落拓不羁等,他们是“诗人型”或“艺术家型”的人。
他又概括了宝玉的五大特点,如对别人一视同仁、推心置腹等等。
他进而指出:宝玉一方面是在继承古哲先贤的优长,一方面却好像是已孕育着近乎近现代的新的社会思想,因此在他的时代里,一般人要想理解他是何人,自然十分困难。
刘再复先生则从释、道、儒的角度深入分析了贾宝玉这一人物的思想文化内涵,指出他是一个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是一个带有佛之慈悲、道之逍遥、儒之仁厚的好人、精彩人,是曹雪芹所塑造的一个理想人格。
这样一个理想型人物,其思想也惊世骇俗,难以为常人理解、为世俗所接纳,故必定是一个孤独者。
如果我们把贾宝玉视为一个提前出现的“新人”,那他应该属于未来的世纪。
如果把他视为一个艺术世界中的理想人物,那么他不属于任何一个世纪。
因此,他注定要为周围的人们所不解。
王蒙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宝玉心灵的强烈震动和痛苦的根源在于:在他本不必为生存和生计操劳的优渥处境中,他的悟性偏偏又使他过早地去思考生命与人生的种种难题。
生老病死、聚散祸福、荣辱浮沉,使他常常感到人生的无常与心灵的痛苦。
王昆仑先生也曾说宝玉是热闹场中的寂寞人,他虽未详论,但我们自然会想到元妃晋封、荣宁鼎沸之际,唯独宝玉视有如无,毫不介意,只担忧秦钟病重;而当贾母等人兴高采烈为凤姐过生日时,他却独自悄然出城祭奠金钏儿去了;当贾府上下一起欢度元宵正热闹时,他却离席回到冷清的大观园中探看丧母的袭人。
他总能透过热闹喧嚣的表象注目于生活那悲凉虚无的底色,这就跟一般沉湎满足于这种表象的人格格不入,产生了隔阂,成了一个人生感受上的孤独者。
(摘编自李鹏飞《〈红楼梦〉中的孤独感》)材料二:
人物视角叙事是古代小说常用的叙事观点,《红楼梦》可以从每个章节的不同人物视角来读,对同一件事也可以从不同人眼中写出。
黛玉进府,是贵族少女兼伶仃孤女角度;刘姥姥进大观园是穷人兼世故老妪角度;查抄大观园是从权力顶峰跌落的王熙凤角度。
这是作者熟谙人物视角叙事的结果。
曹雪芹善于使
用人物视角叙事,喜欢变换视角,但目标却始终围绕着贾宝玉和贾府盛衰。
《红楼梦》人物视角叙事既考究且华丽,站在叙事视角的人物一定有特别深刻的叙事角度,他(或她)和所叙之事或人又肯定有重要联系。
在《红楼梦》前三回中得到详尽外貌描写的依次是熙凤、宝玉、黛玉。
熙凤和宝玉都映现在黛玉眼中,黛玉到荣国府,王熙凤说:“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
”她夸黛玉长得好,主要为逗老祖宗开心,所以还有下边的话:“这通身的气派,倒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
”至于黛玉标致到什么程度?曹雪芹却故意不写,他要将黛玉的外貌放到最应该观察的人眼中写,绛珠仙草只能在神瑛侍者面前显露绝世风姿。
林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必须从贾宝玉眼中看出,且要接着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从林黛玉眼中,贾宝玉“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的外貌得到了详尽展示,他的通灵玉却绝对不能从林黛玉眼中叙出,所以当袭人要拿通灵玉给黛玉看时,被婉拒。
宝玉的通灵玉只能从最终兑现了“金玉良缘”的薛宝钗眼中叙出。
每个情节都有一个主要的人物叙事视角,一丝不苟又一丝不乱。
多种叙事视角的综合运用和自如转换,是《红楼梦》取得前所未有叙事成就的主要原因。
(摘编自马瑞芳《红楼故事及文本写作》)材料三:
《红楼梦》中的戏曲,在《红楼梦》中所起到的作用是多个层面的,或暗伏人物命运以及全书的走向;或增加人物对白的机锋,刻画人物性格,增加文本的内涵和趣味;或烘托荣宁二府的富贵奢华,为贾府日后败落埋下伏笔;或反映了康雍乾盛世贵族戏班的生存和演出的基本状况;或通过小说人物的剧目选择显示作者本人对戏文的审美旨趣;甚至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昆曲衰落的某些历史原因。
曹雪芹用戏曲和小说相互交织的方式设置伏笔与隐喻,使得戏剧情境和家族命运的相互照应,造成情境的烘托和渲染,外部演戏的喜庆气氛,与内在家族和个人命运的深层悲剧,相互间形成了戏剧性的张力,推升了《红楼梦》深层的美学意蕴。
(摘编自顾春芳《〈红楼梦〉里的生活美学》)
1. 下列关于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贾宝玉既继承了古代先哲的优长,又孕育着近现代的新的社会思想,所以一般人想要理解他十分困难。
B. 王昆仑先生通过元妃晋封,凤姐生日、贾府欢度元宵等事例,详论宝玉是热闹场中的寂寞人这个观点。
C. 曹雪芹善于使用人物视角叙事,喜欢变换视角,多种叙述视角综合运用和自如转换,这是《红楼梦》取得前所未有成就的主要原因。
D. 《红楼梦》每个章节都有不同的人物视角,同一件事也会从不同的视角来写,但无论视角如何变化,
都始终围绕贾宝玉和贾府盛衰。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贾宝玉是曹雪芹塑造的一个理想型人物,这是他的思想惊世骇俗,难以为常人理解、被世俗接纳的主要原因。
B. 贾宝玉的情感和精神世界跟一般人有着很大的不同,他的思想和价值观跟既定的道德伦理观和价值观也颇为不同。
C. 材料二重点关注了《红楼梦》中的叙事特点,通过列举事例、引用原文,对《红楼梦》叙事特点进行阐释,准确到位。
D. 《红楼梦》中的戏曲与小说相互交织,其伏笔与隐喻的设置,深化了作品的美学意蕴。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贾宝玉不被世人理解的一项是()
A. 小说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中宝黛初会时“批宝玉极恰”的两首《西江月》词。
B. 小说第三十四回《情中情因情感妹妹,错里错以错劝哥哥》中林黛玉去看望挨打的宝玉,抽噎半日方说道:“你从此可都改了罢!”
C. 第三十五回《白玉钏亲尝莲叶羹,黄金莺巧结梅花络》中傅试家两个婆子议论宝玉时说道:“怪道有人说他们家宝玉是外像好里头糊涂,中看不中吃的,果然竟有些呆气。
”
D. 小说第六十六回《情小妹耻情归地府,冷二郎一冷入空门》中兴儿跟尤二姐说起宝玉,说他:“成天疯疯癫癫的,说的话人也不懂,干的事人也不知。
”
4. 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张表格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书名回目主要人物视角
《红楼梦》第四十一回《贾宝玉品茶桅翠庵,刘姥姥醉卧怡
红院》
刘姥姥
《水浒传》第九回《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候火烧草料
场》
林冲
A. 曹雪芹在《红楼梦》第四十一回通过刘姥姥的视角写大观园,让刘姥姥充当贾府鼎盛时期的见证人,而此回还有贾宝玉视角、袭人视角。
B. 《红楼梦》第四十一回刘姥姥因醉酒误闯入宝玉住处,见到了这里的豪华精致,而庭院布局早在第十七回已经通过贾政视角简单交代。
C. 和《红楼梦》一样,《水浒传》也善于使用人物视角叙事,喜欢变换视角,如第九回,除了主要人物林
的
冲的视角外,还有李小二视角、陆虞候视角。
D. 《水浒传》第九回,同样是偷听陆虞候等人密谋,但场景不同,李小二夫妇听得不真切,林冲却听得很真切,同为有限视角,效果却迥异,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叙事技巧。
5. 材料三说“《红楼梦》中的戏曲,在《红楼梦》中所起到的作用是多个层面的”,请结合第二十九回《享福人福深还祷福,痴情女情重愈斟情》贾母带领众人到清虚观打醮在神前拈的三本戏的内容作简要分析。
附相关片段:
这里贾母与众人上了楼,在正面楼上归坐。
凤姐等占了东楼。
众丫头等在西楼,轮流伺候。
贾珍一时来回:“神前拈了戏①,头一本《白蛇记》②。
”贾母问:“《白蛇记》是什么故事?”贾珍道:“是汉高祖斩蛇起首的故事。
第二本是《满床笏》③。
”贾母笑道:“这倒是第二本上?也罢了。
神佛要这样,也只得罢了。
”又问第三本,贾珍道:“第三本是《南柯梦》④。
”贾母听了便不言语。
注释:
①神前拈了戏:打醮演戏是给“神”看的,不能由人指定戏目,而要用抽签、拈阉一类的方式,由“神”选出要看的戏。
②《白蛇记》:或指明代无名氏弋阳腔剧本。
演刘邦斩白蛇起义的故事。
③《满床笏》:清代传奇剧,演唐郭子仪“七子八婿,富贵寿考”的故事。
④《南柯梦》:明代汤显祖传奇剧。
演淳于棼梦至大槐安国,拜驸马,当太守,显赫一时,而终于失宠见逐的故事。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上尉的军装
【俄】契诃夫
初升的太阳阴沉沉地照耀着县城。
公鸡刚刚张开翅膀,可在雷尔金大叔的酒馆里已经来了顾客,他们是三个人:裁缝美尔库洛夫,警察日拉特瓦和信差斯美胡诺夫。
三个人都喝醉了。
美尔库洛夫正与另外两个人回忆当年的生活,回忆到动情之处竟哭了起来:“我不干!在彼得堡我亲自给希普采尔男爵和军官老爷们做过衣服。
你给我走开,穿长袍喝蜜粥的家伙,别让我的眼睛看见你!走开!”
“我们家那个在这儿吗?”忽然门外有女人说话的声音,“回家去,有个军官找你!”
美尔库洛夫伸出五指挠自己的大鼻子,每当他想表示特别吃惊时,就做这个动作,接着喃喃说道:“老婆子准是在胡说……十五年都没见过军官的面孔,如今忽然来了个军官做衣服!哼!去看看!”
老婆没有骗他,他在小木屋门口看见了本地军事长官的副官乌尔恰耶夫上尉。
“你逛荡到哪儿去了?”上尉迎着他说,“我等了整整一个小时。
你能给我做件军服吗?”
“老爷……”美尔库洛夫喃喃地说,上气不接下气,一把揪下自己脑袋上的帽子,连带着扯下一绺头发,“老爷!难道我是头一回干这个吗?啊,我给希普采尔男爵做过衣服,还有艾卜瓦尔德·卡尔雷奇……啊!老婆子,给老爷拿凳子呀,我真该打!请问,您是让我量尺寸呢,还是目测呢?”“哦……用你的呢料,一个星期做好……你要多少钱?”
美尔库洛夫陪笑道:“我们知道……当初我们给波斯领事做衣服,连个钱字儿都没提。
”
把上尉送走以后,美尔库洛夫在小木屋当中足足站了一个钟头,傻乎乎地瞪着老婆。
“请问,怎么有这样的怪事?”他终于说出话来,“可我到哪儿弄钱买衣料呀?亲爱的阿克西妮娅,把卖母牛的钱借给我吧!”
阿克西妮娅所有种种抗议都无济于事。
第二天早晨,美尔库洛夫正在串商店,跟商人们讨价还价,挑选合适的呢料。
裁缝的新世纪开始了,他不再上酒馆。
过了一星期,军服做好了。
美尔库洛夫把它熨好,走到门外,把它挂到篱笆上,动手刷起来,摘下一根绒毛,走到一俄丈开外,眯起眼睛端详,又摘下一根绒毛——就这么干了两个钟头。
“这些老爷们真难伺候!”他对过路的人说,“我是什么招儿也没有了,累坏了!他们受过教育,客客气气,可叫他们满意真难啊!”
第二天美尔库洛夫把军服又刷了一遍,然后他在头发上抹了油,梳整齐,用一块新细布把军服包好,动身到上尉那儿去。
“我没工夫跟你在这儿聊天!”他拦住每一个路上碰到的人说,“你没看见吗?我给上尉送衣服去!”
半小时后他从上尉那儿回来了。
“祝贺您拿到了钱。
”阿克西妮娅迎着他说,舒畅地笑着,同时又有,点难为情。
“真是的。
”丈夫回答她,“难道真正的老爷会立刻付钱吗?”
美尔库洛夫在炉台上一连躺了两天,不吃不喝,陶醉在心满意足之中,如同赫拉克勒斯完成了全部丰功伟绩一样。
第三天他动身去领钱。
“把他轰走!告诉他,星期六再来!”等了老大半天,他才听到上尉沙哑的声音。
星期六他听到同样的话,这星期六是这样,下星期六还是这样……他到上尉那儿来来回回整跑了一个月,在前庭一连等上几个钟头,钱没得到,得到的是让他离开,星期六再来。
但是他不泄气,不抱怨,恰恰相反……他甚至胖了。
他喜欢在前庭苦等,“把他轰走”这句话在他听来如同甜蜜的旋律。
“现在你才知道什么是军官的作派!”每次从上尉那儿回到家中,他总是兴冲冲地说。
一天傍晚,美尔库洛夫从市场上把一袋煤背回家去。
他忽然站住不动,快活地大叫一声。
上尉乌尔恰耶夫从街上走了过来。
尽管美尔库洛夫极力反对,但老婆还是逼着他走到上尉跟前,说起钱的事。
“一边去!”上尉回答,“你叫我讨厌!”
“老爷,我明白……我倒没什么……可是老婆……您自己明白……”“你叫我讨厌,跟你说话呢!”上尉大嚷大叫,鼓起浑浊的醉眼直瞪着他。
“快到一边去!”
“我明白,老爷!不瞒您说,那是卖牛的钱。
”
上尉抡圆了胳膊,啪地一个耳光。
美尔库洛夫背着的煤撒了,两眼冒金星,帽子也脱了手……阿克西妮娅吓得发昏,她一动不动地站了一会儿,然后走上前来,胆怯地朝丈夫的脸上看了一眼……她大吃一惊:美尔库洛夫脸上荡漾着幸福的微笑,含笑的眼睛里闪着泪花……
“一眼就看出是真正的老爷!”他喃喃自语,“他们有教养,待人挺客气……想当初,我给希普采尔男爵送皮大衣……一点不差,也是在这地方挨了一巴掌……节姆布拉托夫少尉老爷也是这样……唉,老婆,我的好日子过去了!你什么也不懂!我的好日子过去了!”美尔库洛夫摆摆手,拾起煤,朝家中蹒跚走去。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美尔库洛夫已多年未见过军官,以致于见到乌尔恰耶夫上尉时过于激动,不仅忘了给上尉拿凳子,还生生扯下自己一绺头发。
B. 上尉走后美尔库洛夫瞪着老婆站了一个钟头,并且说“可我到哪儿弄钱买衣料呀”,表明他希望上尉先支付部分购买呢料的钱。
C. “他甚至胖了”“脸上荡漾着幸福的微笑”等内容描写了主人公与众不同的行为与态度,使读者产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心理。
D. “难道真正的老爷会立刻付钱吗”说明上尉未及时支付军装的酬劳,也暗示了后来美尔库洛夫反复索要酬劳没有结果的结局。
的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相关描写展现了美尔库洛夫内心充满痛苦——看到给上尉做衣服的希望——心满意足——失望的变化过程。
B. 美尔库洛夫认为真正的老爷受过教育,有教养,待人客气,这与他每次去领钱时得到的回复以及以前给老爷们送衣服时的结果形成对比。
C. 小说运用大量的省略号,一方面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及其内心活动的描绘起到辅助作用,另一方面使小说语言含蓄凝练,也暗示了情节内容。
D. 小说从美尔库洛夫醉酒写起,字句间表现出对美尔库洛夫的讽刺,而以他蹒跚而去结尾,淡化了讽刺
效果,使读者对其产生怜悯与同情。
8. 小说以“上尉的军装”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小说中的美尔库洛夫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九月,刘邦起兵于沛,项梁起兵于吴,田儋起兵于齐。
韩广将兵北徇燕,燕地豪杰欲共立广为燕王。
韩广乃自立为燕王。
(秦)二世数让李斯:“居三公位,如何令盗如此!”李斯恐惧,重爵禄,不知所出,乃阿二世意,以书对曰:“夫贤主者,必能行督责之术者也。
不能行督责之道,专以天下自适也,而徒务苦形劳神,以身殉百姓,何足贵哉!故明主能行督责之术以独断于上,然后能灭仁义之涂,绝谏说之辩,莫之敢逆。
”二世说,于是行督责益严,刑者相半于道,而死人日积于市,秦民益骇惧思乱。
冯去疾、李斯、冯劫进谏曰:“关东群盗并起,秦发兵诛击,所杀亡甚众,然犹不止。
盗多,皆以戍漕转作事苦,赋税大也。
请减省四边戍转。
”二世曰:“朕即位二年之间,群盗并起,君不能禁,又欲罢先帝之所为,是上无以报先帝,次不为朕尽忠力,何以在位!”下去疾、斯、劫吏,案责他罪。
去疾、劫自杀,独李斯就狱。
斯所以不死者,自负其辩,有功,实无反心,欲上书自陈,幸二世寤而赦之。
乃从狱中上书曰:“臣为丞相治民,三十余年矣。
逮秦地之狭隘,不过千里,兵数十万。
臣尽薄材阴行谋臣资之金玉使游说诸侯。
阴修甲兵,饬政教,官斗士,尊功臣。
故终以胁韩弱魏,破燕、赵,夷齐、楚,卒兼六国,虏其王,立秦为天子。
又北逐胡貉,南定百越,以见秦之强。
此皆臣之罪也,臣当死久矣。
上幸尽其能力,乃得至今。
愿陛下察之。
”书上,赵高使吏弃去不奏。
遂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臣尽A薄B材C阴行D谋臣E资之F金玉G使游H说诸侯。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莫之敢逆,即“莫敢逆之”,与《促织》中“不知何词”句式相同。
B. 刑,文中意为受刑罚,与《齐桓晋文之事》中“刑于寡妻”的“刑”意思不同。
C. 负,文中意为对不起,与《谏逐客书》中“客何负于秦哉”的“负”意思相同。
D. 幸,文中意为希望,与《鸿门宴》中“故幸来告良”的“幸”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秦二世时期,国家内部动荡不安,刘邦、项梁、田儋等人纷纷起兵反抗秦朝统治,韩广也在燕地称
王。
B. 为了爵位利禄,李斯顺从了秦二世的心意,建议秦二世对臣民加强督察责问,将权力集中到君王手中。
C. 冯去疾、李斯、冯劫劝谏秦二世减少对四方边防的戍守和转运,结果招致秦二世不满,三人最终被处以腰斩。
D. 李斯认为自己有功,并没有反叛之心,于上书辩解,但赵高让狱吏毁弃了奏书,以致奏书没有被秦二世看到。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二世数让李斯:“居三公位,如何令盗如此!”
(2)关东群盗并起,秦发兵诛击,所杀亡甚众,然犹不止。
14. 同是为自己辩解,李斯在本文中的上书与《谏逐客书》的立足点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金陵怀古四首(其一)
王安石
霸祖孤身取二江①,子孙多以百城降。
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
东府旧基留佛刹,《后庭》余唱落船窗。
《黍离》《麦秀》②从来事,且置兴亡近酒缸。
【注】①二江:是宋代的江南东路和江南西路的简称,也是建都金陵诸国的主要统辖区域。
②《黍离》:见《诗经·王风》,旧说为东周大夫行经西周故都,见宗庙宫室尽为禾黍,因眷怀故国而作。
《麦秀》:见《史记·宋微子世家》,为殷朝旧臣路过故都,因悯伤故国而作。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前四句不仅概括了历史上金陵政权短命的原因,还揭示了其福祸相依的规律。
B. 一、二句运用对比手法,写前代创业者的艰辛,而后世子孙却“视之不甚惜”。
C. 第六句与《桂枝香·金陵怀古》中“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表意相似
D. 后四句虚实结合,以怀古的诗情述说南朝旧事,也印证了前四句揭示的道理。
16. 有人说这首诗的结尾两句寄寓深刻,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是。
(1)荀子《劝学》善用对比,如先以蚯蚓为例来阐明用心专一之益处,再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说明用心浮躁之恶果。
(2)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出人们做事情很难善始善终的道理。
(3)杜牧《阿房宫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助比较强调了“钉
头”“瓦缝”之多。
三、语言文字运用(21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蒲松龄自云,“男儿不得志,歌声出金石耳。
仰取俯拾,爵而勿刁,我则陋矣。
夫作者之愤,作者之遇也,司马、孟坚,易地皆然耳”。
他创作《聊斋志异》有着司马迁发愤著书的精神和动力,也传承了
___①___。
《促织》讲述的不是花妖狐媚,没有太多浪漫色彩,而是有着纪实补史与批判现实的意图。
它采用史传叙事手法描绘了人物的姓名、籍贯、生平以及年代,虽然这些可能为虚构的假设,但毕竟有着事实依据为依托,创设了真实的情境,反映了历史事实和社会现实。
结尾处,“异史氏曰”的形式,沿袭着《史记》“太史公曰”的格式,以表达资政建议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
卡夫卡的《变形记》则属于一种私人化写作,讲述了一个极端考验伦理和人性的故事。
《变形记》的开头是:一天清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烦躁不安的睡梦中醒来时,发现自己___②___。
这里没有可考的时间、地点,没有交代事情缘由。
其为何变形、如何变形都没有具体说明,它既成事实,重要的是变形之后所产生的种种象征和隐喻意义。
18.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表述不当,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
不得改变原意。
20. 下列各项中的“具体”,与文段中加点的“具体”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 事件的经过,他谈得非常具体。
B. 请问,你在单位里担任什么具体工作?
C. 有扶乩者……亦能作画,画不过兰竹数竿,具体而已。
D. 行业经营单位应将安全生产措施具体到每一个环节。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代真有人做了实验,证明囊萤也许确实不利于读书。
据《康熙:重构一位中国皇帝的内心世界》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