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我国中小企业污染治理的对策4000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我国中小企业污染治理的对策4000字
摘要:中小企业发展壮大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环境污染的问题。
如果让中小企业参与到环境污染治理中来,可以实现某些资源的循环利用,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
本文对中小企业污染治理的现状进行探析,找出中小企业在污染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政策建议,以期对我国中小企业治理环境污染提供一定的参考建议。
关键词:中小企业;污染治理;现状分析;问题对策
一、我国中小企业污染治理的现状分析
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小企业的产出不仅在我国的GDP和税收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而且还可以解决我国国民的部分就业问题,因此,我国一直比较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和规划。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迅猛发展,凭借样品多样,应变灵活等优势在市场竞争中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据统计显示,截止到2011年底,我国的中小企业数量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GDP占全国的为60%,提供的就业占总比重的75%。
随着中小企业的迅猛发展,中小企业的污染物排放总量增长较快,中小企业也成为我国企业污染的重要来源,中小企业中80%以上的工业生产存在污染问题,中小企业污染占我国环境污染的60%以上,成为中国环境污染的主导因素。
随着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深入和中小企业的不断增长,与中小企业迅猛发展相伴的是其在总体污染负荷中的份额越来越高,中小企业的污染治理已经成为下一阶段我国工业污染治理的重点。
我国目前在对大型企业污染治理和控制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对于一些自身发条件比较好的大型企业来说,通过对污染的治理实现了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使企业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方面都得到了实质利益。
再与我国的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的污染治理就明显落后很多,同时污染治理的难度也较大型企业大。
一方面,由于我国的中小企业数量多,涉及行业面广,因此监管的成本就较高,一些地方政府出于本地区经济利益角度的考虑,对中小企业就放松监管,放纵了中小企业的过度排污行为,而且在企业排污后的治理工作处理也不到位,变相的助长了企业的排污;另一方面,我国的大多数中小企业自身的发展规模比较小,在资金实力、污染治理经验等方面不足,技术水平较落后,而且治污的成本又相对较高等方面原因的综合影响下,使中小企业就会产生逃避承担污染治理责任的想法。
在缺乏约束机制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中小企业的污染排放会变得更加严重,对环境会造成相当恶劣的影响。
二、我国中小企业污染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中小企业在治理污染问题上面临经济和技术双重困难。
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实施了“谁污染、谁治理、谁付费”的政策,即工业企业自己治理污染并承担治理成本。
从过去的实践看,这一政策对大型企业基本上是使用的。
但对于中小企业,这一政策遇到了困难。
大多数单个中小企业的污染排放规模与处理设施的经济运行规模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
同时,中小企业平均生存期短、转产频繁,治污设备折旧成本高。
另外,中小企业难以筹集污染治理所需资金,并且由于监管的困难,筹集到的资金很难做到专款专用。
最后,由于全国超过半数的中小企业的50%以上设备属于上世纪70-80年代的技术水平,设备老旧,造成了生产过程中的资源利用率底、万元产值三废排出率高。
这些原因使得中小企业在治理污染问题上面临经济和技术双重困难,这使得中小企业往往存在较强的逃避承担治污责任的动机。
2、中小企业量大面广,监管成本较高。
我国大企业数量少,污染量大,极易受到政府
和社会的关注,因此对大企业监管十分严格,也相对容易。
我国目前在对大型企业污染治理和控制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对于一些自身发条件比较好的大型企业来说,通过对污染的治理实现了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使企业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方面都得到了实质利益。
我国中小企业布局分散,尤其是乡镇企业零星分布在各个村镇,因此中小具有结构性污染突出、企业污染源分散、并由于企业相对应得污染处理工艺存在诸多变数等特点,使得中小企业本身环境管理难度大,企业和政府部门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政府要对这些企业进行有效的监管并准确地计征相应的税费会导致非常高的治理成本。
加上超标排污行政处罚大大低于治污成本使得企业不愿治理污染。
以污水处理为例,造纸行业一套日处理能力为150吨的碱回收工程许投资近亿元,占企业环保总资产的1/2,运行费用可占其销售总收入的10%以上。
而由于中国排污费的征收标低,偷排偷放行政处罚力度不够,偷排每日的净收益往往能达到几十万元,环保部门的最高罚款限额因为10万元,也就所说的“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因此一些企业宁愿认罚也不积极采取措施防治污染。
总之,中小企业污染治理成本相对较高,违法排放动机强烈;而政府对中小企业监测能力不足,环境管理方面法规不健全以及有效监管的缺失也使得中小企业存在侥幸心理,敢于偷排和超标排放污染物来获得利润的增加成为中小企业的普遍行为方式。
3、地方政府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往往与中小企业达成合谋,放松监管,放纵了中小企业违法和过度排污行为。
中小企业多数分布在经济水平较落后的乡村城镇,使其成为当地财政的主要来源,地方经济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这些中小企业的发展。
同时中小企业多属于劳动密集行业,较大型企业有更大的吸纳劳动力的容量。
中小企业成了转移剩余劳动的重要途径。
由于中小企业治污没有规模效益,加上有相当一部分从事如化工、造纸这样高污染产业的生产,治污成本很高。
一旦要求企业承担治污的成本,势必引起企业利润下降,退出行业或缩小生产规模。
各级政府承担着发展本地区经济的责任,依赖中小企业贡献GDP增量和缴税的地方政府存在经济利益和公共责任之间的矛盾,在监管困难且与政府短期利益相悖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在短期经济效益和长期环境状况之间往往舍远求近,有限发展经济,甚至有些地方政府违背环保政策,与企业产生共谋行为,使得中小企业的污染治理有名无实,放纵了中小企业违法和过度排污行为。
三、解决中小企业环境污染的对策即发展两种模式――“进园集中模式”和“循环经济模式”
目前在中小企业污染治理方面比较成功且有代表性的模式有“进园集中模式”和“循环经济模式”。
“进园集中模式” 是指中小企业的环境污染治理,以进园集中并辅以专业化污染治理为特色,以浙江为代表。
浙江在解决中小企业污染治理的问题上,变“谁污染谁治理”为“谁治理谁收费”,把污染企业集中到特色工业园区后,由具有环保设施运营资质的专业公司负责集中治理,由于污染的处理交给了专业的治污公司,企业仅需向治污公司交费,通过市场化运作,中小企业自行治污的规模不经济性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大大降低了污染物处理的单位成本。
中小企业也因不需再投资于治污设备和治污技术开发,节约了资金。
同时在区内可以开展排污权的交易,即使企业频繁转产,先期所付的治污费也可通过转让排污权的方式弥补企业的损失。
进园集中模式的适用有以下两个前提条件:一是中小企业有足够的发达程度,集中治理的前提是一定区域内能够集中足够数量的相近行业的中小企业;二是建立有效的融资和产权交易体系。
“循环经济模式”是以废弃物综合利用中心企业与周边污染企业形成上下游产业链为特色的循环经济导向的环境污染治理模式。
以贵州为代表。
贵州的一些资源型产业利用循环经济的理念进行中小企业的污染治理:一是达到一定规模的中型企业自成体系进行资源综合利用;二是在自然条件分布集中的资源产业的小企业中心区,建资源综合利用的专业企业用市场化的方式将小企业的“三废”集中起来进行综合利用,解决因企业规模过小导致综合利用“投不起”的难题;三是以大带小的方式解决第二种方式中资源综合利用企业资金投入和担保
的困难,即在企业集中区通过贷款扶持较大的企业进行“三废”综合利用设施的建设,再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吸纳周边小企业的“三废”,从而达到一定区域内污染集中治理的目的。
“循环经济模式”也有一定的适用条件:一是在现有技术经济条件下存在可以利用的上下游产业,上游产业的污染物可以成为下游产业的原料;二是上下游产业的企业有一定集中度。
这两种模式各自结合了本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的特点与优势,以市场为基础,解决了中小企业的污染治理之路。
但这两种模式的实行都需要特定的条件,各地可以学习其成功的经验,并从自身的特点出发,创新治理模式。
集中治理比分散治理有一定的优势,但分散治理在条件具备时也可以实行,因此,应该将二者结合在一起,针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和不同企业采取不同的治理思路。
有条件进行分散治理的中型企业可以在企业内实行污染治理;没有条件规模较小的企业宜通过建设工业园区等形式集中在一起进行集中治理或通过循环经济的实践达到污染治理的目标;也可以通过“以大带小”的方式利用大中型企业吸收小企业的废弃物进行资源综合利用,减少污染。
应该给中小企业选择污染治理方式的空间,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使企业在付费和购买排污许可证之间,在分散治理与集中治理之间,自主选择最有利于自身的污染治理方式,可以提高企业污染治理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张景青,冯进跃,黄蕴华.中小企业的处境分析和政策建议[J].经济问题探索.2001(4)
[2]李慧凤.中小企业污染治理模式[J].北哲规划.2007
[3]钱枫林.马晓茜中小企业污染问题及解决途径探讨[J].科技管理研究.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