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师大校友谈谈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师大校友谈谈心
王金山
(2011年6月13日)
今天,有机会回到母校,我们相聚在一起,追忆师生之情,畅叙校友之谊,心情格外高兴。

特别是目睹学校的巨大变化,见到久违的师长和同学,更是感到非常亲切。

从毕业离校,已有四十余年。

在这期间,我从东北到江南,先后辗转吉林、浙江、北京、安徽等多个地方。

但是,不论我走到哪里、干什么工作,在母校学习、生活的几年时间,永远都是我最珍贵的记忆。

今天在这里,仿佛又回到了学生时代。

这次回来,主要目的就是看一看母校、见一见老师和同学们,没有讲一讲的问题。

说实在话,回到了母校,见到了老师和同学们,也就完成了心愿。

但是学校领导一再要我说几句,实在是却之不恭。

认真地想想,能够与老师和同学们有个交流的机会,也是十分难得,向母校的老师和同学汇报一下思想,也是情理之中。

接受书记和院长交待的任务后,我就在思考:究竟说点什么呢?我既不是什么专家学者,也没有什么专业领域,更没有什么研究成果与大家分享,着实有点困难。

想来想去,好像谈一谈生活感悟,与大家作个交流好一些。

如果能够引
起大家的思考,也就算是起到积极作用了。

所以,今天我要说的就是两个字:珍惜。

珍重的珍,爱惜的惜。

为什么想谈这个话题?因为就个人的体会,珍惜二字在人的生活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词。

在现阶段,对同学们来讲,可能最关心的是当前如何搞好学业、下步如何实现就业,以及未来如何开创一番事业。

我讲的“珍惜”二字,看上去似乎并不是大家所关注的内容。

其实不然,今天的话题是和大家的学业、就业和事业有很大关系的。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不管处在哪一个年龄阶段,当我们回顾自己走过的路,总会发现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很多东西。

一般来讲,一个人只有失去过才能真正懂得珍惜的价值。

实事求是地说,各位同学尚未走向社会,人生的阅历还不多,体会可能不是那么深切,但如果早一点知道、快一点行动,未来就会多一些完美、少一些遗憾。

那么,有哪些东西是最需要珍惜的呢?对此,我想每个人的回答可能都不会一样,也许有的人会说要珍惜生命、珍惜健康,有的人会说要珍惜财富、珍惜名誉,也有的人会说要珍惜亲情、珍惜友谊,等等。

这都是正常的,也是正确的。

因为这都是需要加以珍惜的。

但从普遍意义特别是对各位年轻的同学们来讲,我觉得起码有四个方面需要珍惜:第一,要珍惜时代。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无法选择的,只能顺应时代的发展、投身时代的洪流。

应当看到,当前这个
历史阶段,是一个空前发展的时代,人们工作学习、生产生活的环境和方式都发生了巨大而又深刻的变化。

而且,变化的速度越来越快,不要说和过去的历史比较,就是和十年前相比,很多方面都不可同日而语。

当前这个时代至少有三个显著的特点:一是信息化空前发展。

光电和网络已经逐步代替工业时代的机械化生产,人类创造财富的方式不再是工厂化的机器作业,知识的生产成为主要的生产形式,成为创造财富的主要资源。

特别是互联网的出现和广泛应用,已经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现在很难想象,离开了网络,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二是多元化空前增强。

世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都呈现多元发展的态势,各个领域、各个阶层的活动更加个性化,不同价值观的人群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整个社会的包容性越来越强。

三是全球化空前提高。

时间和空间的界限越来越小,这个世界已经可以不考虑地理上的联系而重新组合在一起,庞大的地球已经成为小小的“地球村”,相互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广泛和深入,社会和思想领域的开放度越来越高。

这三方面的特征足以说明,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是一个“黄金时代”,是一个丰富多彩的时代,是一个张扬个性的时代,更是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

套用一句广告词,在这个时代,“一切皆有可能”。

我们只有认识这个时代,才会珍惜这个时代,才能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才能做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目标、有担当的
人。

所谓“时势造英雄”,生在这个伟大时代是我们的幸运。

今天来了不少同学,多是成长于改革开放时期的年青一代,没有经历过老一辈人遭受的那种当牛作马之苦、社会动乱之艰、物质匮乏之难。

现在已今非昔比,不仅为大家创造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和发展空间,更为大家提供了优越的学习工作环境和创新创业条件,这是历史的积累,更是一代又一代人艰苦奋斗的结果,生在这个时代,就是应当倍加珍惜、勇立潮头。

青年人是推动国家发展、引领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梁启超先生在《少年中国说》中讲:“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应当勇敢地担当起国家、民族、社会和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勤奋学习,扎实工作,用学业、事业上的成功来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毛泽东主席在青年时期就发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慨叹,周恩来总理学生时代就立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我们应当以一代伟人为楷模,立足时代,志存高远。

在聂耳创作的《毕业歌》中有一句话:“今天是桃李芬芳,明天是社会的栋梁!”在当年民族生死存亡的时候,青年人需要这样的豪情与抱负;在如今和平发展的年代,青年人更要有这样的雄心和壮志。

胡锦涛总书记祝福北大师生有一个光彩的人生,这也是对全国青年的殷切期望!
第二,要珍惜时间。

对于我们来讲,时间就是生命,珍惜时间就是珍惜生命。

时间,是最慢的,也是最快的;是最平凡的,也是最珍贵的;是最容易拥有的,也是最容易失去的。

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古书《淮南子》中说:“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

”马克思也说过:“任何节约,归根到底都是时间的节约。

”我想,道理大家都懂得,关键是做到知行统一。

那么,怎么样才能更好的珍惜时间呢?首先,要把握每一天。

马可〃奥勒留在《沉思录》中这样告诫我们:“任何人失去的不是什么别的,而只是他的现在;任何人所拥有的也不是什么别的,也只是他的现在。

”因为,时间是一条单行线,过去的已经过去,未来的还无法拥有,所以只有珍惜当下,才是现实的选择。

大家都知道有一首《明日歌〃今日歌》,那里讲:“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

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

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日,明朝又有明朝事。

为君聊赋今日诗,努力请从今日始。

”其次,要做好每件事。

我们需要确立这样一个理念:就是把你做的每一件事都当作最后一件事来做,这决不是人生的悲观主义,而是人生的务实主义。

我在浙江省工作的时候,曾经看到一家企业里面有几句话,讲得很有道理,说的是:“一
天做一件实事,一月做一件新事,一年做一件大事,一生就做一件有意义的事。

”无论是在学校学习,还是将来走上工作岗位,都需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走。

其三,要重视每一刻。

生活中经常听到有些同志说:过去浪费太多时间了,现在想干也来不及了,大有悔之晚矣的伤感。

其实不然,只要想做,着手就不晚。

没有起点,何来终点?过去的时间无法挽回,但却可以弥补,只要马上行动起来,从现在做起,从在手的事做起,一切一切都来得及,每时每刻都是重要的起点。

成与不成要看很多条件,但做与不做全在自己。

第三,要珍惜机缘。

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人也不例外。

俗话说的“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再直白不过了,书上讲:世间万物皆因因缘而生,因缘聚则物在,因缘散则物灭。

”这说明一切机缘都很难得,都值得珍惜。

人的一生,会经历许多事、遇见很多人,包括亲人、师长、朋友、同学、同事等等,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都是有擦肩而过,在茫茫人海里,在短暂的人生中,能够相见、相识便是缘分,在能够相知、相守更是难得的机缘。

有句话说得好:“幸福并不取决于财富、权力和容貌,而是取决于你和周围人的相处”。

亲人、老师、同学、同事以及所有关心和帮助我们的人,都是我们人生道路上的同行者、依存者,我们一定要珍惜在一起的缘分,与每个人都好好相处,不要
等身边人离我们而去的时候,才追悔莫及。

这是道德的彰显,也是事业的需要。

其实,不仅要珍惜与支持、帮助我们的人的机缘,即便是与我们相悖的人,也不要过分地计较,因为正是这些人的存在,让你更加懂得这个世界,更加懂得如何面对挫折,更加懂得如何与人相处,从而变得更加坚强和成熟。

总之,人的一生是短暂的,我们能够遇到的人是有限的,既然有缘相遇,那就要倍加珍惜,因为这些人和事都是我们成长的重要因素,都是精彩回忆的一部分。

第四,要珍惜机会。

现在各行各业都有许多成功人士,观察他们的运行轨迹不难发现,除了他们自身的努力以外,很重要的是善于发现机会、抓住机会、创造机会。

首先是善于发现机会。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充满机会的社会,可能有的人会说,我好像没有遇到过什么好的机会。

其实不然,可以说机会无时无处不存在。

比如,对各位同学来讲,能够在大学里学习和受教育,这就是最好的机会。

目前,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为26.5%,也就是说每100个18岁至22岁的人当中,只有不到27个人能够接受高等教育。

能说我们没有遇到机会么?那么,对那些没有走进大学校门的人来讲,是不是就没有机会呢?当然也不是,现在随着产业和资本转移的步伐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逐步走上快车道,对劳动力的需要越来越旺盛,即便没有受过大学教育,同样也有许多种职业选择。

像温州的第一批企业家,基本都是初
中高中毕业生,他们发现了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带来的重大机遇,从乡镇企业做起,现在都成长为十几亿、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的大集团。

当然,这些企业家成功之后也都通过继续教育获得了文凭,有的甚至是硕士、博士。

国内如此,国外也是这样。

像大家知道的比尔盖茨,就没有完成大学教育,但是他却发现了计算机时代所蕴含的巨大商机,从而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

当然从总体说,在就业人员中,文化水平越高,收入就越高,机会就越多。

其次是善于抓住机会。

机会具有偶然性,稍纵即逝。

机会也绝对不会自动送上门,机会从来都是青睐有准备的人。

狄更斯说过:“机会不回来找你,只有你去找机会。

”有机会,还要及时抓住。

现在同学们有了受教育的机会,但是更重要的是利用好这个机会,认真学习和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为未来的职业素养奠定一个好的基础,毕业后在新的平台上有一番作为。

前几天,有一则言论说:大学文凭已不再是成功的入场券。

看了之后,有点震撼。

很显然,这又给我们提出了新问题,文凭是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深入思考和积极应对。

再次是善于创造机会。

有名人讲:“只有愚者才等待机会,而智者则造就机会。

”机会怎么创造,重要就是认认真真把手头的工作做到最好。

把自己做的一件件事情都看作是各种各样的“小机会”,“小机会”的不断积累,会形成“大机会”。

我记得这样一个故事:有个美国人名叫彼克,在贫民窟中长
大,只读过六年书,这样一个穷孩子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机会。

然而,13岁那年,他偶然读到《全美名人传记大成》,突发奇想要和那些名人直接交往。

他采取最简单的方法:写信。

每一封信中,他都提出一两个能激起收信人兴趣的具体问题,很多名人也都回信给他。

就这样,他认识了很多各个领域的名人。

后来,彼克创办了《家庭妇女》杂志,凭借多年与名人的交往,邀请他们为杂志撰稿,名人们也很乐意执笔,杂志因此非常畅销,发行量很大。

比克也在出版界声名大噪。

可见,只要做一个有心人,机会终将属于你。

这里,我想对即将毕业的同学多说几句,或许有的同学对就业的期望值比较高,但一时又很难找到一个理想的岗位。

大家必须认识到,其实任何一个工作都可能是成功的机会,既然那个岗位需要你,说明就有你存在的价值,机会就在于你努力到什么程度。

现在,大家可能还是愿意留在大城市,确实大城市有更优质的资源、更多的机会。

但同时也要看到,越是发达的地区,生活成本越高,人才越密集,竞争也越激烈,就越不容易脱颖而出。

如果换一种思路,到边远地方、到艰苦地方、到人才缺乏的地方,所谓“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反而学习锻炼的机会更多,成长得更快。

总之,时代、时间、机缘、机会,都是我们与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紧密相关的重要因素。

看到并珍惜这些,便于我们正确地认识社会、正确地看待自己、正确地把握未来。

在生活中,我们要如何做,才能算做珍惜呢?
首先,要学会宽容。

所谓宽容,就是忘记,就是忍耐,就是不计较,这是一种修养、一种品质。

我们说要珍惜拥有的东西,绝不是说要与人争、与人抢,对什么都耿耿于怀,而是要宽以待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原则、立场和观点,容易执着于己见。

其实坚持并没有错,但胸怀要宽广一些,视野要开阔一些,待人要宽厚一些,处事要豁达一些,这样才能为自己赢得更好的发展空间。

古人讲“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历史上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在安徽省的桐城市,有一个六尺巷的传说,说的是清朝康熙年间,桐城人张英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

他的邻居是桐城另一大户叶府,主人是与张英同朝供职的叶侍郎,两家因院墙发生纠纷。

张老夫人修书送给张英,想叫他施加压力。

张英见信深感忧虑,回复老妇人:“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张老夫人接到回信后,深受教育,令家丁后退三尺筑墙。

叶府很受感动,命家人也把院墙后移三尺。

从此,张、叶两府消除隔阂,成就了“六尺巷“的美谈。

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深刻的。

他告诉我们,宽容不是胆小无能,而是一种气度。

大家小时候都学过“负荆请罪”的故事,廉颇与蔺相如在谦让中成就了“将相和”的千古美谈。

古徽州有一副对联说得很好:“世事让三分天空
海阔,心田留一点子种孙耕”,核心是说人要宽厚忍让。

大家知道的美国总统林肯,就是素以对政敌宽容而著称,有句名言“当政敌变成我的朋友,难道我不正是在消灭我的敌人么?”我曾经看到过这样一条手机短信:“不要和小人过不去,因为小人和谁都过不去;不要和家人过不去,因为家人总会让你过去;不要和过去过不去,因为过去已经过去;不要和现实过不去,因为你必须面对现实过下去。

”虽然里面有些话说的不是那么准确,但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从更高的层面讲,宽容体现的是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在中国历史上,“宽容”总是和繁荣、昌盛、进步联系在一起,而偏执、独断总是和战争、不幸、灾难联系在一起。

“百家争鸣”,乃有战国的学术繁荣,以至于被称为“轴心时代”;“独尊儒术”,则造成了刘汉以后的文化衰退;北大在现代学术文化史上的崇高地位,奠基于蔡元培校长的“兼容并包”;“十年浩劫”时期,文化学术上则出现了万马齐喑的局面。

现在,我们国家提出要构建和谐社会,其中重要一点就是提高整个社会的宽容度,从而实现包容性发展。

所以,不论社会,还是个人,都应当多一些宽容,这样我们的生活就会多一份温暖、多一份阳光、多一份和谐。

其次,要懂得感恩。

感恩本身就是一种珍惜生活的态度,是一种处世哲学,也是生活中的大智慧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会使我们对世间的诸多事情改变看法,让我们少一些怨天尤
人、斤斤计较和一味索取,从而更加珍惜生活的赠与,保持一个健康的心态。

大家都知道“二十四孝”,记载的就是24个感人的孝敬父母和善待亲人的故事,比如,大家较为熟悉的“汉文帝刘恒亲尝汤药”、“董永卖身葬父”、“王祥卧冰求鲤”等等。

据《史记》里记载:韩信小时家中贫寒,父母双亡,迫不得已,只好到别人家吃“白食”,为此常遭别人冷眼。

韩信咽不下这口气,就来到淮水边垂钓,用鱼换饭,经常饥一顿饱一顿。

淮水边上有个老奶奶为人家漂洗纱絮,人称“漂母”。

她见韩信挨饿可怜,就把自己带的饭分一半给他吃。

天天如此,从未间断。

韩信对漂母的恩情始终没忘,被封为“淮阴侯”后,派人四处寻找,最后以千金相赠。

这就是成语“一饭千金”的来历。

据说,美国总统罗斯福家被盗,但他却并不在意,说:“我要感谢上帝:因为第一,贼偷去的是我的东西,而没有伤害我的生命;第二,贼只偷去我部分东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得庆幸的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

”对任何一个人来说,失窃都是不幸的事,但罗斯福却能从积极的意义去理解,换一种角度去看待人生,减少许多烦恼。

这些事例无不告诉我们,人应当学会感恩。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要感谢命运,感谢人民,感谢思想,感谢一切我要感谢的人。

”怀着一份感恩的心情,就能拥有完美的人格和进取的信念。

还应当认识到,感恩不是简单地对一个人、一件事表示
感谢,而是对大自然的一草一木,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对时代都要充满感恩。

在新中国刚刚成立的时候,尽管当时的物质非常贫乏、生活异常困难,但人民群众仍然高唱“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就是因为党领导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人民实现了当家作主,群众对党、对社会主义充满感恩之情。

如今,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生活水平也大幅度提高,我们更应该对社会保持一份感恩之心,切不可身在福中不知福。

其三,要愿意付出。

付出,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对别人,就是要多给予他人,不要怕吃亏,所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生活不是商品交换,更不是不平等的交换。

不能只想着从别人那里得到什么,而不想自己应该付出什么。

我们常讲助人为乐,帮助了别人,就能收获快乐。

雷锋同志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却留下了永恒的雷锋精神,这就是对他无私付出的最好回报。

另一方面,是对自己,就是要刻苦勤奋,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一个人,即使是天资差一点、悟性少一些,只要能勤奋刻苦,不断付出,也能弥补不足,走向成功,这就是老话说的“勤能补拙”。

有人总结出关于成功的“荡秋千”原理:秋千所荡的高度与每一次加力是分不开的,付出的力越大,秋千就荡的越高,所拥有的空间也就越大。

我们讲付出,就要树立一种不怕吃亏的思想,不要总是把付出和回报对等的去理解。

在徽文化当中,
就有劝导人勤奋敬业、吃亏是福的理念,有一副对联这样写道:“快乐每从辛苦得,便宜多自吃亏来”还有一副叫“能吃苦方为志士,肯吃亏不是痴人”,讲的都是一个道理。

应当看到,珍惜拥有,更要学会付出。

特别是青年人,一定要不怕吃苦、不怕吃亏,以艰苦的努力、持续的付出,去换取最终的成功。

其四,要舍得放弃。

珍惜不是患得患失,有时放弃也是明智之举,以退为进不失为人生的一种策略。

舍得舍得,有舍才能得,正所谓“鱼和熊掌不能兼得”。

我们只有学会放弃,才能轻装上阵,人生之路才能走得更快更坚实。

大家知道,毛泽东主席就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家,非常善于战略决策,他在几次重大战役的决策中,都选择了放弃局部战场,从而最终赢得整体战局的胜利。

震惊内外的四渡赤水,还有“农村包围城市”、两万五千里长征等,都是最典型的范例。

我还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说非洲土人抓狒狒的方法:他们将狒狒爱吃的食物放进一个口小里大的洞中,狒狒发现后会将爪子伸进洞里,紧紧抓住食物,但是由于洞口太小,它的爪子握住食物就无法从洞中抽出来了。

因为狒狒舍不得那些食物,它就惊慌,越急躁,就越将食物抓的很紧,爪子就无法从洞中抽出。

大家可能会觉得狒狒太傻了,放开手不就行了吗?但事实上,人有时候和狒狒差不多,也总是会对一些东西不愿意放手。

放弃并不是懦弱和逃避,而是另一次新
的开始,是量力而行的睿智和远见,是一种着眼大局的果断和胆识。

人生需要坚守,但很多时候更需要放弃,生活中我们不可能得到所有想要的东西,那么就必须学会放弃,这是生活的智慧。

“两害相衡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谁能够真正做到会选择、能放弃,谁就能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

讲了这些,绝对不是说我本人在这方面已经做得很好。

恰恰相反,正因为失去过很多,才开始懂得珍惜确有意义。

我想,如果把今天谈的内容做一个小结的话,是不是可以概括为两句话:珍惜是处世之要,珍惜是成功之道。

珍惜是处世之要。

珍惜是一种品格和风度,一种修养和胸襟,一种智慧和谋略,是为人处世、做事做人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原则。

不论是在学校,还是走向社会,我们都不可避免地要与人相处、与人共事。

懂得珍惜,就会有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有一种与人为善的做人美德,有一种超然洒脱的人生境界,就能正确处理与领导、与同事、与朋友之间的关系,就能得到领导的关心、同事的帮助、朋友的支持和社会的认可,就能有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赢得个人成长的更大空间。

珍惜是成功之道。

获得成功需要许多条件和因素,只有懂得珍惜,才能让那些条件和因素为我所用,从而更好地把握机遇、利用机会。

认识到这个时代的伟大,就能认清自己肩负的使命,就能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务实的目标,像温总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