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_传统节日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新人教部编本二年级下册语文《传统节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传、统”等15个生字。
2.朗读并背诵课文。
3.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及其风俗。
【教学重点】
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及其风俗。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热爱之情。
【教学设计】
一、单元解读
上课伊始,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第三单元的主要内容。
第三单元主要编排了《神州谣》《传统节日》《“贝”的故事》《中国美食》以及《语文园地三》,其中识字1《神州谣》通过歌谣让我们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识字3《“贝”的故事》引导我们了解“贝”的演变过程,识字4《中国美食》带领我们领略了丰富的中国美食,而今天要学习的《传统节日》则带领我们了解传统节日及风俗习惯。
那么要学习《传统节日》,我们要完成的任务有哪些?
(出示学习目标)1、认识“传、统”等15个生字。
2.朗读并背诵课文。
3.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及其风俗。
二、导入
我们先来玩一个小游戏,游戏的名字是“我说你猜”。
听关键词,猜节日。
谈话: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个有关节日的关键词,就请大家来猜猜是什么节日?
贴春联,放鞭炮(春节)
吃粽子,赛龙舟(端午节)
师:像春节、端午节这样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土地上延续了几千年的历史,并成为中华民族象征的节日,我们把它们叫做中国的传统节日。
板书课题:传统节日
同学们,你们了解到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学生交流。
(强调圣诞节、六一儿童节等不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关于中国的传统节日,课本也有所介绍,打开课本读一读吧。
课文中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呢?学生交流补充。
(板书)要想了解这些传统节日,就要深入课文,克服字词关。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自读课文,自读要求:
(1)自读课文,借助拼音将生字读熟。
(2)圈出自己不认识的生字。
(3)把课文读熟,不重读,不漏字。
2、学生自读课文。
3、检查自学情况。
(1)带拼音词语。
通过学生齐读、小老师领读的形式引导学生识记。
(2)去拼音词语。
指名读、开火车读词语,并引导学生交流“乞”“祭”的识字方法。
(3)用“点亮灯笼”的游戏检测生字识记情况。
三、文本学习
快速浏览课文,数数共有几句话,并进行分句接力读课文,并齐读文中的节日。
那这些节日中最隆重最喜庆的是哪个节日?(春节)
(一)春节
1、春节是哪一天?(农历正月初一)
2、齐唱《新年好》
3、春节的浓浓年味至今还让我们回味无穷,你能说说春节有哪些主要活动吗?
吃年夜饭、贴倒福、给压岁钱、看春节联欢晚会、贴春联、走亲戚。
4、文中介绍了春节的哪些活动呢?我们一起来读读。
齐读、男女生分读。
5、闯年关活动
第一关:背一幅春联
第二关:背一首描写春节的古诗
(二)元宵节
热闹的春节气氛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那么课本是如何描写元宵节的呢?
1、指名读。
2、句中指出元宵节的主要活动是什么?看花灯
3、说说花灯的热闹场面。
4、体会“大街小巷人如潮”。
这是一个比喻句,把人流比作潮水,说明大街小巷里的人非常多。
5、指导朗读。
(三)小组合作,学习探究
以小组为单位,从清明节、端午节、七夕、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中选择喜欢的一个进行交流。
清明节:日期、习俗、古诗
端午节:日期、习俗、由来
乞巧节:日期、习俗、相关故事、古诗
中秋节:日期、习俗、相关传说、古诗
重阳节:日期、习俗、古诗
小组推选代表交流:
1、清明节
(1)清明节时间:公历4月5日(简单介绍公历及农历,农历是中国的传统历法。
)
(2)习俗:扫墓、踏青
(3)关于清明节的古诗:《清明》
(4)指导朗读。
2、端午节
(1)端午节时间:农历五月初五
(2)习俗:赛龙舟、吃粽子。
(3)由来:纪念屈原,播放视频引导学生了解
3、乞巧节
(1)乞巧节时间:农历七月初七
(2)习俗:坐看牵牛织女星
(3)关于乞巧节的古诗:《秋夕》
(4)讲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及乞巧的含义。
(5)指导朗读。
4、中秋节
(1)中秋节时间:农历八月十五
(2)说说家里的中秋节是怎么过的?
习俗:吃月饼、赏月,引导观察月饼和月亮的形状,体会团圆的意义。
(3)关于中秋节的故事《嫦娥奔月》及齐背古诗《嫦娥》。
(4)指导朗读。
5、重阳节
(1)重阳节时间:农历九月初九
(2)习俗:踏秋、赏菊、登高
(3)关于重阳节的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4)重阳节的含义及教育学生学会尊敬长辈。
四、再读课文,感受传统文化。
1、拍手读课文。
2、自己练习背诵课文。
3、借助板书齐背课文。
五、当堂练习
出示:端午节清明节元宵节春节中秋节重阳节
同学们,请你给以上节日进行排序。
六、拓展延伸。
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例如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傣族人民用相互泼水的方式迎接新年的到来;火把节是彝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彝族人民就会穿上节日的盛装,载歌载舞,并在夜晚点燃火把到旷野中游行;另外还有蒙古族的那达慕等,同学们课下可以去搜集一
下。
七、总结全文。
今天我们认识了许多的传统节日,这是我们的历史财富,希望同学们能珍视我们的财富,热爱我们的传统节日。
八、作业。
课下搜集这些传统节日的相关古诗。
板书设计:
传统节日
春节乞巧节
元宵节中秋节
清明节(公历)重阳节
端午节
《传统节日》学情分析:
现在的学生对传统节日的感受和记忆较少,加之各种外国节日的充斥,他们对传统节日的情感也在逐渐淡漠。
在这种情况下,我引导学生课前搜集大量关于传统节日的来历、习俗、故事、古诗等,学生较之前的了解已有所加深,但由于课堂时间限制和资料有限,学生对传统节日的了解只停留在表面,针对学生的现实情况,在课堂上,我引导学生通过回想自己过节的情形,并借助图片、视频等形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合作意识,进而较深地了解传统节日的各项知识。
效果分析:
1.导入新课后,学生通过随文识字、单独识字等形式较好地掌握了本课的字词,并采用开火车形式、“点亮灯笼”的游戏形式检测学生掌握情况,效果不错。
2.通过课前搜集资料与课上学习方法的整合,学生能在小组合作后推
举代表展示汇报各自掌握的传统节日资料,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3.文本学习后,引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并熟练背诵了课文,达成了本课的目标。
4.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在最后拓展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热情,对培养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奠定了基础。
2018新人教部编本二年级下册语文《传统节日》课后反思
《传统节日》是一首以我国传统佳节为题材的韵文。
传统佳节,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美好记忆,积淀了博大而精深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亲情、团聚,代表了伟大的民族精神、良好的民族礼仪等。
《传统节日》一课所涉及的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恰恰是孩子们需要了解的中国传统节日,因此让学生了解每个节日的内涵,感受节日的欢庆与幸福,培养学生传承民族的文化,弘扬民族的精神。
在本课设计时,我采用多形式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基础字词和文本,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1.从单元知识树的形式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第三单元的内容,使学生有整体认知的概念,之后顺理成章地引入本课文本的学习。
2.以游戏—我说你猜的形式引出课题,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符合二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学生积极性高。
3.字词的学习形式多样,并学有反馈,通过开火车和游戏形式检
查学生的掌握情况,使字词学习真正落地。
4.重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以读为主线,读悟结合,并在引导学生学习春节和元宵节的基础上,总结学法,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其他传统节日。
5.锻炼学生课外搜集资料的能力,本课适合提前结合自己生活实际搜集节日习俗及相关古诗,这也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在设计时,我也有不足:现实生活中,孩子们周围也有不少西方节日,如果让学生进行了解、区分一下会更好。
《传统节日》教材分析:
我国的传统节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好记忆,是人们日常生活的精华,积淀了博大而精深的文化内涵,传递着我们中华民族感恩、爱国、爱老敬老等优良传统。
过节,对于每一位孩子来说都是一件高兴的事,是个让人感兴趣的话题。
《传统节日》是一篇语言轻快、极富韵律感,充满浓浓节日氛围的课文。
课文按时间顺序介绍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这七大中国传统节日。
这延续了数千年的中国传统节日,积淀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是传承优秀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课文用简洁的语言向学生展现了七大传统节日的习俗文化,这些习俗让传统文化变得庄重,又不失情趣,也更有仪式感,唤醒了人们内心对传统节日的尊重,因此让学生了解每个节日的内涵,感受节日的欢庆与幸福,并激发民族自豪感是本课的目标,这也正是教材选编此内容的目的。
1.认读词语
传统贴窗花元宵大街小巷龙舟艾香满堂乞巧牛郎月饼赏菊祭扫
2.想想文中讲到的传统节日有哪些?用圈出来。
3.闯年关活动:第一关:背一副春联
第二关:背一首关于春节的古诗
4.请你给下面的节日进行排序
端午节清明节元宵节春节重阳节中秋节
《传统节日》课标分析:
《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上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民族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
2007年,我国将中秋节、清明节、端午节定位我国的法定节假日,国家和社会对传统节日越来越重视。
作为母语教育的语文对传统节日文化的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借助语文课程的力量传递我国的传统节日,让传统继而中所蕴含的丰富人文气息通过语文教学活动潜移默化地传递到青少年心灵中,成为新课标下语文教学需要思考的问题,我国以往的语文教学对传统节日的关注不够,未能充分发挥语文教材对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作用。
在课改中,通过结合课文内容挖掘传统节日内涵、语文主题活动、课后阅读等活动点燃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感知。
中华民族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传统节日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的传统节日有着深邃的文化内涵,通过文本教学和资料拓
展,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很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