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秋高中历史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2.1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练习人民版必修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随堂作业——练双基
一、选择题
知识点一
国门洞开
1.林则徐致信维多利亚女王说:“我天朝君临万国,尽有不测神威,然不忍不教而诛。
故特明宣定例。
该国夷商欲图长久贸易,必当懔遵宪典,将鸦片永断来源,切勿以身试法。
”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
A.清朝是当时世界霸主
B.清朝断绝与英国的贸易
C.林则徐主张合法贸易
D.林则徐谙熟英国的政情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鸦片战争,意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从材料信息看,林则徐认为英国要想和中国贸易,必须遵循中国“宪典”,不得从事鸦片贸易,由此分析,林则徐主张合法贸易。
2.胡绳在《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说道:“一两银子在道光元年(1821年)前后值制钱一千文上下,到了道光十六到十八年(1836~1838年),值到一千三百到一千六百文了。
”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白银产量锐减
B.清政府集中财力以抗击英国侵略
C.鸦片走私进口,中国白银大量外流
D.富有之家囤积白银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鸦片战争的背景。
材料中显示一两银子可兑换的制钱数在19世纪30年代大幅度上升,反映了鸦片战争前中国出现了“银贵钱贱”的现象。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列强向中国走私大量鸦片,使中国大量白银外流,故C项正确。
3.“它标示的不只是这场战争胜败的严峻性,更因为它标示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作为中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是显而易见的。
”材料中的“它”是指( )
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抗日战争
答案:A
解析:“中世纪”与“近代”相对应,它指的是中国的封建社会时期。
这场战争改变了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是中国近代与封建时代的分界线。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标志性事件是A项。
4.1844年,英国怡和洋行的一支满载茶叶的船队来到中国,它可以在下列哪些城市进行合法通商贸易( )
A.宁波、上海 B.杭州、福州
C.厦门、重庆 D.苏州、广州
答案:A
解析:关键信息是“1844年”“通商贸易”。
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规定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故该船队可以在上述五个城市进行合法通商贸易。
故选A项。
5.“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
”日本取得上述特权时还要求清政府( ) A.协定进出口货物所缴纳的关税
B.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
C.开放重庆、沙市、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D.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答案:C
解析:“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是指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这是《马关条约》的内容。
A项是《南京条约》的内容;B项是《辛丑条约》的内容;C项是《马关条约》的内容;D项是《天津条约》的内容。
6.某条约规定:“上谕以永禁或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
……各省督抚、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
”下列关于该条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是1900年签订的《辛丑条约》
B.标志着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
C.禁止中国人民进行反帝斗争
D.列强开始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永禁或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分析,该规定禁止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属于《辛丑条约》的内容,C项正确。
《辛丑条约》是在1901年签订的,A项错误;《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B项说法错误;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始自1895年,D项错误。
7.一位学者在他的著作里说:“在20世纪的大幕拉开的时候,当时的世界大国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
”“这一集体亮相”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是( ) A.打开了日本闭关锁国的大门
B.英国实现了对印度的占领
C.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确立
答案:C
解析:题干给出的时间是“20世纪初”,地点是“东方的中国”,事件是“世界大国集体亮相”,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一集体亮相”是指1900~1901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这一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答案是C项。
A、B、D三项均与中国无关,比较容易排除。
知识点二
瓜分狂潮与民族危机
8.下图是19世纪末西方一张明信片上的漫画,画中桌子上的英文字母为“CHINA”。
它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中国军民奋起抗击列强入侵
B.欧洲各国支持日本侵华战争
C.清政府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
D.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答案:D
解析:漫画中的“CHINA”代表中国,但在列强的手中面临被瓜分的局面,故D项符合题意。
A、B两项与漫画反映的现象不符,C项不符合题干中“19世纪末”这一时间限制。
9.19世纪90年代后期,列强侵华出现的新现象有( )
①割占土地②允许外国人在华大规模开办工厂
③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④外国人侵入到中国内河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史实的能力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题属于组合题,主要考查近代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
以甲午战争为界,之前列强经济侵华基本上处于商品输出阶段,所以逼迫清政府签订的条约中涉及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如①④。
1895年《马关条约》规定允许外国人在华大规模开办工厂,由此,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②③属于列强侵华出现的新现象,符合题意,所以选B。
10.位于山东青岛的崂山茶涧伊伦娜旅馆兴建于1899年,是由一位德军退役上尉克罗帕尔设计建造的。
与该遗址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八国联军侵华
B.德国强行租借胶州湾
C.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D.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
答案:B
解析:19世纪末德国借口两个德籍传教士在山东巨野县被杀,派军强占胶州湾。
清政府被迫同意将胶州湾租给德国,并允许德国在山东修筑铁路、开采矿山等。
山东成为德国的“势力范围”,故有此旅馆出现,B项符合题意。
八国联军侵华是在1900年,A项错误;C 项与题干材料无关;D项与之并非直接相关。
11.“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是美国侵略中国进入新阶段的标志。
这主要是因为该政策( )
A.得到了西方列强的普遍认可
B.可使美国在华获得的权益居西方列强之首
C.表明美国承认列强在华的既得利益
D.有利于美国加快侵华的步骤
答案:D
解析:解题关键在于准确分析“新阶段”之“新”在何处。
在此政策提出之前,美国在侵华政策上追随西方列强。
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意味着美国有了独立的侵华政策,有利于加快和扩大侵华的步骤,故D项符合题意。
12.甲午战争后,日本提出在华设厂、产品内销时免纳内地税的要求。
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要求各国货物一律按中国的现行税率纳税。
这两种要求的共同点是( ) A.为列强商品输出创造平等条件
B.为列强资本输出创造有利条件
C.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以获取高额利润
D.列强联合起来压低中国关税
答案:C
解析:本题中的两个不平等条款都使中国的关税税率进一步降低,从而极大地便利了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
A、B两项尽管本身并没有错误,但它们对列强意图的概括不全面。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外相巴麦尊在议会上发表讲话:“虎门销烟把能给我们大英帝国带来无限利益的大批的商品,全部给予销毁!这是我大英帝国的奇耻大辱!我要求议会批准政府派遣远征军去惩罚那个极其野蛮的国家!要狠狠地教训它!要迫使它开放更多的港口,要保护我们天经地义的合法贸易!”
材料二1840年3月,英国对华棉织品出口商、曼彻斯特商会主席莫克·维卡在致英国外相巴麦尊的信中说:“是他们自己陷入了错误的处境,逼得我们不得不走上为国家所受的侮辱,为个人所受的委屈要求补偿的地步。
……当前局势,可能提供机会,完成两国关系
的改善,随着关系的改善,我们输出(棉织品)的扩张程度将是不可估量的。
”
——《英国资产阶级纺织利益集团
与两次鸦片战争史料》
材料三1829年,柏金汉(英国资产阶级代表)公开演说:“中国有庞大的人口,其人富有积极的消费的性格。
如果把那个国家的市场开放给自由贸易商人,则英国货物在那个市场上的销量将比其余全部世界的总销量还要大。
”
(1)材料一中“奇耻大辱”和材料二中的“侮辱”是指什么,其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三体现了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材料一、二中的哪些话充分体现了这一原因?
(3)有人说:如果林则徐不采取禁烟行动,英国就不会发动鸦片战争。
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①中国的禁烟运动损害了英国的利益。
②目的:寻找战争借口,推卸战争责任,掩盖战争罪行。
(2)①原因: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
②材料一:“要迫使它开放更多的港口”;材料二:“我们输出(棉织品)的扩张程度将是不可估量的”。
(3)不同意。
因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掠夺权益,即使没有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英国也会制造其他借口,发动对中国的战争。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
(1)维多利亚女王在位第四年,英国发动了一场侵略中国的战争,根本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资本主义列强侵华的什么阶段特征?
(3)近代史上中国曾多次遭受资本主义列强侵略。
与此前的多次战争相比,日本明治天皇在位第27年的那场战争结果是什么,这个结果对中国而言有什么重要影响?
答案:(1)根本目的: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2)特征:反映了资本主义列强侵华从商品输出为主到资本输出为主。
(3)结果:清政府惨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影响: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刺激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大大加深。
课后作业——提能力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鸦片战争:一个帝国的沉迷和另一个帝国的堕落》中写道:“当(英)舰突破虎门要塞,沿江北上,开向马乌涌(炮台)时,(珠)江两岸聚集了数以万计的当地居民,平静地观看自己的朝廷与我军的战事,好像观看两个不相干的人争斗。
”材料主要说明( ) A.国人对世界形势一无所知
B.普通民众对战争比较茫然
C.英军笼络了下层民众
D.清政府已经完全失去了民众支持
答案:B
解析:由材料信息“平静地观看”“好像观看两个不相干的人争斗”来看,普通民众对战争茫然、冷漠。
答案为B。
其他三项说法皆有误。
2.道光皇帝于1842年7月发过一道密谕:“将香港地方暂行赏借,并许以闽、浙沿海暂准通市。
……该逆既来诉冤,经此次推诚晓谕,当可就我范围。
”下列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道光皇帝与英方妥协议和
B.清统治者仍然端着天朝上国的空架子
C.揭示了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D.此密谕促成了《南京条约》的签订
答案:C
解析: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农耕文明无法战胜强大的资本主义工业文明,而不是道光帝畏敌妥协割让香港,故答案为C项。
A项是对材料的直接描述;由“赏借”“逆”等可知B项表述正确;D项符合史实。
3.鸦片战争对中国而言是正义的战争,但结果却是英国获胜。
从历史发展趋势的角度来看,这主要是因为( )
A.腐朽的封建制度无法战胜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
B.综合国力强弱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
C.战争性质是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
D.战争的结果与作战方针有直接关系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鸦片战争中中国失败的原因。
B、D两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角度”的限制,C项说法错误。
从历史发展的趋势来看,欧美国家因为建立起了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蒸蒸日上,而中国依然在日益腐朽落后的封建社会里徘徊,日薄西山。
4.梁启超认为:“乙未和议成后,士大夫渐知泰西之强……颇有上书言之者。
”这里“乙未和议”的结果是( )
A.允许宁波等地对外通商
B.允许列强在华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C.允许列强在华驻扎军队
D.允许列强享有领事裁判权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乙未和议”应是近代列强与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1894年为甲午年,因此“乙未”年应指甲午中日战争后的1895年,“乙未和议”是指中日签订的《马关条约》,根据该条约内容可知,B项符合题意。
5.冰心晚年时,曾打算撰写一部纪实性的长篇之作《甲午战争》。
老人多次提笔,可是一个字都没有留下。
不是因为老,因为病,而是因为哭。
“一边哭,一边说:‘气死我了!气死我了!真可恨!真可恨!’”冰心“气”“哭”的原因是( )
A.清政府割让了香港岛
B.皇家园林圆明园被烧毁
C.清政府的腐败导致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D.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答案:C
解析:A项为《南京条约》的内容,B项发生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C项为甲午战争后中日签订《马关条约》的影响,D项为《辛丑条约》的影响。
由题干材料中“甲午战争”可知,本题选C。
6.1895年,日本人终于拿到了想要的《马关条约》,西方政界议论纷纷,下列西方政界的议论符合史实的有( )
①美国:中国,你的一个孩子走了②英国:我们终于可以获得减免关税的机会了③法国:伙计,我们的机器也搬运到中国去④德国:我们现在终于可以把使馆设在中国北京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马关条约》规定割让台湾全岛给日本,因此①正确;《马关条约》规定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因此③正确;通过《南京条约》英国获得了协定关税权,故②错误;《天津条约》规定列强可以将使馆设在北京,故④错误。
7.“租借东洋驻重兵,保商何必要连营。
可怜卧榻横陈夜,时听旁人鼾睡声。
”这首近代汉口竹枝词《东洋兵房》反映了( )
A.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出现
B.汉口被辟为通商口岸
C.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
D.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答案:C
解析:从“租借东洋”“连营”“卧榻”“旁人鼾睡声”可以看出,材料反映的是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意欲瓜分中国的情形,这种情形出现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是民族危机加深的表现。
8.德国《前进报》在1900年6月19日的社论中盛赞“它”为“神圣的战争”。
文章说:“如果说有所谓‘神圣的战争’,那么,中国奋起抗击以主子姿态出现的外国剥削者的战争,正是这样一个‘神圣的’民族战争。
”“以主子姿态出现的外国剥削者”是指( ) A.侵华英军
B.英法联军
C.中日甲午战争中的日军
D.八国联军
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的“1900年6月19日”“民族战争”等信息可知,“战争”是指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故答案为D。
9.1900年,八国联军以“未按职分保护外国人”等罪名在保定处斩三位清政府官员,对此,清政府抗议道:“即使中国官员有办理不善之处,应交中国自行处分,何得侵我自主之权?”对此,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
A.侵略军这一行为的依据是《辛丑条约》
B.表明了清政府意图逐步收回国家主权
C.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D.说明清政府已失去对地方政府的控制
答案:C
解析:《辛丑条约》签订于1901年,故排除A项;材料信息无法反映出清政府收回国家主权的意图,故排除B项;D项与材料信息不符。
从材料看,侵略者肆意处置清政府官员,即肆意干涉中国内政,反映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故C项符合题意。
10.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中国受到了巨大的刺
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
这三次战争的共同之处是( )
A.使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使清政府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
C.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由内地向沿海扩展
D.列强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
答案:A
解析:清政府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是在《辛丑条约》签订后,故B项错误;这三次战争使清政府开放的通商口岸由沿海向内地扩展,故C项错误;列强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故D项错误。
这三次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不断加深,故A 项正确。
11.观察下图,从各国对中国态度的变化,可以判断出这种情况出现在( )
A.鸦片战争后
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C.中日甲午战争后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答案:C
解析:解答本题可用史实支撑法。
观察图片,从四位外国侵略者的话语中提取信息,迁移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
据“但现在连一个小岛国也打不过”可初步判断图片反映了中日甲午战争以后的现象;根据“我们原先只为了贸易利益对清廷施加压力,从今以后就可以更积极地侵略中国攫取利益了”“在此之前,我以为中国是沉睡的狮子,心中多少还有些戒备”可知该次战争之后列强对中国的态度大大转变了,更加放肆地侵略中国。
迁移甲午战争后的有关史实,甲午战争后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揭开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资本扩张的序幕,由此可以肯定图片反映的是中日甲午战争后的现象,故C项符合题意。
12.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给她带去了先进的思想和先进的生产力,瓦解了古老帝国的腐朽思想和落后的、个体的、小农式的生产方式。
这样的认识( )
①夸大了殖民侵略的积极影响②体现了文明史观和近代化史观③是为西方列强的殖民行为开脱的言论④告诉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认识重大历史事件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D
解析:本题可采用排除法。
西方列强侵华客观上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力,故
①中“夸大”的说法错误,由此可排除A、B、C三项,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6分,共52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签订了《南京条约》,实行五口通商以后,伦敦曾经“兴奋若狂”,众多英国商人把钢琴乃至吃西餐用的刀叉都大批搬到中国来,在他们的梦想中:“只消中国人每人每年需用一顶棉织睡帽,一双袜子,不必更多,那英格兰现在的工厂,就已经供给不上了。
”而事实是三年不到的时间内,这一梦想就开始破产:绝大多数贫穷的中国人更是买不起远不如土布耐穿的洋布。
材料二1854年,英国向清政府提出中国全境开放通商、外国公使常驻北京、鸦片贸易合法化等18项修约条款。
清朝君臣认为《南京条约》是“万年和约”,不应另立新章,对外国的要求未予理睬。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材料一中“梦想”破产的原因有哪些?
(2)材料二中英国提出修约的目的是什么,清政府是怎样答复的,带来了什么影响?
(3)继鸦片战争后,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进一步影响有哪些?
答案:(1)原因:中国自然经济根深蒂固,小农生活方式拒绝商品经济;不符合中国广大人民的生活习惯;开放口岸仅局限于东南沿海五口,广大国内市场还远未打开;绝大多数中国人贫穷,无力购买。
(2)目的:不满足既得利益,要求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
答复:清政府拒绝了英国的修约要求。
影响:英法发动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迫使中国签订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攫取了大量侵略权益。
(3)影响:中国进一步丧失领土和主权;外国侵略势力扩展到沿海各省并伸向内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对中华帝国沿海省份的一些地方被几个欧洲强国控制的非常事件,美国并不是一个漠不关心的旁观者。
材料二由于我们在国际上的地位,由于我们国土有很长的太平洋海岸线,由于我们对远东的直接贸易日升月盛,我们有理由要求这方面的利益获得友好的待遇。
我们的目的,是要用一切适当的、合乎美国传统的手段,来促进美国在该地区(指中国)的巨大利益。
——材料一、二均据美国总统
麦金莱的国会咨文(1898年12月)
材料三对任何势力范围、租借地、通商口岸和既得利益,不加干涉;各国货物,均按中国政府现行税率征税;各国在各自势力范围内,对他国船只、货物运费等不得征收高于本国的费用。
——1899年9月美国“门户开放”政策
(1)材料一中的“非常事件”是指哪一现象?当时,美国为什么没有参加这一事件?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要求在中国攫取“巨大利益”的背景有哪些?
(3)依据材料三说明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答案:(1)现象:列强在中国争夺“势力范围”。
原因:美国忙于美西战争,无暇顾及中国。
(2)背景:美国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工商界要求进入整个中国市场,但军事力量无法与列强抗衡。
(3)实质:缓和列强间的争夺,消弭中国人民的反抗,由列强在中国建立“国际共管体系”。
影响:西方列强在中国空前激烈的争夺暂时取得表面上的一致,形成了共同宰割中国的局面。
解析:第(1)问中的“现象”应依据材料一中“中华帝国沿海省份……被几个欧洲强国控制”等信息进行判断,“原因”可结合所学知识直接回答;第(2)问需要联系材料二中“我们对远东的直接贸易日升月盛”等信息,从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等角度进行思考;第(3)问中的“实质”可依据材料三中“不得征收高于本国的费用”等信息进行归纳,“影响”可从列强之间、中外之间等层面进行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