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上海市延安实验高级中学高三语文一模试题及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上海市延安实验高级中学高三语文一模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
雨果
群众有等候观赏公开行刑的习惯,他们用观看刑台来消磨时间。

当伽西莫多给拖到刑台顶上的时候,当人们能够从各方面看见他被人用绳子和皮条绑在刑台的轮盘上的时候,场内爆发了一阵笑声和喊声,人们认出他就是伽西莫多。

人家叫他跪在那块圆形底座上,他照着做了。

人家脱掉了他的上衣和衬衣,直到露出胸膛,他也听之任之。

群众看见了伽西莫多赤裸的驼背,突起的胸脯,长着许多硬皮和汗毛的肩膀,便爆发出一阵哄笑。

正当大家笑闹的时候,施笞刑的大头目比埃拉爬上了平台,到了犯人身边。

随着轮盘的转动,比埃拉抬起胳膊,皮鞭挥起,发出水蛇般的嘶嘶声,一鞭又一鞭疯狂地落到那可怜人的肩膀上。

人们看见成千条血水在那驼子的黝黑的肩膀上流淌,皮鞭在空中挥动时把一些血珠也溅到了观众的身上。

伽西莫多脸上的呆笨表情变成了痛苦和懊丧,他闭上独眼,把头垂到胸前,仿佛死去了似的。

轮盘停止了转动,施刑人停止了鞭打,笞刑算是执行完了。

可是对于伽西莫多,这还未完事,他还要在刑台上示众一个钟头。

当“公诉”执行完毕,就轮到千万种私人的报复了。

“邪教的怪物!”一个说。

“骑扫帚把的家伙!”另一个嚷道。

“做个凄惨的怪笑吧。

”第三个说。

成千种侮辱性的语句像雨点般落在他身上,场上处处都有人诅咒他,嘲笑他,向他叫骂,向他投石子。

伽西莫多虽然耳聋,但他看得很清楚,群众的狂怒表现在脸上的并不比表现在话语里的少,向他投来的石子也能说明群众是在哄笑。

他愤怒、憎恨、失望,脸上布满了厚厚的阴云。

这时,他远远望见一个神甫骑着骡子经过,这可怜人的脸色就温和起来,一直控制着他的那种愤怒变成了奇特的充满了难以形容的甜蜜宽厚而温和的微笑。

那神甫愈走近他,他的笑容就愈加明显,愈加清晰,愈加光辉灿烂,简直像是不幸的人所崇敬的救主降临了似的。

可是当那头骡子靠近了刑台,使骑在它背上的神甫看清了犯人是谁的时候,那神甫却低下眼睛,用两只踢马刺踢着骡子急忙转身走开了,好像在逃避一声耻辱的呼唤似的,他很不愿意在那种场合被一个不幸的人认出来并且向他致敬呢。

那个神甫正是副主教克洛德。

伽西莫多的脸色黯淡起来了。

微笑还在一片阴云间停留了一会,但那是
痛苦的、无力的、带着深深悲哀的微笑。

时间一点点过去,他在那儿至少待了一个半钟头,被人不停地折磨,虐待,嘲笑,投石子。

突然,伽西莫多带着加倍的失望在锁链里挣扎,他打破缄默,用嘶哑愤怒的如动物般的声音吼叫:“给水喝!”这声悲惨的呼唤,并没有引起同情,反而使刑台四周的市民笑得更加厉害。

几分钟后,伽西莫多用失望的眼睛扫视了人们一遍,又用更加令人心碎的声音喊道:“给水喝!”仍然只引起一阵哄笑。

“给水喝!”伽西莫多喘息着喊了第三遍。

这时他看见人群里闪开一条路,走出了一位装束奇特的姑娘,身边带着一只金色犄角的雪白的小山羊,手里拿着一面小鼓。

伽西莫多的独眼闪了一下,原来就是他昨晚曾经想抢走的那个波希米亚姑娘呀。

他模糊地意识到正是因为那件事他此刻才在这里受惩罚的呢。

他十分相信她也是来向他报复的,也是像别人一样来打他的。

看见她真的迅速走上了石级,愤怒和轻视使他透不过气。

只见爱斯梅拉达一言不发地走近那犯人,从胸前取出一只葫芦,温柔地举到那可怜人干裂的嘴边。

这时,人们看见他那一直干燥如焚的独眼里,滚出了一大颗眼泪,沿着那长时间被失望弄皱了的难看的脸颊慢慢流下来。

这也许是那不幸的人生平第一次流出的眼泪。

那漂亮、鲜艳、纯洁、迷人而又那么娇弱的姑娘,竟会那样好心肠地跑去救助一个如此可怜丑恶的家伙,那情景无论如何是很动人的,而这件事又发生在一个刑台上,那就更为动人了。

观众也都被感动了,大家拍着手喊道:“好极了,好极了!”
(节选《巴黎圣母院》,有删改)
1. 下列对小说相关艺术的理解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伽西莫多在刑台上毫不反抗,是因为“他认为一切反抗都是徒然的”,他甘愿为副主教克洛德承担劫持爱斯梅拉达的罪名。

B. 当伽西莫多用令人心碎的声音求水喝时“仍然只引起一阵哄笑”,“只”说明围观的人群虽然看到伽西莫多经受了酷刑,但没有人同情他,强调人们态度的冷漠。

C. 伽西莫多很少得到別人的同情,在爱斯梅拉达到来之前,在场的许多人骂他、打他,而伽西莫多曾为副主教克洛德抢过爱斯梅拉达,所以当伽西莫多看到爱斯梅拉达走来,“他十分相信她也是来向他报复的”。

D. 选文描写人物时采用多种方法,如:描写伽西莫多时,通过对他的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的刻画,表现了他的期望、怀疑、感激、悲哀;描写爱斯梅拉达时,着重刻画她的外貌、神态与动作,展现她的人性美。

2. 小说多处描写围观者对伽西莫多的哄笑、侮辱,这样写有哪些作用?
3. 本文标题为“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也有译为“一滴水唤一滴泪”的。

你认为哪个好?请简述理由。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常的铃声
赵华伟
老常一定是全校最守时的人,因为他的工作与时间有关。

老常生得黑,整张面皮犹如锅烟抹过,凭借与校长的故旧关系,在镇中学谋到了一份打铃的职事。

当最早的一道铃声响起时,我们揉着惺忪的睡眼,望着黑乎乎的天空,会将每天的第一句话送给老常:真是个催命不休的黑无常啊!
老常并不受我们爱戴,除了其所干的工作总是扰人清梦外,还因为他没老婆。

娶不到老婆的男人被称为“打寡汉”,被视为这个乡村社会的底层。

老常并不顾及这些,只将一挂铃铛敲得有声有色。

胆大的孩子从值班室门前走过时,会高声问一句:老常,你是不是北京大学打铃系毕业的?老常翻翻眼皮,恶狠狠地回着嘴,脸色也更加阴暗。

调皮的孩子还会趁晚自习时将铃绳扯断,或者打成死结系在树干上,为老常制造无穷无尽的麻烦。

因此,就算深更半夜,也依然能看到老常抱着树身折腾的情景。

老常的饭量很大,一顿能下六个馒头。

饭点一到,他先去教师伙,将馒头一拿,打碗稀饭赶紧回屋,随后再奔学生伙,零星饭票出一点,又抱回来一堆馒头。

三两天一过,等馒头积攒得差不多,他就悄悄地装进蛇皮袋,送到公路边的饭店里。

几名馋嘴的学生在饭店开荤时发现了老常的秘密,老常很爽快,二话没说就帮他们结了“狗肉账”。

然而还是有学生嘴碎,让老师们也知晓了老常的秘密,跑到校长那里去告状,校长把头一晃说:吃不掉的馒头都喂猪了,他讨个巧事也没啥。

既然连校长都这么纵容他,别人也就点不起火了。

老常从来都不会离开我们,就算看不到他的影子,也能从那富有节奏的铃声中,感知到他的存在。

可是有一天,熟悉的铃声突然中断了。

老常被派出所抓啦!有人放出了一个惊天动地的消息。

传话的人只说了结果,没给出原因,我们议论纷纷,一致归结为男女之事。

镇子是个大天地,老常连几个毛头学生的嘴巴都堵不住,更管不住镇上的风言风语。

政教处的马主任负责处理老常的事,走得急匆匆宛如火燎一般。

当我是个乡下人吗,老子是镇中学的职工,别人存车一毛五,凭啥收我两毛钱?蹲在派出所里的老常,理直气壮地辩解道。

就算你是个大人物,也不能当场给人家两拳头吧?打了人就得出点钱,不然难平和!所长摊着巴掌反驳道。

老常不认罚,存车员不妥协,双方从下午三点一直僵持到晚上八点,无奈之下,所长只好把电话打到了镇中学。

于是,马主任奉命去领人,钱一缴认了罚,连拖带拽地把老常扯了回来。

老常心里不痛快,一路走一路骂,直到进了校门还在朝派出所方向张望呢。

不过,在经过那挂铃铛时,老常
忽然闭上了嘴巴,望着飘动的铃绳摇了摇头。

老常不在,当晚的铃没人打,老校长只好亲自出马。

他在各个班级巡视时,不停地看着表,不知是怕错过了时间,还是在为老常担忧。

时间一到,老校长赶紧去打铃,一下一下地拽着,铃声单调而断续,完全失去了以往的飘逸和自信,就连老师们也不由得皱起了眉头。

幸好,学校的铃声只断了一天,就恢复了昔日的风采。

预备铃自然轻快,两响一停;上课铃短暂急促,三响一停;放学铃舒缓自由,一响一停;每种铃声都带着明快的节奏感,没有一丝一毫的慌乱。

无所事事时,老常就坐在门槛上嘀咕:马主任老实,白给了人家两张“大团结”,要是按我的性格,他连个屁渣子都讹不到,不就是一存车员吗,呸……嘀咕完毕,老常阴沉的脸色开朗了许多,甚至还露出了胜利般的笑容。

我们只是听,不愿去接他的话,听得烦了,岔开话去询问他打铃手艺的事,老常嘴一咧,朝北指了指。

北京大学真有个打铃系?我们诧异地瞪大了眼睛。

老常嘿嘿地笑着,一张黑脸皱成了橘皮。

人们倾尽一生所追求的,无非出人头地。

对于老常来说,他想要的也只不过是一个不被蔑视与轻贱的“大我”而已。

打铃,打出个说道来;做人,做出个说道来。

(选自《人民日报·文艺》2016年8月15日)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之所以写校长的铃声断断续续,让人听了不痛快,目的在于拿校长的铃声与老常飘逸自信的铃声作比较,突出老常打铃很专业。

B. 在经过那挂铃铛时,老常“望着飘动的铃绳摇了摇头”,这是动作描写,“摇了摇头”是老常为自己因打人一事耽误了打铃而自责。

C. “北京大学真有个打铃系?”可以突出人物的特点,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老常对他的工作非常重视、认真;同时也照应前面学生们常问的问题。

D. 作者通过肖像、语言、动作等描写,塑造了一个地位低下的普通打铃人,但他认真工作,从不拖沓或糊弄,由此表达作者对老常的敬佩。

5. 文章第一段“老常一定是全校最守时的人,因为他的工作与时间有关”有什么作用?
6. 老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工匠精神自古就是“中国气质”
张柏春
如今,大家一提工匠精神,一般都先想起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

殊不知,自古以来,工匠精神就是“中国气质”之一。

工匠在古代的社会地位不算高,但有很多匠人名垂青史。

先秦的鲁班、李冰是以心灵手巧而
成就事业的标杆人物。

三国时期的“名巧”马钧虽不善言辞,却心灵手巧,擅长解决实际的技术难题。

宋代的韩公廉成为将工匠传统与天算知识结合的工程师。

明朝的宋应星,没能考中进士,却撰写出《天工开物》,被外国学者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宋应星本人也被后人视为科学家。

工匠们往往以打造精品为追求,例如,早在6000多年前,中国人开始制作玉器。

朱熹付《论语·学而》中的“如琢如磨”做了注解。

他说:“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

’。

这是中国思想家对工匠精神的精彩解说。

其实,在工业化早期阶段。

德国生产的产品根本谈不上精致。

德国人到英国展出产品.被要求标注。

"Made in Germany"。

相当于劣等产品的标签,这种标注产地的做法给德国人以很大刺激,他们立志要摘掉劣等产品的帽子,经过上百年努力才后来居上.使“Made in Germany”成为精品的标记。

这一时期,“东洋货”也曾是劣质产品的代名词,现在日本产品却大都是世界精品。

精品的产出,当然需要制度作保障。

比起标注"Made in Germany",中国很早就形成了标注制造者姓名的制度。

秦始皇统一度量衡,为控制产品质量、推行标准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事实上,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秦国就实行了“物勒工名”制度。

要求器物的制造者把自己的名字刻在自己制作的产品上,以方便管理者检验产品质量、考核工匠的技艺。

秦代制器,不仅要刻上工匠之名,还要刻上督造者和主造者之名.以便逐级追查产品质量的责任人。

如果不刻写名字,就要被罚款。

秦朝还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系统的技术与产品质量管理机构,及分工负责制度。

做得好的,也有具体的奖励办法。

由于有这样的制度,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秦朝能够制造出精湛的铜车马、兵马俑等艺术品了。

在中国历史上,工匠制度的传承发展,渐渐形成了特有的工匠文化和工匠理念,对工匠的行为有很强的约束力。

以杆秤制作为例,工匠们相信: 秤星分别代表北斗七星、福禄寿等。

如果所造的秤亏顾客一两,制秤人就折寿一年。

瓷器工匠也是如此,官窑(如龙泉窑)生产的好产品呈给皇家,出现次品就要砸掉,陶瓷界有实力的厂家都坚守一个传统:仿品不能当正品出售。

正是有“精益求精”的精神、有制度做保证,中国历朝历代才能不断产出名扬四海的精品,如玉器、青铜器、瓷器、丝绸等,铸就东方文明古国的灿烂文化。

在当代中国产业界和其他行业都应当弘扬,或者说找回中国工匠“精益求精’的精神。

全社会也要尊重能工巧匠的创造力和贡献使“Made in China”成为精致美好、质量信得过的标签。

(摘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具有工匠精神的国度,并涌现了大量的具有工匠精神的名匠。

如鲁班、李冰、马钧、韩公廉等。

B.宋应星写作的《天工开物》被外国学者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宋应星因此书被后人视为科学家。

C.中国古代的工匠们以精湛的技艺为社会创造价值,做出不少辉煌的成绩,为中华文明的形成与繁荣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D.中国工匠们往往以打造精品为追求,早在6000多年前制作玉器时就讲究琢磨,精益求精,这是对工匠精神的最好注解。

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德国制造、东洋货,现在被普遍认为是精品,然而在工业化初期阶段,德国制造、东洋货却是劣质产品的代名词。

B.在产品上标注制造者姓名的制度在秦统一中国以前就已经出现,这一制度从根本上保证了产品的质量,也促使工匠提高技艺。

C.秦朝除了实行“物勒工名”制度保障质量外,还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系统的技术与产品质量管理机构及分工负责制度。

D.秦朝严格要求产品质量,所以能够制造出精湛的铜车马、兵马俑等艺术品,这说明秦朝是一个具有工匠精神的朝代。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工匠精神包含三个方而的内容:技术上精益求精、做人讲求诚信、产品上打造精品。

B.工匠文化和工匠理念既是质量要求,也是道德要求,对工匠的行为有很强的约束力。

C.中国古代文化极其灿烂,历朝历代都有名扬四海的精品名片,如玉器、瓷器、丝绸。

D.“Made in China”如今正成为劣质产品的代名词,所以我们需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桑维翰,字国侨,河南人也。

为人丑怪,身短而面长,常临鉴以自奇曰:“七尺之身,不如一尺之面。

”慨然有志于公辅。

初举进士,主司恶其姓,以“柔”“丧”间音。

人有劝其不必举进士,可以从他求仕者,维翰慨然,乃著《日出扶桑赋》以见志。

卒以进士及第。

晋高祖辟为河阳节度掌书记,其后常以自从。

高祖自太原徒天平,不受命,而有异谋,以问将佐,将佐皆恐惧不敢言,独维翰与刘知远赞成之,因使维翰为书求援于契丹。

耶律德光已许诺,而赵德钧亦以重赂啖德光,求助己以篡唐。

高祖惧事不果,乃遣维翰往见德光,为陈利害甚辩,德光意乃决,卒以灭唐而兴晋,维翰之力也。

高祖即位,以维翰为翰林学士、礼部侍郎。

出帝即位,召拜侍中。

而景延广用事,与契丹绝盟,维翰言不能入,乃阴使人说帝曰:“制契丹而安天下,非用维翰不可。

”乃出延广于河南,拜维翰中书令,复为枢密使,封魏国公,事无巨细,一以委之。


月之间,百度浸理。

维翰权势既盛,四方略遗,岁积巨万。

内客省使李彦幅、端明殿学士冯玉用事,共谗之。

帝欲骤黜维翰,大臣刘晌、李崧管以为不可,卒以玉为枢密使,既而以为相,维翰曰益见疏。

契丹屯中渡,破栾城,杜重威等大军隔绝,维翰曰:“事急矣!”乃见冯玉等计事,而谋不合。

又求见帝,帝方调鹰于苑中,不暇见,维翰退而叹曰:“ 晋不血食矣!”
自契丹与晋盟,始成于维翰,而终败于景延广,故自兵兴,契丹凡所书檄,未尝不以此两人为言。

耶律德光犯京师,遭张彦泽遗太后书,问此两人在否,可使先来。

而帝以维翰尝议毋绝盟而已违也,因令彦泽图其赀产。

维翰状貌既异素以威严自持晋之老将大臣见者无不屈服彦泽以骁捍自矜每往候之虽冬月未尝不流汗。

初,彦泽入京师,左右劝维翰避祸,维翰曰:“吾为大臣,国家至此,安所逃死邪!”安坐府中不动。

彦泽以兵入,问:“维翰何在?”维翰厉声曰:“吾,晋大臣,自当死国,安得无礼邪!”彦泽股栗不敢仰视,乃以帝命召维翰。

维翰行,遇李崧,军吏前白维翰,请赴侍卫司狱。

维翰知不免,顾崧曰:“相公当国,使维翰独死?”崧惭不能对。

是夜,彦泽使人缢杀之,以帛加颈,告德光曰:“维翰自缢。

”德光曰:“我本无心杀维翰,维翰何必自致。

”德光至京师,使人检其尸,信为缢死,乃以尸赐其家,而赀财悉为彦泽所掠。

(选自《新五代史·晋臣传第十七·桑维翰传》,有删节)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维翰状貌既异/素以威严自持/晋之老将大臣/见者无不屈服/彦泽以骁捍自矜/每往候之/虽冬月未尝不流汗
B. 维翰状貌既异/素以威严自持/晋之老将大臣/见者无不屈服/彦泽以骁捍自矜/每往/候之虽冬月未尝不流汗
C. 维翰状貌既异素/以威严自持/晋之老将大臣见者/无不屈服/彦泽以骁捍自矜/每往候之虽冬月未尝不流汗
D. 维翰状貌既异素/以威严自持/晋之老将大臣见者/无不屈服/彦泽以骁捍自矜/每往候之/虽冬月未尝不流汗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血食”,指祭祀。

因祭祀必要宰杀牺牲作为供品,故以血食代称祭祀。

B. 翰林,唐初设翰林院,作为文人和卜医技术待诏的处所,并非中央机关。

后来另建学士院,入院的称为翰林学士,专掌皇帝的机密诏令。

宋朝后翰林学士成为正式官职。

C. 公,文中指爵位,是古代君主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春秋时期有五等爵位,分别是公、侯、伯、子、男。

D. 出,表示贬官,古代表示贬官的还有“夺”“谪”“左迁”“黜”等。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桑维翰长得丑陋奇特,颇有大志。

有人劝他不一定考进士,可以从别的途径谋求做官,桑维翰不为所动,
最终进士及第。

B. 晋高祖从太原调任天平,不接受任命,而别有打算,只有桑维翰和刘知远赞成,晋高祖怕事情不成功,于是派桑维翰去见耶律德光,得到了契丹的帮助,晋高祖最终消灭唐而建立晋,桑维翰立了大功。

C. 桑维翰被封为魏国公后,权势日盛,内客省使李彦韬、端明殿学士冯玉当权时,一起说他的坏话,劝说皇帝立即罢免桑维翰。

桑维翰于是被疏远了。

后来契丹攻破栾城,他求见皇帝,皇帝都借故不见他。

D. 桑维翰颇有威严气度,忠于国家,张彦泽见到他都害怕,只有以皇帝的命令召桑维翰,桑维翰临危不惧,与李崧谈话,令李崧羞愧。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帝以维翰尝议毋绝盟而已违也,因令彦泽图其赀产。

(2)“吾,晋大臣,自当死国,安得无礼邪!”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乙亥岁除渔梁村①
黄公度
年来似觉道途熟,老去空更②岁月频。

爆竹一声乡梦破,残灯永夜客愁新。

云容山意商量雪,柳眼桃腮领略春。

想得在家小儿女,地炉相对说行人。

[注]①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1155),即乙亥年,秦桧死,朝延召回一些曾受秦检打击迫害的官员。

作者也奉召回京,大年三十途经渔梁村,写下此诗。

②更:经历。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句“似觉”一词看似语意朦胧,实则点出时来运转、对前途充满希望的心理状态。

B.“爆竹”渲染了节日气氛,“残灯”“永夜”刻画环境凄凉,以景衬情,颇见匠心。

C.颈联运用对偶句,把不同时间的意象组合在一起,在回环对比中,增加了境界之美。

D.尾联将不尽的情思浓缩在“想得”语之中,表现了“行人”对家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15.这首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假如要刻一枚印章送给同学,我会选取《劝学》中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勉励同学学会坚持。

(2)“念奴娇”词牌又称“(lèi)江月”,得名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过学习必修三、必修四的诗词,我们能感受到古人的胸襟与情怀:《登高》中“__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是杜甫对志业无成而身已衰老的抱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凭谁问:__________,尚能饭否?”借用典故,抒发了辛弃疾自己虽然年事已高却仍希望为国立功的决心抱负。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7.下图是巴西的一种由政府和公益组织联合构建的垃圾处理模式——“赛普利”(再生资源利用协会CEMPRE)模式。

对“赛普利”模式的构建和运作流程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由政府提供场地,企业提供培训,非政府组织提供设备,共同组建拾荒者合作社。

B. 拾荒者合作社、资源化回收企业等机构与拾荒者签订劳务合同,保证垃圾能够回收。

C. 居民将垃圾分类,其中湿垃圾缴纳一定费用,政府负责收集提供给资源化回收企业。

D. 干垃圾交拾荒者合作社,由他们分类收集后,提供给资源化回收企业进行最后处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他在新作《世界史》的前言中系统地阐述了世界是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观念,并将相关理论在该书的编撰中得到实施。

B.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他非常喜欢茅盾的小说,对茅盾的《子夜》曾反复阅读,一直被翻得破烂不堪,只好重新装订。

C. 《舌尖上的中国》这部风靡海内外的纪录片,用镜头展示烹饪技术,用美味包裹乡愁,给观众带来了心灵的震撼。

D. 3月24日上午,德国之翼航空公司一架A320型客机在法国南部坠毁,机上的150名遇难人员恐无一幸存。

四、写作(6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师生延期返校。

高三(I) 班语文老师在线上课堂展示了2月23日新华网刊发的这两张图片,讨论区一下子热闹起来。

生甲:小患者让我很感动。

生乙:护士和院长的举动能带给我们启发。

生丙:相隔百年的两幅图值得人们深思。

……
老师:这两张图片,给了我们许多收获。

虽然我们无法返校上课,但我国抗击疫情的很多场景都是在给我们上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