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泰味觉词对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泰味觉词引申义对比
黄丽英(泰国)
摘要:人类一般感觉到“酸、甜、苦、辣、咸”等的味觉基本上一致的,但每个人感到的味觉又不完全相同。
这种差异在不同民族间体现得比较明显。
尤其是从味觉词中引申出来的意思上更加明显反映民族特色。
从味觉次的引申的用法方面看,中泰两语有同有异。
本文通过汉泰基本未绝次的构词机能以及引申用法的对比而分析汉泰的异同。
在结果里总结了对比得出的异同点,本人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能不断改进完善。
关键词:汉、泰、味觉词、引申义
语言是表述一个民族思想、感情或文化的重要载体。
“味觉”是人们生活中最为熟知的感受,而“味觉词”作为语言中的一个特殊类聚,以其独特的方式记录了人们对味感知的经验,其本身包含着民族对世界的认知与反应。
通过味觉词汇的研究, 我们可以了解这个民族对味蕾感知反应所回馈出来的最基本的信息, 从这些信息里发掘出这个民族最基本的民族文化特色。
对于学习外语的人来说,大部分人对自己的母语非常熟悉,但是当遇到一些与自己母语不同或者相似的情况时就很难掌握。
所以, 通过对泰语和汉语的对比研究不仅对学习汉语的泰国学生有所帮助, 而且对以泰语为母语的泰国人在语言学习上也有所帮助。
味觉词在汉泰两种语言里也形成这样的词汇系统。
基于舌头的“味蕾”把基本味觉词定义为“酸、甜、苦、辣、咸”五种。
[1](P·56-57)人类一般感觉到的“酸、甜、苦、辣、咸”等的味觉是基本上一致的,但每个人感到的味觉又不完全相同。
这种差异在不同的民族间体现得比较明显。
尤其是从味觉词中引申出来的意思上更加明显地反映了民族特色。
由于汉泰两国历史、文化上的来源关系,使得汉语和泰语维护俄次的引申,既有相同之外,也有各自的特点。
比如,在汉语里说“那人很酸”。
讲“酸”的本义加以引申,已表示人的言谈举止腐、做作。
但在泰语里若说“คนนันแต่งตัวเปรียว”,就让人认为那人是辣妹。
虽然是使用相同“酸”的词汇来引申,但引申义却相反。
本文所要研究的“味觉词”是指那些标记味觉概念以及与味觉相关的概念或者是由味觉意义衍生出的抽象概念的词。
通过对味觉词的意义分析, 我们概括出了基本味觉词的意义引申路径: 基本的味觉意义→抽象的心理感觉方面的意义→感觉范畴之外的意义→生理感觉范畴内的其他感觉意义等这些义项的用法。
至今为止,单独研究泰语味觉词和汉语味觉词的研究比较少,在泰语和汉语的对比上也有一定数量的论文,但是只有针对汉泰饮食成语进行对比分析,从意味论角度分析泰语和汉语的论文并不多见。
特别是味觉词汇上。
希望此次对泰语和汉语味觉的对比研究尝试中能有所创新。
一、有关汉泰味觉词及本文的着眼点
味觉,细指舌头与液体或者溶解于液体的物质接触时所昌盛的感觉。
(《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商务印书馆)
广义上的味觉有物理的和化学的。
物理的味觉几口感,如泰语的ลืน เหนียว นุมแข็ง、汉语的滑、粘、软、硬等;化学的未绝即口味向泰语เปรียว、หวาน、ขม、เผ็ด、เค็ม,汉语的甜、酸、苦、辣、咸等。
泰语味觉词从构词上看主要是单音词和复合词。
单音味觉词有:เปรียว หวาน มัน เค็ม เผ็ด ฝาด เฝือน ชา สด นุน กรอบ แข็งอ่อน เหนียว เลียน คาว等。
复合味觉词有:หวานมัน หว๊านหวาน หวานจ๋อย หวานเจียบ ออกหวาน หวานอมเปรียว เปรียวหวาน เปรียวจีด เปรียวปีด เปรียวๆ เปรียวอมหวาน เผ็ดร้อน เผ็ดๆ เผ็ดฉุน ออกเผ็ด เค็มๆ เค็มปีเหนียวนุม เหม็นเขียว เหม็นไหม้เหม็นคาว
เหม็นสาบ จืดชืด จืดๆ จืดหอม เข้มข้น หอมหวาน หอมกรอบ เฝือนๆ ฝาดๆ
เปรียวหวานมันเค็ม ชาลิน สดใหม่สดๆ กรอบบาง กรอบนอกนุมใน หวานจนเลียน มันจนเลียน เปรียวเข็ดฝัน โอชารส
汉语味觉词从构词上看主要是单音词和复合词。
常见的单音味觉词有:甜、酸、苦、辣、咸、涩、腥、鲜、嫩、脆、滑、酥、麻、粘、软、硬等。
复合味觉词则如:酸甜、咸香、鲜嫩、清爽、清淡、浓厚、脆香、滑软、咸鲜、香酥、细鲜、酥烂、鲜脆……;麻辣(味)、酸辣(味)、胡辣(味)、辣麻(味)、酱香(味)、五香(味)、甜香(味)、烟香(味)……;荔枝味、陈皮味、姜汁味、蒜泥味、麻酱味、椒盐味、芥末味、糖醋味……;味厚清口、滋味香浓、原汁原味、柔嫩鲜香、松软香甜、酥脆鲜嫩、香而不腻、淡雅清新、滋浓味郁、口味醇和、清淡人味、淡而不薄、浓而不腻……,等等。
单是用于表达川菜的味觉词就有几十个之多,可见汉语的味觉词十分丰富,且构词能力极强,这是泰语所望尘莫及的。
本文不可能对汉泰语所有味觉词的引申义皆进行比较,实际上也并非所有的味觉词都有引申义。
五味,即汉语的甜、酸、苦、辣、咸,泰语的“หวาน、เปรียว、ขม、เผ็ด、เค็ม”五种基本味觉,同时亦是5种基本味觉词。
本文着重就汉泰语的5种基本味觉词的引申义进行比较,旨在探讨汉泰语基本味觉词引申义之异同,为准确理解和使用泰语及汉语基本味觉词的引申义提供依据,亦为日后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
二、汉泰语基本味觉词的引申义对比
1.หวาน[wan4]/甜、甘
“หวาน”在泰语里主要有下列引申义:
(1)表示美好的感觉。
如:
ความทรงจ าอันแสนหวาน/甜美的回忆
หวานหู/悦耳、顺耳
(2)表示舒适的生理感觉。
如:
ฝันหวาน/睡得甜
(3)表示令人愉悦的音容笑貌。
如:
ตาหวาน/(眼睛)水汪汪、晶莹
เสียงหวาน/(声音)清脆、悦耳
ยิมหวาน/(容貌)妩媚、俊俏
(4)表示容易、简单。
如:
หวานหมู/容易、简单、方便
หวานคอแร้ง/轻而易举、乐滋滋
(5)表示心肝儿、心上人、心爱的人。
如:หวานใจ/心爱的人
(6)表示倍尝甘苦,逆来顺受。
如:หวานอมขมกลืน
(7)表示放弃眼前利益,等待更大利益,弃小等大。
如:
อดเปรียวไว้กนหวาน(不吃酸,等吃甜)
“甜”在汉语里主要有下引伸义:
(1)表示美好精神感觉。
如: 甜蜜的生活、甜美的音乐
(2)表示舒适的生理感觉。
如:睡得甜
(3)表示令人愉悦的音容笑貌。
如:甜甜的声音、长得甜、笑得很甜
以上对比可以看出,泰语“หวาน”表现引申出来的消极意义比汉语多,而汉语“甜”引申的积极意义比较丰富。
这一现象非常有趣。
泰语里“甜”引申义与汉语里的不同就是泰语里“甜”引申义的有表示容易、简单的意思。
汉语里“甜”没有这种用法。
究其甜味的历史, 在中国, 甜味在古代是以“怡蜜”作代表的。
“怡”即麦芽糖,“蜜”指天然蜜。
“枣栗怡蜜以甘之。
”
(《礼记内则))说明在周代就有了“怡蜜”等甜味调料。
春秋时, 就已有了用甘蔗汁制作的甜调料。
东汉末期提炼蔗糖,唐朝以后更有了较纯的白砂糖和冰糖。
在泰国, 依据历史,素可泰时期还是用甘蔗糖作甜味了, 当时除了使用甘蔗来做糖当调味料以外, 在作药的过程中还用当调料。
此外,泰语“หวาน”和汉语“甜”,在表达的美好感觉过分时,所表示的含义便会有积极转化为消极。
如:
(1)泰语:
“ปากหวาน”本义是“甜嘴蜜舌”,这个词汇的来源就是从泰语成语ปากหวานก้นเปรียว(口甜屁股酸)拿来使用,它的引申义是“口是心非”或者“口惠而实不至”。
“หวานเป็นลมขมเป็นยา”这也是一个泰语成语,引申甜言夺志,苦乐治病的意义。
根据查证, 甜味在诸多国家、民族的语言里都是人们所喜欢的味道。
这个成语为了劝告、建议人们刚听到甜言经常会高兴,没有考虑好这种说话是实话还是骗人的话。
这个成语里用“甜”引申口惠而实不至的意义,而用“苦”引申批评、责备话,虽然听到不顺耳,但有用。
汉语:
用甜言蜜语骗人。
上了甜言蜜语的当。
人们每当吃到甜味食物,生理上都会得到某种满足,从而心情特别舒畅。
由此,人们逐渐用“甜”来比喻幸福快乐的生活以及受人欢迎的语言。
2.เปรียว[preaw2]/酸
有关泰语里“เปรียว”在泰语里主要有下列引申义:
(1)打扮得妖艳。
如:วันนีแอนแต่งตัวเปรียวมากใส่กางเกงขาสันจุดจู/今天安娜打扮
得很妖艳,你看她穿那么短的裤子。
(2)(戒烟酒后)嘴发酸。
如:ไมค์เพิงเลิกบุหรีแต่ชวงนีเริมเปรียวปากอยากสูบบุหรี/迈克刚
刚戒了烟,但是现在就开始想吸烟。
(3)想吃东西的时候。
如:ช่วงนีมาลีเปรียวปากอยากกินมะม่วง/玛丽最近想吃芒果。
(4)敢作敢为的。
如:อย่าขับรถให้เปรียวมากนัก/别开得很快的车。
“酸”在汉语主要有下引申义:
(1)表示身体的不适。
如:
O累得腰酸腿疼。
O腿站酸了。
O两肩酸溜溜的。
O病刚好, 身体发酸。
(2)表示心理上的不快。
如:
O听到老师表扬小李, 我心里酸溜溜的。
(表示轻微的嫉妒)
O要和老师离别, 学生心里都酸溜溜的。
(表示难过)
(3)表示气质上的迂腐、儒雅。
如: 穷酸、寒酸、酸溜溜、酸秀才等。
(4)表示苦难、辛酸。
如:
O二嫂子一下子明白了二哥的心意, 那苦辣酸甜的滋味一块儿挤到了嗓子
眼儿。
O(袋玉)此时心里,竟是油儿、告儿、糖儿、醋儿倒在一处的
一般,甜、苦、酸、咸,竟说不出什么味了。
(《红楼梦》)
汉语中的“酸”可以引申为身体部分酸麻、痛楚的感觉,情感上悲痛、难受之感以及气质上寒酸、迁腐等意义,往往多有贬义色彩。
“酸”的意义变化经历了一个从“味觉酸”到“身体、心理感觉酸”再到“人的气质酸”的抽象过程,而这一认知的实现是认知主体充乡发挥心理联想的结果,如今转义后的意义己为人们广为使用于各领域。
在泰语中使用“酸”来引申的词汇没有汉语丰富,而汉语和泰语“酸”引申义也不同。
以上对比可以看出,泰语“酸”与汉语“酸”引申义有同有异。
由于各民族在地域环境、社会背景、人文历史、思维习惯以及词汇形态迥异等因素,通感对不同语言词汇的影响又不尽相同。
“酸”和“เปรียว”转域相同但转义不对应的表现: 二者都可以由味觉感知转义至生理和心理感知“酸”、可表示悲痛、心酸、酸疼、辛酸的泪等,但泰语中并没有此种用法,而是“น้าตาแห่งความขืนขม”(苦的泪,泰国人对“เปรียว”的通感联想往往表示“打扮得妖艳的女人”;“เปรียว”人性品格方面则没有迁腐之义,而多表示敢做敢为的人;“酸”可表示身体多处部位的痛和麻,但很多语言中都只用“疼痛”来表示这种身体上的不适,泰语用“เมือย”和“ชา”。
由上可看出,泰语的เปรียว和汉语的酸这一味觉词的引申义所表达的含义皆为消极的。
酸味在调味中可以消除动物中的臭腥等异味, 可软化肉中纤维, 帮助消化。
酸,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
但酸原本是判断食物是否腐烂、能否再吃的一种味道。
泰语的เปรียว及汉语的酸所引申的消极意义或许由此而来。
3.เผ็ด[ped]/辛、辣
“辣”是人们传统意义上“五味”之一。
这从一个方面反映了泰国人的饮食习惯, 泰国菜有很多要放辣椒,而许多泰国人则对“辣”十分偏好,甚至吃饭时感到“无辣不欢”,正是这样的饮食习惯使“辣”成了泰国菜中所不可或缺的一位。
如果从生理学角度对“味”进行分类的话,“四原味”中只有“酸、甜、苦、咸”,“辣”是一种较为复杂的味觉感受,融合了痛觉、热觉和其他四种原味的混合感受,正因如此,我们要从更为多面的角度来研究“辣”味。
在泰语中我们很难找到能与“辣”义形成对译的词语,这源于辣感的复杂性,同时也与汉泰文化相关,根据对各方讨论参看,本文选取最接近“辣”义的“ร้อน”作为研究对象。
泰语“เผ็ด/ร้อน”和汉语“辣”的引申义大多是消极的。
(1)泰语“辣”主要表示世事的激烈、剧烈。
如:
Oการโต้เถียงกันเผ็ดร้อนเข้าทุกที/争论越来越激烈。
(2)表示报仇、报复。
如:
เขาพยายามแก้เผ็ดศัตรูของเขาอยู/他尽量进行报仇他的敌人。
(3)表示性格不耐烦的、性急的、易怒。
如:
เขาฆ่าคนตายเพราะเขาเลือดร้อนไปหน่อย/他杀掉了那个人,太性急了。
ตอนเป็นเด็กฉันเป็นคนใจร้อน/当我还是个孩子时,我的脾气确实不好。
(5)表示担心、心神不安的、焦躁的。
如:
ร้อนใจ /着急
ร้อนรน/焦躁
(5)表示害怕处罚或者是困难的到来。
ยังไม่มใครว่าเขาเลย เขาก็ร้อนตัวไปแล้ว/还没有谁提到他的错, 他就提前拒绝的了。
(6)表示羡慕。
如:
เธออิจฉาตาร้อนทีเห็นเพือนบ้านร่ารวยกว่า/他羡慕他的隔壁,因为他的隔壁很有钱。
这一类别中,เผ็ด/ร้อน的引申源于人们的生理性反应。
人们凭经验认识到, 当自身有了“热切、激动、急躁或生气发火”等情绪时, 身体就会“发热、发烫”, 体温会升高。
这种基于自身身体的感觉和经验促使人们发生相似性联想,将以上不同的情绪或心情与“ร้อน”一词联系起来,并在表达这些心绪时用“ร้อน”很直观且直接的表示。
辣椒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辣味蔬菜,成熟的辣椒大多呈鲜红色,这常常激发起文人无穷的想象。
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日诗》“欲出未出光辣挞,千山万山如火发。
须臾走向天上来, 逐却残星赶却月”。
“辣挞”指太阳喷薄欲出时的景色。
汉语“辣”则着重表示事情的艰难,比喻人心肠狠毒、性格火暴刁钻、言语尖刻。
如:
O心黑手辣
O他说我平时爱翘尾巴, 平时净给我吃辣的。
O辣货、辣女人
汉语“辣”在比喻人的性格时,也并非全是贬义的,有时也表示人的坦白直率。
如泼辣、小辣椒等。
从以上泰语与汉语的引申义可以看出,由于“辣”觉能带来热觉的感受,所以泰语中“热”感与汉语中“辣”感有很多隐喻方式上的相似,如“性格火爆、困难”等。
人们的各感官相通, 使通感式引申在两种语言中都成为了可能,如“辛辣的批评”等。
泰汉“辣”的引申中,都有抽象为人的性格,但是两者却并不完全相同,汉语中“辣”指人敢作敢为、坦率的性格特征,而泰语中则指暴躁的性格。
汉语中有“狠毒”、生气、生活经历等性感领域引申,而泰语中则没有。
4.เค็ม [kem]/咸
在饮食中,“咸”的本义是像盐的味道而“盐”是咸味的主要来源,可谓百味之首。
人类在饮食的发展史上,有两次飞跃:一次是熟食品的获得;一次是盐的使用。
五味中若说哪种味道不可缺少,那就是盐,但在汉语中,“咸”的构词能力很差。
除了“咸菜、咸泪、咸津津、咸丝丝儿”表味觉外,它的引申意义几乎没有,一般只与其他味觉词组合在一起,泛指经历复杂多劫或感觉复杂难辨,如“酸甜苦辣咸”比喻幸福、痛苦等各种遭遇。
除此之外,还有熟语“咸嘴淡舌”比喻无事生非或没话找话说。
《红楼梦》第58回就有“这一点小患子也挑五挑六,咸嘴淡舌,咬群的骡子似的”;“不咸不淡”指待人态度冷淡;“咸吃萝卜淡操心”批评为旁不相干的事情而担心。
常见的表谐音“闲”意义的熟语有:“吃着糖想着盐—空担那份咸心”、“叫人家卖盐,你们在这里谈咸”、“吃的咸盐真不少—净管闲(咸)事”、“吃咸菜长大的—尽管闲(咸)事”。
在泰语中,“咸”的构词能力也很差。
除了“咸蛋”、“咸鱼”、“咸丝丝”、表食品和味觉外,它的引申意义少,指表示“吝啬”、“小气”、“厉害”。
例如:“เธอเป็นคนเค็มมาก แม้แต่รองเท้าทีขาดแล้วก็ยงใส่ไม่ยอมทิง”连坏了的鞋他也不想扔掉的,太吝啬了。
上文可见,在泰语เค็ม与汉语“咸”的引申义所表达的含义稍微消极的。
4.ขม[khom]/苦
“苦”本义系指具有药理作用且有毒的味道,是判断东西是否有毒的一种感觉,是不被人们青睐的味道。
对于“苦”来说,由具体的苦菜抽象到苦菜的味道,味觉的刺激引发其他生理感觉的产生,而这种刺激性的令人不快的味道带来的感受又被投射到了心理感知域,从而带上了痛苦忧伤等消极的感情色彩。
因此,汉语和泰语里表现的词汇都是消极的意思。
因此, 泰语的ขมขืน、ขืนขม的引申义都表示苦痛,苦楚,辛酸。
在泰语常用习语中的“苦”经常与“甜”搭配使用,这立点就为了对比。
如:“หวานอมขมกลืน”,指示“接受顺境,也要接受逆境;把苦了拉平来看”。
汉语中“苦”的义项众多,从本义到各种引申义的发展变化都是人们认知范畴化和概念化的结果,这与人的大脑和感官对外界事物的感知密切相关"人的各种感知相互连通,身体某一感官受到外界的刺激产生反应的同时也能引起其他感官的反应,这也便是生理上的“通感”现象。
在上文关于“苦”和“ขม”的词义类别和隐喻认知方式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不管是何种民族,使用何种语言,人们对于世界的认知方式都是相似的,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基于对自身理解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味觉作为人类最初、最本能、最普通的一种官能, 汉泰语言词汇的发展基础都源于人类共同的味觉体验,这也形成了我们通过比较之后所得出的以下“苦”和“ขม”的隐喻共性,汉泰语言“苦”的来源域同为味觉,而目的域又同为情感。
人类生理感受的共性,形成了人们对于“苦”味与生俱来的不佳反映,于是也就形成了两种语言所共有的对于“悲伤是苦”、“ความโศกเศร้าคือความทุกข์”的共同隐喻认知。
而在通感式隐喻中汉泰语言的五官跨域映射也有相同的路径。
表达方式上也有如“苦脸”与“ใบหน้าอมทุกข์”这样的相似表达。
相比于汉语“苦”的隐喻,泰语“ขม”的隐喻更为令人失望。
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两种语言所提炼出来的“苦”的隐喻义截然不同。
如泰语中“น้าตาแห่งความขืนขม”喻指伤心泪,这词中“ขืนขม”用来引申人们失望、伤心的情绪。
这样的表达,更接近于汉语中“酸”的隐喻。
则是两种语言中独特的隐喻小
类。
以上我们逐一分析了“味道”家族成员词义的隐喻转义过程,从中可见汉族饮食中的味道与世界万事万物相联系,既丰富了汉语的词汇系统,又增强了汉语对现实世界的表达力度。
这种联系的心理基础实际上是以隐喻为桥梁实现的,是“隐喻认知”在味觉领域的具象化。
味道直接反映于人的鼻腔和口腔两种味觉器官上,并且通过心理感知得到一种心理评价,从而将人体的味觉与其它感觉打通,形成对作用于感官事物的更深刻的认识,实现了从具体认知到抽象认知的思维提升。
所以,人们会由香甜联想到美好幸福,从苦涩联想到人生的苦难与挫折。
三、总结
英国语言学家帕默尔(Palmer)说过“语言忠实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
文化,忠实地反映了它的各种游戏和娱乐,各种信仰和偏见。
”通感是人类感知、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重要手段,它是从某一感官范畴的认知域通向另一感官范畴的认知域,即以某一感官的感受(Source)去类比另一感官的感受(Destination)。
甜、酸、苦、辣、咸等味觉感受和经验常常会令人们联想到愉快或不快的视、听感受与心理状态,这种通感思维方式的生理学共性常常在不同语言感觉形容词词义转移是在完全对应和重合上得到体现。
例如: บทเพลงอันหวานซึง(悦耳的音乐)与ค าหวาน (甜言蜜语)都是以味觉的“甜”来描述悦耳动听之“言”这一听觉感受。
在不同民族文化的语言中,由通感所建立起来的这种“心理上的联系”往往共性多于个性。
例如 a bitter smile(苦笑)、a bitter smell(苦味儿)、bitter cold(苦寒)、เสียงหวาน (甜蜜的声音)。
尽管通感这种语义现象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类共同的生理机制,表现出总体上的共性。
同时通感也是人类的一种认知方式, 因为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社会习俗、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的不同, 各个民族又具有自己的独特个性, 这就导致不社会的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也不尽相同。
如“辣”除有表示事情的艰难,比喻人心肠狠毒等的引申用法之外,在汉语里还有指人敢作敢为、坦率的性格特征的引申义。
但是在泰语里这种表示人敢作敢为、坦率的性格特征的引申义却体现在“酸”中,如“。
(现在的大学生,特别是女的打扮得很酸。
)”总之,不同语言中味觉词的诸多引申意义,是人类各民族通感联想的结果,因为人类生理学共性以及民族文化的差异,使得不同民族的语言中味觉形容词的转义出现了或偶同,或微殊,或迥异,甚至毫无对应性。
参看文献:
1. 丁慧.英汉语味觉词“酸”的语义特征之比较 [J].人文社科,
2.刘一双.浅析中韩味觉词意义对比-以“苦”为主 [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9(5)
3.尹文婷.汉英“味觉”类词语对比研究—以“酸、甜、苦、辣”为例[M].云南师范大学,2009
4.张靖华.汉语味觉词的文化审视 [M].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
5.赵韶岩.日汉语基本味觉次引申义之对比 [J].解放军外语学报, 1999(11)
6. Achalika Phasukit.AN ETHNOSEMANTIC STUDY OF TASTE TERMS IN THAI DIALECTS [M].Chulalongkorn University Thailand,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