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人民学案:课堂互动 专题四 一积贫积弱的北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互动
三点剖析
一、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首先,面临着辽与西夏的严重威胁。
北宋中期,北方和西北游牧民族建立的辽和西夏,常驰骑兵大举进犯北宋边境,由于北宋吸取唐后期武将拥兵割据的教训,大力削弱武将兵权,军队缺乏训练,致使宋军战斗力大大下降,在对辽、西夏的战争中屡屡战败。
1004年,宋辽达成合议,签订“澶渊之盟”,规定两国兄弟相称,但北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1044年,宋夏订立合约,西夏取消帝号,但宋每年“赐"给西夏岁币银7万两,绢15万匹。
北宋给辽、西夏的岁币成为北宋政府沉重的负担.
其次,国家财政出现严重危机。
北宋初年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到北宋中期,这些措施的负面影响逐渐显露出来。
北宋增设了大量官僚机构用以分化各级官员的权力,使他们互相牵制,但官员数量的增加,既影响办事效率,又造成机构重叠、人浮于事的现象,形成“冗官”弊端;为防范军阀割据、农民起义,抵御少数民族的侵扰,宋代不断扩充军队数量,形成了庞大的军事体系,军费开支剧增,造成“冗兵"问题;养兵、养官所需的巨额费用,加上对辽、西夏的战争耗费与高额赔款,都给北宋政府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形成“冗费"的局面。
再次,阶级矛盾尖锐。
北宋从建立就实行“不抑兼并”的政策,土地兼并现象十分严重。
广大贫苦农民大量失去土地,成为流民,不得不铤而走险,以起义相抗争。
农民的起义给北宋统治者以有力的震撼和沉重的打击。
拓展延伸
北宋中期的四大社会问题:①土地兼并。
②财政困难。
③农民起义。
④辽和西夏的威胁。
【例1】《宋史·食货志》记载,北宋“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重禁莫能止”.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北宋吏治腐败
B。
北宋统治者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
C.混战不休,农民破产
D.佛教寺院强占民田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题干中引文的意思.题干中引文反映的是北宋中期土地兼并严重的社会现实。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赵匡胤为巩固政权,曾经对功臣宿将兼并土地采取放任态度。
答案:B
变式提升1
公元997年,宋廷岁收2200多万缗,收支相抵还余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入已高达11000多万缗,收支却亏1500多万缗,“民贫乏食”而反。
造成这种统治危机的根源是…()
A.经济衰退
B.起义频繁
C。
兵力不足
D。
吏治腐败
解析:国家财政收入有明显的增长,故“经济衰退"的说法不合理;
“农民起义"是统治危机的结果,不是根本原因;“兵力不足”的说法不合史实;北宋官僚机构庞大,吏治腐败,导致财政入不敷出。
所以“吏治腐败”是统治危机的根源。
答案:D
二、庆历新政
宋仁宗时期(1022~1063年),北宋的统治危机全面暴露并不断加深,仁宗迫于形势,决心改革,任命范仲淹为参知政事,责成他筹划改革事宜。
庆历三年,范仲淹向仁宗上《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了他的改革方案,其内容包括整顿吏治、裁汰冗官、改革科举、发展经济、减轻剥削、加强边防等,其中的大部分内容由仁宗颁诏全国实行,这就是庆历新政。
范仲淹的改革方案以整顿吏治为中心,即通过提高官僚队伍素质等办法,缓和阶级矛盾,进而达到克服危机、稳定统治秩序的目的。
然而,“新政"触犯了特权阶层的既得利益,招致了保守官僚的强烈反对,他们攻击范仲淹等人结成朋党,甚至捏造改革派废黜皇帝的罪证。
范仲淹被迫请调西北前线任职,富弼等人被免官,庆历五年,“新政”被一一废除,改革归于失败。
庆历新政的失败,除了新政触犯了特权阶层利益之外,还与部分改革措施脱离实际、改革派没有作必要的思想动员、改革没有使农民得到实惠等因素有着一定的联系。
【例2】范仲淹推行“庆历新政”的核心内容是…()A。
赋税改革
B。
吏治改革
C。
教育改革
D。
军事改革
解析:宋仁宗提出了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改革的主张,范仲淹的改革方案就是以整顿吏治为中心。
答案:B
变式提升2.庆历新政的失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A。
北宋王朝的内部矛盾十分尖锐
B.北宋王朝十分腐败
C.变法内容脱离当时的社会现实
D.变法内容不尽合理
解析:庆历新政的改革措施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主持新政的范仲淹等人,受到各种攻击,被迫离职.新法被宣布废止,庆历新政仅推行了1年多就夭折了。
这说明北宋王朝的内部矛盾十分尖锐。
答案:A
三、“三冗”现象与积贫积弱局面形成的关系
北宋初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到北宋中期,形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所谓“三冗”问题。
其中养兵、养官所需的巨额费用,加上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及高额赔款,给宋政府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导致了积贫局面的形成。
北宋为加强中央集权,大力削弱武将的兵权,使指挥效率和军队战斗力降低,导致宋军在与辽、西夏的战争中连年战败,形成了积
弱的局面.因此冗官、冗兵、冗费的出现造成并加剧了积贫积弱局面。
拓展延伸
关于王安石变法的背景,主要从北宋初期改革出现的“冗官、冗兵、冗费”以及随之出现的积贫积弱局面两个方面进行掌握,并注意与今天政府进行的精简机构相联系.
【例3】阅读下列材料:
今则西戎已叛,屡丧边兵;北虏愈强,且增岁币。
国用殚竭,民力空虚,徭役日繁,率敛日重。
官吏猥滥,不思澄汰;人民疾苦,未尝省察.百姓无告,朝廷不与为主,不使叛而为寇,复何为哉?……
——枢密副使富弼的上疏请完成:
以上材料,反映出北宋中期面临怎样的社会危机?
解析:回答此题之前,应仔细阅读材料,结合关键词“西戎”“岁币"“徭役日繁”“官吏猥滥”“叛而为寇"等,把握材料的大意,然后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等几个方面来概括。
参考答案:北宋中期面临的社会危机:①财政困难。
②官吏冗滥.③农民负担沉重,农民反抗不断。
④辽和西夏威胁北宋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