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错点15 近现代中国人民的抗争-备战2023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易错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易错点15 近现代以来中国人民的抗争
1.虎门销烟:1839年6月林则徐虎门销烟,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维护了民族尊严,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鸦片的泛滥,打击了英国在中国的贸易掠夺。
2.关天培、陈化成抗击英军:1841年英军进攻虎门炮台,关天培战死;1842年英军进犯吴淞,陈化成率众抵抗,力竭牺牲。
3.太平天国运动:1851年——1864年,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沉重打击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
4.邓世昌、丁汝昌抗击日军:1894年9月黄海海战,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与全舰官兵壮烈牺牲;1895年初,日军陆海军进攻山东威海卫,北洋舰队腹背受敌,丁汝昌自杀殉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5.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1900年6月八国联军侵华,义和团在廊坊一带阻击敌人;在北京义和团与清军一起围攻西什库教堂和东交民巷使馆区;天津义和团在清军帮助下,与侵略军在老龙头火车站展开争夺战。
6.五四运动: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走上街头,示威游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7.抗日战争:1931——1945年,14年抗战,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来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华民族由衰败到重新振兴的转折点。
8.抗美援朝战争:1950年10月至1953年7月,中朝人民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为我国经济建设赢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大大地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01虎门销烟
1.1839年,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致英国外交大臣巴麦尊的信中说:“中国政府对陛下官员与臣民已经犯下突然而残酷的战争罪行,用最近这样的方式强迫缴出英国人的财产就是一种侵略”。
信中所述事件
A.成为英国对中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B.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C.使清政府大量白银外流D.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英国人认为这是“中国政府对陛下官员与臣民已经犯下突然而残酷的战争罪行,用最近这样的方式强迫缴出英国人的财产就是一种侵略”,指的是1839
年的虎门销烟。
1839年6月3日,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收缴的鸦片,这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故B符合题意。
英国对中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掠夺更多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A项错误。
英国对华输入鸦片,使清政府大量白银外流,C项错误。
D是鸦片战争的影响,不符合材料,D项错误。
AC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1.(2020年贵州黔西南)联合国“国际禁毒日”的确定与如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有关。
该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和领导人分别是
A.1839年,林则徐B.1841年,关天培
C.1842年,陈化成D.1851年,洪秀全
【答案】A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林则徐虎门销烟的相关史实。
林则徐领导了禁烟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英雄。
【解答】依据“国际禁毒日”可知与虎门销烟有关。
虎门销烟是中国清朝政府委任钦差大臣林则徐在广东虎门集中销毁鸦片的历史事件,发生在1839年6月3日,至6月25日结束,共历时23天,销毁鸦片19187箱和2119袋,总重量2376254斤,A符合题意。
故选:A。
2.下面表格的内容反映了
A.明清时期不断加强皇权的措施B.明清时期镇压边疆地区叛乱的行为
C.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英勇斗争D.中华民族积极主动对外交流的表现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明清时期抵御外敌的表现,体现了中华民族反侵略的斗争,故C符合题意;表格不是强调中央官制的特征,不是加强皇权的措施,排除A;材料不只是镇压叛乱,更多的是抵御外敌入侵,排除B;材料没有强调积极主动的交流,当时主公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排除D。
故选C。
3.1987年,联合国把虎门销烟完成的第二天6月26日定为“国际禁毒日”。
这是为了纪念“全球禁毒第一人”
A.关天培B.陈化成C.洪秀全D.林则徐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1839年6月3日至25日,林则徐下令将缴获的全部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被誉为“全球禁毒第一人”,D项符合题意;AB 项是鸦片战争时期牺牲的民族英雄,排除;C项是太平天国运动的领导人,排除。
故选D。
4.(2020年山东滨州)“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的这一联诗句被习近平总书记视为饱含着“报国情怀”。
能充分体现林则徐“报国情怀”的是
A.虎门销烟B.三元里抗英C.收复新疆D.黄海海战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39年林则徐领导虎门销烟,体现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定决心,A正确;三元里抗英是人民自发的抗英运动,B错误;左宗棠收复新疆,C错误;黄海大战中为国捐躯的是邓世昌,D错误。
综上故选A。
02关天培、陈化成抗击英军
1.鸦片战争中,中国爱国官兵英勇抵抗,涌现了关天培、陈化成等英雄人物。
(判断对错)
【答案】√。
【解析】本题考查鸦片战争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
解答:英国政府为保护鸦片走私,借口中国禁烟,1840年6月,英国舰队侵入中国广东海面,鸦片战争正式爆发.陈化成鸦片战争爆发时任福建水师提督,后改任江南提督,在鸦片战争时期保卫吴淞,与英军力战,英勇牺牲殉国.鸦片战争期间,英军进攻虎门,关天培率军奋起抵抗,他亲自点燃火炮轰击敌人.当英军拥上炮台时,他又拔刀与敌人搏斗,最后战死在炮台上。
故答案为:√。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鸦片战争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的识记能力.另外向学生说明,中国人民不畏强暴,富于反抗精神;中国反侵略战争,促进了中国人民的奋起直追,大大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意识等。
1.在鸦片战争中,英军进攻吴淞,身为江南提督的他,率众抵抗,力竭牺牲。
此人是
A.林则徐
B.邓世昌
C.关天培
D.陈化成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林则徐在鸦片战争中的第一阶段被清政府革职发配,没有牺牲;邓世昌是在甲午中日战争的黄海大战中壮烈殉国的;关天培是在鸦片战争中的虎门战役中牺牲的;陈化成是在鸦片战争的吴淞战役中殉国的。
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分析与选项中人物相关的史实,对比题干进行排除即可。
2.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悲壮历史中,痛击侵略者、壮烈殉国的民族英雄是
①林则徐②关天培③陈化成④邓世昌
A.①①①
B.①①①
C.①①①
D.①①①①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①林则徐参与了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但是在战争中没有牺牲;
②关天培和③陈化成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壮烈牺牲的;④邓世昌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壮烈牺牲的。
故选C。
3.鸦片战争中在广州虎门抗击英军的清朝爱国将领是
A.陈连升
B.关天培
C.裕谦
D.陈化成
【答案】B
【解析】鸦片战争爆发后,英出动舰船18艘,配以登陆部队,猛攻武山、上横档的诸炮台,关天培督靖远炮台守军顽强抗击,并亲燃大炮,对敌轰击,身受重伤,琦善拒发援兵。
后来弹尽粮绝,英军攻上虎门,关天培拔出腰刀猛砍敌人,负伤数十处,终因寡不敌众,中炮牺牲。
03太平天国运动
1.太平天国正式建立起与清朝对峙政权的标志性事件是
A.金田起义B.定都天京C.北伐与西征D.颁布《资政新篇》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领导农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
1853年3月,太平军攻占南京,改名为天京,作为太平天国的都城。
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正式建立起与清朝对峙的政权,所以B项符合题意;A项是太平天国运动开始的标志,C项是太平天国的军事活动,D项是定都天京后洪仁玕所写。
由此分析ACD 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2.毛泽东曾谈到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
他认为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有下列几种:一是斗争手段错了,提倡天主教,没有迎合中国的心理。
二是洪秀全与杨秀清两权对立。
三是骄傲。
小胜即骄傲,大胜更骄傲。
其中“洪秀全与杨秀清两权对立”导致
A.太平军北伐和西征全军覆没B.天京事变,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C.安庆陷落后,陈玉成被俘就义D.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洪秀全和杨秀清两权对立导致天京事变,太平天国由盛转衰,故B正确。
A、C项是太平天国运动后期发生的事件,故排除AC项。
D项是太平天国运动的结果,故排除D项。
故选B。
1.率军大战华尔率领的洋枪队和李鸿章率领的淮军,并与围困天京的湘军大战40多天的太平天国将领是
A.石达开B.洪仁玕C.陈玉成D.李秀成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华尔”“湘军”“太平天国将领”结合所学知识,1860年8月,洋枪队配合清军,进犯青浦的太平军。
太平军将领李秀成亲率援军赶到,太平军和洋枪队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太平军把洋枪队打得落花流水,华尔街身中数弹,从马上栽下来,被部下救走。
1862年湘军围困天京,李秀成从浙江、上海回师救援,与敌军激战40多天。
由此可知,本题正确的选项是D。
点睛:本题的解题关键信息是“大战华尔”“围困天京的湘军”“太平天国将领”,据此判断,同时符合这些信息的选项是D项李秀成。
2.下列对太平天国运动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①是历代农民战争的最高峰①天京事变使太平天国进入全盛时期
①在青浦打败曾国藩组织的洋枪队①1858年,再次攻破江北大营
A.①① B.①① C.①① D.①①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太平天国运动建立政权,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施政纲领,且持续14年,转战大半个中国,从影响上看是达到了历代农民战争的最高峰,①的说法正确;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的转折点,①的说法错误;洋枪队是由美国人华尔组织的,①的说法错误;1858年,陈玉成和李秀成合力再次攻破江北大营,恢复了天京与江北的联系,①的说法正确。
故①①说正确,故选C。
3.(2020年湖南张家界)它坚持斗争14年,转战大半个中国,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农民战争。
“它”指的是
A.陈胜吴广起义B.李自成起义C.太平天国运动D.义和团运动
【答案】C
【解析】考查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题思路:紧扣“它坚持斗争14年,转战大半个中国,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农民战争”结合太平天国运动的意义回答。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坚持斗争14年,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壮烈的一章。
故C
符合题意;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排除A;李自成起义发生在明末,排除B;义和团运动是反帝爱国运动,其口号是“扶清灭洋”,排除D。
故选C。
4.(2018•广西)鸦片战争后,反抗清朝统治的农民战争又具有反抗外来侵略的色彩。
1862
年9月,在浙江慈溪痛击洋枪队的队伍是
A.太平军B.义和团C.东北军D.义勇军
【答案】A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太平天国运动的相关史实。
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为“太平军”。
【解答】1851年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1860年,太平军连克常州、松江等地,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成立了“洋枪队”。
1862年9月在慈溪的战斗中击毙统领华尔,太平军严惩了洋枪队。
选项A符合题意。
故选:A。
04邓世昌、丁汝昌抗击日军
1.(2020年黑龙江大庆)在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悲壮历史中,在中国黄海勇击日寇的民族英雄是
A.林则徐B.关天培C.左宝贵D.邓世昌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在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期间,北洋水师将领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英勇牺牲,D正确;林则徐主持虎门销烟,打击了英国的鸦片走私,A排除;关天培在鸦片战争中抗击英国侵略者而为国捐躯,B排除;左宝贵在甲午中日战争期间的平壤战役中牺牲,C排除。
故选D。
2.致远舰管带丁汝昌在黄海海战中率舰冲向敌舰,与全舰官兵以身殉国。
(判
断改错)
【答案】判断丁汝昌;改正邓世昌。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中历史人物及事件的识记.
解答邓世昌在甲午中日战争的黄海大战中,指挥舰艇冲锋在前,迎战敌舰,在弹尽船伤的情况下,邓世昌下令开足马力,向敌人舰队冲撞过去,结果被鱼雷击,壮烈牺牲.
故答案为:判断:丁汝昌;改正:邓世昌.
点评掌握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战役:黄海海战、威海卫战役。
3.据《清史稿》记载,光绪二十年(1894年)九月,“丁汝昌率北洋兵舰与日本战于大东沟,失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四舰。
”以上史料可以用来研究的是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1894年”“丁汝昌”“ 北洋兵舰”“ 日本”“ 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可知是甲午中日战争,故C项正确。
鸦片战争是184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1856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1900年,以上皆与题目时间不符合,故ABD项错误。
1.(2018•大庆)“再现历史场景,弘扬民族精神”是历史电视剧的主题。
若再现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率领中国军队外国侵略者的悲壮场景,应该选择的史实是
A.英法炮轰广州B.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黄海海战D.威海卫战役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1894年9月的黄海海战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率舰冲锋向前,激战中,致远舰多处中弹,邓世昌下令,开足马力,直冲敌舰,日舰躲避,同时施放鱼雷,击中致远舰,邓世昌与全舰官兵壮烈牺牲。
故选:C。
2.(2018•怀化)“此日浸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这副挽联哀悼的是甲午中目战争中牺牲的
A.左宗棠B.邓世昌C.李鸿章D.关天培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知道邓世昌在黄海大战中为国捐躯。
【解答】在黄海海战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命令军舰撞向日舰,最后英勇牺牲。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是光绪帝哀悼甲午中日战争中牺牲的民族英雄邓世昌的挽联。
故选:B。
3.(2020年湖南常德)某历史公众号推出如下研究内容。
该公众号研究的主题应该是
A.列强的侵略 B.中国人民的抗争 C.近代化的探索D.民族觉醒
【答案】B
【解析】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太平军痛击洋枪队也体现出反对外来侵略的特点。
黄海海战是甲午中日战争中中日海军的一次对决。
体现出反抗外来侵略的特点。
故B符合题意。
材料主要体现的是中国人民的抗争,不是列强的侵略,排除A;近代化探索开始是洋务运动,排除C;民族觉醒不符合材料中抗争的特点,排除D。
故选B。
4.(2020年北京)如图示意图中①处应填的是
A.戚继光抗倭 B.雅克萨之战 C.黄海海战D.《马关条约》
【答案】C
【解析】根据示意图中反映的是中国近代史侵略与反抗的两大主题。
甲午中日战争中,1894年9月,清政府北洋舰队在黄海大东沟海域,遭到日本舰队袭击,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率舰冲锋向前,激战中,致远舰多处中弹,邓世昌下令,开足马力,直冲敌舰,日舰躲避,同时施放鱼雷,击中致远舰,邓世昌与全舰官兵壮烈牺牲。
故C正确;戚继光抗倭是发生在明朝反抗外来侵略的表现;雅克萨之战是发生在清朝17世纪中期,反抗沙俄的入侵;《马关条约》是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签订的条约,不属于反抗侵略的表现。
故排除ABD项。
故选C。
5.“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这是光绪皇帝为在黄海大战中牺牲的致远舰管带题写的挽联。
这位管带是
A.丁汝昌
B.李鸿章
C.邓世昌
D.林永生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民族英雄邓世昌。
在1894年9月,中国战舰在黄海遭遇日本战舰,遭到日本舰队的袭击,在黄海大战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在致远舰中弹沉没后,与战舰一同沉入大海。
后人为悼念他,写了这幅挽联。
邓世昌作为民族英雄,我们应该永久铭记他。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侵略与反抗·甲午中日战争
05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1.义和团成员曾愤怒地喊出了这样的口号:“先拆电线杆,后拆火车道,杀尽外国人。
”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义和团运动具有明显的爱国性质B.有利于取得清政府的支持
C.反映了义和团科学的斗争口号D.义和团运动具有盲目的排外性
【答案】D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义和团运动对于一些先进的近代的物质文明如“电线杆”“火车道”也是排斥的,反映了具有盲目排外的特点,故D符合题意①A项题干材料中“杀尽外国人”也能体现义和团的爱国性质,但与材料主旨不符①B项错误,扶清的口号有助于得到清政府的支持,但是这只是一种幻想,没有认识到清政府的本质①C项错误,义和团斗争的口号是“扶清灭洋”。
由此分析ABC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①
2.义和团运动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共同之处是
A.都建立了革命政权B.都明确提出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C.斗争矛头指向清政府D.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851年到1864年的太平天国运动和1898年到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前者被清政府和英法势力联合绞杀,后者被清政府和八国联军联合绞杀,故D符合题意。
太平天国运动建立了革命政权、明确提出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斗争矛头指向清政府,义和团运动则没有,故ABC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D。
1.“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
事,实为下策。
”导致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得出此结论的主要原因是
A.清政府仍拥有较强军事实力B.太平军的英勇抗击
C.义和团运动显示了中华民族的抗争精神D.列强内部矛盾重重
【答案】C
【解析】根据“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义和团运动是一次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使侵略者认识到中国“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
因此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C符合题意。
清政府在当时的军事实力不强,A不符合题意。
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八国联军侵华之前,B不符合题意。
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列强内部矛盾重重,D不符合题意。
所以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2.1900年八国联军通过铁路向北京进犯,义和团拆毁天津到北京的铁路,在铁路沿线狠狠打击侵略军。
义和团战士手持大刀、长矛,冒着枪林弹雨,奋勇冲锋,猛砍猛刺手持洋枪的侵略军。
这次战斗打死打伤侵略军400余人,取得廊坊阻击战的伟大胜利。
材料描述的战斗发生在如图中的哪个地方
A.①B.①C.①D.①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示意图的认识,重点掌握廊坊在地图中的位置。
根据地图信息,①处靠近北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为通州,排除;①处靠近涿州,结合所学可知为廊坊,符合题意;①地处铁路交通枢纽,为天津,排除;①靠近静海,为大沽。
故选B
3.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关天培在虎门顽强抗击侵略者;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左宝贵血战平壤;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聂士成血洒八里台。
对上述材料所体现的历史主线最准确的概括是
A.西方侵略史B.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中国人民的探索史D.西方侵华史和中国人民的抗争史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和西方列强侵略史。
根据题干“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关天培在虎门顽强抗击侵略者;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邓世昌视死如归,撞向‘吉野’;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聂士成血洒八里台”可知,有两条主线,其一为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其二是中国人民地抗争史。
其中,由“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 “1894
年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可知是西方列强的侵华史。
由“关天培在虎门顽强抗击侵略者”“邓世昌视死如归,撞向‘吉野’”“聂士成血洒八里台”可知是中国人民的抗争史。
对上述材料所体现的历史主线最准确的概括是西方列强侵华史和中国人民的抗争史。
故选D。
【点睛】识记近代以来列强侵略中国的战争及中国人民的抗争的相关史实。
4.写实的民谣能够勾勒出一幅幅尘封的历史画面,常常唤醒人们的历史记忆。
义和团民谣“拆铁路,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
”。
据此不能得出的认识是义和团运动
A.盲目排外B.斗争矛头是帝国主义
C.主张推翻清朝统治D.强烈的爱国主义意识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拆铁路,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可知义和团运动支持清政府的统治,故C符合题意。
根据材料可知义和团运动斗争矛头是帝国主义,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意识;但是又盲目排外。
故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06五四运动
1.北京作为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见证了近代中国历史的风云变幻。
下面年代尺中,对发生在北京的重大事件描述正确的是
A.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洋务派创办京师大学堂,开始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C.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标志着清王朝的覆灭
D.五四运动,揭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和时间轴可知,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进一步加深,故A不符合题意;1862年,洋务派创办京师大学堂,开始学习西方的器物,故B不符合题意;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故C不符合题意;五四运动,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揭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当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归还中国时,在北京的学生和知识分子中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事实证明,这场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民族感情的最强烈、最普遍的表露。
”这种民族感情的集中体现是:
A.“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B.“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C.“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D.“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当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归还中国时,在北京的学生和知识分子中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事实证明,这场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民族感情的最强烈、最普遍的表露。
”结合所学知识,五四运动是一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反帝的根据:从斗争起因看:运动由山东问题点燃,此问题是在重新分赃的巴黎和会上所产生的。
从斗争口号看:“外争国权”,不承认和会对山东问题的决议。
反封建的根据:从斗争目标看:开始时提出罢免曹、陆、章,后工人参加后,进一步指向段祺瑞。
从斗争口号看:“内惩国贼”。
彻底的根据:指与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势不两立的斗争精神而言。
D选项符合题意;“誓死力争,还我青岛”是五四运动的口号,但是不能体现运动的性质。
A选项不符合题意;“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是中国同盟会的革命纲领。
B选项不符合题意;“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是土地革命后期,体现的是随着日本对华侵略的加深,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史实,C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1.有学者认为:五四运动之于历史的意义,不在于破坏,不在于摧毁,而在于回归,在于重生;这生生不息的人性启蒙,这潜滋暗长的普世关照,是导引着中国社会走向和谐和繁荣的必由之路。
在此作者强调的是
A.五四运动没有其现实意义B.五四运动的爱国救亡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