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辅助地理教学的误区及其对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随着传媒技术的发展和教学设备的更新,现代教育手段越来越广泛地被用于教学过程。

多媒体技术因其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交互性、实用性的独特优势,弥补了传统教育手段之不足,而且,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化虚为实、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直观地再现各种地理事象,既增强了学生的感知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加大了课堂容量,节省了教学时间。

所以,在教学中适度地运用多媒体手段,是大有裨益的。

但是,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误区。

误区之一:滥用多媒体,课堂成了“满堂看”
听了许多多媒体教学课,发现一些老师整节课没有一个字的“板书”,甚至教室里连“黑板”都没有,整节课都在屏幕上切换,课堂成了“满堂看”。

试想,如果这种教学方式能行得通,那么办学校还有什么意义呢?国家只要组织一批优秀教师,精心设计教案,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拿到公共媒体或教育专业媒体上一播放,不就省下大笔的教育基础设施的投资吗?显然,这是行不通的。

因为教育对象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它不同于工厂生产零件,可以用统一的模式去制造。

目前许多国家采用“小班制”教学,正是基于教育对象的差异性,便于教师“面向全体学生”而采用的新模式。

或许,上述这种“满堂看”的教学方式更适用于“专题讲座”或复习课吧!
误区之二:照搬课件,缺乏创新,随堂应变能力差
一些老师,由于缺乏多媒体教学素材,或缺乏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改编技术,往往套用某些优质课课件。

可是,每种课件都有它的针对性,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适应所有的学生。

不同的学校,生员的状况不同,掌握的知识层次也不同。

我们倡导“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对某些问题感到疑惑,提出质疑,“导师”就必须有较强的应变能力。

那么,套用的课件还能适应新的课堂情况吗?显然,课堂教学可能就要受到课件的局限,原有的教学计划就会被打乱,课堂就会“瘫痪”,教学效果便无从谈起。

因此,对现成的课件万不能信手拿来,而必须进行合理的取舍,才能有针对性。

误区之三:学生思维需要过程,课堂容量过大
课堂容量大,这是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之一。

但是,课堂容量应以多大为宜,这是值得探讨的。

一些老师为了“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在课堂上“展示”课件的速度过快,部分学生思维跟不上,甚至连必要的课堂笔记也无法进行,课后又无机会“回放”。

因此,这种“过电影”式的教学方法,是否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是否能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也是值得商榷的。

思维活动毕竟需要时间,记忆也需要时间。

因此课堂上必须留有一定时间,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吸收与消化,这是记忆的规律之使然。

误区之四:课件修饰过多,未能突出重点
一些老师在制作课件时,为了追求“视觉”效果,进行了精心的渲染,课件显得十分的艳丽、花俏。

比如,在课件里刻意穿插一些与教学内容毫不相干的插图、动画,甚至让一些宠物在字里行间到处乱窜,等等。

乍看起来,“课件不错”,“很有动感”。

但是,一经实践便会发觉,过分的渲染造成了喧宾夺主,学生思维受到干扰,甚至无意去完成课堂活动而分心去欣赏动画“效果”……而从地理学科的专业角度看,除了景观图以外,其他图表应以简洁为上,色彩也以浅淡为上。

简洁而至明了,浅淡而至大方。

如果底图颜色太深或无关的图素过多,则主题不清晰、不突出。

图表是数据的载体,只有突出数据才是目的。

总之,课件的“美学”含量很高,多借鉴、多实践才能得心应手。

误区之五:多媒体教室成为暗室,教学效果欠佳
现在,许多学校的多媒体教室还不够完善。

为了让屏幕清晰,把所有的窗帘都拉上,学生整节课都在暗室里呆着。

这样,教科书上的教学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开发,学生的课堂笔记也无法进行,而屏幕上的信息又一闪即逝,学生怎能牢固掌握知识呢?其实,教科书中的许多素材和案例是很典型的,遣词造句也是经过反复推敲的。

因而,许多重要知识还得落实到教科书中,这样才便于学生课后的温习。

因此,多媒体教室的灯光控制必须精心设计,以利于教师随时调控。

误区之六:滥用声效,造成心理紧张
一些老师上多媒体课时,喜好用声效。

喇叭声、机枪声、爆炸声、雷鸣声……应有尽有。

课堂十分“热闹”。

当然,适当地运用声效渲染场景,引起注意,这是无可非议的。

问题是,过多地运用声效未必能使学生感到“愉悦”,反而造成课堂气氛紧张,整节课神经绷得紧紧的。

长此而往,自然有害身心健康。

误区之七:开发课件成了重点,教材研究无暇顾及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是一种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牵涉到多学科多方位的知识。

一些老师热衷于课件的开发,但限于课件制作条件和制作水平的限制,往往事倍功半,导致无暇顾及正常的教学研究。

可是,花了“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制作出来的一些课件片断,在互联网中却早已存在,只要稍经修改,便可“资源共享”。

应该说,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具备很强的综合素质,而且教学基本功也是多方面的。

面对“知识爆炸”的时代,要不断更新已有的知识,是需要大量时间的。

如何合理地安排时间,分清主次缓急,这是需要认真考虑的。

有些课件片断,完全可以“‘拿来’——借鉴——创新”,事半而功倍,何乐而不为呢?
此外,按照现有的办学水平,许多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还不能做到“多媒体”进“教室”。

一个学校只有那么一、二间多媒体教室,不可能把所有的课都搬到多媒体教室里上。

据了解,为了开一次“多媒体课”,完成学校交给的“课改任务”,有些教师往往要准备几周甚至几个月时间。

因此,有人戏称这种“满堂看”的教学方式为“作秀”。

当然,引进新的教学手段,努力进行课改,这是无可厚非的。

但是,如果真是为了“完成课改任务”而“作秀”却是不值得推崇的。

我们提倡多媒体辅助教学,因为多媒体具有图文声像的综合效果,这是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

但是,传统教学的一些优势却是多媒体所无法取代的,比如,传统教学灵活性强,能即时解决课堂上的一些突发问题,可以临时改变课时计划,及时解决学生的疑难,等等。

所以,我们倡导多媒体“辅助”教学,并不意味着用多媒体取代传统教学。

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精辟地说明了学校的教育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还在于“育人”。

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感情的投入占据着很重要的份量。

教师不但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召学生,而且每时每刻还必须用自己的学识、才华去感染学生。

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可塑性很强,模仿性也很强。

比如,一个老师如果能有一手好书法,学生常常就能得到书法“美”的熏陶,就会效仿。

久而久之,学生受到潜移默化,就会养成认真写字、认真作业的习惯。

说不定将来还能成为书法好手呢!再如,传统的板书,字简意赅,常常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增强了对知识的记忆;板图板画凝炼逼真,寥寥数笔往往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因此,传统的“三板”(板书、板图、板画)在教学活动中的优势仍然不能低估。

……
那么,如何把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媒体进行整合呢?这是需要认真探究的。

一节课究竟是用多媒体手段还是用传统教学手段,这得看具体的教学内容。

多媒体教学可以是一节课,更可以是一个片断。

总之,能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这才是我们的目的之所在,所谓“教无定法”,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