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现代诗歌必知的5个角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懂现代诗歌必知的5个角度
一、意象
1
结合古诗,积累常见意象
如:戴望舒《雨巷》中的“丁香”意象与李璟《浣溪沙》“丁香空结雨中愁”以及李商隐《代赠》“芭蕉不展丁香结”等中的“丁香”意象一样,都被赋予纯洁、愁怨的情怀。
鉴于此,在现代诗歌阅读中,遇到孤蓬、杨柳、箫声、流水、飞鸟、浮萍等意象时可以从古诗的角度将其理解为离愁别想、孤独寂寞等思绪的代表。
2
结合诗句,分析意象特征
同一意象表达的情感有时会随着不同的语境而体现出某种独特的情怀。
如:被雪压着的草盖的坟墓/关闭了的故居檐头的枯死的瓦菲/被典押了的一丈平方的园地/门前长了青苔的石椅(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因为这节诗歌表达的是对大堰河“去世”的哀悼、怀念,所以意象“坟墓”“瓦菲”“园地”“石椅”就体现出萧瑟凄凉的情感。
二、意境
意境的特点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凡能感动欣赏者的艺术,总是在反映对象“境”的同时,相应表现作者的“意”,即作者借形象表现心境,寓心境于形象之中。
把握诗歌的意境要注重理解诗歌意象的特征,通过对意象的理解、分析和归纳、概括,把握诗歌描绘的画面体现的情调,即意境特征。
如: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梦里的挥手离别//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席慕容《乡愁》)诗歌描述了三个画面:第一节,用月夜笛声营造缓慢低回的凄清氛围,营造一种梦幻意境;第二节,把故乡的“面貌”比作模糊的怅惘,营造悲凉的氛围;第三节,把乡愁比作“没有年轮的树”,表达乡愁的挥之不去。
三、语言
诗歌语言往往是用最简洁的词语传递尽可能丰富的内容,具有含蓄、凝练的特点。
欣赏现代诗歌,把握诗歌语言是关键。
如:臧克家的《死水》,诗歌使用“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绿酒”“白沫”等色彩丰富的词语描写一潭死水,表达作者内心的愤怒之情。
鉴赏现代诗歌的语言,关注三个方面:①诗歌语言本身的意思,可结合全诗内容理解诗句的含意;②诗歌语使用的修辞手法;③诗歌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如质朴、绚丽、悲壮、隽永等。
四、手法
现代诗歌使用的手法包括:修辞手法,如比喻、比拟、夸张、借代、排比、顶针等;表现手法,如象征、烘托、渲染、对比、回环等。
如:三十年前/你从柳树梢头望我/我正年少/你圆/人也圆//三十年后/我从柳树林望你/你是一杯乡色酒/你满/乡愁也满/(舒兰《乡色酒》)诗歌采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三十年前和三十年后的不同。
从景物描写的手法看,前一幅图画描写的主要是动景,后一幅图画描写的主要是静景,景物的动静对比,抒发了作者悲凉的情怀。
五、叙述主体
诗歌的叙述主体主要指诗歌中的表述人物,比如抒情主人公以“我”的形象出现等。
现代诗歌对叙述主体的考查多要求分析以某一叙述主体的角度抒情或叙事的好处。
比如:辛笛的《刈禾女之歌》的阅读中要求回答“诗歌从刘禾女的角度抒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