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学案:第四单元第16课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Word版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
--------------------------- |f文本导字------------------------------- EB基础整合
1.
2.

3.

高中语文
4. 词类活用
(1) 飞羽觞而醉月:使动用法,使 飞动 (2) 秉烛夜游: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3) 高谈转清:形容词作名词,清雅的话题 (4) 群季俊秀: 形容词作名词,弟弟 (5) 如诗不成:名词作动词,写诗 5. 文言句式
(1)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 者,……也”,判断句。

⑵况阳春召我以烟景:介词结构后置句。

(3) 罚依金谷酒数: 介词结构后置句,应为 “依金谷酒数罚”。

(4) 会桃花之芳园:省略句,“会”后省略介词“于”。

❷整休感知
一、 结构图解
第•层:光阴易逝•不妨一游]
(豪情纵横)
[烟景 第二层:烟最之召■大块之假 沪 啦宀 (飘逸潇洒) 第三层:共叙天伦”望众作诗 I 醉月
(热爱牛活)
J
二、 中心主旨
本文以清新俊逸的风格,转折自如的笔调,记述了作者与诸从弟聚会桃李园饮酒赋诗畅 叙天伦一事,慷
慨激昂地表达了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人生追求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但 也显示出少许浮生若梦、及时行乐的消极色彩。

曰重点突破
1.概括本文中的主要场景及其意义。

答: 答案
第桃李园
序 春夜宴诸从
E)基础达标
1. A. B. C. D.
B
2. A. B. C. D. E. F. G.
CE C
3. A. B. C.
2. 学后自评
D.
( )
( ) ( ) ( )
高中语文
【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 4〜8题。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 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 也。

而浮生 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 夜游,良有以也。

况阳春召我以 烟景,大块假我以 文章。

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

群 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

幽赏未已.,高谈转清。

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 醉月。

不有佳咏,何伸 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4.
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万物之逆.旅.也 逆旅:旅舍 B. 百代之过客 也 过客:旅客 C. 而浮生若梦 浮生:轻生 D. 何伸雅怀
伸:抒发
答案 C
解析浮生:人生漂浮不定。

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
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 ①况阳春召我以.烟景 ②大块假我以.文章
B. ①而浮生若梦
②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C. ①幽赏未已 ②然志犹未已
D. ①皆为惠连 ②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答案 D
解析 D 项①为"是”,②为"因为”。

A 项均为介词, 折。

C 项均为"完,结束
6.
下列对文章的理
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以”,缘故。

意为:古人 玩,实在是有缘故(有道理)啊。

B. “大块假我以文章。

”“大块”指大自然。

意为:广阔的天地给我提供了如此绚丽灿烂的 大好春光,
岂能辜负呢!表现了作者及时行乐的消极思想。

C. “惠连”很有才华,“康乐”指谢灵运,南朝诗人。

作者用此赞扬诸位堂弟人才俊秀,谦 称自己不如
谢灵运。

表现出作者与弟弟们畅叙天伦之乐的喜悦之情。

D. 文章紧扣题目,有春有月,有酒有花,有兄有弟,有诗有歌,快慰之情,溢于言表。

答案 B
解析“及时行乐的消极思想”错。

a 阅读达标
用,把”。

B 项均为连词,表转
(嫌人生太短)夜里拿着蜡烛游
7.


8.
9 12
(

(hu )
()
10. A.
B.
C.
)
D.
11. A.
B.
C.
D.
D
12. (1)
9. A.
/
/ B.
/
/
C.
/
/
D.
/
/
C
(
) /
/ / / /
/ /
/
/
/ / / /
/
/
/
400
译文:(范传正)告诉李白的两个孙女,要将她们改嫁给士族为妻;两个孙女辞谢说孤独穷苦 ____________ 而委身于平民,是命该如此,不愿再改嫁了。

【参考译文丨
李白,字太白,兴圣皇帝第九代孙子。

他的祖先隋朝末年因罪被流放到西域。

神龙初年,他的父辈从西域逃回来,客居在巴西(在今四川江油)。

李白诞生的时候,他母亲梦到太白星,因而取其字为太白。

十岁时就通读诗书,及至长大成人,隐居在岷山。

当时所在州郡凭有道科举荐他,他没有应举。

苏颋做益州长史时,见
到李白,感到惊讶,说:“这个青年天才英特,如果再稍加努力,增加点学问便可以和汉代
的司马相如相比。

”然而李白喜欢纵横家的那一套术数,学击剑,想当个游侠之士,轻财好施。

后来,李白又客居任城(今山东济宁),和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于徂徕山,成日酣饮沉醉,当时号称
“竹溪六逸”。

天宝初年,李白南游到会稽(今浙江绍兴),和吴筠友善。

吴筠被召入京,所以李白也到了长安。

他去拜见贺知章,贺知章见到他的诗文,感叹说:“你,是个天上贬下人间的仙人啊!”并在玄宗面前说起他,玄宗于是在金銮殿召见李白,李白谈论当代的大事,献上一篇赋颂。

玄宗皇帝赐李白吃的东西,并亲自为他调羹,下诏命他为翰林供奉。

李白还是和酒徒在街市中醉酒。

玄宗皇帝坐在沉香亭,心中突然有些感慨,想要李白替他写歌词,于是召李白入宫,而李白已经醉倒,侍从用水给他洗脸,酒醉稍醒,拿笔给他,他提起笔一挥而就,下笔成文,词章婉转华丽,意精旨切,一气呵成,不留余思。

玄宗皇帝爱他的才华,几次召见宴请。

李白曾经陪玄宗皇帝饮酒,醉了,让高力士为他脱鞋。

高力士平素为朝中显贵,替李白脱鞋,深以为耻,于是挑剔李白诗中的毛病,并加以附会,以激怒杨贵妃,玄宗皇帝想让李白当官,杨贵妃总是从中作梗加以阻止。

李白自己知道不为玄宗的亲近所容忍,愈加桀骜不驯,放荡不羁,和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并称为“酒八仙人”。

李白恳求引退还居山林,玄宗皇帝也就赐给他金帛,让他回去。

李白浮游漂泊于四方,曾经于夜间借着月色,和崔宗之乘船从采石矶至金陵
(今江苏南京),身上穿着皇帝所
赐宫锦袍,坐在船中,旁若无人。

安禄山起兵造反,李白辗转于宿松(今属安徽)和匡庐(今江西庐山)之间,永王李璘聘请他到幕下当僚佐。

及至永王起兵,他即逃回彭泽(今属江西),永王失败了,李白论罪当斩。


初,李白游并州(今山西太原)曾见郭子仪,暗暗称奇。

当时郭子仪曾犯法,应受处罚,李白救了他,他才免受处罚。

及至李白论罪当诛的时候,郭子仪愿解除官职来赎李白的罪(于是李白得以免于一死),朝廷下诏,把他长期流放夜郎。

正好遇上大赦,又回浔阳(今江西九江),因事获罪下狱。

那时宋若思率领吴地之兵三千人将赴河南(今河南洛阳),道经浔阳,将李白
释放了,并聘请他为行军参谋,没多久,他又辞去参谋之职。

李阳冰任当涂(今属安徽)县令,
李白去投奔他。

代宗即位后,召李白任左拾遗之职,而这时李白已经逝世了,终年六十多岁。

李白晚年颇好黄老之学,经牛渚矶来到姑孰(今安徽当涂),喜欢谢朓终老的青山,他也
高中语文
El真题回放
(2015 ) 13 17
() 高中语文
【注】①常:地名,指常州。

13.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 A. 而世遂以全节归.之 B. 则千金有所必割. C. 于是益知侯之为难能.也 D •侯居常三年
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

14.
下列各组语句中,
分别指向“今之所谓廉者” “古之所谓廉者”的一组是
( )
而其后也,甚或出于饕餮之所不为
A :
j 我蔬食则喜,肉食则不喜
前有所慕于进而后有所惧于罪 不见可欲,故其奉于身者薄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

根据第一段中
“虽然,今之所谓廉者,有之矣。

前有所慕
于进而后有所惧于罪”,可知“前有所慕于进而后有所惧于罪”说的是“今之所谓廉者”; 根据第二段“古之所谓廉者,必始于不见可欲。

不见可欲,故其奉于身者薄 ”,可知“不见
可欲,故其奉于身者薄”指的是“古之所谓廉者”。

故选B 。

15.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本文主要论说为吏之廉,其中对为吏者心理的剖析尤其深刻,有独到的见解。

B. 今之所谓廉者,本来有意于利禄,但慑于法律的威严,能够自律,管住自己。

C. 古之廉者,无所慕求,偶尔有了不廉的念头,也会克制自己,不付之于行动。

D. 在作者看来,郭文麓升任副使后,权位更加尊显,仍将保持古之廉者的本色。

答案 C
解析 本题从以偏概全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

C 项无中生有。

原文第二段 “盖
虽欲不廉,而无所用之也”,说的是“大概是即使(他们)想不廉洁,(所贪财物)却没有适用之 处吧”,而并没有说“会克制自己,不付之于行动 ”。

16. 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捐之不足以为名,而得之不足以为罪,则锥刀有所必算。

译文:如果舍弃了不足以成就名声,而得到了不足以构成罪行,那么他对锥刀尖般的微利也 _______________
不正确的一项是 (

归:称许 割:舍弃 能:做到 居:居住
C. 布裀则寝乃安,纻裀则寝不安 。

一无所慕与无所惧
D.
侯之廉非出于慕与惧 将可
慕者得而可惧者去矣
17. (/)
( )
/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