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高中地理 第一单元 探索海洋奥秘 1.3 海岸带和全球海平面变化学案(无答案)鲁教版选修2

合集下载

【精选】高中地理第一单元探索海洋奥秘第三节海岸带和全球海平面变化自我小测鲁教版选修2

【精选】高中地理第一单元探索海洋奥秘第三节海岸带和全球海平面变化自我小测鲁教版选修2

第三节海岸带和全球海平面变化自我小测夯基达标1.从下图中可以判断该地区海岸类型为()A.基岩海岸B.生物海岸C.淤泥海岸D.砂砾质海岸2.从下图所示的景观图上可以判断这为什么海岸()A.基岩B.生物C.砂质D.淤泥3.从下图所示的景观图上可以判断为()A.基岩海岸C.淤泥海岸D.砂质海岸4.从下图所示的景观图上可以判断为什么海岸()A.基岩海岸B.生物海岸C.淤泥海岸D.砂质海岸5.对于滩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滩涂是指大潮时位于高潮线以下、低潮线以上的亦海亦陆的特殊地带B.滩涂本身蕴藏着各种生物及其他海洋资源,而没有矿产资源C.滩涂也是一种重要的土地资源D.滩涂养殖是沿海地区利用滩涂的主要方式6.我国滩涂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是()A.有些围垦农田缺乏淡水浇灌而盐渍化B.围造盐田很成功,完全没有诱发海水入侵C.基本没有阻碍防洪滞洪D.利用不当的事基本没有出现7.关于优良港口基本应该满足的条件不正确的是()A.广阔的经济腹地和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B.港阔水深、风平浪静的港湾C.有足够的岸线D.可以不考虑当地城市的发展8.以距离陆域的远近为标准,下列不属于海洋旅游的是()A.滨海旅游C.近海海上旅游D.远洋旅游9.海洋旅游中最基本也是最有魅力的组成部分是()A.滨海旅游B.海底旅游C.近海海上旅游D.海岛旅游10.阿根廷的农产品出口到埃及,最短的海上运输线经过()A.大西洋、直布罗陀海峡B.开普敦附近、印度洋、红海C.巴拿马运河、直布罗陀海峡D.莫桑比克海峡、苏伊士运河11.下列海岸类型中,海岸线曲折、多天然港湾的是()A.基岩海岸B.砂质海岸C.淤泥质海岸D.生物海洋12.近年来,我国南方部分沿海地区适当扩大红树林面积的主要目的是()①为过往船只提供避风场所②阻挡海浪侵蚀海岸③保持生物多样性④增加用材林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13.有关鹿特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鹿特丹附近建设了海上城市B.鹿特丹是欧洲联盟的大门C.鹿特丹港口能停泊船舶最大吨位的变化特点是逐渐减小D.鹿特丹的腹地覆盖了欧盟的半数国家14.澳门土地面积逐年扩大的主要原因是()A.泥沙淤积C.海面下降D.围海造陆15.关于海上人工岛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海上人工岛是指海中人工建造的陆地,是利用海洋空间的方式之一B.海上人工岛一般建在靠近陆岸的浅海区,只能通过各类船舶与海岸发生联系C.兴建人工岛可以缓解沿海地区人口稠密,交通拥挤等问题D.海上城市是人工岛的一种,其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16.读下图,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有人开始从沙垄挖沙。

江苏省扬州中学教育集团树人学校鲁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二海岸带和全球海平面变化课件

江苏省扬州中学教育集团树人学校鲁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二海岸带和全球海平面变化课件


依托城市的

发展相协调
第八页,共16页。
应注意的问题
减少对生态环 境和自然景观 的不利影响, 准确预测腹地 范围和港口吞 吐量,评价腹 地范围内经济 发展水平和资 源开发利用程 度及其生产潜 力,研究港口 与腹地之间的
疏集运条件
8
一、海岸(hǎi àn)的基本类型与开发利用
海岸带开发利用方式(fāngshì)比较
Image
第十六页,共16页。
上海港,位于的中国大陆海岸线 中心,扼长江入海之咽喉,面对浩 瀚的太平洋,同时又处于长江东西 运输通道与海上运输通道的交汇点 。上海最优越的地理条件是水上交 通的便利,是中国第一(dìyī)大 港,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 是典型的以港兴商,以商而兴市的 城市。
6
第六页,共16页。
一、海岸的基本(jīběn)类型与开发利用
7
第七页,共16页。
一、海岸(hǎi àn)的基本类型与开发利用
海岸带开发利用方式(fāngshì)比较
位置或条件
特点或 用途或 组成 功能
有广阔的经
济腹地和便
货物和
利的交通运

港 口 建 设
输;有海阔 水深、风平 浪静的港湾; 有足够的岸 线长度和陆
水域和 陆域
客集散 并
变换运 输
方式的
域面积;与
E知识点总结 滩涂(养zǒn广g泛j分ié布)于
殖 江苏、山东 、
河北等地 抵御风 生物海岸在 浪保护 广东、广西 生物多 和海南等沿 样性、 海的热带和 保护沿 亚热带海岸 海湿地 发育良好
保护海 岸、抵 抗海浪
侵蚀
第十二页,共16页。
重点 (zhòngdiǎn)图

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一单元探索海洋奥秘1.3海岸带和全球海平面变化素材鲁教版选修2-教学文档

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一单元探索海洋奥秘1.3海岸带和全球海平面变化素材鲁教版选修2-教学文档

第一单元探索海洋奥秘1.3 海岸带和全球海平面变化相关素材海岸概述海洋和陆地相互接触和相互作用的地带。

包括遭受波浪为主的海水动力作用的广阔范围,即从波浪所能作用到的深度(波浪基面),向陆延至暴风浪所能达到的地带。

它的宽度可从几十米到几十公里,一般可分为上部地带,中部地带(潮间带)和下部地带三个部分,上部地带,又称为陆上岸带,一般风浪和潮汐都不可能作用到,是过去因海水作用而形成的阶地地形,受陆上河流的侵蚀和堆积作用,沿岸风的作用形成沙丘,它的特征是海蚀崖,海蚀穴,海蚀阶地和平台。

潮间带,由海滩和潮坪两部分组成,在这一带是海浪活动最积极、作用最强烈的地带。

下部地带又称水下岸坡带,就是过去的海岸,而今已下沉到海水底下的地方,一般从低潮时海水到达的地方算起,到波浪、潮汐没有显著作用的地带。

世界海岸线长约44万公里,中国海岸线长达18000余公里,岛屿岸线14000余公里。

海岸带蕴藏着丰富的生物、矿产、能源、土地等自然资源。

还有众多深邃的港湾,以及贯穿内陆的大小河流。

它不仅是国防的前哨,又是海、陆交通的连接地,是人类经济活动频繁的地带。

这里遍布着工业城市和海港。

海岸具有奇特的、引人入胜的地貌特征,可辟为旅游基地。

在海岸及其邻近地带居住着世界人口的2/3,由此给海岸、河口的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海啸、飓风和台风侵袭海岸和海滩,对沿海的工业、农业造成危害。

组成部分在垂直于岸线的海岸横剖面上,海岸有下列组成部分:①海岸(狭义)。

紧邻海滨,在海滨向陆一侧,包括海崖、上升阶地、海滨陆侧的低平地带、沙丘或稳定的植被地带。

②海滨。

也称海滩。

从低潮线向上直至地形上显著变化的地方(如海崖、沙丘等),包括后滨和前滨。

有人认为海滩尚应包含与海滩发育过程密切相关的水下部分。

后滨指由海崖、沙丘向海延伸到前滨的后缘,其上发育暴风浪所形成的滩肩,有高度不大的陡坎或陡坡。

滩肩向海一侧的边界为海滩坡度突变处,称肩顶或滩肩外缘。

江苏省扬州市高中地理 第一单元 探索海洋奥秘 1.3 海岸带和全球海平面变化教案 鲁教版选修2

江苏省扬州市高中地理 第一单元 探索海洋奥秘 1.3 海岸带和全球海平面变化教案 鲁教版选修2

第一单元探索海洋奥秘第三节海岸带和全球海平面变化【课程标准要求】【设计思路】运用地图及景观图片,概述海岸的主要类型和特点;列举海岸带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式;运用资料,说明海平面变化对海岸带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

【知识构建】课程标准关于本课的“标准”是“运用地图及景观图片,概述海岸的主要类型和特点”。

其具体要求应该包括通过地图及景观图片认识不同海岸类型与主要特点,依据不同海岸的特点列举开发的方式;海平面上升对海岸带产生的影响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分析海平面上升原因及应对措施。

从教材的知识内容看,各个版本教材对本“标准”的阐释既基于其基本要求,又各有不同的理解与拓展,因此不同版本教材在文字表述、案例选用、图表设计等方面均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这种差异是很正常的现象,我们应该以求同存异的心理品质,淡化差异。

【教学目标】1.运用地图及景观图片,概述海岸的主要类型和特点。

2.举例说出不同海岸带利用方式3.运用资料,说明海平面变化对海岸带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

【重难点分析】1.教学重点依据课程标准,可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海岸带类型及其利用”。

2.教学难点理解海平面变化对海岸带的影响。

【课前准备】课前做好学习小组的组建与分工工作。

建议每个小组以4-6人为宜,每个小组成员在教室中的座位邻近,可以随时集中起来围坐在一起。

每个小组确定1名小组长,1名记录员,1名发言人,1名纪检员。

提前为每个小组打印好“小组合作学习研讨过程记录表”(如表2所示),以便在讨论过程中及时记录学习情况。

表1 小组合作学习研讨过程记录【课堂活动设计】探究活动1:阅读景观图和课本填写表格[内容解析]1.基岩海岸、砂质海岸和淤泥质海岸的区别 海岸类型组成特点利用基岩海岸岩石地势险峻、坡陡水深,海岸线曲折,多海蚀地貌建设港口、旅游开发砂质海岸砾石、沙子多沙堤、沙坝、沙丘,海滩宽阔平坦海滨浴场 淤泥质海岸 淤泥海岸带宽度大、坡度小、海岸线平直滩涂养殖2.生物海岸 海岸类型 分布组成作用红树林海岸热带、亚热带较低纬度的海岸低洼地带红树林和泥沼抵御风浪,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湿地珊瑚礁海岸 热带浅海 珊瑚虫的遗骸和分泌物 抵御海浪,保护海岸探究活动2: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研讨海岸带及其利用。

高中地理第一单元探索海洋奥秘第三节海岸带和全球海平面变化学案鲁教版选修2-精选文档

高中地理第一单元探索海洋奥秘第三节海岸带和全球海平面变化学案鲁教版选修2-精选文档

第三节 海岸带和全球海平面变化【学习过程】一、海岸:1.几个名词:(1)海岸:海洋水体与_______相互接触和__________的地带;(2)水边线:__________与陆地的交接线; (3)海岸线:是海洋与陆地的分界线。

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即海平面升到平均最高处时与陆地的交线。

2.海岸的类型及特点:按海岸组成物质,可分为基岩海岸、砂质海岸、淤泥质海岸和生物海岸。

二、海岸带及其开发利用:1.海岸带及其开发利用优势:(1)海岸带定义:①狭义:主体是指潮间带。

②广义:是指海岸带向海陆两侧扩展到一定宽度的带状区域。

③在我国:习惯上从__________算起,向陆域延伸__________,向海域延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海岸带开发利用的优势:①是海域与陆域的交接地带,地理位置十分优越;②自然资源兼备陆地和海洋双重性质,资源类别和品种最为丰富;③是海洋、陆地和大气之间各种过程相互作用最活跃的区域,具有很高的自然能量和生物生产力;④人口密集,城市集中,具有信息、技术、资金等优势。

2.海岸带开发利用方式:(1)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4)城市建设;(5)临海工业;(6)____________________;(7)_____________________。

海岸类型 在中国的分布 组成 特点 利用(作用)基岩海岸 杭州湾以北的山东半岛、辽东半岛两侧;杭州湾以南的大部分地区岩石 海岸险峻陡峭,岸线曲折、多天然深水港湾 建大型港口,发展海洋旅游 砂质海岸 海南岛、台湾岛的西南部等 砂、砾石 多沙堤、沙坝,海滩宽阔平坦,海水清澈 建海滨浴场,建中小型港口淤泥质海岸 杭州湾以北的大部分地区 粘土、粉沙 岸线平直,坡度平缓,海岸带宽度大 发展滩涂养殖、生态旅游,建设盐田 生物海岸 红树林海岸 海南、广西、广东、福建等地(热带、亚热带的海岸低洼处) 红树林和泥沼 防海浪侵蚀;防台风;保持生物多样性 珊瑚礁海岸 南海的一些岛屿(热带浅海) 珊瑚虫的遗骸和分泌物抵抗海浪侵蚀江苏海岸带利用:渔樵猎采→煮海造盐→废灶兴垦→海上苏东→沿海产业带。

高中地理第一单元探索海洋奥秘第三节海岸带和全球海平面变化自我小测鲁教版选修2.doc

高中地理第一单元探索海洋奥秘第三节海岸带和全球海平面变化自我小测鲁教版选修2.doc

第三节海岸带和全球海平面变化自我小测夯基达标1.从下图中可以判断该地区海岸类型为()A.基岩海岸B.生物海岸C.淤泥海岸D.砂砾质海岸2.从下图所示的景观图上可以判断这为什么海岸()A.基岩B.生物C.砂质D.淤泥3.从下图所示的景观图上可以判断为()A.基岩海岸C.淤泥海岸D.砂质海岸4.从下图所示的景观图上可以判断为什么海岸()A.基岩海岸B.生物海岸C.淤泥海岸D.砂质海岸5.对于滩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滩涂是指大潮时位于高潮线以下、低潮线以上的亦海亦陆的特殊地带B.滩涂本身蕴藏着各种生物及其他海洋资源,而没有矿产资源C.滩涂也是一种重要的土地资源D.滩涂养殖是沿海地区利用滩涂的主要方式6.我国滩涂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是()A.有些围垦农田缺乏淡水浇灌而盐渍化B.围造盐田很成功,完全没有诱发海水入侵C.基本没有阻碍防洪滞洪D.利用不当的事基本没有出现7.关于优良港口基本应该满足的条件不正确的是()A.广阔的经济腹地和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B.港阔水深、风平浪静的港湾C.有足够的岸线D.可以不考虑当地城市的发展8.以距离陆域的远近为标准,下列不属于海洋旅游的是()A.滨海旅游C.近海海上旅游D.远洋旅游9.海洋旅游中最基本也是最有魅力的组成部分是()A.滨海旅游B.海底旅游C.近海海上旅游D.海岛旅游10.阿根廷的农产品出口到埃及,最短的海上运输线经过()A.大西洋、直布罗陀海峡B.开普敦附近、印度洋、红海C.巴拿马运河、直布罗陀海峡D.莫桑比克海峡、苏伊士运河11.下列海岸类型中,海岸线曲折、多天然港湾的是()A.基岩海岸B.砂质海岸C.淤泥质海岸D.生物海洋12.近年来,我国南方部分沿海地区适当扩大红树林面积的主要目的是()①为过往船只提供避风场所②阻挡海浪侵蚀海岸③保持生物多样性④增加用材林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13.有关鹿特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鹿特丹附近建设了海上城市B.鹿特丹是欧洲联盟的大门C.鹿特丹港口能停泊船舶最大吨位的变化特点是逐渐减小D.鹿特丹的腹地覆盖了欧盟的半数国家14.澳门土地面积逐年扩大的主要原因是()A.泥沙淤积C.海面下降D.围海造陆15.关于海上人工岛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海上人工岛是指海中人工建造的陆地,是利用海洋空间的方式之一B.海上人工岛一般建在靠近陆岸的浅海区,只能通过各类船舶与海岸发生联系C.兴建人工岛可以缓解沿海地区人口稠密,交通拥挤等问题D.海上城市是人工岛的一种,其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16.读下图,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有人开始从沙垄挖沙。

高中地理 第一单元 探索海洋奥秘 第三节 海岸带和全球海平面变化成长训练 鲁教版选修2

高中地理 第一单元 探索海洋奥秘 第三节 海岸带和全球海平面变化成长训练 鲁教版选修2

第三节海岸带和全球海平面变化主动成长夯基达标1.从下图中可以判断该地区海岸类型为()A.基岩海岸B.生物海岸C.淤泥海岸D.砂砾质海岸解析:与基岩海岸和砂砾质海岸不同,淤泥质海岸呈现的是另一番景象:沿岸通常看不到一座山,向陆一侧是辽阔的大平原。

淤泥质海岸一般分布在大平原的外缘,海岸修直,岸滩平缓微斜,潮滩极为宽广,有的可达数十千米。

海岸的组成物质较细,大多是粉沙和淤泥。

沿岸有许多入海河流,在沿岸附近、河口区经常可见古河道、泻湖或湿地等淤泥质海岸所特有的地貌景观。

答案:C2.从下图所示的这景观图上可以判断为什么海岸…()A.基岩B.生物C.砂质D.淤泥解析:红树植物是一类生长于潮间带的乔灌木的通称,我国红树林由低纬度向高纬度减少,红树林种属的多样性从南到北逐渐过渡到比较单一,植枝的高度由高变低,从生长茂盛的乔木逐渐过渡到相对矮小的灌木丛。

红树林海岸是生物海岸的一种。

答案:B3.从下图所示的景观图上可以判断为()A.基岩海岸B.生物海岸C.淤泥海岸D.砂质海岸解析:生物海岸的另一种为珊瑚礁海岸。

由于我国热带海域辽阔,所以珊瑚礁在我国分布较广,且造礁珊瑚的种类也不少,珊瑚在南海诸岛、海南岛、台湾岛及澎湖列岛沿岸、广东和广西沿岸均能见到。

答案:B4.从下图所示的景观图上可以判断为什么海岸……()A.基岩海岸B.C.淤泥海岸D.砂质海岸解析:基岩海岸的主要特点从平面上看,岸线曲折且曲率大,岬角(突入海中的尖形陆地)与海湾相间分布;岬角向海突出,海湾深入陆地。

海湾奇形怪状,数量多,但通常狭小。

一般岬角处以侵蚀为主,海湾内以堆积为主。

由于波浪和海流的作用,岬角处侵蚀下来的物质和海底坡上的物质被带到海湾内来堆积。

基岩海岸的主要特点从垂向上看,由于陆地的山地、丘陵被海侵入,岸边的山峦起伏,奇峰林立,怪石峥嵘,海水直逼崖壁。

答案:A5.对于滩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B.C.D.滩涂养殖是沿海地区利用滩涂的主要方式解析:本题考查滩涂的概念及利用。

江苏省扬州市高中地理第一单元探索海洋奥秘海底地形及其成因教案鲁教版22022101225

江苏省扬州市高中地理第一单元探索海洋奥秘海底地形及其成因教案鲁教版22022101225

江苏省扬州市高中地理第一单元探索海洋奥秘1【课程标准要求】标 准活 动 建 议 观看海底地势图,运用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紧观点,说明海底地势的形成和分布规律【设计思路】关于四大洋的认识,学生在初中地理课中曾经学习过,但仅限于了解,运用世界海陆分布图从新认识世界的大洋与海的区别。

通过认识要紧的海名称了解海的划分。

利用海底地势示意图认识海底地势把握海底地势的要紧特点,为后面的地势资源的分布做铺垫,通过明白得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说明白得海底地势的形成缘故。

利用区域地图组织学习成为本课的特色,地图表也就成为学习的工具。

从教学方法看,本课能够灵活运用问题导学法、案例分析法、合作讨论法等多种方法组织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充满生气的探究性活动中把握学习目标。

【知识构建】课程标准关于本课的“标准”是“观看海底地势图,运用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紧观点,说明海底地势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其具体要求应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需要明白海底地势的类型有哪些。

二是了解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紧观点。

三是运用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紧观点说明海底地势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来源:学+科+网] 【教学目标】1.利用海底地势图描述海底地势的分布规律,大陆架、大陆坡、岛弧、海沟、洋盆、洋中脊的分布位置。

2.观看海底地势图,运用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紧观点,说明海底地势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海底地势及其成因 世界大洋复杂的海底地势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 板块构造说【重难点分析】1.教学重点依据课程标准,可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海底地势的形成缘故”,板块构造学说是专门重要的地理理论,老的高考常常考到,新课标实施以后,按照道理必修部分差不多不需要把握了,但今年高考江苏卷难道也考到了那个点。

该学说第一要让学生明白板块内部比较稳固,边界比较活跃,而边界有两种类型: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

指导学生读图,观看不同边界周围不同的地貌类型,从而学会运用这一学说来说明海底地势的形成和分布规律2.教学难点运用海底扩张学说与板块构造学说,说明海底地势的形成和分布规律,并说明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

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一单元探索海洋奥秘1.3海岸带和全球海平面变化学案无答案鲁教版选修2

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一单元探索海洋奥秘1.3海岸带和全球海平面变化学案无答案鲁教版选修2

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一单元探索海洋奥秘1.3海岸带和全球海平面变化学案无答案鲁教版选修2特点及开发利用的方向。

类型特点利用典型地区基岩海岸砂质海岸淤泥质海岸生物海岸红树林海岸珊瑚礁海岸探究活动2: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研讨海岸带及其利用。

(1)海岸带定义:①狭义:主体是指潮间带。

②广义:是指海岸带向海陆两侧扩展到一定宽度的带状区域。

(2)海岸带开发利用的优势:①是海域与陆域的交接地带,地理位置十分优越;②自然资源兼备陆地和海洋双重性质,资源类别和品种最为丰富;③是海洋、陆地和大气之间各种过程相互作用最活跃的区域,具有很高的自然能量和生物生产力;④人口密集,城市集中,具有、、资金等优势。

(3)海岸带开发利用方式:①;②;③;④城市建设;⑤临海工业;⑥;⑦。

案例分析1: 多媒体展示上海港的位置和码头、经济腹地图片以及数据资料,思考:上海港的自然地理位置和建港的有利条件如何?与上海相连的铁路有哪些?上海的周边地区以及上海港的经济腹地对上海港发展所起的作用。

上海市在我国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如何?上海港建设中会遇到哪些不利条件?水域条件航行条件停泊条件陆域条件筑港条件依托城市腹地条件案例分析2:多媒体播放地中海、印度尼西亚巴厘岛海滨风光短片、海南岛的景色,思考:海洋旅游的优势何在?我国发展海洋旅游的有利条件是什么?海南岛发展海洋旅游的有利条件是什么?探究活动3: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研讨海平面变化对海岸带的影响。

阅读课本图文讨论分析:海平面上升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危害有哪些?应对海平面上升的措施有哪些?1、海平面上升产生的原因是2、海平面上升的危害有3、应对海平面上升的措施有【典型例题】1、结合有关知识,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分别说出图中海峡东、西海岸主要的海岸类型,并说明判断理由。

(2)说明海峡西岸的海岸带开发利用方式及有利条件。

2、读下列图文资料,结合已掌握的地理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苏北滨黄海地带有贝壳砂堤存在,当地居民称为“地骨”。

高中地理第一单元探究海洋奥秘第三节海岸带和全球海平面变化自我小测鲁教版选修2

高中地理第一单元探究海洋奥秘第三节海岸带和全球海平面变化自我小测鲁教版选修2

第三节海岸带和全球海平面变化自我小测夯基达标1.从下图中可以推断该地区海岸类型为()A.基岩海岸B.生物海岸C.淤泥海岸D.砂砾质海岸2.从下图所示的景观图上可以推断这为什么海岸()A.基岩B.生物C.砂质D.淤泥3.从下图所示的景观图上可以推断为()A.基岩海岸B.生物海岸C.淤泥海岸D.砂质海岸4.从下图所示的景观图上可以推断为什么海岸()A.基岩海岸B.生物海岸C.淤泥海岸D.砂质海岸5.对于滩涂的叙说,不正确的是()A.滩涂是指大潮时位于高潮线以下、低潮线以上的亦海亦陆的特殊地带B.滩涂本身蕴藏着各种生物及其他海洋资源,而没有矿产资源C.滩涂也是一种重要的土地资源D.滩涂养殖是沿海地区利用滩涂的次要方式6.我国滩涂资源利用中存在的成绩是()A.有些围垦农田缺乏淡水浇灌而盐渍化B.围造盐田很成功,完全没有引发海水入侵C.基本没有妨碍防洪滞洪D.利用不当的事基本没有出现7.关于优秀港口基本该当满意的条件不正确的是()A.宽敞的经济腹地和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B.港阔水深、风平浪静的港湾C.有足够的岸线D.可以不考虑当地城市的进展8.以距离陆域的远近为标准,以下不属于海洋旅游的是()A.滨海旅游B.中海旅游C.近海海上旅游D.远洋旅游9.海洋旅游中最基本也是最有魅力的组成部分是()A.滨海旅游B.海底旅游C.近海海上旅游D.海岛旅游10.阿根廷的农产品出口到埃及,最短的海上运输线经过()A.大西洋、直布罗陀海峡B.开普敦四周、印度洋、红海C.巴拿马运河、直布罗陀海峡D.莫桑比克海峡、苏伊士运河11.以下海岸类型中,海岸线曲折、多天然港湾的是()A.基岩海岸B.砂质海岸C.淤泥质海岸D.生物海洋12.近年来,我国南方部分沿海地区适当扩大红树林面积的次要目的是()①为过往船只提供避风场所②阻挠海浪侵蚀海岸③保持生物多样性④添加用材林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13.有关鹿特丹的叙说,不正确的是()A.鹿特丹四周建设了海上城市B.鹿特丹是欧洲联盟的大门C.鹿特丹港口能停泊船舶最大吨位的变化特点是逐渐减小D.鹿特丹的腹地覆盖了欧盟的半数国家14.澳门土地面积逐年扩大的次要缘由是()A.泥沙淤积B.地壳上升C.海面降落D.围海造陆15.关于海上人工岛的叙说,不正确的是()A.海上人工岛是指海中人工建造的陆地,是利用海洋空间的方式之一B.海上人工岛普通建在靠近陆岸的浅海区,只能通过各类船舶与海岸发生联系C.兴修人工岛可以缓解沿海地区人口稠密,交通拥堵等成绩D.海上城市是人工岛的一种,其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16.读下图,随着城市建设的进展,有人开始从沙垄挖沙。

高中地理 第1单元 探索海洋的奥秘 第3节 海岸带和全球海平面变化整合提升 鲁教版选修2

高中地理 第1单元 探索海洋的奥秘 第3节 海岸带和全球海平面变化整合提升 鲁教版选修2

第三节海岸带和全球海平面变化1.运用地图及景观图片,概述海岸的主要类型和特点。

2.列举海岸带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式。

3.举例说明开发利用海洋空间的重要性及其主要方式。

4.运用资料,说明海平面变化对海岸带自然环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

5.简述海洋旅游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基础·初探]一、海岸的基本类型1.海岸的定义(1)海岸:海洋水体与陆地相互接触和彼此作用的地带。

海洋水体与陆地水体的交界线,称为水边线。

(2)海岸线:平均高潮位的水边线,由于平均高潮位相对稳定,因此,海岸线是基本稳定的。

全世界大陆海岸线和岛屿海岸线总长度约44万千米。

2.海岸的类型(1)基岩海岸:海岸陡峭,多岛屿、礁石。

岸线曲折,多天然深水港湾。

(2)砂质海岸:主要由砂和砾石组成,砂岸缓坡水清,适宜建设海水浴场。

(3)淤泥质海岸:主要由粘土和粉砂组成,海岸平缓。

(4)生物海岸:分为珊瑚礁海岸和红树林海岸。

1.淤泥质海岸是否适合建设海港?【提示】海港是船舶进出和客货集散的场所,要有船舶进出港口的航行条件、船舶的停泊场所(港阔水深、利于避风)和客货集散的陆域条件,而淤泥质海岸发育在坡度较小的河口或平原地区,海岸线平直,不具备这些条件。

因此,不适合建设港口。

二、海岸带及其利用1.海岸带的范围(1)通常意义上的海岸带范围:指海水向陆地冲击的最上界和海浪向海岸传播时开始作用于海底的最大深度处之间的狭长地带。

根据海水潮位变化,海岸带上部周期性出露和淹没的部分称为潮滩。

(2)我国习惯上的海岸带范围:从海岸线算起,向陆域延伸10千米、向海域延至10~15米等深线。

2.海岸带的利用方式(1)海洋捕捞:人类开发海洋的最古老的方式之一。

以开发大陆架渔场为主。

(2)海水养殖:目前人类获取动物蛋白质的重要手段。

(3)港口建设:海岸带拥有丰富的港口和航道资源,港口建设是我国海岸带开发的重点之一。

(4)沿海工业建设:除了传统产业外,海洋石油及石油化工、海洋生物工程、海洋信息服务等高新产业部门发展迅速。

高中地理第一单元探索海洋奥秘第三节海岸带和全球海平面变化自我小测鲁教版选修2.doc

高中地理第一单元探索海洋奥秘第三节海岸带和全球海平面变化自我小测鲁教版选修2.doc

第三节海岸带和全球海平面变化自我小测夯基达标1.从下图中可以判断该地区海岸类型为()A.基岩海岸B.生物海岸C.淤泥海岸D.砂砾质海岸2.从下图所示的景观图上可以判断这为什么海岸()A.基岩B.生物C.砂质D.淤泥3.从下图所示的景观图上可以判断为()A.基岩海岸C.淤泥海岸D.砂质海岸4.从下图所示的景观图上可以判断为什么海岸()A.基岩海岸B.生物海岸C.淤泥海岸D.砂质海岸5.对于滩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滩涂是指大潮时位于高潮线以下、低潮线以上的亦海亦陆的特殊地带B.滩涂本身蕴藏着各种生物及其他海洋资源,而没有矿产资源C.滩涂也是一种重要的土地资源D.滩涂养殖是沿海地区利用滩涂的主要方式6.我国滩涂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是()A.有些围垦农田缺乏淡水浇灌而盐渍化B.围造盐田很成功,完全没有诱发海水入侵C.基本没有阻碍防洪滞洪D.利用不当的事基本没有出现7.关于优良港口基本应该满足的条件不正确的是()A.广阔的经济腹地和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B.港阔水深、风平浪静的港湾C.有足够的岸线D.可以不考虑当地城市的发展8.以距离陆域的远近为标准,下列不属于海洋旅游的是()A.滨海旅游C.近海海上旅游D.远洋旅游9.海洋旅游中最基本也是最有魅力的组成部分是()A.滨海旅游B.海底旅游C.近海海上旅游D.海岛旅游10.阿根廷的农产品出口到埃及,最短的海上运输线经过()A.大西洋、直布罗陀海峡B.开普敦附近、印度洋、红海C.巴拿马运河、直布罗陀海峡D.莫桑比克海峡、苏伊士运河11.下列海岸类型中,海岸线曲折、多天然港湾的是()A.基岩海岸B.砂质海岸C.淤泥质海岸D.生物海洋12.近年来,我国南方部分沿海地区适当扩大红树林面积的主要目的是()①为过往船只提供避风场所②阻挡海浪侵蚀海岸③保持生物多样性④增加用材林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13.有关鹿特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鹿特丹附近建设了海上城市B.鹿特丹是欧洲联盟的大门C.鹿特丹港口能停泊船舶最大吨位的变化特点是逐渐减小D.鹿特丹的腹地覆盖了欧盟的半数国家14.澳门土地面积逐年扩大的主要原因是()A.泥沙淤积C.海面下降D.围海造陆15.关于海上人工岛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海上人工岛是指海中人工建造的陆地,是利用海洋空间的方式之一B.海上人工岛一般建在靠近陆岸的浅海区,只能通过各类船舶与海岸发生联系C.兴建人工岛可以缓解沿海地区人口稠密,交通拥挤等问题D.海上城市是人工岛的一种,其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16.读下图,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有人开始从沙垄挖沙。

江苏省扬州市高中地理第一单元探索海洋奥秘1.2海水性质与海水运动教案1鲁教版选修22017101223

江苏省扬州市高中地理第一单元探索海洋奥秘1.2海水性质与海水运动教案1鲁教版选修22017101223

第一单元 探索海洋奥秘第二节 海海水性质与海水运动【课程标准要求】标 准活 动 建 议运用图表等资料,归纳海水温度、盐度的分布规律。

【设计思路】运用相关图表分析说海水热量的收支情况,分析海水温度的时空分布规律,结合世界海洋水温分布图,说明影响海水温度的主要因素。

理解盐度的概念和主要影响因素,通过图表资料分析海水盐度在全球或局部海域的分布特点。

【知识构建】课程标准关于本课的“标准”是“运用图表等资料,归纳海水温度、盐度的分布规律”。

其具体要求应该包括通过海水热量的收支情况,分析海水温度的时空分布规律,结合世界海洋水温分布图,说明影响海水温度的主要因素。

理解盐度的概念和主要影响因素,通过图表资料分析海水盐度在全球或局部海域的分布特点。

【教学目标】 1、通过海水热量的收支情况,分析海水温度的时空分布规律,结合世界海洋水温分布图,说明影响海水温度的主要因素。

2、理解盐度的概念和主要影响因素,通过图表资料分析海水盐度在全球或局部海域的分布特点。

【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依据课程标准,可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海水温度、盐度的分布规律”。

2.教学难点通过海水热量的收支情况,分析海水温度的时空分布规律,结合世界海洋水温分布图,说明影响海水温度的主要因素。

理解盐度的概念和主要影响因素,通过图表资料分析海水盐度在全球或局部海域的分布特点。

【课前准备】海水性质 温度盐度 海水热量收支分布规律影响因素 含义世界盐度分布规律 影响因素课前做好学习小组的组建与分工工作。

建议每个小组以4-6人为宜,每个小组成员在教室中的座位邻近,可以随时集中起来围坐在一起。

每个小组确定1名小组长,1名记录员,1名发言人,1名纪检员。

提前为每个小组打印好“小组合作学习研讨过程记录表”(如表2所示),以便在讨论过程中及时记录学习情况。

表1小组合作学习研讨过程记录姓名在小组中的职责发言次数个人观点×××【课堂活动设计】第一部分:新课导入设计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学情诊断调查:关于海水的性质你知道多少?学生回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探索海洋奥秘
第三节海岸带和全球海平面变化
【学习目标】
1.运用地图及景观图片,概述海岸的主要类型和特点。

2.举例说出不同海岸带利用方式
3.运用资料,说明海平面变化对海岸带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

【学习策略】
运用地图及景观图片,概述海岸的主要类型和特点;列举海岸带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式;运用资料,说明海平面变化对海岸带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

【课前调研】
收集资料,讲述出去到海边旅游看到的不同海岸的类型有哪些?说一说它们的特点与同学交流。

我的成果:
【课堂活动】
探究活动1:阅读景观图和课本填写表格
1、海岸
(1)狭义的海岸指的是潮间带。

潮间带是介于高潮线与低潮线之间的地带,通常也称滩涂。

滩涂是指大潮时位于高潮线以下,低潮线以上的亦海亦陆的特殊地带,是海岸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呈环形连续分布于大陆边缘。

2、海岸的类型及其利用
阅读课本与景观图填写表格,掌握海岸的类型与特点及开发利用的方向。

类型
特点
利用
典型地区 基岩海岸 砂质海岸 淤泥质海岸 生物 海岸 红树林海岸
珊瑚礁海岸
探究活动2: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研讨海岸带及其利用。

(1)海岸带定义:①狭义:主体是指潮间带。

②广义:是指海岸带向海陆两侧扩展到一定宽度的带状区域。

(2)海岸带开发利用的优势:①是海域与陆域的交接地带,地理位置十分优越;②自然资源兼备陆地和海洋双重性质,资源类别和品种最为丰富;③是海洋、陆地和大气之间各种过程相互作用最活跃的区域,具有很高的自然能量和生物生产力;④人口密集,城市集中,具有、、资金等优势。

(3)海岸带开发利用方式:①;②;③;
④城市建设;⑤临海工业;⑥;⑦。

案例分析1: 多媒体展示上海港的位置和码头、经济腹地图片以及数据资料,思考:
上海港的自然地理位置和建港的有利条件如何?与上海相连的铁路有哪些?上海的周边地区以及上海港的经济腹地对上海港发展所起的作用。

上海市在我国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如何?上海港建设中会遇到哪些不利条件?
案例分析2:多媒体播放地中海、印度尼西亚巴厘岛海滨风光短片、海南岛的景色,思考:海洋旅游的优势何在?我国发展海洋旅游的有利条件是什么?海南岛发展海洋旅游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探究活动3: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研讨海平面变化对海岸带的影响。

阅读课本图文讨论分析:海平面上升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危害有哪些?应对海平面上升的措施有哪些?
1、海平面上升产生的原因是
2、海平面上升的危害有
3、应对海平面上升的措施有
【典型例题】
1、结合有关知识,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分别说出图中海峡东、西海岸主要的海岸类型,
并说明判断理由。

(2)说明海峡西岸的海岸带开发利用方式及有利条件。

2、读下列图文资料,结合已掌握的地理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苏北滨黄海地带有贝壳砂堤存在,
当地居民称为“地骨”。

由生活在潮间带的贝类
死亡后在海岸线相对稳定时形成的。

其地势高亢,
海拔3-5米,蜿蜒起伏。

其中以西冈规模最大,
北起云梯关、阜宁羊寨,经龙冈、大冈延伸至
东台境内,甚至向南延至长江南岸。

材料二:右图苏北西冈贝壳沙堤示意图
(1)下列地质作用与贝壳沙堤的形成有关的是
A.风化作用
B.流水搬运
C.风力堆积 D流水侵蚀
(2)简述图中集镇分布特点,从自然环境角度分析其形成的区位因素。

(3)贝壳砂堤是当时海平面(填上升或下降)的象征,简述全球海平面上升对江
苏沿海的危害及对策?
10.(10分)(1)B (2分)(2)沿贝壳沙堤分布(1分)贝壳堤地势较两侧高,受洪水威胁小(2分)(3)下降(1分)危害:淹没低地;侵蚀海岸;地下水水质恶化,土壤盐碱化;台风、风暴潮等海洋灾害加剧。

(共2分,写出二点即可)对策:加固和提高海岸防护堤坝的设计标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加强沿海防护林建设;避其锋芒而后撤,放弃现有沿海地区。

(共2分,写出二点即可)
【知识构建】
【重点图像】
1、认识主要的海岸类型
2、海平面上升的危害
【拓展阅读】
海岸卫士——红树林
红树林指生长在热带和部分亚热带海滨潮间带,受周期性潮水浸淹,以红树科植物为代表的常绿灌木或小乔木组成的森林植被,属常绿阔叶林。

由于海水环境条件特殊,红树林植物具有特殊的生理特征。

为了防止海浪冲击,红树林植物的主干一般不无限增长,而从枝干上长出多数支持根,扎入泥滩里以保持植株的稳定。

与此同时,从根部长出许多指状的呼吸根露出于海滩地面,在退潮时甚至潮水淹没时用以通气。

另外,它还是一种稀有的木本胎生植物,种子可以在树上的果实中萌芽长成小苗,然后再脱离母株,坠落于淤泥中发育生长。

红树林中的树种以红树科为主,如红树属、木榄属、秋茄树属、角果木属。

此外,还有使君子科的锥果木和榄李属、紫金牛科的桐花树、海桑科的海桑属、马鞭草科的白骨壤、楝科的木果楝属、茜草科的瓶花木和大戟科的海漆等。

我国红树林主要分布于海南、广东、广西、福建和港澳台的沿海滩涂。

浙江省南部沿海也有人工栽培的红树林,纬度位置最北的一片红树林在温州乐清。

广东、广西、海南位列中国拥有红树林数量的前三名,共21389公顷,占了中国红树林面积的94.4%。

广东雷州半岛、广西北部湾和海南东海岸,是中国红树林最集中分布的区域,占中国红树林总面积的81%。

目前,我国的红树林中,93%为天然起源的红树林,7%为人工林。

一、生态功能
红树林能经受大风大浪等各种恶劣自然环境和气候,具有抵御风浪、保护海岸、降解污染、净化海水、促淤造陆和和调节气候等功能,素有“海岸卫士、造陆先锋和海水淡化器”的美誉。

在抗风消浪方面,大面积的红树林,能让海啸、大浪、台风的能量减少70%左右,对保护海岸线和沿海土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红树林密集而发达的支柱根,自树干的基部长出,牢牢扎入淤泥中形成稳固的支架,使红树林可以在海浪的冲击下屹立不动。

红树林的支柱根不仅支持着植物本身,也保护了海岸免受风浪的侵蚀。

高大茂密的枝体宛如一道道天然屏障,有效抵御风浪袭击。

实验表明,50米宽的红树林带,可使1米高的波浪减至0.3米以下;红树林对潮水流动的阻碍,使林内水流速度仅为潮水沟流速的1/10;面对海风和巨浪,红树林能够以柔克刚,成为海堤和城市的“保护神”。

据调查,出现海啸时,凡是有红树林的地方,建筑物几乎没有遭到大的破坏,人员也很少伤亡。

1958年8月23日,福建厦门曾遭受一次历史上罕见的强台风袭击,12级台风由正面向厦门沿海登陆,随之产生的强大而凶猛的风暴潮,几乎吞没了整个沿海地区,人民生命财产损失惨重。

但在离厦门不远的龙海县角尾乡海滩上,因生长着高大茂密的红树林,结果该地区的堤岸安然无恙,农田村舍损失甚微。

此外,红树林又厚又硬的叶子能减少水分蒸发,叶片上还有许多排盐腺,以排除海水中的盐分。

在降解污染、净化海水方面,主要包括促进水体中悬浮物的沉降,利用其丰富的底栖生物对有机物的吸附和降解,以及其植株和底泥对重金属和营养盐的富集和吸收,降低海水富营养化程度,防止赤潮发生。

在促淤造陆方面,红树林在海滩上形成了一道绿篱,对水流具有滞缓作用,促进了淤泥的沉积,而密集的支柱根,加速了淤泥的沉积作用。

随着红树群落向外缘发展,陆地面积也逐渐扩大;在大气环境方面,红树林可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对改善滨海地区小气候和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红树林是鸟类的天堂,红树林树种是招鸟树种,由其创造的湿地生存环境是留鸟及候鸟的优良繁殖和栖息场所,在我国红树林中生活的鸟类共201种,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2种、二级保护鸟类22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