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试卷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1. 古文阅读。

人生小幼①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②,长成已③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④,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

然人有坎壈⑤,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

(注释)①节选自《颜氏家训·勉学篇》,题目为编者自拟。

②专利:专注集中。

③已:同“以”。

表示时间、方位等界限。

④《灵光殿赋》:即东汉辞赋家王延寿创作的一篇赋。

⑤坎壈:困顿,不得志。

[1]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合适的解释。

(1)固须早教,勿失机也(____)
A.坚固的 B.一定
C.坚决地 D.同“故”,因此
(2)十年一理,犹不遗忘(____)
A.温习,复习 B.道理,义理
C.治理,管理 D.理睬,理会
[2]说说下列解释对应文中的哪个句子。

但是,人难免会有困顿的时候,即使在青少年时失去了求学的机会,也应该在晚年时抓紧时间学习,不可以自暴自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七岁时学习和二十岁以后学习,会有什么不同?请用原文作答。

作者写自己的亲身经历是为了说明什么?
(1)七岁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二十岁以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对作者观点概括最准确、最全面的一项是( )
A.要在年轻时抓紧一切时间学习。

B.少年时是学习的最佳时机。

C.如果年少时学习被耽误了,到年老时也无法补救了。

D.学习的正确态度是:年少勿失良机,年老不可放弃。

2. 文言文阅读。

墨鱼①自蔽②
海有虫,拳然③而生者,谓之墨鱼。

其腹有墨,游于水,则以墨蔽其身,故捕者往往迹④墨而渔之。

噫!彼所自蔽者,乃所以⑤自祸⑥也欤?人有恃⑦智,亦足以鉴。

注释:①墨鱼:乌贼。

②蔽:隐蔽。

③拳然:屈曲成一团的样子。

④迹:循着踪迹,即跟踪。

⑤所以:……的原因。

⑥自祸:给自己带来祸患。

⑦恃:凭借,依仗。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故捕者往往迹墨而渔之。

(_________)(_________)
(2)亦足以鉴。

(____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则以墨蔽其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说“彼所自蔽者,乃所以自祸也欤”?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个故事告诉人们的道理是()。

A.不要聪明反被聪明误
B.只有掌握本领,才能保护自己
C.遇到危险要保持冷静,不能慌张
3. 小古文阅读。

锯竿入城
鲁①有执②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

横执之,亦不可入。

计无所出。

俄有老父③至,曰:“吾非圣人④,但⑤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世之愚⑥者,莫之及也。

(注释)①鲁:鲁国。

②执:手拿着。

③老父: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④圣人:才智超人的人。

⑤但:只是。

⑥愚:愚蠢。

[1]理解词句的意思。

(1)“初竖执之”中“初”的含义是________。

(2)写出画波浪线的句子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老父的话要读出怎样的语气呢?请选择正确答案。

()
A.疑惑,询问。

B.嘲笑,反问。

C.自作聪明,反问。

[3]判断正误。

正确的在括号里打“√”,错误的打“×”。

(1)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遇到任何事都要学会变通,要灵活,不要片面与固执。

(_____)
(2)文中的“老父”助人为乐,但是却给那人出了一个馊主意。

(______)(3)“世之愚者,莫之及也”的意思是世上没有比这更愚蠢的人了。

(______)
[4]读完古文,你想对这个“执长竿者”说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画荻教子
欧阳公①四岁而孤②,家贫无资③。

太夫人④以荻⑤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⑥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⑦。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注释:①〔欧阳公〕指欧阳修。

②〔孤〕幼年丧父。

③〔资〕财物钱财。

④〔太夫人〕指欧阳修的母亲。

⑤〔荻〕芦苇杆。

⑥〔闾里)街坊,乡里,民
间。

⑦〔惟读书是务〕只致力于读书。

[1]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以荻画地(以用……办法。


B.教以书字(书:写。


C.及其稍长(长:长,与“短”相对。


D.或因而抄录(或:有时。

)[2]翻译文中画“——”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欧阳修“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阅读,完成练习。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

(1)使弈秋诲二人弈(___________)(2)通国之善弈者也
(___________)
(3)虽与之俱学(___________)(4)惟弈秋之为听(___________)[2]分别用“”和“﹏﹏﹏”画出两个学下棋的人的不同表现。

[3]课文通过记叙_________________的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6. 文言文阅读。

鲁相嗜鱼
公孙仪相鲁①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仪不受。

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

夫即②受鱼,必有下人③之色④;有下人之色,将枉⑤于法;枉于法,则免⑥于相。

虽嗜鱼,彼必不能长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

既无受鱼而不免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

”此明夫恃⑦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

(注释)①相鲁:做鲁国的宰相。

②即:假如。

③下人:迁就他人。

④色:脸色。

⑤枉:歪曲。

⑥免:罢免。

⑦恃:依靠。

[1]“嗜鱼”的意思是()。

A.喜欢养鱼
B.喜欢吃鱼
C.喜欢钓鱼
D.喜欢玩鱼
[2]“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的原因是()。

A.公孙仪嗜鱼
B.公孙仪有威信
C.公孙仪是鲁国的宰相
D.公孙仪能帮人做事
[3]结合注释,翻译下面的句子。

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画出能体现文言文所蕴含道理的句子。

[5]文言文中的公孙仪具有________的品质。

(填序号)
①机智聪明②精打细算③秉公执法④清正廉洁
7. 课内阅读。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宋朱熹)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余尝谓___________ (2)心不在此________
(3)却只漫浪通读_______ (4)心到最急____________
[2]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1)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三到之中・心到最急”"的原因是:心到,眼、口才能到。

B.文段阐述了怎么读书的问题,其中心到最重要。

C.文段告诉我们读书要高度集中注意力,这样不仅能够加快阅读速度,还能提高阅读质量。

8.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养竹记
[唐]白居易
竹似贤,何哉?竹本固①,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②不拔者。

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③者。

竹心空,空以体道④;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⑤者。

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⑥名行⑦,夷险一致者。

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为庭实焉。

(注释)①本:根。

②建:树立。

③倚:偏颇。

④体道:包含仁德。

⑤虚受:虚心接受。

⑥砥砺:磨炼。

⑦名行:名节操行。

[1]读文中画“”的句子,结合下面的译文,用“/”给此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译文:竹根深固,根本深固是为了培养德操;君子看到它的根本,就想到善于树立德操、坚贞不拔的人。

A.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
B.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
C.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

D.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

[2]把文中画“”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正确的一项是()。

A.竹子是空心的,空心包含仁德;君子见到竹心,就会想到虚心
B.竹心虚空,内心虚空用来实践天地正道;君子看到它的内心,就会想到适应需要虚心接受意见的人
C.竹心虚空,内心虚空;包含仁德,君子见到,就会虚心接受意见
[3]文中“竹似贤”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课内阅读。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
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甚:_____ 惠:_____ 诣:_____ 乃:_____ 为:_____
设:_____ 示:_____ 未闻:________ 家禽:________
[2]用/ 给短文划分节奏。

[3]用四字词语夸一夸杨氏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杨氏之子中哪一句可以看出孔君平与杨氏子很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喜欢孔君平说的话还是杨氏之子说的话?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我也会说:
①李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_____________。


②龙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_____________。


10. 课外阅读。

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这首诗中描写的景物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写景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抒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自己的话说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阅读文章,完成练习。

智子疑邻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

”其邻人之父亦云。

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1]解释加点的字。

(1)其子曰其:_____________
(2)其邻人之父亦云云:_____________
(3)暮而果大亡其财亡:_____________
(4)而疑邻人之父之:_____________
[2]翻译文言句子。

(1)天雨墙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家甚智其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的主旨,至少有两种角度的解释。

请按要求回答。

(1)从消极方面来说这篇文章的主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积极方面来说这篇文章的主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假如你是这位邻居,在知道被怀疑后,你是否会跟这位富人说明真相?为
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你续写100字左右的结尾说明这个人怀疑邻居的错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阅读理解。

董遇“三余”读书
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

”言①:“读书百遍,而义自见。

”从学者云:“苦渴②无日。

”遇言:“当以‘三余’。

”或问“三余”之意。

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注释)①言:此指董遇说。

②苦渴:苦于。

[1]根据注释理解古文的意思,给句子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人有从学者。

(______)a.从中 b.跟从c.想要
(2)读书百遍,而义自见。

(______)a.明白 b.看见c.显现(3)或问“三余”之意。

(______)a.又,再b.或者c.有的人[2]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

B.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

C.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

[3]文中说的“三余”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4]从这篇文言文中,我们得到了关于读书的启示:不仅要(____),还应该(_______)。

13. 阅读短文,完成文后的练习。

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

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


[1]将原文补充完整。

[2]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诣:__________ 乃:_________ 示:___________
[3]本文选自《__________》。

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杨氏之子的机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课外阅读。

齐宣王使人①吹竽,必②三百人.南郭处士③请④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食⑤以⑥数百人.宣王死,闵王立.好⑦一一听之,处士逃.
注释:
①使人:叫人。

②必:总是。

③处士:没有官职的普通知识分子。

④请:要求。

⑤廪食:公家供给粮食。

⑥以:跟别人相同。

⑦好:喜欢。

[1]联系注释与上下文解释句子。

(1)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廪食以数百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南郭先生逃跑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了这则寓言,你有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阅读理解。

文彦博树洞取球
文彦博少时,与群儿击球。

球忽跃入树穴,群儿谋取之,穴深,不能得。

彦博以盆取水,球遂浮出。

[1]选择加点字正确的解释,画“√”。

(1)群儿谋取之( A.代词,指球 B.代词,指树洞)
(2)球遂浮出(A.顺,如意 B.于是,就)
[2]这件事的起因是_____(用原文回答)。

[3]其他小朋友没有拿到球的原因是_____。

[4]文彦博想到的办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还知道那些古代智慧儿童的故事?请写出一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