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人类中心主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人类中心主义”
浅析“人类中心主义”
内容摘要: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把人作为宇宙万物的主宰,否认除人以外的任何存在物的价值,这在理论和发展问题上都存在某种程度的异化。

我们应该对这种价值取向进行重新审视,在和“以人为本”的对比中进行扬弃,从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应对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

关键词:人类中心主义异化价值取向扬弃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环境危机成为全球共识,自然资源逐渐枯竭,工业化和城市化使我们生活的环境污浊和拥挤不堪,威胁到人类的健康,甚至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人类面临一个人口快速膨胀,耕地急剧减少,水陆全面污染,资源成倍损耗,全球气候异常,生态失调,臭氧屏障趋薄,海水逐年升高,自然灾害频发,多种疾病困扰的世界。

随着生态的恶化,人与自然的矛盾加剧,人们开始对长期以来指导其行为的价值取向即人类中心主义重新审视:我们应该平等对待人类和地球上的生物共同体,促进所有成员的完整性,从而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中显示人的高贵。

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的产生及异化
人类中心主义的产生
在长期与自然界的斗争中,人类不断取得胜利,逐渐把自己与动物和自然界区分开来,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的自觉意识,并最后在理论上上升为价值追求,人类中心主义作为西方传统价值观历史相当久远。

其最早的形态出现在古希腊,人类中心主义在古希腊人那里,除了表现与生俱来的“人形化”思维方式外,还表现为一种自认处于世界中心的意识。

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格拉的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这句话极好地表达了人类中心主义的核心思想。

到了亚里士多德这那里有进一步为人是世界万物的“尺度”提供了更为详细地解释:“人是理性的动物,理性为人类所有。

其他万物所无的东西,凭借理性和知识,人能够感知并认识宇宙万物”。

18世纪的启蒙时代,开创了西方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乐观主义时代。

人们以理性取代信仰,以人的自主意识取代对外在神力的虔信,从启蒙时代起,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得到了真正的确立。

而建立在近代科学发展的基础之上的人类中心主义,它从“近代哲学之父”的笛卡尔那里开始,在启蒙运动中随着理性主义而产生,它的理论核心是“征服自然”,做自然的主宰,目的在于挣脱自然对人的束缚。

笛卡尔提出“借助实践哲学是自己成为自然的主人和统治者”;德国哲学家康德提出“人是目的”,人的目的是绝对的价值,因而“人是自然界的最高立法者”。

而与迪卡尔同时代思想家培根和洛克把人统治自然的思想从理论推向实践,这就为人类同自然作斗争、改造自然提供了理论支撑。

简言之,“西方人类中心主义思想从古希腊罗马哲学家开始,经过近代笛卡尔、培根和洛克,再到康德,达到其理论和实践的最终完成”①。

虽然人类中心主义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表现形态,但其内涵还是基本一致的。

它是人类为追求、确立自己在宇宙中的优越地位而提出的一种理论;出发点和归宿最终都是围绕人类的利益和发展;都蕴含着人类运用理性、利用科学技术手段改造自然、实现自己目
①《生态哲学》页257,钱俊生,余谋昌主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7月
的的能力。

“我们伦理学的传统主要是把人作为价值和权利的主体,根据人类的利益来判断对与错,它主要考虑一件事对人是有益还是有害,而对环境的关心完全附属于这种对人的关心。

”②这种价值观念的产生,是人类的进步,表明人类对自己利益的自觉认识,也表现了为了人类的利益而改变自然和利用自然以满足自己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人类中心主义的异化
人类中心主义是对人与世界关系的一种理性概括,就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对世界的关系而言,确实是为人的,即为了人的需求和利益。

换言之,是为了建立一个以人为中心、符合人的目的的属人世界。

这种作为人类认识自然的思想和作为价值观指导人类
的实践,使人类在一定意义上取得了成功。

但这种价值观的“反自然”的性质的作用导致了不良后果,又从根本上损害了人类的目标。

因为不幸的是:人类中心主义在“为人”的前提下发生了异化,走向极端。

根据达尔文的理论,每个物种都为尽可能地占有地球的资源而斗争,而人类进化成了生态系统中的统治者。

弗洛伊德对人类进行心理分析,得出结论是我们形成文化的目的,是要征服令人恐惧的自然;马克思则把自然视作一个“正”,而文化是自然的“反”,人类通过劳动将价值加于无价值的自然,最终将形成一个“合”,即自然成为人化的自然。

根据这样的观念,人们对自然界就无所顾忌。

一方面把自然看作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不断地向自然索取。

每个时代每个地区的人们,都在尽自己所能从自然中攫取,以满足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社会生活,并以自己攫取的多少作为向他人炫耀的资本。

在相互攀比中,人们对自然的索取呈几何级数增长。

另一方面,人们把自己生产生活产生的废弃物排放到自然中,并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把自然视为天然的垃圾场③。

虽然“荒野中全然没有一点在人类文化中被认为有价值的同情与道德。

一个生物所作的事,没有一点是为了另一个生物的利益,更不用说为了人类的利益;这一切离人类社会视为有价值的东西太遥远了。

没有任何生物会承认其他生物的权利,每个个体生物都把保护自作为其生存的目的”④。

但是这样的“人类中心”确实让人寒心,如果依然依照这中被异化了理论发展下去,很难想象若干年后我们生活的地球会变成什么样子。

我们可以看到,当今的环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根源于近代以来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实践活动产生的负面结果,而异化了的人类中心主义无疑便是这种实践活动的理论支撑,也就是说“人类中心主义”在当今的生态危机中扮演了一个很不光彩的角色。

人类中心主义与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古已有之。

我国古代思想家早就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天地之间,莫贵于人”,强调要利民、裕民、养民、惠民。

以人为本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
展中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主体作用与目的地位。

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强调尊重人,理解人,依靠人和为了人;它也是一种行为方式:在分析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历史的尺度,又要坚持人的尺度。

“以人为本”应该是以人的权利为核心,保障人的生存权、自由权、发展权;以人的需要为宗旨,人需要物质,还需要精神;以人的发展为中心,人应该拥有自由、全面发展的权利,社会应该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以人的持续为原则,即人的持续、生命的持续、人类社会的持续成为最
②《哲学走向荒野》页262,[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著,刘耳、叶平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
③《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页59,徐春著,北京出版社,2000年12月
④《哲学走向荒野》页225,[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著,刘耳、叶平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
高原则,不允许以任何理由和借口破坏生态、破坏环境。

认识和改造自然界是为人类创造良好的生存条件和发展环境。

然而,这个简单的道理,曾一度被人们所忽视。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以征服自然为目的,以科学技术为手段,以物质财富的增长为动力的传统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使人类改造自然的力量转化为毁害人类自身的力量。

人们在试图征服自然的同时,往往不知不觉地变成了被自然征服的对象。

恩格斯早就告诫我们:“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实际上,只有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了,生态系统保持在良性循环水平上,人的发展才能获得永续的发展空间。

由上我们可以看出,和人类中心主义不同,“以人为本”在强调重视人的作用的同时,更为关注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现代社会的一个要求,就是人类要发现自己的独特性──线性的历史、创造性和不断进步的历史。

人类正是靠着这些独特性而越来越成为自然的主宰,用自然为自己服务,并根据自己的意愿改造环境。

与此相反,现代生态学的基调是要我们再次认识到关联性,
认识到我们与生物共同体的固有联系,从而肯定我们的有机性本质这样一种智慧⑤。

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扬弃
奥古斯丁曾说:我们生活于上帝之中,行动于上帝中,我们的整个存在都在上帝中。

我们周围的环境正如他说的上帝──我们生活于此环境中,我们的整个存在都在此环境中。

对此环境,我们既不能不敬,又不能太狭隘地来看它,我们对自己所在地方负有最直接的责任。

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传统人类中心主义强调对自然的征服和改造,自然在人的眼里不再有工业文明之前那样的神秘和威力,而成为人们征服和统治的对象。

从内容方面讲,人类不仅认为人类在伦理观、价值观上具有特殊的中心性,而且企图从科学上来确认这种中心性(这当然是错误的),即不仅认为人类的所作所为最终是为了自己生存与发展的需要,而且认为人类是宇宙的中心,人在整个生态系统中本来就处于或者应该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人是万物之灵长,自然之主宰。

人类中心主义实际上是造成当前与人与自然关系紧张、人与人关系紧张的最为深厚的思想根源。

也就是说当代人类所面临的一系列全球性问题,基本上都是在这种人类中心主义的精神背景下发生的。

人类中心主义本身并没有对错,只是人类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是否对其进行了恰当的运用,作为一种价值理论,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扬弃,我们不能在本体论意义上来讨论,而应该把它放在伦理学和价值观的高度进行探讨。

人类中心主义在伦理方面当然还是以人类的利益为标准,但利益的平等原则要延伸到子孙后代,对保护自然承担责任,因为保护自然符合人类的利益。

一件事情,它有助于保护生物共同体的和谐、稳定是和美丽时,它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

生态伦理学的道德标准是,既要符合人类利益,又要符合生态规律的要求。

也就是说“人类行为既要益于维护生态平衡,维护地球基本生态过程,保护生物多样性;又要益于维护人类利益,益于人类生存,改善生活质量⑥”。

人类中心地位只是在某一个历史阶段(如近现代)才具有的,换言之,人类发展到目前这种中心地位是有条件的,经过若干万年的发
展,人类终于凭借着自己的实践能力、知识文化、技术手段等要素才取得了目前这种事实上的“中心”地位。

“当荒野几乎已被全部征服时,我们开始醒悟,认识到宰治自然的理论的错误,认识到并非一切价值都是劳动创造的,
⑤《哲学走向荒野》页83,[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著,刘耳、叶平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
⑥《生态哲学》页335,钱俊生,余谋昌主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7月
或都是我们人类出现以后才被赋予自然和得以实现的”⑦。

人类的中心地位只是在某一个方面或某一个领域才具有的,而不是一切方面。

具体而言,人类中心主义承认人类在终极价值尺度方面具有中心性,它认为人类自身的整体利益(包括人类的共同利益和长远利益)是人类实践选择的唯一的、终极的价值尺度,这一点是无法超越也不可能超越的;但它在科学上尤其是生态科学上又不承认这种中心性,认为人类在生态系统中不是至高无上的,人仅仅是生物圈中的一员,人和其他自然物种是一种“伙伴”关系。

这样,人类就把自己降到了与自然界其他生物相平等的地位,这实质上就变成了相对中心的地位。

要维护自己在价值观方面的“中心性”或要确保基本需要的实现也是有条件的,即人类必须同时维护自然的权益,重视生态系统的内在价值。

“当我们将人类与地球上的生物共同体间看作相互补充关系的时候,当我们对自然的控制与对它的服从相互渗透的时候,人类的存在才最能显出其高贵”⑧。

人类中心主义应该特别强调这一点:当今面临严重生态危机的情况下,人类要想保护自己,使自己得以持续发展,必须同时保护自然。

或者说,保护自然权益,是当代人类保护自己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

“一种开明的人类中心主义承认,从长远来看,世界的善总是与人类最有意义的善相符。

人只有先就自然本身而热爱自然时,才能利用自然来最好地为自己的利益服务。

”⑨
结语
人的需要和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类中心主
义作为一种价值观对人类的行为方式起了指导作用,不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现代。

我们要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这一理论,并努力促使这一理论的扬弃,以实现人与自然间的和谐,因为“人如何对待周围自然界,实质上已经使人如何对待自己的问题”⑩。

参考书目:
《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徐春著,北京出版社,2000年12月
《哲学走向荒野》,[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著,刘耳、叶平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
《生态哲学》页257,钱俊生,余谋昌主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7月
⑦《哲学走向荒野》页236,[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著,刘耳、叶平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
⑧《哲学走向荒野》页93,[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著,刘耳、叶平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
⑨《哲学走向荒野》页225 ,[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著,刘耳、叶平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
⑩《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页64,徐春著,北京出版社,2000年12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