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素材之民国大师·02胡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2. 胡适
■人物概述
胡适——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

胡适被称为“胡博士”,他一生共获得 35 个荣誉博士头衔,中外罕见。

胡适先生的一生用他自己的话可以做一总结:“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认真做事,严肃做人。

”蒋介石评价胡适是“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这是颇值得玩味的。

胡适先生著述丰厚,在哲学、文化研究成果方面值得
后人研究、借鉴的东西很多,他的墓志铭由台湾著名学者毛子水撰文,具体如下:“这个为学术和文化的进步,为思想和言论的自由,为民族的尊荣,为人类
的幸福而苦心焦思,殚精劳神以致身死的人,现在在这里安息了!我们相信形骸
终要化灭,陵谷也会变易,但现在墓中这位哲人所给予世界的光明,将永远存在。


2010 年,在北大中文系百年系庆之际,北大设立了“胡适人文讲座”,
以此欢迎胡适先生“回家”,但是,以胡适名义冠名的讲座,能在多大程度
上承续他的人文情怀,传播他的自由理念,并契合时代精神,从而真正请回胡
适一代人所代表的精神、气质和操守,尚需观察。

■人物生平
胡适(1891.12.17—1962.2.24),汉族,安徽绩溪人。

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

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自取的
名“适”与字“适之”,乃取自当时盛行的达尔文学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典故。

父亲:胡传,字铁花,号钝夫,清朝贡生,官至台东直隶州知州,后因战争
离台,著有《台湾纪事两种》,1895 年8 月 22 日病殁于厦门。

胡传逝世时胡适尚未满四岁,但胡传已给胡适留下了希望他好好读书的遗嘱。

在胡适的幼年中,
虽然父亲不在,但他的母亲冯顺弟时常教导儿子要学习父亲,不要丢脸。

所以自胡
适懂事起他已经开始学习和了解胡传的思想了。

他恪守父亲的训示,追求“以期作圣”的人生目标。

可以说,从小时候开始,父亲的影子就一直留在胡适的心中。

并且胡适曾在台湾台东跟随过父亲一段时间,他的心里多多少少对台湾存有
一些感情。

母亲冯顺弟,安徽省绩溪县人。

她 23 岁守寡,一直守了 23 年,受尽了人
生的痛苦和折磨。

这 23 年间,仅婆家和娘家,共死去七个亲人。

母亲极为重
视他的教育,对他要求很严。

要求他用心学习,认真做人。

对人宽容。

胡适 5 岁启蒙,在绩溪老家上庄受过 9 年私塾教育,打下了一定的古文基础。

早年在上海的学堂初步接触了西方的思想文化,受到梁启超、严复思想的较
大影响。

1904 年,他到上海进新式学校,1906 年考入中国公学,1910 年考取“庚
子赔款”第二期官费生赴美国留学,于康乃尔大学先读农科,后改读文科。

这里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庚款官费留学生只取前二百名,考试两场,文章和杂科
(政史地物理化生等),头一场文章胡适扬扬洒洒一篇得了一百分,如此可见
他的文章造化!
胡适一生得过 35 个博士学位,照说智慧一流。

可是他当初到美国留学时,
却被三十多种苹果树难倒,因而改行——胡适初到美国留学时,最先是进入纽约
州康奈尔大学的农学院。

胡适在康奈尔农学院必须实习各项农事,包括洗马、套车、驾车等,还要下玉米田。

胡适对这些还都有兴趣,也可应付,可是到了苹果分类时,胡适却十分烦恼。

三十多种苹果,对这些农家出身的学生来说,二三十分
钟就可分门别类,弄得一清二楚;胡适花上了两个半小时,却只能分辨出 20 种,真是让他十分烦恼。

胡适是在宣统二年考取庚子赔款奖学金留美的,因家道中落,美国的农学
院可以免学费,故学农以节省学费接济家庭。

既被苹果难倒,自知不是学农的料子,便转学历史、文学,后日方得成名,正应了那句话:“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袁同礼考证过胡适的学位,胡适共得博士学位 36 个,但胡适自称他
有 35 个。

1915 年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师从哲学家杜威,接受了杜威的实用主
义哲学,并一生服膺。

1917 年(25 岁)夏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加入《新青年》编辑部,
撰文反对封建主义,宣传个性自由、民主和科学,积极提倡“文学改良”和白
话文学,成为当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

同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
言文,所写的《尝试集》是中国第一部白话诗集。

且提出写文章“不作无病之呻吟”,“须言之有物”等主张,为新文学形式作出初步设想。

他兴趣广泛,著述丰富,作为学者他在文学、哲学、教育学、史学等方面
都有建树。

胡适深受赫胥黎与约翰•杜威的影响,自称赫胥黎教他怎样怀疑,杜威先
生教他怎样思想。

因此胡适毕生宣扬自由主义,提倡怀疑主义,并以《新青年》月刊为阵地,宣传民主、科学才能救中国,毕生倡言“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言必有证”的治学方法。

胡适 25 岁任北大教授。

民国的大学老师有的比较自负,胡适也不例外。

据说胡适在北大讲课,讲到孔子怎么说,就在黑板上写“孔说”;讲到孟子怎么说,就在黑板上写“孟说”;讲到自己怎么说的时候,就在黑板上写“胡说”,引得哄堂大笑。

北大学生对教师素来挑剔,于是北京大学学生顾颉刚介绍傅斯年去听胡适上课,以决定要不要将这个新来的留学生从北大哲学系赶走。

傅斯年听了几次课以后,他评价胡适:“这个人,书虽然读得不多,但他走的这一条路是对的,你们不能闹。


■《红楼梦》成就
《红楼梦》研究是胡适古典文学研究的重点之一,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因而胡适也被认为是新红学的开山鼻祖。

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也是科学精神的传播者。

胡适研究《红楼梦》主要运用的是科学的考证方法。

比如《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曹雪芹祖父曹寅的情况,曹雪芹写作《红楼梦》的时间等等。

这些现在已为常识的问题都是胡适研究考证出来的。

胡适的《红楼梦》研究意义重大,其使红学的面貌为之一新。

真正地将其纳入到了科学研究的范畴。

■宽容的价值
难能可贵之处还在于,在人们狂热的打倒一切的革命旋风中,依然能保持自己的理性思维,并提出“多研究问题,少谈些主义。


胡适与鲁迅同为 20 世纪中国最重要的两个知识分子。

他们两人思想脉系不同,价值取向不同,有人说胡适思想是“饭”,鲁迅精神是“药”;胡适是“水”,鲁迅是盐;胡适重在“立”,鲁迅重在“破”。

尽管如此,当 1936 年鲁迅去世后,女作家苏雪林给蔡元培和胡适写了一封长信,称鲁迅是“刻毒残酷的刀笔吏,阴险无比、人格卑污又无比的小人”。

胡适回信责备了苏学林,并极力为鲁迅进行辩护,胡适说:“鲁迅自有他的长处。

如他早年的文学作品,如他的小说史研究,皆是上等工作。


胡适代表的正是“五四”海纳百川、兼容并包且带有一点儿浪漫色彩的人文精神,足见在思想世界中,自由、人权、民主这些概念是不分地域的;在人性的领域中,宽容和尊重这些价值也是穿越时空的,它们共同促成了人与人之间相互信赖、帮助和感念,从而设定了人类文明的高度道德规范。

■有人情味的社会
只有自由民主才能造就有人味的社会”是胡适一生的民主诉求,也是“美丽中国”应有的人文内涵。

法国哲人伏尔泰说得最好,“你说的话,我一个字也不赞成,但是我要拼命力争你有说这话的权利。

”这是多么有人味的容忍态度!自己要争自由,同时还得承认别人也应该享受同等的自由,这便是容忍。

容忍,既是个人品德,也是政治德行。

人与人之间的宽容,是有人
味的体现;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宽容,则是社会文明的标志。

胡适的时代已远,■名言锦句
1、十七、八年前,我最后一次会见我的母校康耐儿大学的史学大师布尔先生,那天谈话很多,有一句话我至今没有忘记。

他说,“我年纪越大,越感觉到容忍比自由更重要。

”布尔先生死了十多年了,他这句话我越想越觉得是一句不可磨灭的格言。

我自己也有“年纪越大,越觉得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的感想。

有时我竟觉得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容忍,就
没有自由。

2、你要看一个国家的文明,只需考察三件事:第一看他们怎样待小孩子;第二看他们怎样待女人;第三看他们怎样利用闲暇的时间。

3、把自己铸造成器,方才可以希望有益于社会。

真实的为我,便是最有益
的为人,把自己铸造成了自由独立的人格,你自然会不知足,不满意现状,敢说
老实话。

4、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认真的做事,严肃的做人。

5、朋友们,在你最悲观最失望的时候,那正是你必须鼓起坚强的信心
的时候。

你要深信:天下没有白费的努力。

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

6、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7、从前禅宗和尚曾说,“菩提达摩东来,只要寻一个不受人惑的人。

” 我
这里千言万语,也只是要教人一个不受人惑的方法。

被孔丘、朱熹牵着鼻子走,固然不算高明;被马克思、列宁、斯大林牵着鼻子走,也算不得好汉。

我自己决
不想牵着谁的鼻子走。

我只希望尽我的微薄的能力,教我的少年朋友们学一点
防身的本领,努力做一个不受人惑的人。

8、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9、宽容比自由更重要。

10、墮落的方式很多,总括起来,约有这两大类:第一条是容易拋弃学生
时代的求知识的欲望。

第二条是容易拋弃学生時代的理想的人生的追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