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下)《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同步练习卷(7)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同步练习卷(7)一、选择题(共1小题,每小题0分,满分0分)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萌.发(míng)翩.然(pián)炎.热(yán)孕.育(yùn)
B.匿.迹(nì)衰.草(shuāi)载.途(zài)区域.(yù)
C.传.语(chuán)农谚.(yán)刺槐.(guǐ)适宜.(yí)
D.纬.度(wěi)连翘.(qiào)丘陵.(léng)侵.害(qīn)
二、填空题(共2小题,每小题0分,满分0分)
2.选出对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

(1)销声匿.迹
A.隐藏B.暴露C.隐蔽D.不具备
(2)风雪载.途
A.满载B.充满C.带着D.夹杂
3.判断下列语句运用的说明方法
(1)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2)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

三、选择题(共1小题,每小题0分,满分0分)
4.下列句序被打乱,按正确的语序排列无误的一项是()
(1)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2)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3)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4)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

(5)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6)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7)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8)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A.(2)(6)(1)(8)(4)(7)(5)(3)
B.(2)(6)(8)(1)(4)(5)(7)(3)
C.(6)(2)(4)(7)(1)(8)(5)(3)
D.(6)(2)(8)(1)(5)(4)(3)(7)
四、填空题(共1小题,每小题0分,满分0分)
5.说明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1)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可能:
(2)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顶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

首先:
五、选择题(共1小题,每小题0分,满分0分)
6.下列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我家院子里的第一朵桃花次第..开放,给小院带来了春天的消息。

B.春天,小燕子从南方翩然..归来,忙着寻找它们的久居。

C.没有春天的播种,没有夏天的孕育..,哪里会有秋天的收获。

D.他萌发
..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一定要在这个山村办一所学校,让所有孩子都能实现上学的愿望﹣﹣这将是他一生的追求。

六、填空题(共8小题,每小题0分,满分0分)
7.题目“大自然的语言”比喻。

8.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列举出至少两个。

9.阅读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
果实的时期。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


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
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枯荣、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
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分别概括这两段的主要内容
第一段:。

第二段:。

(2)第一段“年年如是,周而复始”中“是”的意思是,指代。

(3)第二段中“草木枯荣、候鸟去来”两个划线短语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4)找出能总结整个文段大意的句子。

(5)本文段主要运用了拟人手法,请举例说明它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10.阅读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

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
的情况。

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

这叫逆温层。

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

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
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

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
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纪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禾木抽青和开花的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
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
..早九天。

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1)分别找出这两段文字的中心句。

(2)什么叫逆温层?它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3)第一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
(4)第一段中加点的“这个道理”指代。

(5)第二段中加点的“后者”指;“前者”指。

(6)第二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

11.①我国唐宋的若干大诗人,一方面关心民生疾苦,搜集了各地方大量的竹枝词、民歌;
一方面又热爱自然,善能领会鸟语花香的暗示,模拟这种民歌、竹枝词,编成诗句。


中许多诗句,因为含有至理名言,传下来一直到如今,还是被人称道不置。

明末的学者
黄宗羲说:“诗人萃天地之清气,以月、露、风、云、花、鸟为其性情,其景与意不可分
也。

月、露、风、云、花、鸟之在天地间,俄顷灭没,而诗人能结之不散。

常人未尝不
有月、露、风、云、花、鸟之咏,非其性情,极雕绘而不能亲也。

”换言之,月、露、风、云、花、鸟乃是大自然的一种语言,从这种语言可以了解到大自然的本质,即自然规律。

而大诗人能掌握这类语言的含意,所以能编为诗歌而传之后世。

物候就是一年中月、露、
风、云、花、鸟推移变迁的过程。

对于物候的歌咏,唐宋大诗人是有杰出成就的。

②唐白居易(乐天)十五岁时,曾经写过一首咏芳草(《赋得古原草送别》)的诗:“,。

,……”诗人顾况看到这首诗,大为赏识。

一经
顾况的吹嘘,这首诗便被传诵开来。

这四句古诗指出了物候学上两个重要规律:第一是
芳草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第二是这循环是随气候转移的,春风一到,芳草就苏
醒了。

③在温带的人们,经过一个寒冬以后,就希望春天的到来。

但是,春天来临的指标是什
么呢?这从许多唐、宋人的诗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

李白诗:“东风已绿瀛州草,紫殿红
楼觉春好。

”王安石晚年住在江宁,有句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据
宋洪迈《荣斋续笔》中指出:王荆公写这首诗时,原作“春风又到江南岸”,经推敲后,认为“到”字不合意,改了几次才下了“绿”字。

李白、王安石他们在诗中统用“绿”
字来象征春天的到来,到如今,在物候学上,花木抽青也还是春天重要指标之一。

王安
石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能说明物候是有区域性的。

若把这首诗哼成“春风又绿河南岸”,就很不恰当了。

因为在大河以南开封、洛阳一带,春风带来的象征,黄沙比绿叶更有代
表性,所以,李白《扶风豪士歌》便有“洛阳三月飞胡沙”之句。

虽则句中“胡沙”是
暗指安史之乱,但河南春天风沙之大也是事实。

④唐宋诗人对于候鸟,也给以极大注意。

他们初春留心的是燕子,暮春、初夏注意的在
西南是杜鹃,在华北、华东是布谷。

如杜甫晚年入川,对于杜鹃鸟的分布,在《杜鹃》
诗中说得很清楚:“西川有杜鹃,东川无杜鹃。

涪万无杜鹃,云安有杜鹃。

我昔游锦城,
结庐锦水边。

有竹一顷余,乔木上参天。

杜鹃暮春至,哀哀叫其间……”
⑤南宋诗人陆游,在七十六岁时作《初冬》诗:“平生诗句领流光,绝爱初冬万瓦霜。


叶欲残看愈好,梅花未动意先香……”这证明陆游是留心物候的。

他不但留心物候,还
用以预告农时,如《鸟啼》诗可以说明这一点:“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三月闻黄鹂,幼妇悯蚕饥;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五月鸣鸦舅,苗稚
忧草茂……”陆游可称为能懂得大自然语言的诗人。

⑥我们从唐宋诗人所吟咏的物候,也可以看出物候是因地而异、因时而异的。

换言之,
物候在我国南方与北方不同,东部与西部不同,山地与平原不同,而且古代与今日不同。

为了了解我国南北、东西、高下、地点不同,古今时间不同而有物候的差异,必须与世
界其他地区同时讨论,方能收相得益彰之效。

(1)作者在第一段中引用学者黄宗羲的话的目的?
(2)文中第1段划线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是
(3)结合上下文,第二段空白处填上相应的诗句是:,。

,。

(4)作者对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一句分析了两方面的妙处,请
用自己的话概括
出来。

(5)找出能概括第④⑤段主要内容的一句话写在下面。

(6)如果把第⑤段南宋陆游的例子与第②段唐代白居易的例子互换位置可以吗?为什么?
12.
动物的有声语言(节选自《千奇百怪的动物语言》,题目为编者所加。


肖柯
(1)动物也有着自己的语言。

人们发现,每当敌害来到白蚁的巢穴时,整群白蚁常常已逃得无影无踪,只留下空“城”一座。

为了揭开这个奥秘,昆虫学家进行了专
门的研究。

原来,担任哨兵的白蚁能从很远的地方,就发出敌情“报告”,用自己的头叩击洞壁,通知巢中的蚁群立即撤退。

(2)在大自然中,用声音作为通信工具的动物是很多的。

许多鸟都有着清甜多变的歌喉,它们是出色的歌唱家。

据说..,全世界的鸟类语言共有两三千种之多,和人类
语言的种类不相上下。

有些动物学家对鸟类的各种语言进行了研究,并编成了一本《鸟
类语言辞典》。

这本辞典是很有用处的。

举个例说,空中的飞鸟对飞机是个很大的威胁,
因为飞鸟虽小,却能像子弹一样击穿飞机,使飞机坠毁。

现在有的机场已设立了鸟语广
播站,播送鸟类的惊恐叫声,以便驱散它们,使飞机安全起飞和降落。

(3)动物的声音语言千变万化,含义各不相同。

长尾鼠在发现地面上的强敌狐狸和狼时,会发出一连串的声音;威胁来自空中,它的声音单调而冗长;
空中飞贼已降临地面,它每隔八秒钟发一次警报。

母鸡可以用七种不同的声音发警报,它的同伴一听便知:来犯者是谁,它们来自何方,离这儿有多远。

(4)心有灵犀一点通。

有些动物的警报声,不仅本家族的成员十分熟悉,就连其他动物也都心领神会。

例如,当猎人走进森林时,喜鹊居高临下,叽叽喳喳地发出了
警报,野鹿、野猪和其他飞禽走兽顿时便明白了:此地危险。

于是它们不约而同地四处
逃窜了。

(5)目前,分类学家正在研究,把动物声音信号,作为动物分类的一种指标;
生态学家正在探索,如何通过声音信号,来揭开动物行为的奥秘。

更引人注目的,则是
利用动物的声音语言来指挥动物,使之按人类的吩咐行事,不得越出雷池半步。

(1)文章开头举白蚁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2)第二段中加点的词“据说”能否去掉?为什么?
(3)找出第(3)段的中心句。

(4)在第段空白处应填入的关联词是
A.如果便一旦就
B.一旦便一旦就
C.由于便一旦就
D.如果就如果就
(5)第(4)段中“心有灵犀一点通”在文中该怎样理解?
(6)动物语言千奇百怪,你还知道动物的其他“语言”吗?举例说明一、二种。

13.
“贱鸡”和“鸦王”(节选自《动物王国里的“贵”和“贱”》)
钱星博
和羊群一样,鸡群中是不允许有两雄并存的,这就决定了公鸡的好斗性格。

因为胜利的公鸡是鸡群中的“大王”,失败者就只好到处逃窜,躲避强者的追啄了。

人们往往用“斗败了的公鸡”来形容那些丧魂落魄的人,这是很有道理的。

母鸡也不能和平共处,它们的地位是在抢食时决定的。

抢食时最狠最凶的胜利者往往是母鸡群中的“霸王”。

在觅食时,它一看到同类就马上停止觅食,跳过去猛啄它们,吓得它们四散逃窜。

同样,其他的母鸡也是依样画葫芦,老二欺老三,老三欺老四……
而最弱的一只则成了鸡群中的“倒霉蛋儿”。

鸡群觅食时她只好胆战心惊的远远躲着,不敢前去同食,怕受同类的任意追啄,成了鸡社会中最低层的“贱鸡”。

科学家曾做过多次试验,发现一只鸡能否称王称霸,最重要的因素取决于它的好斗性格。

只要将少量雄性荷尔蒙注射进一只惯受欺凌的“贱鸡”的体内,不久它就会一
变故态,在同类中到处惹是生非,横行霸道,在鸡群中的地位也就扶摇直上....了。

乌鸦是一种不好斗的鸟类,它们之间虽然从不相互厮杀,但鸦群中也存在着等级现象。

在同一棵树上栖息的鸦群中,一定有一只躯体庞大、羽毛丰满的“鸦王”。

这只“鸦王”在鸦群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晚间它总是栖息在最高的枝上,如果别的同类胆敢
在同一枝树枝上与它“平起平坐”,那它只需对这只不识相的同类狠狠的瞪一眼,就足以使对方不战而降,乖乖地飞到较低的树枝上去。

雌鸦的地位主要由受“鸦王”恩宠程度的高低来决定的。

它们之间的地位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如果一只备受欺凌的雌鸦一旦被“鸦王”看中,那它马上就会变得神气活
现,盛气凌人,而其他雌鸦也会对它刮目相看。

(1)整体感知全文回答:动物世界里的“等级”是由什么决定的?
(2)本文较多地使用了拟人修辞,找出一处来,简要分析它的作用。

(3)对本文的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贱鸡”是母鸡群中最弱的一只,处于鸡社会的最底层。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贱
鸡”最不好斗。

B.“贱鸡”也有可能成为鸡群中的“霸王”,只要在它体内注射进少量雄性荷尔蒙即可。

C.鸦群中也存在着等级现象,“鸦王”在鸦群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这主要是由它的实力决定的。

D.雌鸦的地位完全由“鸦王”决定,只要雌鸦一旦被“鸦王”看中,那它的地位就会扶
摇直上。

(4)根据上下文推断,第三段加点词的意思是。

(5)你见过两鸡相斗(或其他禽鸟等)的场景吗?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一下。

(150字左右)
14.文题
请同学们描写家乡四季的景色,要求抓住景物特征,语言力求优美生动,表达出对家乡
的热爱之情,字数在500字以上。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同步练习卷
(7)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1小题,每小题0分,满分0分)
1.B;
二、填空题(共2小题,每小题0分,满分0分)
2.A;B;3.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
三、选择题(共1小题,每小题0分,满分0分)
4.A;
四、填空题(共1小题,每小题0分,满分0分)
5.表示推测,用得很准确。

因为影响作物成长的素除了温度之外,还有其他因素,所以对
于未成事实的事只能推测,表达留有余地。

;强调了物候学研究对于预报农时的重要性,语
言运用很准确。


五、选择题(共1小题,每小题0分,满分0分)
6.A;
六、填空题(共8小题,每小题0分,满分0分)
7.各种各样的物候现象;8.;9.叙述一年四季不同的物候现象;劳动人民根据
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安排农时;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拟人手法的运用,把大自然无比丰富的物候写活了,使文章生动形象,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比如文中将“杏花开了”,说成是“传语”人们,春天来了,快耕地吧。

;10.在山地秋冬两季,由于逆温层的存在,使在一定高度上的气温反比低处高。

;1921到193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禾木抽青和开花的日期;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禾木抽青和开花的
日期。

;举例子、作比较。

作用是:通过举例和古今两个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禾木抽青和开
花的日期对比,有力地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存在古今差异。

;11.离离原上草;一岁一
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承上启下的过渡。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
尽;春风吹又生;12.如果;便;一旦;就;动物的声音语言,千变万化,含义各不相同。

;A;13.D;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