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下第四课的课本笔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历史必修下第四课的课本笔记
1、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1)①直接原因:丞相胡惟庸肆意妄为。

②历史原因:元朝丞相权势过重,以致皇权不稳。

③具体原因:废行省,设三司使统领中央各部的宰相,职权扩大。

④根本原因:相权过大,威胁皇权。

影响:
①利--皇帝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政,巩固统治;
②弊--过分集权于皇帝,造成了明中期以后的太监乱政;③皇帝政务繁多,身心疲惫,内阁制应运而生。

(2)设内阁
原因:为减轻皇帝沉重政务负担设立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发展过程:
①确立:(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处理政务。

②出现:(明成祖)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并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

③发展:(明宣宗)地位提高,授予阁臣票拟权。

④大权尽归内阁(神宗时张居正)。

★内阁的主要特点:非法定机构;没有决策权;是专制皇权强化的产物;不是事实上的宰相。

(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内阁和阁臣不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疑难解惑】比较中国古代的宰相制度、内阁制度、英国内阁制。

①宰相制度:宰相是皇帝的助手,被赋予决策大权,对皇权具有制约作用;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

②内阁制度: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职权大小由皇帝决定,没有决策权,不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是皇帝的内侍顾问机构。

③英国内阁制: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产物,是权力和民主的象征,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

内阁总揽国家的行政权力,是代表国家元首对议会负责的政体形式
2、清朝设置军机处(雍正时)
(1)原因: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严重影响了皇权集中。

(康熙时设南书房,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三足鼎立,相互制约,集权于皇帝)(2)职能:由皇帝每日召见军机大臣,商议军国大事;军机大臣跪受笔录,拟写诏令,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

(3)目的:直接目的是为办理西北军务,根本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加强皇权
(4)特点:
①由皇帝挑选亲信的大臣充任。

②机构非常简单,办事效率高。

③军机大臣只是负责“跪受笔录”,决策大臣集中于皇帝。

(简、速、密)
(5)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但反映的时代特征不是封建社会发展到顶峰,而是封建社会走向衰落)。

三、明清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发展到顶峰。

(1)内容明朝
①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

该措施彻底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进一步强化了以皇权为代表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②地方:废行省设三司,三司互不统属,
互相牵制;
清朝-继续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设立军机处,强化君权。

(2)特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3)明清加强专制的措施为什么反映了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
因为它标明封建制度仅靠正常的统治措施已无法维持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从而只得依靠用强权、靠用皇权的绝对化及特务机构来进一步加强对人民的镇压和思想上的控制。

一方面,统治者的特务统治、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等违背了历史潮流,阻碍了历史进步;另一方面,作为上层建筑,它所维护的是处于崩溃中的旧统治基础,表现了更加的消极作用。

四、17、18世纪的中国与西方的比较:
1、中国:在政治上空前强化君主专制,在经济上重农抑商,在外交上闭关锁国,影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正常发展;文化上文字狱,禁锢了文化。

2、欧洲:在政治上加强君主专制来反对罗马教廷的控制,却实行君主开明专制;在经济上实行重商主义;在外交上鼓励对外扩张,促进了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发展;文化上,启蒙思想蓬勃发展。

【重难点突破】
重点1:中央和地方的行政体制的演变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可参考《教材全解p17》)【知识归纳】
(1)汉到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①“汉承秦制”。

②汉武帝用布衣为相;用身边的侍从、秘书为尚书令,形成“中朝”;由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称“外朝”。

③东汉光武帝扩大尚书台的权力,形成决策的中枢机构。

④魏晋南北朝时,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

⑤隋唐时期,确立了三省六部制。

⑥宋初,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合称“二府”。

后设参知政事为副相,设三司使管理财政,削弱相权。

⑦元朝综合汉蒙政治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和枢密院。

同时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

(2)汉到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①汉初郡国二制并行。

汉武帝时,解除王国军政大权,分全国为州,作为监察区,并设刺史。

②到东汉末年,州逐渐演变成地方行政区。

地方行政区由郡县两制转变成州、郡、县三级。

③隋初形成洲县两级制。

④唐太宗分全国为10道,作为监察区,道逐渐成为州县之上的行政实体。

唐朝中后期,设置藩镇,形成藩镇割据局面。

⑤宋朝地方行政政权分为州县两级,又将唐朝的“道”改为“路”,在州县之上。

⑥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

(3)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中国政治制度的历史经过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从未中断,因此源流分明,沿革清晰。

②以君权为中心,高度集中权力。

在人神关系上,鼓吹君权神授,君权至上,以神权服务于君权。

在君臣关系上,宣扬君令臣从,下级依附上司,全国依附君主。

在权力配置原则上,君主一人全面垄断了全国的一切大权,国家所有政治制度内容的设置,无一不是为了确保这种权力的集中,确保君主意旨的畅通无阻。

③人治高于法治。

人治的实质是权治、官治,是独裁统治。

④完备性、周密性和成熟性。

中国古代政治机构的设置是相当完备的,从君主到臣僚,从中央到地方,上下相依,交叉相连,统治网络严密周全。

⑤宗法关系的残余严重影响到古代政治制度的建设,父权观念渗入到国家政治制度中。

⑥在漫长的政治制度的发展过程中,儒家经典是君主专制制度的理论基础,是历代各项制度与政策的依据。

⑦自始至终:充斥着皇帝与丞相,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