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拿来主义教案

合集下载

《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拿来主义”的含义和精神实质。

(2)学习本文先破后立的论证结构和比喻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议论文写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文本、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逻辑思维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拿来主义”的观点,对现实生活中的文化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待文化遗产和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树立开放、包容、创新的文化意识。

(2)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增强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和现实意义。

(2)掌握比喻论证的方法及其作用。

2、教学难点(1)领会作者批判错误态度的针对性和深刻性。

(2)正确看待和运用“拿来主义”的观点。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我们面对各种各样的文化,应该如何取舍?是全盘接受,还是一概排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看看他为我们提供了怎样的思路和方法。

(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1、作者简介鲁迅(1881 年 9 月 25 日-1936 年 10 月 19 日),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他的作品以深刻的思想、犀利的笔触,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对中国现代文学和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等。

2、写作背景本文写于 1934 年 6 月 4 日。

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文化上都实行卖国投降政策,对革命文化进行疯狂的“围剿”。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人在对待文化遗产和外来文化的问题上,表现出了种种错误的态度。

鲁迅先生针对这些错误,写了这篇文章,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拿来主义”的主张。

《拿来主义》教案(5篇)

《拿来主义》教案(5篇)

《拿来主义》教案(5篇)第一篇:《拿来主义》教案《拿来主义》教案一、教学目标:了解掌握鲁迅杂文语言犀利和幽默的特点;2学习本文的比喻说理方法;3理解鲁迅提出的“拿来主义”的含义,正确对待文化遗产: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二、教学重点、难点:如何正确对待文化遗产问题;2比喻的说理方法。

三、教学时:二节四、教学步骤:(一)导入文:《拿来主义》是鲁迅写于1934年的杂文名篇,虽然距今已有七十年之久,但文中的思想于今仍然光芒四射。

近几年来高考作文中也多次考到有关文化遗产,外来文化等内容,因此对我们高中生来说认真学习这篇来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等问题,意义重大。

(二)写作背景:《拿来主义》写于1934年6月,正是国民党反动政府在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实行“围剿”,同时在文化方面实行反革命的文化“围剿”,奉行卖国主义政策,多种错误思想泛滥。

其中有遗老遗少的封建复古主义;在醉心西方文化的“全盘西化”的奴化主张;在进步文艺工作者,左翼文艺队伍中,对于要不要和怎样继承文化遗产问题,也存在思想混乱。

针对这种现状,鲁迅写了一系列,从创建民族新文化的高度,论述了如何正确外国文化,文化遗产的问题。

本文是其中一篇。

(三)整体感知:什么是“闭关主义”、“送去主义”?为什么在拿来主义之前要先说“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明确:“闭关主义”指的是清政府奉行的闭关自守政策。

“送去主义”指的是卖国主义、投降主义,其实思想实质是一脉相承的,都是以文明古国自居,自夸自耀,但最终一味“送去”落得被凌辱,乞讨下场。

同时从反面论证实行“拿来主义”至为必要,非常迫切。

2“送来”和“拿来”区别何在?作者用列举的方法指出了“送来”实质揭露帝国主义罪恶。

所谓“送来”,是从经济到军事到文化对中国的倾销,侵略。

“拿来”则不然,是中国人根据自己需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送”与“拿”本质不同,内容全异。

进一步确立本文的中心论点。

3作者用什么比喻来论述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问题?批判了哪些错误倾向,树立什么样正确态度?把文化遗产比作大宅子,错误倾向比作“孱头”(逃跑主义)、“昏蛋”(“左”派幼稚病)、“废物”(投降主义)。

拿来主义教案【优秀7篇】

拿来主义教案【优秀7篇】

拿来主义教案【优秀7篇】作为一名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这次漂亮的小编为亲带来了7篇拿来主义教案,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拿来主义》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赏析文章先破后立的论证结构,赏析文章运用比喻论证等方法把深奥、抽象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论证艺术2、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特点3、深刻理解“拿来主义”的精髓,并能运用正确的观点解释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教学重点】鉴赏形象化的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特色,透悟“拿来主义”的旨意【教学难点】掌握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教学方法】合作探究,讨论交流【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布置课前预习(印发导学资料,内容略)一、导语设计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从德、英等当代海军强国购买军舰,打造了一支当时亚洲第一、世界第七的“北洋水师”,最终的结果却是在威海以几乎没有击沉一艘敌舰的“战绩”全军覆灭今天,通过对苏27战斗机的改装,我们拥有了歼11,性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壮大了我国的空军力量同样是从别人那里“拿来”,一个以失败告终,一个却大获成功两种“拿来”有什么不同?为什么结果悬殊?相信我们今天一起研读了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之后,答案会了然于胸二、探究与发现——研读标题提问:本文的标题属于议论文标题中的哪种类型?标题隐含了哪些问题?明确:本文标题属于论题型标题告诉我们本文是要谈论有关“拿来主义”的问题研读标题,我们应思考两个问题:1、什么是“拿来主义”?2、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三、阅读与分析——把握结构思路1.提问:文章的前6段,除去第5段外,作者提到了哪几种“主义”?这几种“主义”的表现是什么?实行这些“主义”有什么样的后果?作者对这几种“主义”分别持什么态度?学生分小组阅读该部分,合作讨论完成表格各小组发言呈现讨论结果,全班交流(多媒体展示,表格略)2、总结提问:综合表格内容可以看出,作者是在对国际交流中的几种错误做法作批判那么第5段写的是什么内容?明确: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3.作者主张的“拿来主义”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它的内涵明确: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自己独立思考,有主见;有辨别力,有眼光;自主选择,自己行动)4.点拨指导: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作者在提出自己的论点之前,先对错误的观点作了批驳,采用的是先“破”后“立”的结构5.教师朗读第8自然段,并请学生听读时注意思考:第8段没有谈关于文化的问题,却提到一所大宅子,这所大宅子实际上是比喻什么?明确:比喻文化遗产6.提问:第8段刻画了对待文化遗产的哪几种人?他们的态度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作者对这些态度的看法是什么?学生分小组讨论完成表格各小组发言呈现讨论结果,全班交流(多媒体展示,表格略)7.总结上一环节并提问:作者用生动的比喻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那么,真正的拿来主义的做法是怎样的?用文中最概括的一句话来回答明确:占有,挑选8.第9段这句话确切、精练,但过于抽象作者接着再次用比喻手法论证了“拿来主义”的内涵请学生朗读第9段,然后小组合作,筛选文中信息并讨论作者是如何论证的,完成表格各小组呈现讨论结果,全班交流(多媒体展示,表格略)9、学生齐读最后一段,提问:想一想这段的5句话分别回答了什么问题明确:①我们究竟应当怎样对待文化遗产?②拿来之后应当怎样区别对待?③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作用?④要处理好文化遗产我们必须具备哪些条件?⑤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何在?10、总结点拨,全文结构(多媒体展示)如下:第一部分(第1~7段):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提出拿来主义的观点(先破后立)第二部分(第8~9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做法,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先破后立)第三部分(第10段):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四、阅读与理解——鉴赏论证艺术提问:尽管全文是在阐明对待文化遗产批判继承的正确态度,包含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原理,但并没有枯燥地讲述理论,全文写得轻松活泼,很有趣味作者究竟用了什么方法取得了这样的效果呢?归纳文章在说理的时候运用的论证方法并体会运用这种方法的好处学生分小组研读课文,谈感受,自由发言然后各小组推荐人选发言,全班交流。

鲁迅《拿来主义》教学教案

鲁迅《拿来主义》教学教案

鲁迅《拿来主义》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分析鲁迅先生的文章《拿来主义》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2)能够领会鲁迅先生的文学语言特点,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2)学会批判性思维,对文本进行分析和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认识鲁迅先生的文学地位和思想价值。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弘扬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鲁迅先生《拿来主义》的主要观点。

(2)鲁迅先生的文学语言特点。

2. 教学难点:(1)对鲁迅先生批判性思维的理解和运用。

(2)鲁迅先生文学语言的鉴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鲁迅先生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

(2)引出本课主题《拿来主义》。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本内容。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思考。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鲁迅先生《拿来主义》的主要观点。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主题讲解(1)讲解鲁迅先生《拿来主义》的主要观点及其意义。

(2)分析鲁迅先生的文学语言特点,进行鉴赏。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对鲁迅先生《拿来主义》观点的认识。

(2)选取一段课文,让学生进行文学鉴赏。

6. 总结拓展(1)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

(2)布置课后作业,进行拓展学习。

四、课后作业1. 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鲁迅先生《拿来主义》观点的认识。

2. 选取一段课文,进行文学鉴赏,体会鲁迅先生的文学语言特点。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合作探讨的能力。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长期效果: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想观念变化,以及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鲁迅在《拿来主义》中提出的具体例子,如“大宅子”的比喻,让学生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和鲁迅的讽刺手法。

鲁迅《拿来主义》教学教案

鲁迅《拿来主义》教学教案

鲁迅《拿来主义》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分析鲁迅先生的文章《拿来主义》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2)能够把握文章中所使用的比喻、讽刺等修辞手法,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

(2)学会批判性思维,对文章中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认识,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2)培养学生敢于挑战权威、独立思考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鲁迅先生的主要观点及其论证方法。

(2)文章中所使用的比喻、讽刺等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对文章深层含义的理解和把握。

(2)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和主要作品。

(2)引出本课的主题《拿来主义》,并提问:“拿来主义”是什么意思?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大意。

(2)让学生勾画出文章中的关键句子和段落。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鲁迅先生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2)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其他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4. 讲解与分析:(1)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和分析。

(2)讲解文章中所使用的比喻、讽刺等修辞手法。

5. 练习与巩固:(1)让学生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自己对“拿来主义”的认识。

(2)让学生运用文章中的观点和修辞手法,写一段话。

四、课后作业1. 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拿来主义”的认识。

2. 仿写一个段落,运用比喻、讽刺等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观点。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发现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理解程度。

《拿来主义》优秀教案(精选10篇)

《拿来主义》优秀教案(精选10篇)

《拿来主义》优秀教案《拿来主义》优秀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拿来主义》优秀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拿来主义》优秀教案篇1[教学要点]在熟读课文、理清思路的基础上,理解作者关于继承文化遗产问题的精辟论述。

[教学过程]一、诵读鉴赏第8、9段1、指定一名学生朗读。

2、提问:作者是如何形象地揭示“拿来主义”的具体涵义的?学生讨论。

明确:作者形象地把文化遗产比喻成某穷青年偶得的一所大宅子,以对宅子处理的不同态度来形象说明什么是“拿来主义”。

作者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首先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这是批判继承的先决条件和必备的态度。

然后剖析三种错误态度:“孱头”式,“昏蛋”式,“废物”式。

作者在否定了这三种错误态度之后,再从正面论述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即占有、挑选。

(加点字板书)3、结合语境,揣摩“孱头”“昏蛋”“废物”的含义。

明确:“孱头”指不敢接触,不敢择取的人;“昏蛋”指盲目排外全盘否定的人;“废物”指崇洋、全盘接受的人。

(加点字板书)方法点拨:上一节课我们谈到对作品语言讽刺色彩的学习,谈到“把要否定的现象漫画化,示其滑稽”。

这里,作者把准备批判的观点形象化,然后着重刻画它可笑可憎的面目,予以无情的否定,没有生硬的说教,读来生动形象,却又力透纸背。

在我们的写作中应学习运用这两种方法,以取得较好的讽刺效果。

(加点字板书)4、比喻说理使论述具体形象,读来意兴盎然而便于理解,易于认同,试结合第9段分析“鱼翅”““烟枪烟灯”“姨太太”各比喻什么?明确:“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对于精华部分,应该接受;“烟枪烟灯”比喻文化遗产中完全没有价值,但可适当保存以教育后代的部分;“姨太太”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应果断抛弃。

(加点字板书)方法点拨:作者运用比喻说理,把抽象的关于如何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理论问题转化为一个简单的经验性问题。

拿来主义教案(优秀3篇)

拿来主义教案(优秀3篇)

拿来主义教案(优秀3篇)拿来主义教案篇一教材分析现在学生学习《主义》有何意义让学生从文本延伸到生活与社会,延伸到书籍与网络,延伸到个人能力与素养的发展。

学情分析学生学习该文难以理解,教师引导学生多阅读,了解国家开放政策,该引进什么,不该引进什么。

教学重点理解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以及形象的比喻。

教学难点如何“拿来”。

教学目标初步掌握快速理清思路的方法以及;领略形象化的说理的妙处,品味语言背后的深层意味;吸取思想精华,学习智慧地“拿来”,尝试理智地“拿来”。

教学基本设计1、三问贯串——以三个“?”(什么叫拿来主义为什么实行拿来主义怎么样实行拿来主义)为经,以论证方法和语言特点赏析为纬,构建一个“点面结合”的教学网络。

2、三法突破——将“语言品味”作为重点,运用“形象还原比较法”、自主赏析、质疑解疑来进行突破。

3、三点拓展——思考“拿来”,服务现实;阅读名作,尝试“拿来”;开展辩论,明辨“拿来”。

教学过程一、知识准备,激趣导入。

鲁迅先生曾说:“在风沙扑面,狼虎成群的时候”,杂文是“匕首和投枪,要锋利而切实”,是“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也“是在对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

”这是他对现代杂文的作用所作的准确而精辟的说明。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鲁迅先生杂文的典型之作《拿来主义》,和作者一起“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

二、运用方法,巧析思路——什么叫拿来主义1、标题是“拿来主义”,自读两遍,你能读出什么问题吗生:拿来主义是什么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怎么样实行拿来主义人称杂文是议论文的变体,我们一起来看看文章是否是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来结构全文的。

小结:巧析思路方法之一:根据文体2、文章没有直接的话语阐述何为“拿来主义”,文章哪些段落阐述“为什么拿来”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明确:1-7自然段,根据“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来判断,“所以“,表示前面几段是在阐述原因,这叫因果论证法。

《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教案•相关推荐《拿来主义》教案(通用5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拿来主义》教案(通用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拿来主义》教案1教学目标1、理解鲁迅关于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的方法。

2、揣摩课文中运用比喻的内蕴,学会根据语境辨析语意和思想感情的方法。

3、联系实际,深入理解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透过词语表面,分析所用形象的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联系历史背景,揣摩语言的感情色彩。

教具准备录音机、投影仪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了解文章背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提出拿来主义这一主张的。

[教学步骤]一、导语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到法国访问,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提问。

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

”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

是的。

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够有助于新事物的发展,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

那么,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鲁迅先生的答案吧。

二、了解文章的背景自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以来,反动统治者,尤其是国民党反动派在各个方面奉行卖国政策。

30年代,国民党反动派实行文化“围剿”,各种错误思潮也随之泛滥,封建的遗老遗少们叫嚷复古主义,卖国求荣的“全盘西化”论喧嚣一时。

左翼文化队伍中对要不要继承文化遗产的问题也思想混乱,颇多分歧。

面对如此背景,鲁迅先生写下了这篇杂文,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拿来主义”这一主张。

三、整体感知课文1、放录音“拿来主义”提问:“拿来”的观点是在哪一段提出来地,是从哪一段开始阐述的?(听完录音后回答)明确:第2段点到“拿来”后,第5、6段再次点到,直到第7段,才开始正面阐述“拿来主义”这一主张。

《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教案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拿来主义的内涵和鲁迅先生的论证方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拿来主义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思维训练。以某个外来文化现象为例,让学生尝试运用拿来主义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看法。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拿来主义的基本概念。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提出的一种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它在当今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传承和创新文化。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拿来主义在处理外来文化时的实际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3.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学习鲁迅先生精练、犀利的语言风格,提高学生的书面及口头表达能力;
4.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学生从拿来主义的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其在面对现实问题时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通过原文阅读,使学生掌握鲁迅先生拿来主义的核心观点,即批判地吸收外来文化,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思维训练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拿来主义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四、教学流程

高二语文《拿来主义》优秀教案【优秀4篇】

高二语文《拿来主义》优秀教案【优秀4篇】

高二语文《拿来主义》优秀教案【优秀4篇】篇一:《拿来主义》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和学习鲁迅先生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与方法,发扬拿来主义精神,在阅读中外作品时注意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2、理解本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说理的方法,正确理解本文各比喻的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1、总体理解文意2、揣摩词语的讽刺意味【教学设想】1、学习本文可以从理解文章的观点和结构入手。

2、对语言的揣摩要结合鲁迅杂文善于运用形象说理的特点,注意引导学生透过表面现象的词句,分析所用形象的深刻内涵,可通过练习一中的1、2、3题进行。

(详见《教师教学用书》P10“教学建议”部分)3、多用启发性的提问,注意培养学生思维分析的能力。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重点:总体理解文意,先弄清“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

初步体会文中一些幽默讽刺的语言在批判错误观点时显现的表现力。

二、教学内容和步骤:1、题解导入:“主义”是指重大的原则或主张。

“拿来主义”这个提法是鲁迅先生的独创,它的题旨是针对国民党政府媚外卖国的政策和有些人的“全盘西化”的主张,也针对革命文化阵营内部的拒绝借鉴,盲目排斥的错误态度,鲁迅提出既要大胆吸收借鉴外国文化(也包括本国的文化遗产),又要认真的分析精华与糟粕,加以批判吸收,以期改造民族素质,创造民族新文化。

2、讲读课文的前半部分(1-4节)(第5五节为过渡节,也可到第5节)(1)请学生阅读这部分课文,思考以下问题:鲁迅先生在提出“拿来主义”主张之前,先批判了那些主义?重点在揭露和批判什么主义?学生阅读后作答,教师明确:批判“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重点在后者。

(运用学生粗知的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等历史知识,加深对“又碰了一串钉子”的理解)。

课文开头两句话从追述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入手,非常概括地说明中国近百年来从盲目排外到一味媚外,从“闭关主义”一变而成“送去主义”,接着举出事实(送古董;送古画、新画;送梅兰芳),从历史,社会根源揭示“送去主义”的本质--媚外卖国(2)细读第3节,要求找出只送去不拿来的后果的关键词句,思考鲁迅先生用怎样的笔法来论述这个问题的?学生找出关键词句,教师补充:后果是:我们的子孙,“则当佳节大典之际……,讨一点残羹冷炙作奖赏”。

《拿来主义》教案高中语文教案

《拿来主义》教案高中语文教案

《拿来主义》教案高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鲁迅及其作品背景。

(2)能够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结构特点和语言风格。

(3)能够运用文章中的观点,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

(2)学会运用文本分析法、历史分析法等方法,对文章进行深入解读。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

(2)培养学生敢于面对现实,勇于挑战困难的精神风貌。

(3)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教学重点1. 文章的基本内容及其背景。

2. 文章的论证方法、结构特点和语言风格。

3. 文章中“拿来主义”的观点及其现实意义。

三、教学难点1. 文章中一些生僻词汇和古汉语用法。

2. 文章深层次的论证逻辑和思维方式。

3. “拿来主义”观点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章的基本内容、背景和论证方法。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主旨。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深入解读文章,分享学习心得。

4. 案例分析法: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运用“拿来主义”观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鲁迅及其作品《拿来主义》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主旨,标记出不理解的地方。

3. 讲解分析:讲解文章的基本内容、论证方法、结构特点和语言风格。

4.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深入解读文章,分享学习心得。

5. 案例分析: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运用“拿来主义”观点。

6. 总结提升:总结文章的主旨,强调“拿来主义”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文章的理解、分析和应用能力。

2023年鲁迅《拿来主义》的教案(精选6篇)

2023年鲁迅《拿来主义》的教案(精选6篇)

2023年鲁迅《拿来主义》的教案(精选6篇)鲁迅《拿来主义》的教案1一、教学目的:1、学习__运用比喻,通过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来阐明抽象的、深刻的道理的写法,《拿来主义》。

2、理解__在批判中立论的方法,领会运用形象化的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来论证论点的写作特色。

3、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弄清什么是“拿来主义”。

2、难点:认识“闭关主义”、“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

三、教学时数:两课时四、教学步骤:第一课时预习思考题:1、__议论的核心是什么?通过什么材料来阐述论点的?2、找出__运用的比喻论证,理解比喻论证的作用。

3、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倾向是什么?怎样批判继承文化遗产?4、什么叫“拿来主义”?为什么对文化遗产必须采取“拿来”的态度呢?引言: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同学们可能看过一些。

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唐宋诗词、明清笔记小说、《西厢记》、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战争与和平》、巴尔扎克的《高老头》、雨果的《悲惨世界》……,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拿来主义》》。

古代的和外国的一些文化遗产,我们在接触的时候,应采取怎样的态度才是正确的呢?学习鲁迅的《拿来主义》从中可以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解题:__选自《鲁迅全集》第六卷的《且介亭杂文》(“且介”读作“租界”,因为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的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

鲁迅先生有很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帝国主义十分憎恨,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憎恨。

“且介亭”标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统治下半殖民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创造的词语。

什么叫“拿来主义”呢?为什么对文化遗产必须采取“拿来”的态度呢?这就是我们学习这篇__要弄明白的问题。

__写于一九三四年六月四日。

“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把魔爪伸向华北,反动统治集团越来越依附英美帝国主义,肆无忌惮地出卖民族利益,讨好帝国主义,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方面奉行一条彻头彻尾的卖国投降路线。

高二下册语文《拿来主义》精选教案

高二下册语文《拿来主义》精选教案

高二下册语文《拿来主义》精选教案高二下册语文《拿来主义》教案篇1教学目标1理解本文的题旨和拿来主义的基本含义。

2分析本文的论证结构,体会鲁迅杂文的艺术特点。

学习目标:一理解这篇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二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学习过程:随着我国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的科学文化技术以及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风等等也随之大量而来,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才是正确的呢?学习鲁迅先生的杂文《拿来主义》,从中可以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一生疏字词:礼尚(shàng;崇尚重视。

)自诩(xǔ;夸耀,说大话。

)残羹(gēng;有浓汁的食品。

)冷炙(zhì;烤肉。

)冠冕(miǎn;古代帝王戴的帽子,引申为体面。

)吝(lìn)啬(sè)髓(suǐ)蹩(bié)二研习新课:1.分析写作思路和课文结构层次。

提问: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课文前半部分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明确: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但它是针对历史和现实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近代的“闭关主义”必然导致“现在”的“送去主义”。

“送去主义”是一种有往无来的__行径,必然导致国势日弱,被动挨打,从长远看,将造成亡国灭种。

因此,采取与“送去主义”针锋相对的“拿来主义”就刻不容缓。

“送去主义”和“拿来主义”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破”正是为了“立”,“破”得彻底,“立”得才牢靠。

这个问题弄明白了,作者的思路和教学设计文章的结构层次就基本上清楚了。

全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4段):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

第12段是揭露批判国民党政府在文化上奉行“送去主义”的媚外求荣和欺世惑众的可耻行为。

第34段是揭露“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危害。

第二部分(第5-9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

第5段正面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

高二语文下册《拿来主义》教案范文3篇

高二语文下册《拿来主义》教案范文3篇

高二语文下册《拿来主义》教案范文高二语文下册《拿来主义》教案范文精选3篇(一)教案名称:拿来主义教学目标:1. 了解《拿来主义》一文的主题和核心思想;2. 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及结构;3. 学习运用相关的阅读策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思考;4.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拿来主义》一文的主题和核心思想;2. 运用相关的阅读策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思考。

教学难点:1. 运用相关的阅读策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思考;2.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1. 课文《拿来主义》;2. 多媒体设备,PPT等教具;3. 学生作业本。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幅插图或提问的形式引入课题:“你们是否曾经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过拿来主义的现象?你们对拿来主义有什么了解和看法?”引导学生思考并分享自己的观点。

Step 2:阅读文章(15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拿来主义》一文,并根据理解的程度在作业本上标注“?”,“!”等符号表示自己对文章的疑问和感叹之处。

2. 学生交流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并由教师引导进行整理。

Step 3:理解文章(1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文章的基本内容和结构,确保学生对文章有一个基本的理解。

2. 教师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作者在文章中主要想表达什么观点?你认为作者的观点正确吗?为什么?”3. 学生就以上问题进行讨论,并由教师引导总结出文章的主题和核心思想。

Step 4:运用阅读策略(15分钟)1. 教师介绍几种常用的阅读策略,如预测、推理、理解上下文等,并在PPT上展示相应的示例。

2. 学生分组进行阅读策略的练习,互相合作、共同解决阅读难题,并以小组形式展示结果。

Step 5:独立思考与批判性思维(15分钟)1. 教师提出以下问题并在PPT上展示:“你认为拿来主义对个人和社会有什么影响?是否存在其他的观点和解决办法?”2. 学生独立思考并就以上问题进行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办法。

拿来主义教案(通用12篇)

拿来主义教案(通用12篇)

拿来主义教案拿来主义教案一、教案的作用是什么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教案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

二、拿来主义教案(通用12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拿来主义教案(通用12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拿来主义教案1设计理念:1、充分重视学生之间的自主、合作、展示、交流、探究以及师生、生生多边良性互动。

2、加强语文课的语言表达训练,让学生脑手嘴三者齐动,听说读写四位一体3、培养学生学以致用活学活用的能力,由课内自然延伸到课外,由文本自然延伸到生活。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理解“拿来主义”的深刻内涵。

(2)掌握本文的论证思路,初步体会鲁迅杂文的艺术特点。

2、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分析本文,感受鲁迅杂文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思维训练的体操,精神成长的大餐。

(2)通过合作探究学习,构建民主和谐生动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自主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本文听说读写,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本文,引导学生认识鲁迅强烈的“战士”责任感,树立对待文化资源的正确态度,加深对祖国改革开放国策的认知和理解,培养博大的心胸和自信、理智的健康的心态。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全文思路,理解拿来主义的深刻内涵教学难点:用拿主义观点对当今生活现象进行自主分析探究教学方法:引导探究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激趣导入联系课文实际设置情境二、阅读文本,梳理探究1、师生互动:课文题目是“拿来主义”,面对文题,你会提什么问题?明确:拿来主义是什么?拿什么?为什么拿?怎么拿?拿了会怎样?2、学生活动:紧扣“拿”字,阅读课文,自由选题,分组讨论,归纳总结。

最新《拿来主义》教案设计(通用12篇)

最新《拿来主义》教案设计(通用12篇)

最新《拿来主义》教案设计(通用12篇)最新《拿来主义》教案设计(通用12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最新《拿来主义》教案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最新《拿来主义》教案设计篇1【知识目标】一、认识、理解因果论证和比喻论证在说理文中的作用。

二、领会杂文语言幽默、犀利的讽刺效果。

【能力目标】一、结合社会背景,理解关键词语在句中的深刻的含义二、结合个人理解,试着谈谈鲁迅杂文深刻的思想内涵【情感目标】一、结合社会背景,体会鲁迅先生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与人民的觉醒奋斗终生,战斗不息的精神,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重点、难点】一、认识、理解因果论证和比喻论证在说理文中的作用。

领会杂文语言幽默、犀利的讽刺效果。

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二、结合社会背景,理解关键词语在句中的深刻的含义;鲁迅杂文深刻的思想内涵,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是本文难点。

【教学方法】讨论法点拨法【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一、检测预习1.鲁迅的杂文说起杂文,必要想起鲁迅;说到鲁迅。

鲁迅的杂文不仅是现代中国社会、政治、历史、法律、宗教、哲学、道德、文学、艺术,乃至经济、军事……的“百科全书”,而且以其对中国现代国民的文化心理、行为准则、价值取向,以及民性、民情、民俗、民魂的真实、生动而深刻的描绘,成为一部活的现代中国人的“人史”。

但应该看到,鲁迅在他的杂文中所达到的难以置信的批判广度,以及为人所难以接受的批判的深刻性与尖锐性,正是根源于他的“立人”的理想与情怀。

所以鲁迅杂文在根底上是“诗”的,他的杂文里有“中国民众的灵魂”。

如果看不到与“大众灵魂”叠合在一起的“鲁迅的灵魂”,如果看不到鲁迅杂文里的批判背后的理想、否定中的肯定,就没有完全读懂鲁迅的杂文,就难以真正接近(理解)鲁迅杂文的特质。

《拿来主义》教案(6篇)

《拿来主义》教案(6篇)

《拿来主义》教案(6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6篇《拿来主义》教案,可以帮助到您,就是牛牛范文小编最大的乐趣哦。

拿来主义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等方法把深奥的抽象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论证艺术;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特点。

2.学习本文,认清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批判地继承,并能运用正确的观点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设想鲁迅先生的杂文有很强的针对性,文章所针对的事件距今时间较久,所以必须介绍清楚有关的背景,以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即使如此,因为鲁迅杂文的语言很有特色,学生阅读本文难度是很大的。

唯有促使学生在课上积极思维,才有可能学懂这篇文章。

如何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杂文是文艺性的议论文。

阅读方法应当与其它议论文大体相同。

要在学习第九课的基础上,继续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在学习本文论证艺术时,难免要涉及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论证等有关论证方法的基本概念,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些知识,而教材中又没有这方面的讲解。

因此要力求讲得深入浅出,语言简练、准确而又便于理解记忆,使学生一次弄懂,不搞夹生饭。

体会鲁迅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是个难点,可以用“比”的办法加深学生的理解。

重在加强学生的语感,重在“意会”(心中明白了鲁迅杂文语言的妙处了),而不一定要求学生“言传”(用语言表述其中的妙处)。

理解内容和学习论证艺术、体会语言特点是学习本文的两大任务,可以各安排一个课时。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的一篇著名的杂文,参考材料很多,对文章主旨、结构的理解众说纷纭,人教社的教参只是其中的一种意见。

教学过程固然必须使学生读懂课文,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教师应依据有利于培养阅读能力这一原则决定对各种意见的取舍。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简介鲁迅先生的创作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2.正确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

《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教案《拿来主义》教案(精选17篇)《拿来主义》教案篇1一、教学内容本课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是本单元也是高中必修的五册教材中的一篇杂文,地位重要又特别,承接着第三册“表达交流”单元学过的有关议论文常识,又要为如何学习同单元的随笔三篇摸索道路。

主要学习递进式因果论证思路,理解破立结合方法和论证方法,品赏形象化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特色,提高审美能力,透悟“拿来主义”的旨意。

学习鲁迅先生对待外国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与方法,创新和宏扬祖国优秀文化,树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力,关注并能正确评价社会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道德良知,富有创新意识,提高审美能力,把自己培养成为高素质的人才。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当代学生是伴随着多元文化成长起来的,丰富多彩的信息使他们的视野拓宽,见识大大超过了前代人;社会流行的短平快浅的阅读,使他们追求怪异离奇的情节和搞笑的戏谑语言,而对于真正纯唯美或有思想深度的文学作品反倒缺乏审美能力和兴趣。

而鲁迅先生的杂文是有着强烈鲜明的时代特征,文中针对的背景事件距今时间较久远,不利于学生解读文本内容;论述的方式和逻辑层次较有深度;对文章主旨、结构的理解历来是众说纷纭。

高中生正处于文学鉴赏能力和理性思辨能力提升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如何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所以在教学设计中,确定不拘一格的教学方法,赏鉴形象化的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特色、透悟“拿来主义”的旨意、掌握层进式因果论证思路是重难点。

三、设计思想1、依据课标的精神和要求制定教学目标,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正确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用教材教”,利用这个素材和思路,达到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

2、教学应对不同类型文本的阅读指导有侧重。

注重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语言的准确性;引导学生知人论世,查阅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时代背景、创作动机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

《拿来主义》教案【优秀4篇】

《拿来主义》教案【优秀4篇】

《拿来主义》教案【优秀4篇】《拿来主义》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理清作品论证思路,体会本文的逻辑力量。

2、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结合现代的实际情况谈谈自已的认识。

3、学习本文的表达的技巧,了解杂文的文体特点。

4、学习作者幽默犀利的语言,体会词语的讽刺意味及比喻论证方法的运用,领会比喻句的深层含义。

教学重点学习鲁迅的论证艺术,揣摩词语的讽刺意味。

教学难点把握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要点:简介本文的写作背景,理清文章思路,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引导精读课文教学过程一、复习思考课文前半部分主要论述什么?和“拿来主义”有什么关系?明确:课文前半部分主要批判“送去主义”,为正面提出“拿来主义”作铺垫。

二、初步体会文章主旨1、阅读第7段,思考,“大宅子”比喻什么?对待“大宅子”的态度和方法,文章摆出了哪几种?明确:(1)“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2)对待“大宅子”的态度和方法有:三种人想法行动实质共同点孱头怕给污染徘徊不敢走进拒绝继承(逃避主义)不混蛋保存清白放火烧光盲目排斥(虚无主义)加废物羡慕欣欣然蹩进全盘接受(投降主义)挑选显然,作者对这三类人是持批判否定的态度。

本段末句中的“全不”,足见作者的态度。

2、显然,作者对这三类人是持批判否定的态度。

本段末句中的“全不”,足见作者的态度。

那么,真正的拿来主义者应当是怎样的呢?“占有,挑选”(运用脑髓——指用脑筋独立思考,有主见;放出眼光——指要看得清,有辨别力;自己来拿——指要有选择,自己拿。

)。

3、那么,真正的拿来主义者应当是怎样的呢?“占有,挑选”。

先占有,后挑选。

占有是为了挑选。

占有重要,挑选更重要。

(怎样挑选?),所以作者又通过大量比喻,具体形象地分析了文化遗产中的成分,列举了相应的几种正确的做法。

完成表格喻体事物态度本体事物态度鱼翅吃掉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完全吸收鸦片送药房供治病精华和糟粕并存的部分批判地吸收烟展览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作为史料、反面教材(存放)如八股文等无用的历史垃圾姨太太请他们各自走散文化遗产中的糟粕坚决抛弃所有这些比喻,就将怎样“挑选”说的既清楚透彻,又具体形象。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教学教案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教学教案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教学教案高中语文《拿来主义》教学教案一教学目的:(1)理清作品论证思路,体会本文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

(2)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结合实际谈谈自已的认识。

(3)学习比喻论证方法的运用,领会比喻句的深层含义。

(4)学习作者幽默犀利的语言,体会词语的讽刺意味。

教学重点:学习鲁迅的论证艺术,揣摩词语的讽刺意味。

教学难点:对鲁迅语言含义的理解。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简介本文的写作背景,理清文章思路,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

一、导入新课:我国著名作家冯骥才,他出访法国时,曾有一件趣事,同学们知道吗?(略作停顿说)在一次访法欢迎宴会上,其中一位外国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同学们,如果你就是冯先生,会怎样回答呢?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

”冯先生说话的意思是什么?(我们学习资本主义先进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

)冯先生说话时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比喻)冯先生运用比喻的妙处就在于用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的语言说出深刻的道理,这就叫做作家!而作为语言大师的鲁迅先生也是一位善用比喻的高手。

今天,我们学习的《拿来主义》正是这样一篇课文。

”二、检查学生自学生字词情况。

(学生上黑板注音,解词,教师正音,评讲)礼尚往来(shàng;崇尚,重视)。

自诩(xǔ;夸耀,说大话;自我夸耀。

)残羹(gēng)冷炙(zhì):吃剩的饭菜,借指权贵的施舍。

冠冕(guān miǎn)古代帝王、高官的礼帽,引申为体面。

玄(xuán)虚:掩盖真相,使人迷惑的手段。

蹩( bié) 进:躲躲闪闪在走进。

孱(càn)头:懦弱无能的人。

三、简介杂文特点:短小的文艺性社会评论。

杂文:议论性、形象性(文艺性议论文)、现实性。

四、写作背景简介。

文为时而作,这篇文章写作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现实针对性,那么鲁迅先生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这篇文章的(让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本文写于上世纪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30年代,国民党反动政府为推行政治上的卖国主义政策,在文化政策及其活动上,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拿来主义》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和学习鲁迅先生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与方法,发扬拿来主义精神,在阅读中外作品时注意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2、理解本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说理的方法,正确理解本文各比喻的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
1、总体理解文意
2、揣摩词语的讽刺意味
【教学设想】
1、学习本文可以从理解文章的观点和结构入手。

2、对语言的揣摩要结合鲁迅杂文善于运用形象说理的特点,注意引导学生透过表面现象的词句,分析所用形象的深刻内涵,可通过练习一中的1、2、3题进行。

(详见《教师教学用书》P10“教学建议”部分)
3、多用启发性的提问,注意培养学生思维分析的能力。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重点:
总体理解文意,先弄清“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

初步体会文中一些幽默讽刺的语言在批判错误观点时显现的表现力。

二、教学内容和步骤:
1、题解导入:
“主义”是指重大的原则或主张。

“拿来主义”这个提法是鲁迅先生的独创,它的题旨是针对国民党政府媚外卖国的政策和有些人的“全盘西化”的主张,也针对革命文化阵营内部的拒绝借鉴,盲目排斥的错误态度,鲁迅提出既要大胆吸收借鉴外国文化(也包括本国的文化遗产),又要认真的分析精华与糟粕,加以批判吸收,以期改造民族素质,创造民族新文化。

2、讲读课文的前半部分(1-4节)(第5五节为过渡节,也可到第5节)
(1)学生阅读这部分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鲁迅先生在提出“拿来主义”主张之前,先批判了那些主义?重点在揭露和批判什么主义?
明确:
批判“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重点在后者。

(运用学生粗知的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等历史知识,加深对“又碰了一串钉子”的理解)。

课文开头两句话从追述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入手,非常概括地说明中国近百年来从盲目排外到一味媚外,从“闭关主义”一变而成“送去主义”,接着举出事实(送古董;送古画、新画;送梅兰芳),从历史,社会根源揭示“送去主义”的本质--媚外卖国
(2)细读第3节,要求找出只送去不拿来的后果的关键词句,思考鲁迅先生用怎样的笔法来论述这个问题的?
学生找出关键词句,教师补充:
后果是:我们的子孙,“则当佳节大典之际……,讨一点残羹冷炙作奖赏”。

卖国的结果是使我们的子孙后代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磕头贺喜”、“讨”等词语描画出所处的地位与神态,描画出可悲的亡国奴景况。

“残羹冷炙”、“奖赏”等词感性色彩浓烈,深刻揭露帝国主义榨取中国人民脂膏的吸血鬼本质和恶劣伎俩,寓强烈的愤怒于幽默讽刺之中。

论述国民党政府实行“送去主义”的严重后果时,作者未直说,而是先用反语讽刺:“送出去”明明是坏,说不算坏事情,以敌人自我解嘲的话鞭鞑敌人;“丰富”“大度”不过是“送去主义”者掩盖媚外卖国实质的遁词。

接着,与尼采自诩为太阳作比较,一针见血地指出“只是给予,不想取得”是发了疯,吹嘘“中国地大物博,开化最早,道德天下第一”的“送去主义”者,势必使中国国事日弱,文化贫乏,最后完全论为殖民地,最后举开掘地下的煤为例引出“送去主义”的严重后果。

(3)思考第4小节中“抛来”和“抛给”有何区别?作者为什么“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明确:
抛来--指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者无代价地送人或施舍,一般不怀有什么不良的动机或目的。

抛给或“送来”--指有目的的、带有恶意的输出。

“抛给”是贬义,用鄙视的目光给人,而不是出于善心的施舍。

不想举出实例,是因为“抛给”、“送来”的实例比比皆是,举不胜举,是因为国民党政府对这一点讳莫如深,这样既写出对卖国政府进行含蓄锐利的批判,又抒发了作者的愤慨之情。

3、布置作业:
(1)熟读1-4小节
(2)预习课文后半部分,思考文后练习一、二、三题。

第二课时
一、教学重点
理解“拿来主义”的主张,领会运用形象的比喻阐明抽象的,深刻的道理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内容和步骤:
1、检查字词:
给加点的字注音:
冠冕(miǎn)堂皇礼尚(shàng)往来自诩(xǚ)残羹(gēng)冷炙(zhì )
孱头(càn)脑髓(suǐ) 蹩进(bié) 玄虚(xuán)
2、讲读课文后半部分(5-10节)
(1)指名朗读第5-7节。

(2)思考问题:
① 作者批判了“闭关主义”,尤其是批判了“送去主义”之后,是怎样提出“拿来主义”主张的?哪些词语饱含了讽刺的意味?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先用“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一句推上文,然后提出自己“拿来主义”的主张。

先破后立。

“摩登”讽刺反动文人无耻地奉行“送去主义”,趋时逢迎,赶时髦。

用“吝啬”与上文的“大度”进行强烈的对照,对“送去主义”者进一步讽刺。

②“送来”和“拿来”区别何在?为什么要把“送来”和“拿来”加以区别?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作者用列举的方法指出“送来”的实质,揭露帝国主义的罪恶。

从经济到军事到文化,所谓的“送来”,就是贪得无厌的侵略、掠夺。

“拿来”则不然,是中国人民根据自己的需要,主动地“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这里“运用脑髓”是指独立思考,“放出眼光”是指鉴别精华与糟粕,“自己来拿”是指独立自主的选择。

一“送”一“拿”,本质不同,内容全异,将二者严格区别,既可以辨是非,澄清人们“吓怕”了的模糊思想,又可使所立的论点更加鲜明突出。

(3)齐读第7节
(4)指导阅读8、9两节
思考问题
①作者以什么作比方来阐明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问题?批判了哪三种错误倾向?“拿来主义”者采取怎样的态度?
学生回答,教师择要板书:
作者把文化遗产比作一所大宅子
拿来主义者的态度--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
孱头--怕、徘徊 -- 害怕继承(逃避主义者)
错误的态度昏蛋--怒、烧光 -- 拒绝继承(虚无主义者)
废物--慕、吸鸦片 -- 全盘继承(投降主义者)
② 本来继承文化遗产,是一个很深奥的理论问题,可经鲁迅先生这么形象地一论述,就使得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深奥的道理浅显化。

第8小节最后说“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那么“拿来主义”者究竟是怎样对待文化遗产的呢?
学生回答:他占有,挑选。

教师明确:“占有”是就态度而言,“挑选”是就方法而言。

③“拿来主义”者占有哪些东西,怎样进行挑选呢?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择要板书
“鱼翅”--精华--吃掉(吸收)
“鸦片”--毒品(有益也有害的一类事物)--药用(治病)
“烟灯烟枪”--旧形式(有害的可做反面教材的一类事物)--毁或展览(教育)
“姨太太”--腐朽(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东西)--走散(消灭)
这样就能够做到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5)课文第10小节共5句话,讲了哪五个问题?
A、怎样对待文化遗产?
B、对文化遗产应该怎样区别对待?
C、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意义?
D、要处理好文化遗产,我们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E、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何在?
教师小结8~10小节的内容:
对待文化遗产“占有”是前提,“挑选”是关键,创新是目的。

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语气斩钉截铁,挑选的标准在是否于我们“有营养”、“有用”,从而区别对待,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只有借鉴吸收文化遗产,加以创新,才能为我所用。

3、总结全文,加深理解。

(照应前面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1)因果论证是议论文常用的分析说理方法。

课文的第七段是一个醒目的独句段(“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劈头一个关联词“所以”提示注意:前面所论,都属于“要自己来拿”的原因。

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因为
第一层:只是送去,有往而无来。

(有悖于交往原则)
第二层:只是送去,必沦为乞丐。

(要正视历史逻辑)
第三层:听凭“送来”,大受其祸害。

(应重视现实教训)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2)文章显著的特点是使用比喻论证。

(3)鲁迅的杂文是“嘻笑怒骂皆成文章”。

本文语言的特点是犀利和幽默。

犀利是能够三言两语,甚至只用一句话一个词语就深刻揭示了事物或现象的本质。

犀利的语言多用于揭露敌人,鞭笞丑恶,也用于一般的剖析事理,揭示矛盾。

如文章的最后一段,只有五句话八十二个字,集中回答了五个问题,论因果,作选择,加判断,都深中肯綮、无可移易。

每一句都是精确、犀利的典范。

幽默,是敏锐、机智和含蓄、委婉的结合物,在论辩的文章中还显示了从容不迫、游刃有余的风度。

最典型的例子是第九段的那些精当而风趣的比喻。

作者对于如何占有,怎样挑选,早已深思熟虑,胸有成竹。

题目虽大,道理虽深,却能以小喻大,深入浅出。

既令人信服,也使人受到感染。

这就是幽默的力量。

鲁迅的幽默和风趣,显示了他的非凡的观察力和一个成熟的思想战士的特点。

”(课后练习三)
4、作业:
⑴、交流课后练习完成情况。

(课后练习也可在理解课文时进行)
⑵、归纳字词,预习新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