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文化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丝绸文化
中国的丝绸文化
摘要:丝绸起源于中国,早在黄帝时期,就有“蚕神献丝”“天神化蚕”的故事。
可以说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里,中国是世界上唯一能够生产丝绸的国家,我们的祖先不但发明了丝绸,而且昌明丝绸,利用丝绸,使其在服饰上、文化礼仪上,艺术上,均闪耀出夺目的光辉,这使丝绸不但在国内备受欢迎,更是充当了中华文明的“文化使者”,把古老的华夏文明带向了海外。
本文将就丝绸文化的发展,从丝绸文化的起源,丝绸文化的发展,丝绸的特性,丝绸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这三个方面来介绍中国的丝绸文化。
关键字:丝绸文化起源发展影响
一、中国丝绸文化的起源
关于丝绸的起源,要追溯到养蚕技术的出现。
我国古代史籍中流传着不少关于养蚕技术出现的神话传说。
其中一个传说是皇帝的妻子嫘祖发明了养蚕,有一次嫘祖在野桑林里喝水,树上有野蚕茧落下掉入了水碗,待用树枝挑捞时挂出了蚕丝,而且连绵不断,愈抽愈长,嫘祖便用它来纺线织衣,并开始训育野蚕。
嫘祖被后世祀为先蚕,历朝历代都有王后嫔妃祭先蚕的仪式[1]。
尽管这些只是传说,但这也说明了丝绸的文化历史悠久。
专家们根据考古学的发现推测,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中期,中国便开始了养蚕、取丝、织绸了,可见,中国的丝绸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二、中国丝绸文化的发展
说到中国的丝绸文化发展,可以说是十分的曲折。
在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几乎所有的地方都能生产丝绸,丝绸的花式品种也丰富起来。
锦的出现是是中国丝绸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把蚕丝的优秀性能和美术结合起来大大提高了丝绸产品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影响深远。
到了秦汉时期,丝织业不仅得到了大发展,而且随着汉代中国对外的大规模扩展影响,丝绸的贸易和输出达到了空前繁荣的地步。
贸易的推动使得中原和边疆、中国和东西邻邦的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发展,从而形成了著名的“丝绸之路”[2]。
由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战乱,造成对黄河流域经济的严重破坏,到了隋代,中国蚕桑丝绸业的发展重心已经转移到了长江流域。
到了唐朝,便是丝绸生产的鼎盛时期,产品的产量和质量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宋元时期,随着桑蚕技术的进步,中国丝绸有过短暂的辉煌。
不但丝绸的花色品种有了明显的增加,特别是出现了宋锦、丝和饰金三种有特色的新品种[3]。
到了明清两代,由
于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发展,丝绸的生产和贸易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丝绸生产产品化的趋势日渐明显,丝绸的海外贸易发展迅速。
但同时,封建制度对生产力的阻碍作用也日益突出,中国的丝绸业在苛捐杂税和洋稠倾销的双重打击下,陷入了十分可悲的境地。
中国的丝绸文化历史中,涌现了许多让人惊叹的织物。
如四大名锦,四大名绣。
丝绸对外的广泛传播极大地丰富和美化了海外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也推动了各地区、各民族文化文明的进步。
此外,中国丝绸的外传促进了部分地区和国家纺织业的发展。
三、丝绸的特性
(1)舒适感。
真丝绸是由蛋白纤维组成的,与人体有极好的生物相容性,加之表面光滑,其对人体的摩擦刺激系数在各类纤维中是最低的,仅为7.4%[4]。
(2)吸、放湿性好。
蚕丝蛋白纤维富集了许多胺基(-CHNH)、氨基(-NH2)等亲水性基团,又由于其多孔性,易于水分子扩散,所以它能在空气中吸收水分或散发水分,并保持一定的水分。
在正常气温下,它可以帮助皮肤包有一定的水分,不使皮肤过于干燥;在夏季穿着,又可将人体排出的汗水和热量迅速蒸发,使人感到凉爽无比。
正是由于这种性能,使真丝织品更适合于与人体皮肤直接接触,因此,人们都比丝绸服装作为必备的夏装之一。
丝绸不仅有较好的散热性能,还有很好的保暖性。
它的保温性得益于它的多空隙纤维结构。
在一根蚕丝纤维里有许多极细的纤维,这些极细的纤维又是由更细的纤维组成的。
因此,看似实心的蚕丝实际有50%是空心的[4],在这些空隙中存在着大量的空气,这些空气阻止了热量的散发,使丝绸具有很好的保暖性。
(3)吸音、吸尘、内热性。
真丝织物有较高的空隙率,因而具有很好的吸音性,所以除制作服装外,还可以用于室外装饰,如真丝地毯、挂毯、窗帘、墙布等。
用真丝纺织品布置房间,不仅可以使屋子纤尘不染,而且能保持室内安静。
由于蚕丝具有吸湿、防湿性能以及补湿性、吸气性和多孔性,还可调节室内温湿度,并能将有害气体、灰尘、微生物吸掉。
另外,真丝纤维的热变性小,比较耐热。
它在加热到100℃时,只有5%到8%左右脆化,而大多数热变纤维的热变度要比真丝大4-5倍。
蚕丝的燃烧温度在300℃到400℃,属难燃纤维[4]。
因此,采用蚕丝纤维作为室内装饰的原料,不但可以起到吸音、吸尘、保温作用,还有起到阻燃功能。
(4)抗紫外线。
丝蛋白中的色氨酸,酪氨酸能吸收紫外线,因此丝绸具有较好的抗紫外线功能。
而紫外线对人体皮肤是十分有害的。
当然,丝绸在吸收紫外线后,自身会发生化学变化,从而使丝织品在日光灯的照射下,容易泛黄。
四、丝绸之路上的文化回流
当一种文化流入异域,在那里生根发芽,然后发展成另具特色的同类文化时,往往会产生一种回流现象,这种发展起来的新文化被回馈到其发源地。
丝绸文化就是如此:它从中国发源向四周地区辐射,以丝绸产品本身或养蚕丝织技术加以影响,在各地区衍生出风格迥异的丝绸文化。
这些异质的丝绸文化以丝绸产品等为载体很快回馈到中国境内,在丝绸之路各线形成一股股文化回流。
特别是以萨珊波斯风格为典型的西域斜纹纬锦,在中国促动丝织业发生了一场变革,造就了唐宋时期中国丝绸文化的繁荣发展和以后对外传播更为强劲的潮流。
海路丝绸文化的回流较为迟晚,然而,最后兴起的以西欧丝绸为主要内容和特色的“西洋风”却另具重要影响和意义,它既以残酷竞争和遏制造成近代中国桑蚕丝绸业的衰微,同时也以崭新的资本主义机器生产方式带动中国丝绸业向现代化的方向迈进。
总之,丝绸文化传播其实是一个在不断互动交流中向前发展的过程,而丝绸文化的回流无疑是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
通过对丝绸文化回流及其影响中国这些史实的探讨,我们才能全面和深入了解整个丝绸文化的流动态势和发展历程,并真正提高到这样一个认识:丝绸文化不仅是中国的贡献,也是整个世界的宝贵财富。
扩大到整个东西文明交往的视角看,正是在这种文化回流的基础上,东西文明才得到深层交流,并得到高度发展。
四、丝绸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促进了纺织业的发展
丝绸文化对纺织业的促进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本土的丝绸文化反作用于本土的纺织业,使其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与改革,从而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创造出新的织物类型,进一步丰富了丝绸文化。
外来丝绸文化对本土纺织业的发展与革新所产生的作用更为巨大。
中国的丝绸进入欧洲各国后,各国君主们纷纷建立与发展本国的丝织业。
在此过程中丝绸文化的传播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不断完善、不断丰满的。
国外丝绸文化形成后又反馈给中国,对中国的纺织业的发展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尤其是近代的机器纺织技术[5],对中国纺织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促进了汉语言文学的发展
丝绸文化在汉字的产生、发展中起到了很大作用,反映到汉字中表现为与桑、蚕、帛和大量“纟”部字及与其有关的汉字的产生和应用。
《说文解字》中,收录篆文9 353字,其中含“纟”部的,共有248字,约占其篆文总数的3%[6]。
汉语中还有大量与这些字相关的词语,如:桑蚕、桑麻、桑梓、蚕种、缫丝、纺丝、丝绸之路、帛画、玉帛、财帛等[7]。
这些词语大都与蚕丝业生产有着紧密的联系。
此外,还有许多与丝绸文化有关的成语和典故,如作茧自缚、锦囊妙计、衣锦夜行、衣锦还乡等[8]。
另外,大量文学作品也以描写蚕桑丝绸来抒发情感或反映社会现
实。
如,李白的《陌上桑》,杜甫的《白丝行》,陆游的“龙骨车鸣水入塘,雨来犹可望丰穰。
老农爱犊行泥缓,幼妇忧蚕采叶忙”,李绛的《省试恩赐耆老布帛》等。
与丝绸文化有关的诗词歌赋出现在历代的文学作品的角角落落[9]。
(3)促进了民俗文化的衍生
丝绸文化中民俗色彩浓郁,中国人的蚕神崇拜具有数千年的历史,数千年来有关蚕神的神话传说绵绵不绝,而且蚕神众多,各地正宗的蚕神不下10种[7]。
众多有关丝绸文化的歌谣、谚语、方言俗语,是历史的活化,积淀着浓郁的民俗色彩。
中国人的许多习俗都被打上了丝绸文化的烙印。
许多岁时习俗、社会习俗和人生礼仪习俗都与丝绸文化有关。
如蚕乡人的习俗中所提到的催生礼、讨蚕花[10];中原地区在一年收完蚕花以后,还要到庙里谢蚕神,祈求来年蚕业丰收;在江苏蚕区,乡间妇女有祈蚕丰收的祭祀;浙江湖州3月要表演“蚕花鼓”,蚕期要拜蚕花五圣;安徽潞安在上元节要蒸面茧祭祀蚕姑,等等。
中国人的文化观念或多或少都要受到中国丝绸文化的整合[11]。
(4)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交流融合
丝绸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发明之一,通过古老的丝绸之路对世界文明贡献很多,同时,国外文化也通过丝绸之路进入中国,使本土的文化更加丰富多彩[12]。
例如中国与日本在丝绸文化上的交流。
日本曾多次接纳中国移民进入本国生活或是派遣使者进入中国学习丝织技术。
中国移民、大批的日本留学生和学问僧随同使团到日本后,对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在隋唐时期,隋唐文化对日本的社会和文化形成一次强烈的冲击。
在日本形成了规模空前的“仿唐文化”,并持续了200多年[13]。
作为回馈的日本文化进入中国以后,开阔了人们的精神视野,不少文化也成为诗词歌赋的主题,一些丝绸以异域神祈祥瑞或传说故事为图案,更是被中国工匠所吸收,丰富了中国百姓的文化情趣。
另外,丝绸也作为各国的“和平使者”,曾在各国外交中起到关键作用[10]。
各国以丝绸贸易或互赠丝织品为突破口,加强各国之间的联系,维持和平稳定的国际关系,为世界文明进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我国丝绸文化已有五、六千年的历史,对中国文明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对世界社会发
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日益扩大和频繁的思想文化接触和交流过程中,如何开拓心智、充实自我,进一步丰富文化内涵并融入全球文化竞争的大潮,更具生命力和影响力并对社会发展发挥更积极的作用,是丝绸工作者和文化工作者努力的方向[14]。
六、总结
通过一段时间对丝绸文化的学习,还有课后自己做的资料搜集,我对丝绸文化的发展、内涵有了一定的了解。
在本文中我就丝绸文化的起源,特性,发展历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比较详细的阐述。
丝绸文化的出现改
变了我国古时候人民的生活,促进了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并且加强了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碰撞,是人类历史上十分重要的文化之一。
如今,这种优秀的文化却越来越少人了解,在逐渐的走向下坡路。
沧海桑田的历史,那是一段曾经华丽而优雅的古典,那些因丝绸而繁华的都市依旧繁华,那些种桑养蚕的场景还在延续,但是真正了解丝绸的人却越来越少。
一种优秀的文化,需要一脉相承,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都有义务将这种文化延续下去。
参考文献:
[1] 李兵.家蚕和野桑蚕的起源研究进展[J].中国蚕业,2008,29(2):11-13.
[2] 张国刚.丝绸之路与中西文化交流[J].西域研究,2010,(1):1-3.
[3] 陈友善.论湖州丝绸文化[J].湖州师专学报,1999,(4):64-68.
[4] 钱小萍.丝绸文化的主要特征[J].丹东师专学报,2001,23
[5] 徐家玲.中国丝织技术西传考[J].东北师大学报,1995,(6):32-38.
[6] 冯盈之.《说文解字》“糸部”丝绸文化探析[J].丝绸,2007,(8):69-71.
[7] 冯雁.浅谈丝绸文化的内涵及产业意义[J].国外丝绸,2005,(6):33-38.
[8] 张磊,顾国达.从成语典故看中国的丝绸文化[J].中国蚕业,2001,22(3):52-53.
[9] 古风.丝织锦绣与文学审美关系初探[J].文学评论,2007,(2):153-158.
[10] 余连祥.中国丝绸文化概述[J].湖州师专学报,1994,(4):68-76.
[11] 周文军.浅论蚕文化及其表现形式[J].江苏蚕业,2004,26(3):54-57.
[12] 张少华.试论丝绸之路的文化意义[J].理论与观察,2005,(6):74-75.
[13] 陈工凡.中国古老的丝绸文化对中国印刷发展的影响[J].丝绸印
刷,2000,(3):39-40.
[14] 杨云鹏.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困境与路径选择[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版),2010,(3):3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