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第3章第2节氨与铵态氮肥(第2课时)课件鲁科版必修1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十页,共47页。
第四十一页,共47页。
2.回忆实验室制取 O2 的反应原理和实验装置,回 答下列问题:
(1)写出加热 NH4Cl 和 Ca(OH)2 制取 NH3 的反应方程 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1)反应原理设计实验室制氨气装置图(可用简 笔画表示)。
第四页,共47页。
2.硝酸铵(NH4NO3)、碳酸氢铵(NH4HCO3)、硫酸铵 [(NH4)2SO4] 、 氯 化 铵 (NH4Cl) 的 成 分 里 都 含 有 铵 根 离 子 (NH+4 ),统称铵态氮肥,铵态氮肥不能与碱性物质混用, 铵态氮肥遇到碱都能发生化学反应,释放出具有刺激性气 味的氨气(NH3),因而使肥效降低。以硫酸铵[(NH4)2SO4] 和氯化铵(NH4Cl)分别与 Ca(OH)2 的反应为例,写出其发 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灰混合使用。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⑤
C.③④⑤
D.①②④
第十九页,共47页。
解析:像 NH4HCO3、(NH4)2SO3 等弱酸铵盐均可与 强酸反应,所以④不正确;像 NH4NO3 中氮元素化合价为 -3 价和+5 价,②不正确。
答案:B
第二十页,共47页。
要点一 氨的喷泉实验 问题 1:如何证明氨气极易溶于水? 利用“喷泉实验”便可证明。
溶解性
刺激性 极易溶于水(常温下,体积比 无色
气味 1∶700)
沸点 较低, 易液化
第七页,共47页。
2.化学性质。
第八页,共47页。
(3)用途。 ①氮肥工业、有机合成工业及制造硝酸、铵盐和纯 碱的原料。 ②作制冷剂。
第九页,共47页。
二.铵盐。
1.物理性质:都是无色或白色晶体,易溶于水。
2.化学性质。
第3章 自然界中的元素(yuán sù)
第一页,共47页。
第 2 节 氮的循环 第 2 课时 氨与铵态氮肥
第二页,共47页。
[学习目标] 1.知道并会应用氨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 性质。2.学会氨的实验室制法。3.会应用氨解释一些生活 问题。4.学会铵盐的性质。
第三页,共47页。
知识衔接 1.下面给出的四种常用的化肥所含的营养元素,其 中一种与其他三种不同的是( ) A.氨水(NH3·H2O) B.硝酸钾 C.硝酸铵(NH4NO3) D.碳酸氢铵(NH4HCO3) 答案:B
第二十九页,共47页。
解题归纳 1.实验装置必须气密性良好,喷泉实验的烧瓶必须 干燥,防止 NH3 提前溶解,不能形成压强差。 2.喷泉实验形成的原因必须是烧瓶中的气体易溶于 胶头滴管中的液体。
第三十页,共47页。
3.喷泉实验后所得溶液的浓度的计算要注意条件, 如标准状况或通常状况等。标准状况下 NH3 的喷泉实验 后溶液的浓度为221.4 mol·L-1,若在通常状况下,则不再 是这个数据,而比221.4 mol·L-1 小。
第三十一页,共47页。
1.完成喷泉实验(下图中夹持装置均已略去)。
(1)用图 1 装置进行喷泉实验,上部烧瓶已装满干燥 氨气,引发水上喷的操作是__________。该实验的原理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十二页,共47页。
(2)如果只提供如图 2 的装置,请说明引发喷泉的方 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五页,共47页。
(NH4)2SO4+Ca(OH)2===CaSO4+2H2O+2NH3↑; 2NH4Cl+Ca(OH)2===CaCl2+2H2O+2NH3↑。
3.写出 N2 与 H2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标出电子转 移情况:
第六页,共47页。
自主学习
一、氨的性质及应用 1.物理性质。
颜色 气味
第十五页,共47页。
(10)足量的 NH3 通入到 AlCl3 溶液中,看到的现象是 先有白色沉淀后逐渐消失。( )
答 案 : (1)× (2)× (3)× (4)√ (5)× (6)× (7)√ (8)× (9)√ (10)×
第十六页,共47页。
2.关于氨的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氨易液化,然后气化时吸收大量的热,因此可用 来作制冷剂 B.氨极易溶解于水,因此可用来作喷泉实验 C.氨极易溶解于水,因此氨水比较稳定(不容易分 解) D.氨溶解于水显弱碱性,因此可使酚酞试剂变为红 色
第十七页,共47页。
解析:一水合氨不稳定,受热容易分解生成氨气,反 应为 NH3·H2O==△===NH3↑+H2O,因此可用氨水受热分 解制取氨气。
答案:C
第十八页,共47页。
3.关于铵盐的叙述:①铵盐易溶于水;②铵盐中氮
元素均为-3 价;③铵盐受热易分解;④铵盐只能跟碱反
应,不能跟酸反应;⑤铵态氮肥不宜跟碱性物质和草木
第三十四页,共47页。
(3)收集方法:向下排空气法。 (4)验满方法。 ①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试纸变蓝。 ②用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检验,产生白烟。 (5)尾气处理:通过一个倒扣于水面的漏斗吸收(如图 B 所示)。
第三十五页,共47页。
[例 2] 下面是实验室制取氨气的装置和选用的试 剂,其中正确的是( )
答案:B
第三十八页,共47页。
解题归纳 1.实验中防止倒吸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2.①制取 NH3 可用 NH4Cl 或(NH4)2SO4 等,但不能 用 NH4HCO3 或 NH4HSO3,因为 NH4HCO3、NH4HSO3 受热分解产生杂质气体。
第三十九页,共47页。
②消石灰不能用 KOH 或 NaOH 代替,因为 KOH 和 NaOH 易吸水结块,不利于产生 NH3,且高温下会腐蚀 试管。③干燥氨气不能用 P2O5 与浓 H2SO4,也不能用无 水 CaCl2,通常用碱石灰。④欲快速制 NH3,可将浓氨水 滴入 NaOH 固体或生石灰中,其装置如图 A 所示。加热 浓氨水也可快速制取 NH3,其装置如图 B 所示。
第二十二页,共47页。
(2)喷泉的类型及形成原理。 ①负压型:通常是容器内气体极易溶于水或容器内 气体易与溶液中的溶质发生化学反应。因此当外部的水 或溶液接触到容器内气体时,由于气体大量溶解或与溶 液中的溶质发生化学反应,从而使容器内气压迅速降低, 在外界大气压作用下,外部液体迅速进入容器,通过尖 嘴导管喷出,形成喷泉。下表列出的气体作用于吸收剂, 就能形成喷泉。
第二十一页,共47页。
问题 2:如何操作“喷泉实验”?原理如何?
(1)喷泉实验。
实验装置
操作及 现象
结论Biblioteka ①打开止水夹, 并挤压滴管的 胶头;
②烧杯中形成 喷泉,瓶内液 体呈红色
①氨气 极易溶 于水;
②氨气 的水溶 液呈碱 性
注意事项
实验成功的关键: ①烧瓶要干燥;②实 验装置气密性要好; ③气体纯度较高;④ 由滴管挤入的水不要 太少
第二十三页,共47页。
气体A
吸收 剂B
HCl
水或 NaOH 溶液
装置如图:
NH3
CO2、Cl2、 NO2 H2S、SO2 +O2
水或 盐酸
NaOH 溶液
水
第二十四页,共47页。
②正压型:通常是容器内的液体由于受热挥发(如浓 盐酸、浓氨水、酒精等)或由于发生化学反应,容器内产 生大量气体,使容器内压强迅速增大,促使容器内液体 迅速向外流动,从而形成喷泉。例如,喷雾器、人造喷 泉等均是利用了此原理。
第二十七页,共47页。
(1)A 的化学式是________。 (2)可用于除去 B 中水分的干燥剂是________。收集 气体 B 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 (3)收集气体 C 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点拨:由 B、C 性质及“喷泉”颜色推出 B 为 NH3,C 为 HCl,A 为 NH4Cl,依次类推即可。
第四十二页,共47页。
(3)下列气体能用排水法收集的是________(填选项编 号 , 下 同 ) , 能 用 排 空 气 法 收 集 的 是 ________(a.NH3 b.NO c.NO2)。
(4)为何不用加热 NH4Cl 固体的方法制取氨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何检验氨气已收集满试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碱反应:NH4Cl 溶液与 NaOH 溶液共热的方程
式:NH4Cl+NaOH
△ =====
NaCl+NH3↑+H2O。
3.NH4+的检验。
(1)原理:NH4++OH-==△===NH3↑+H2O。
(2)操作流程。
第十二页,共47页。
易错提醒 1.氨气不是易溶于水而是极易溶于水。 2.氨易液化是氨作为制冷剂的原理。 3.氨气是中学化学中学过的唯一碱性气体,它可使 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4.NH3 和 NH3·H2O 是纯净物(化合物),而氨水是混 合物。
第十三页,共47页。
自我检测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氨气是无色无味气体,易溶于水、易液化。( ) (2)氨气、液氨、氨水是三种不同的物质。( ) (3)氨气、氨水都是电解质。( ) (4)NH3 是中学化学中唯一的一种碱性气体,能使湿 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
第二十五页,共47页。
装置如图:
第二十六页,共47页。
[例 1]物质 A 是一种白色晶体,它与浓 NaOH 溶液共 热,放出无色气体 B,用圆底烧瓶收集干燥的 B。按如图 所示装置仪器,挤压滴管的胶头时,可以得 到蓝色喷泉。A 与浓硫酸反应,放出无色气 体 C,且 C 不能使品红溶液褪色,用圆底烧 瓶收集干燥的 C,仍按如图所示装置仪器,挤 压滴管的胶头时,可以得到红色喷泉。
(1)不稳定性。
①NH4Cl
受热分解:NH4Cl
△ =====
NH3↑+HCl↑,
现象:白色固体消失,在试管上方重新凝结成白色固
体。
第十页,共47页。
②NH4HCO3 受热分解:NH4HCO3
△ =====
NH3↑+
CO2↑+H2O,
现象:白色固体消失,在试管口部有无色液体凝结。
第十一页,共47页。
第二十八页,共47页。
解析:由题给条件可知,B 为 NH3,C 为 HCl 气体, 所以 A 为 NH4Cl。NH3 为碱性气体,只能用碱石灰或生 石灰、KOH 固体等不与氨反应的干燥剂干燥。氨气的密 度比空气小,应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氯化氢气体的密度 比空气的大,应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答案:(1)NH4Cl (2)碱石灰(或其他不与氨反应的干 燥剂) 向下排空气法 (3)向上排空气法
第三十六页,共47页。
解析:NH4Cl 固体受热分解生成 NH3 和 HCl,而当 温度降低时,NH3 和 HCl 又重新结合成固体 NH4Cl,可 能会堵塞导管,气体进入干燥管的机会不多,A 错误;
第三十七页,共47页。
向 CaO 中滴加浓氨水,CaO 遇水生成 Ca(OH)2,同 时放出大量的热,使浓氨水分解出氨气,B 项正确;固体 加热制气体时,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使产生的水能够流 出,以免损坏试管,C 项错误;对于 D 项,加热浓氨水 制取 NH3,使用稀氨水不正确,故 D 错误。
答案:(1)打开止水夹,挤出胶头滴管中的水 氨气 极易溶解于水,致使烧瓶内气体压强迅速减小 (2)打开 夹子,用手(或热毛巾等)将烧瓶捂热,氨气受热膨胀,赶 出玻璃导管内的空气,氨气与水接触,即发生喷泉
第三十三页,共47页。
要点二 氨气的实验室制法 问题:实验室内如何获取氨气? (1)反应原理:2NH4Cl+Ca(OH)2 ==△===CaCl2+2NH3↑+2H2O。 (2)发生装置:与制取氧气的发生装 置相同,如图 A 所示。
第十四页,共47页。
(5)NH3 只有和浓盐酸反应,才产生白烟。( ) (6)所有铵盐都易溶于水,受热分解产生 NH3。( ) (7)铵态氮肥应该密封、阴凉通风处保存。( ) (8)NH4Cl 溶液和 NaOH 溶液混合加热反应的离子方 程式为 NH+ 4 +OH-===NH3·H2O。( ) (9)用水做吸收剂时,NH3、HCl 可以做喷泉实验; 改用其他适当的吸收剂,CO2、SO2、Cl2 等也可以做喷泉 实验。( )
第四十一页,共47页。
2.回忆实验室制取 O2 的反应原理和实验装置,回 答下列问题:
(1)写出加热 NH4Cl 和 Ca(OH)2 制取 NH3 的反应方程 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1)反应原理设计实验室制氨气装置图(可用简 笔画表示)。
第四页,共47页。
2.硝酸铵(NH4NO3)、碳酸氢铵(NH4HCO3)、硫酸铵 [(NH4)2SO4] 、 氯 化 铵 (NH4Cl) 的 成 分 里 都 含 有 铵 根 离 子 (NH+4 ),统称铵态氮肥,铵态氮肥不能与碱性物质混用, 铵态氮肥遇到碱都能发生化学反应,释放出具有刺激性气 味的氨气(NH3),因而使肥效降低。以硫酸铵[(NH4)2SO4] 和氯化铵(NH4Cl)分别与 Ca(OH)2 的反应为例,写出其发 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灰混合使用。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⑤
C.③④⑤
D.①②④
第十九页,共47页。
解析:像 NH4HCO3、(NH4)2SO3 等弱酸铵盐均可与 强酸反应,所以④不正确;像 NH4NO3 中氮元素化合价为 -3 价和+5 价,②不正确。
答案:B
第二十页,共47页。
要点一 氨的喷泉实验 问题 1:如何证明氨气极易溶于水? 利用“喷泉实验”便可证明。
溶解性
刺激性 极易溶于水(常温下,体积比 无色
气味 1∶700)
沸点 较低, 易液化
第七页,共47页。
2.化学性质。
第八页,共47页。
(3)用途。 ①氮肥工业、有机合成工业及制造硝酸、铵盐和纯 碱的原料。 ②作制冷剂。
第九页,共47页。
二.铵盐。
1.物理性质:都是无色或白色晶体,易溶于水。
2.化学性质。
第3章 自然界中的元素(yuán sù)
第一页,共47页。
第 2 节 氮的循环 第 2 课时 氨与铵态氮肥
第二页,共47页。
[学习目标] 1.知道并会应用氨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 性质。2.学会氨的实验室制法。3.会应用氨解释一些生活 问题。4.学会铵盐的性质。
第三页,共47页。
知识衔接 1.下面给出的四种常用的化肥所含的营养元素,其 中一种与其他三种不同的是( ) A.氨水(NH3·H2O) B.硝酸钾 C.硝酸铵(NH4NO3) D.碳酸氢铵(NH4HCO3) 答案:B
第二十九页,共47页。
解题归纳 1.实验装置必须气密性良好,喷泉实验的烧瓶必须 干燥,防止 NH3 提前溶解,不能形成压强差。 2.喷泉实验形成的原因必须是烧瓶中的气体易溶于 胶头滴管中的液体。
第三十页,共47页。
3.喷泉实验后所得溶液的浓度的计算要注意条件, 如标准状况或通常状况等。标准状况下 NH3 的喷泉实验 后溶液的浓度为221.4 mol·L-1,若在通常状况下,则不再 是这个数据,而比221.4 mol·L-1 小。
第三十一页,共47页。
1.完成喷泉实验(下图中夹持装置均已略去)。
(1)用图 1 装置进行喷泉实验,上部烧瓶已装满干燥 氨气,引发水上喷的操作是__________。该实验的原理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十二页,共47页。
(2)如果只提供如图 2 的装置,请说明引发喷泉的方 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五页,共47页。
(NH4)2SO4+Ca(OH)2===CaSO4+2H2O+2NH3↑; 2NH4Cl+Ca(OH)2===CaCl2+2H2O+2NH3↑。
3.写出 N2 与 H2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标出电子转 移情况:
第六页,共47页。
自主学习
一、氨的性质及应用 1.物理性质。
颜色 气味
第十五页,共47页。
(10)足量的 NH3 通入到 AlCl3 溶液中,看到的现象是 先有白色沉淀后逐渐消失。( )
答 案 : (1)× (2)× (3)× (4)√ (5)× (6)× (7)√ (8)× (9)√ (10)×
第十六页,共47页。
2.关于氨的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氨易液化,然后气化时吸收大量的热,因此可用 来作制冷剂 B.氨极易溶解于水,因此可用来作喷泉实验 C.氨极易溶解于水,因此氨水比较稳定(不容易分 解) D.氨溶解于水显弱碱性,因此可使酚酞试剂变为红 色
第十七页,共47页。
解析:一水合氨不稳定,受热容易分解生成氨气,反 应为 NH3·H2O==△===NH3↑+H2O,因此可用氨水受热分 解制取氨气。
答案:C
第十八页,共47页。
3.关于铵盐的叙述:①铵盐易溶于水;②铵盐中氮
元素均为-3 价;③铵盐受热易分解;④铵盐只能跟碱反
应,不能跟酸反应;⑤铵态氮肥不宜跟碱性物质和草木
第三十四页,共47页。
(3)收集方法:向下排空气法。 (4)验满方法。 ①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试纸变蓝。 ②用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检验,产生白烟。 (5)尾气处理:通过一个倒扣于水面的漏斗吸收(如图 B 所示)。
第三十五页,共47页。
[例 2] 下面是实验室制取氨气的装置和选用的试 剂,其中正确的是( )
答案:B
第三十八页,共47页。
解题归纳 1.实验中防止倒吸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2.①制取 NH3 可用 NH4Cl 或(NH4)2SO4 等,但不能 用 NH4HCO3 或 NH4HSO3,因为 NH4HCO3、NH4HSO3 受热分解产生杂质气体。
第三十九页,共47页。
②消石灰不能用 KOH 或 NaOH 代替,因为 KOH 和 NaOH 易吸水结块,不利于产生 NH3,且高温下会腐蚀 试管。③干燥氨气不能用 P2O5 与浓 H2SO4,也不能用无 水 CaCl2,通常用碱石灰。④欲快速制 NH3,可将浓氨水 滴入 NaOH 固体或生石灰中,其装置如图 A 所示。加热 浓氨水也可快速制取 NH3,其装置如图 B 所示。
第二十二页,共47页。
(2)喷泉的类型及形成原理。 ①负压型:通常是容器内气体极易溶于水或容器内 气体易与溶液中的溶质发生化学反应。因此当外部的水 或溶液接触到容器内气体时,由于气体大量溶解或与溶 液中的溶质发生化学反应,从而使容器内气压迅速降低, 在外界大气压作用下,外部液体迅速进入容器,通过尖 嘴导管喷出,形成喷泉。下表列出的气体作用于吸收剂, 就能形成喷泉。
第二十一页,共47页。
问题 2:如何操作“喷泉实验”?原理如何?
(1)喷泉实验。
实验装置
操作及 现象
结论Biblioteka ①打开止水夹, 并挤压滴管的 胶头;
②烧杯中形成 喷泉,瓶内液 体呈红色
①氨气 极易溶 于水;
②氨气 的水溶 液呈碱 性
注意事项
实验成功的关键: ①烧瓶要干燥;②实 验装置气密性要好; ③气体纯度较高;④ 由滴管挤入的水不要 太少
第二十三页,共47页。
气体A
吸收 剂B
HCl
水或 NaOH 溶液
装置如图:
NH3
CO2、Cl2、 NO2 H2S、SO2 +O2
水或 盐酸
NaOH 溶液
水
第二十四页,共47页。
②正压型:通常是容器内的液体由于受热挥发(如浓 盐酸、浓氨水、酒精等)或由于发生化学反应,容器内产 生大量气体,使容器内压强迅速增大,促使容器内液体 迅速向外流动,从而形成喷泉。例如,喷雾器、人造喷 泉等均是利用了此原理。
第二十七页,共47页。
(1)A 的化学式是________。 (2)可用于除去 B 中水分的干燥剂是________。收集 气体 B 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 (3)收集气体 C 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点拨:由 B、C 性质及“喷泉”颜色推出 B 为 NH3,C 为 HCl,A 为 NH4Cl,依次类推即可。
第四十二页,共47页。
(3)下列气体能用排水法收集的是________(填选项编 号 , 下 同 ) , 能 用 排 空 气 法 收 集 的 是 ________(a.NH3 b.NO c.NO2)。
(4)为何不用加热 NH4Cl 固体的方法制取氨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何检验氨气已收集满试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碱反应:NH4Cl 溶液与 NaOH 溶液共热的方程
式:NH4Cl+NaOH
△ =====
NaCl+NH3↑+H2O。
3.NH4+的检验。
(1)原理:NH4++OH-==△===NH3↑+H2O。
(2)操作流程。
第十二页,共47页。
易错提醒 1.氨气不是易溶于水而是极易溶于水。 2.氨易液化是氨作为制冷剂的原理。 3.氨气是中学化学中学过的唯一碱性气体,它可使 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4.NH3 和 NH3·H2O 是纯净物(化合物),而氨水是混 合物。
第十三页,共47页。
自我检测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氨气是无色无味气体,易溶于水、易液化。( ) (2)氨气、液氨、氨水是三种不同的物质。( ) (3)氨气、氨水都是电解质。( ) (4)NH3 是中学化学中唯一的一种碱性气体,能使湿 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
第二十五页,共47页。
装置如图:
第二十六页,共47页。
[例 1]物质 A 是一种白色晶体,它与浓 NaOH 溶液共 热,放出无色气体 B,用圆底烧瓶收集干燥的 B。按如图 所示装置仪器,挤压滴管的胶头时,可以得 到蓝色喷泉。A 与浓硫酸反应,放出无色气 体 C,且 C 不能使品红溶液褪色,用圆底烧 瓶收集干燥的 C,仍按如图所示装置仪器,挤 压滴管的胶头时,可以得到红色喷泉。
(1)不稳定性。
①NH4Cl
受热分解:NH4Cl
△ =====
NH3↑+HCl↑,
现象:白色固体消失,在试管上方重新凝结成白色固
体。
第十页,共47页。
②NH4HCO3 受热分解:NH4HCO3
△ =====
NH3↑+
CO2↑+H2O,
现象:白色固体消失,在试管口部有无色液体凝结。
第十一页,共47页。
第二十八页,共47页。
解析:由题给条件可知,B 为 NH3,C 为 HCl 气体, 所以 A 为 NH4Cl。NH3 为碱性气体,只能用碱石灰或生 石灰、KOH 固体等不与氨反应的干燥剂干燥。氨气的密 度比空气小,应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氯化氢气体的密度 比空气的大,应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答案:(1)NH4Cl (2)碱石灰(或其他不与氨反应的干 燥剂) 向下排空气法 (3)向上排空气法
第三十六页,共47页。
解析:NH4Cl 固体受热分解生成 NH3 和 HCl,而当 温度降低时,NH3 和 HCl 又重新结合成固体 NH4Cl,可 能会堵塞导管,气体进入干燥管的机会不多,A 错误;
第三十七页,共47页。
向 CaO 中滴加浓氨水,CaO 遇水生成 Ca(OH)2,同 时放出大量的热,使浓氨水分解出氨气,B 项正确;固体 加热制气体时,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使产生的水能够流 出,以免损坏试管,C 项错误;对于 D 项,加热浓氨水 制取 NH3,使用稀氨水不正确,故 D 错误。
答案:(1)打开止水夹,挤出胶头滴管中的水 氨气 极易溶解于水,致使烧瓶内气体压强迅速减小 (2)打开 夹子,用手(或热毛巾等)将烧瓶捂热,氨气受热膨胀,赶 出玻璃导管内的空气,氨气与水接触,即发生喷泉
第三十三页,共47页。
要点二 氨气的实验室制法 问题:实验室内如何获取氨气? (1)反应原理:2NH4Cl+Ca(OH)2 ==△===CaCl2+2NH3↑+2H2O。 (2)发生装置:与制取氧气的发生装 置相同,如图 A 所示。
第十四页,共47页。
(5)NH3 只有和浓盐酸反应,才产生白烟。( ) (6)所有铵盐都易溶于水,受热分解产生 NH3。( ) (7)铵态氮肥应该密封、阴凉通风处保存。( ) (8)NH4Cl 溶液和 NaOH 溶液混合加热反应的离子方 程式为 NH+ 4 +OH-===NH3·H2O。( ) (9)用水做吸收剂时,NH3、HCl 可以做喷泉实验; 改用其他适当的吸收剂,CO2、SO2、Cl2 等也可以做喷泉 实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