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药物皮疹的临床分析及预防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药物皮疹的临床分析及预防研究
牡丹江市妇幼保健院黑龙江牡丹江 157000
【摘要】目的:分析预防小儿药物皮疹的方法和效果。

方法:2016年7月至2017年12
月期间尚未开展临床合理用药,选取该时间内的患儿24例设为常规组,2018年1月至2019
年7月期间已开展临床合理用药,选取该时间内的患儿24例设为预防组,比较两组患儿出
现药物皮疹的概率和药疹预防的优良率。

结果:预防组药疹发生率(8.33%)明显低于常规组(33.33%)(X2=4.5474,P=0.0329);预防组药疹预防的优良率(95.83%)显著高于常规组(58.33%)(X2=9.5528,P=0.0019)。

结论:开展临床合理用药预后,患儿出现药物皮疹的
概率有所降低,而且临床预防药疹的预防质量也有所提升,可以有效减少患儿的痛苦。

【关键词】小儿;药物皮疹;临床分析;预防
当药物进入人体后导致皮肤黏膜产生一定的反应被称作药物皮疹,进入方式包括吸入、
内服、滴鼻、栓塞、漱口、含片、注射等。

临床症状较轻为小腿有瘀斑或者瘀点产生,表现
为密集或者散在,若严重者,则全身出诊,部分会伴随贫血、黏膜出血等情况。

小儿由于身
体发育不成熟更易发生药物皮疹,许多药物均可以引起药疹的发生,所以用药之前应该实施
一定的预防措施,防止此类情况的发生[1-2]。

因此,本文针对药物皮疹的小儿,分析其预防
策略,详情见下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实验资料
2016年7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尚未开展临床合理用药,选取该时间内的患儿24例设
为常规组,2018年1月至2019年7月期间已开展临床合理用药,选取该时间内的患儿24例设为预防组,排除患有自闭症、存在药物禁忌症的患儿,此次研究已取得患儿家长同意。


防组13例男童,11例女童,年龄区间:1到12岁,平均(6.58±5.23)岁;常规组12例男童,12例女童,年龄区间:0.5到13岁,平均(6.75±5.02)岁。

对比两组基础资料,数据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
常规组患儿未实施临床合理用药,预防组实施临床合理用药,如下:(1)先询问小儿
家长,患儿的过敏史,防止使用结构相似或者已知的过敏药物。

(2)对小儿用药时需谨慎,治疗药物选择致敏性低的,治疗过程中仔细观察患儿的状态,若出现红斑、瘙痒、发热等情况,需立刻停药,尽量将致患儿过敏的药物寻找出来。

(3)为患儿使用普鲁卡因、血清、
青霉素等药物时要严格按照对应的方法为患儿进行皮试,若显示阳性则不可使用相应的药物,皮试之前要准备对应的急救药物,皮试液用量是0.1ml,各种药物的浓度如下,普鲁卡因为
0.25%,青霉素为500U/ml,破伤风抗毒素为1:10,链霉素为5mg/ml。

(4)若患儿已经确诊,则需在病历中记录致敏药物。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儿出现药物皮疹的概率。

对比两组患儿药疹预防的优良率,患儿在用药后未出现药物皮疹则为优,用药后出现少
量皮疹停药即消退则为良,用药后出现大量皮疹,停药即消退则为中,用药后出现大量皮疹
停药未消退需要服用其它治疗药物则为差。

优良率为优率与良率之和。

1.4 统计学处理
将所有患儿的基础资料输入到SPSS19.0中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通过X2进行检验,以n%为表示形式。

P<0.05代表数据存在统计学差异,具有分析价值。

2 结果
2.1比较两组患儿出现药物皮疹的概率
预防组药疹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

详见表1:
2.2对比两组患儿药疹预防的优良率
预防组药疹预防的优良率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

详见表2:
3讨论
在临床中针对儿童的用药方式一般是根据儿童的体重进行药物比例的换算[3]。

但每个患
儿对于药物的耐受性程度不一致,导致儿童在用药后易产生药物皮疹的现象,而儿童出现皮
疹的最根本的问题还是在药物的使用上面,使用抗生素或者错用药物等事件均会使患儿出现
不同程度的药物皮疹,增加患儿的治疗痛苦,严重时还会影响患儿的成长发育,甚至出现死亡,因此患儿在要药前应该开展一定的药物检测,避免患儿对于药物出现过敏反应,而且在
用药后也需要注意患儿的临床表现,一旦出现药疹或者其他过敏反应,立即停药,注意皮疹
的消毒处理问题等[4-5]。

经研究可知:预防组药疹发生率为8.33%,常规组药疹发生率为33.33%,相比常规组,
预防组药疹的发生率更低(P<0.05);预防组药疹预防的优良率为95.83%,常规组预防的
优良率为58.33%,与常规组相比,预防组度要这个的预防效果更好(P<0.05)。

综上所述,在为患儿实施药物治疗时开展相应的用药前检测是非常必要的,可以有效预
防患儿用药后出现药疹的情况,同时也可以规范临床用药,从根本上提升药疹预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朱扣柱,陈艳华,洪远.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致小儿重症药疹1例[J].中国药
物警戒,2019,16(09):568-569.
[2]覃四妹,宋晓玲.336例小儿麻疹临床分析[J].名医,2019(01):79.
[3]阎冰梅.64例小儿麻疹患儿临床护理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78):267-268.
[4]李炳荣,沈志纲,刘燊,李玫.热毒宁注射液致肿瘤患儿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1例[J].
儿科药学杂志,2018,24(08):65-66.
[5]张博,王欣明,庞迪,程琦,白丽萍,黄小倩,尚进.氨溴特罗口服液致小儿麻疹发疹型药疹1例[J].皮肤病与性病,2018,40(01):123-12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