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洁士牙膏包装创意简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佳洁士牙膏包装创意简报
制作时间:2011年6月2日
学生:陈超
设计产品:佳洁士牙膏
佳洁士品牌背景:
牙膏中国市场发展历史:1998年,全国牙膏产量达到28.07亿支,比1949年增长了133.6倍,2000年产量达到了36亿支,年人均使用量达到了2.8支,2005年中国牙膏产量到达45亿支,2010年达到54亿支。
在中国这个人口大国中,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牙膏这一日常个人卫生用品的需求每年都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
在中国牙膏有着非常巨大的市场。
二.品牌的市场竞争
在中国的牙膏品牌竞争中,高露洁,佳洁士两大品牌占据的市场份额大部分。
在人们心中高露洁,佳洁士几乎成为了牙膏的代名词短短几年中,这两个品牌已经将国产老品牌远远抛在身后,成为了中国牙膏市场的主导品牌。
而冷酸灵,两面针,蓝天,黑妹等国有品牌虽然风光不在,但是凭借着原有的品牌优势依然占据着一席之地,而不少国外品牌如LG,黑人,安利也开始瞄准中国市场大力推广,由此产生二线品牌的激烈竞争态势,由此可见,中国市场的发展前景是非常良好的。
三.消费者分析
牙膏虽然是一种家庭消费品,但是随着国外品牌的进入,国内与国外的品牌之间在消费结构上开始出现差异:
国产品牌牙膏的主要消费群体集中在中老年和低收入者人群中;而年轻人和中高收入者更倾向于国外品牌的牙膏。
四.设计目的
自发明牙膏以后的近一个世纪以来,始终是铅、锡、铝金属软管统治着牙膏包装,但这些金属元素对人的身体健康危害甚大,有形无形的给人造成重金属中毒,甚至加快人体衰老。
特别是对膏体的耐腐蚀方面,更是差强人意,铅锡软管的大面积腐蚀断裂,铝管的局部腐蚀穿孔。
直至金属软管淘汰前也未得到彻底解决。
当塑料大发展的时期到来后,人们便把软管的变革希望,寄托在化学性能稳定耐腐蚀性强的聚乙烯塑料上。
西安牙膏厂率先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生产出聚乙烯塑料软管牙膏,投放市场。
遗憾的是,生产后不久,牙膏香气、凉味消失殆尽。
试验失败,但却肯定了其耐腐蚀优良的一方面,也认定其保香性不好的弱点。
复合片材的选料,塑料是采用国产的高压聚乙烯。
初始粘合剂采用国产粘合性能低密度聚乙烯,后来改用单零厚铝箔后,专供粘接用的聚乙烯已不适用,同时进口条件已经有所改观,故又改用进口美国杜邦产的EMAA(乙烯与甲基丙烯酸共聚物),陶氏公司产的EAA(乙烯丙烯酸共聚物)。
五.设计理念
主要从牙膏的外包装材料入手,突出环保,易于携带,安全可靠,能有效保护产品的功能。
内包装上着手突出包装的安全性,使用安全可靠的材料,无毒,无害,无对人体有害物质。
整体包装环保,低廉,易回收,使用寿命长,无过度包装等特征。
六.入手方向
材料简单容易制作无毒无害安全环保低碳易于回收再利用价格低廉无过度包装使大多消费者能接受
下面是散文两篇,不需要的可以编辑删除
闲时翻翻古书,觉陶公形象非一般君子之所比也,于是细细读之,连缀成篇以为学习之楷模。
陶渊明一生,大约可分三个阶段:出仕前(公元365--392年),出仕中(公元393--405年),归园田(公元406--427年)。
他所处的时代,正值东晋末季。
其间战乱频繁,国无宁日。
公元420年东晋灭亡,刘裕建刘宋王朝,陶渊明成亡国遗老,时55岁。
刘义龙元嘉四年(公元427年)十一月,他含恨离世,享年63岁。
29岁时才出仕,任过一些小小祭酒,参军职务。
直到41岁时,其叔太常陶夔见其贫苦提用于小邑彭泽县令。
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的寒士,可悲,可叹!然而这样的结局又在情理之中。
“宁困穷以济意,不委曲而累己“,他在作彭泽令
邮至见,吏请曰:应束带见之。
渊明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
赋《归去来》。
”孤高,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这是他的性格,也是他在那个时代家世没落的重要原因。
不仅如此,疾恶如仇,是他又一性格特点。
《读山海经》是其代表作。
共十三首,第一首发端,二至十二首咏读书之所记,末首写了齐桓公不听管仲而任用奸臣易牙竖刁,继而为乱,桓公饥渴而死。
他大呼“明处天鉴,为恶不可履“!在他心里“猛志固常
在”,他要效仿刑天,他要学习精卫,其济世壮志不亦显乎!他欣赏荊苛,“其人虽己殁,千载有余情“,封建时代,剑客轼君为大逆不道,正因他认为秦始皇独裁,残忍,自然也就该杀!不然
起了“隐士“。
隐士者,“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归园
为“久在樊笼里”,而田园则成为他宁静闲适的修身养性之处,虽有人指责他“乐天安命”“洁身自好”,我们不妨看看那狂放不羁的
马氏而遭杀害吗?那素有济世之志而守正不阿的阮籍,也不得不发出“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的慨叹,在“终身履薄冰“的恶劣环境下纵酒谈玄,佯狂放荡度余生!陶渊明也有过“弱龄寄事外“之
官鬻爵贪腐成性的时代,凭着他的性格情趣,归隐或许是其最为
呢?
复肯仕“,他“所著文章,皆题其年月”,不书晋氏年号,“唯云甲
陶渊明渴望理想社会,57岁时写的《桃花源诗并记》,充分反映了他这种思想。
有人说他的“桃花源"有点像欧州人莫尔的“乌托邦“,错!因为它是和平的,是宁静的,在那满目疮痍,哀鸿遍野的时代,这里正是诗人精神的寄托。
虽是幻想,也是作者的向往和追求。
今天,我们实现了陶公的愿望,应为他的宏图伟略而感到高兴才是。
正是由于世世代代人们的追求,奋斗,才有了我们不是桃源,而又胜似桃源的社会主义今天!
财为病“,虽“環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他性嗜酒,每每酒醉而归,则弄无弦琴一张以寄其意。
宅旁五柳己显残枝败叶,似有不胜风寒浸袭之感,淘渊明常漫步于树下,领略南亩情韵。
在他离开世界前两月,他还自作挽歌: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悲乎,摧人泪下!
陶渊明走了,却给后代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财富。
锤荣在《诗品》中称他的诗“风华清靡,岂直为田家语耶!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
“他的田园诗与稍后宋代谢灵运的山水诗,共同为唐以后的山水田园诗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陶谢“并称,在中国文学史
上留下了光辉的不可磨灭的一页!
陶渊明,无论是他的人格,还是他的文风,都为世人垂青,
也是值得我们现代人努力学习的。
理性与感性
人发呆的时候就会发现许多文字的灵感,我不知道每一次我的思考是不是都会产生同一个结论,但是每一次的思考方式都是千变万化的。
关于现在要讨论的话题是因为一个人。
不要责怪我对一个人记挂这么久,只是忘记不仅仅是时间的问题。
生命里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我希望能在每一个不同的角色里学习到更加优秀的生活方式,因为崇拜才有追随。
我不知道为什么会有一个人会保持着如此清醒的头脑,对什么事情都保持着较强的逻辑关系和思维方式,学习法律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而我就只能是法律学渣。
也许是上天的刻意安排,我的专业是被调配的,恰好就到了法学专业,也许就是为了遇见他,也就是为了把一直感性的我慢慢中和,平衡感性和理性的关系,慢慢地我能辩证地看待问题,甚至逻辑思维也提高了不少,我不像以前那么冲动,也不会轻易言败,当然更加不会轻易表白。
然而我终究是一个感性的人,没有任何征兆地,我告诫自己无数次,却还是没理由地告白了,明明知道肯定的结果,理性和感性开始在我大脑纠缠,我那么急切地想要表达自己的情感,面前却摆放着残忍的现实,我把所有的条件综合分析,排列优势劣势,结局一目了然,可我还是义无反顾地做了。
我用理性去看待自己的感性,无知愚昧;我用感性去看待自己的理性,无奈心累。
原来一开始我所期待的平衡早就在潜移默化地融合成一体了,这根本就是不可分割的一体,我们一直都是在理性的支配下感性的生活,理性是生存之道,感性是价值升华,人类作为高级动物,有情是必然,无情是例外,大部分的无情都是因为情到至极,物极必反,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吧,我相信人性本善,到后期的变化无非是物竞天择的结果,我能理解那些冷血的人,但是不能原谅因为自己的受伤就报复别人的人,这大概就
是感性终于战胜了理性的结果吧,所以也说相生相克,当我们的思想认知和情感支配走了弯路,一切都会显得扭曲了。
突然想起一个谚语。
真实和谎言去河里洗澡,洗完谎言穿上了真实的衣服走了,而真实不愿穿谎言的衣服,赤裸裸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而人们宁愿接受披着真实衣服的谎言,却不愿意接受赤裸裸的真实。
真实可以算作理性,而谎言暂且算为感性,有些事不便完整准确地呈现出来,所以有了善意的谎言,有些人能接受,而有的人却难以接受。
所以有时候宁愿自己感性一点,懵懂一点,也许还能活得轻松,可是理性让我们看清这世上的纷扰,也让我们更容易找到生存的技巧,我开始难以区分难以平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