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自然灾害与防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修:自然灾害与防治
第一章 自然灾害概述
一、自然灾害及其特点
(一)自然灾害
1.自然异变与自然灾害
自然异变:自然异变指自然界的各种变化或异常。

自然灾害:主要由自然界异常变化引起的,并对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环境造成危害的事件或现象。

关系:自然灾害是自然异变与人类相互作用的产物。

自然异变本身无所谓成灾和危害,只有当它们作用于人类及其创造的各种物质财富上,并使之造成损失,才成为灾害。

2.自然灾害发生的条件
(1)要有自然界异常变化作为诱因;
(2)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等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

(二)自然灾害的影响
1.人员伤亡(也包括心理和精神创伤)
2.财产损失(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
3.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破坏(特殊性:具有滞后性和隐蔽性)
衡量灾情大小的标准:( )与( )的数量、( )遭受破坏的程度(三)自然灾害的特点
1.对人类社会往往具有严重的危害性
2.在发生时间与过程上有突发性和渐发性之分
3.发生的种类和频率往往具有区域性特征
4.一种自然灾害的发生常常会诱发其他自然灾害,最终形成灾害链
二、主要自然灾害及其分布
(一)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
1.地震
(1)构造地震的形成原因:当地壳中积累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成为地震。

(2)构造地震示意图
①震源: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震动的地方,称为震源。

②震中:地面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称为震中。

震中附近振动最强烈、破坏最严重的地区成为极震区。

③震源深度: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为震源深度。

④震中距: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称为震中距。

⑤等震线: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称为等震线。

(3)震级与烈度
①震级:表示地震的大小
注意:A它与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
B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因为一次地震释放多少能量是一定的)。

C一般而言,5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破坏,7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重大损害。

②烈度:表示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

注意:A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

B一般来说:震级越大,烈度越大。

除此之外,烈度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构造和地面建筑等有密切关系。

(4)世界主要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2.滑坡和泥石流
(1)滑坡
①成因:是山地斜坡上不稳定的岩体与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地质现象。

②发生条件:一般发生在岩体或土体结构松软、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较差的地区。

山地丘陵区和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都是滑坡多发区。

③危害:破坏或掩埋坡上和坡下的农田、建筑物和道路,造成人员伤亡。

(2)泥石流
①概念: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或冰雪融水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②发生条件:地势陡峻、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以及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动力).
③危害:泥石流往往在很短的时间内,流出数十万乃至数百万立方米的物质,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

(二)气象灾害与洪涝灾害
1.热带气旋
(1)台风的形成和结构
北太平洋西部低纬度洋面上空,局部湿热空气大规模上升,释放潜热,引起低空空气向中心流动,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形成空气旋涡,当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力达12级及其以上时,即为台风。

实质: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

定义:中心附近平均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的热带气旋。

时间:7月—11月(盛夏至秋初)
途径:狂风、暴雨、风暴潮。

分布: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地区、中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加勒比海和美国东部海岸。

我国台风源地:西北太平洋的热带气旋。

影响:①带来丰富降水,缓解旱情、降温消暑。

②带来狂风暴雨和洪涝灾害,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2)热带气旋的分布
源地:南北纬5°—20°水温较高的洋面上。

热带气旋发生频率高、强度大的有中国东南沿海、印度和孟加拉国沿海、美国东海岸和加勒比海地区。

自然灾害灾情的大小还与受灾体有关。

这些沿海地区由于人口、财产密集,工农业生产发达,所以热带气旋常造成巨大的破坏和社会经济影响。

每年夏秋季节,我国沿海地区频受台风袭击,台风在我国登陆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广东、台湾、海南、福建、浙江等省。

沿海其他省区也都受到过台风的袭击,就连内陆地区也受其影响,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严重的损失。

形成条件:①有广阔的暖洋面。

②有下下热上冷的不稳定大气层结。

结构:台风眼、旋涡风雨区(云墙)、外围大风区。

台风眼天气表现:无风、少云、干暖。

2.旱灾
(1)定义:因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量少而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种现象。

(2)特点:渐发性
(3)世界分布:①干旱半干旱地区。

②非洲、亚洲和大洋州的内陆地区。

我国分布:东部季风区(华北、华南、西南、江淮)
(4)原因:受季风影响显著,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各地夏季风的强弱和进退异常。

(5)我国各地旱灾时间:西南地区—常年旱—十年九旱
华北地区—春旱—春雨贵如油
长江地区—伏旱—春旱不算旱,夏旱减一半
东北地区—盛夏旱—三天一小干,五天一大旱
3.寒潮
(1)概念
寒潮是一种大范围强冷空气活动,主要发生在北半球中高纬地区的深秋到初春季节(秋、冬、春三季)。

11月—次年4月(我国发生在9月—次年5月,春秋对农作物危害最大)
(2)形成原因和实质
形成寒潮的强冷气团聚积在高纬度的寒带,当冷气团向暖气团方向猛烈冲击时,就爆发寒潮。

实质:快行冷锋
分布:北半球中高纬地区。

我国分布:东北最多,华北次之,再次为西北和长江流域,华南最少。

影响因素:当地天气越暖,寒潮强度越大。

(3)寒潮的危害
4.洪涝灾害
(1)两种类型:洪水和涝渍
(2)成因和多发地区
类型形成原因多发地区
洪水
特大地表径流不能被江河、湖库容纳,水位上涨而泛滥
的现象,一般发生在以降水为主要补给的河流汛期。

江河的两岸,尤其是中下游地区是洪水的直接威胁区。

涝渍洼地积水不能及时排除的现象多发生在蒸发弱、排水不畅的低湿洼地。

两者联系
洪水和涝渍往往接连发生,在低洼地区很难截然分开。

从气候因素看,洪涝集中在中低纬度地区,主要是亚热带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地形上:江河的两岸,尤其是中下游和地势低洼的地区。

(3)危害
5、沙尘暴
时间:春季
原因:①过度砍伐,过度放牧导致荒漠化。

②西部大片荒漠区,气候异常,干旱少雨,冬季常出现强劲的西风和西北季风。

(三)海洋灾害
1.灾害性海浪
2.风暴潮
(1)概念:由强烈大气扰动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高或降低,使其影响海区的潮位大大偏离平常潮位的现象。

(2)两种风暴潮的发生季节、地区和特点
类型 发生季节 发生地区 特点
热带气旋风暴潮(包括台风风暴潮)
多在夏秋季节
台风鼎盛时期
凡受热带气旋影响的沿岸地区均可能发生,
中国、孟加拉国、美国受风暴潮危害最严重
来势猛、速度快、
强度大、破坏力强
温带气旋风暴潮春秋季节
中纬度沿海地区,以欧洲北海沿岸、美国东
海岸以及我国的北方海区沿岸为多。

增水过程相对平缓
3.海啸世界上80%—90%的海啸发生在太平洋。

(四)生物灾害
1.虫害
(1)常见的农作物虫害:蝗虫、黏虫、水稻螟、棉铃虫等。

危害最大的是蝗虫。

(2)常见的森林害虫有松材线虫、松毛虫、天牛等。

不冒烟的森林火灾
2.鼠害
(1)重灾区:农田、牧场及森林。

(2)危害:害鼠啃食植株,在地下打洞,危害植物根系,使农业减产,森林、草地遭到破坏。

传播疾病,危害人体健康。

(五)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
1.环太平洋自然灾害带
2.北纬20°一50°之间的环球自然灾害带。

三、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一)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人类超强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环境恶化,致使环境更不稳定,导致多种自然灾害频发。

(二)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1.人本身的灾前防范意识、灾中的应急措施、灾后的自救互救行为,影响到人自身的易损程度。

2.社会经济活动有可能改变灾情。

3.建设防灾减灾工程可以改变受灾体的易损程度,从而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

(三) 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
人类活动对灾情“放大”或“缩小”的最敏感区域,是在自然灾害的高风险区。

例如,人类活动进入洪水高风险区就可“放大”区域灾情,而人类活动迁出高风险区就会“缩小”区域灾情。

第二章 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
一、中国的地震灾害和地质灾害
(一)地震灾害
1.我国地震分布特点:西多东少, “五纵”、“三横”八大地震带
2.我国地震灾情特点:东重西轻
(二)滑坡、泥石流灾害
空间分布特点:主要发生在山区。

青藏高原以东的第二级阶梯,特别是西南地区为我国泥石流、滑坡灾害的重灾区。

(三)地质灾害多发区——西南地区
1.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
①地质构造复杂,位于板块交界处,多地震,山体断裂发育,岩石破碎;
②地貌类型多变,地势起伏大,大斜坡多,易发生滑坡;
③降水多,尤其是山区多暴雨、久雨天气,极易发生泥石流;
④人为因素,如开垦、开矿、大规模工程活动等破坏植被和地面结构,诱发或加剧滑坡和泥石流。

⑤建筑物、人、财产趋于密集。

⑥建设者的防范意识和措施不到位。

2.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3.灾害造成严重的损失
①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畜伤亡;
②对交通干线的危害严重;
③摧毁耕地和建筑物
二、中国的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
(一)台风灾害
1.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遭受台风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我国位于太平洋西岸,由于西太平洋台风具有向西北方向移动的特征,因此我国极易遭受台风的袭击。

2.台风发生的时间:主要为夏秋季节
3.台风灾害的空间分布特点:沿海重、南方重。

主要在太行山—伏牛山—武陵山—苗岭以东区域,其中广东、海南、浙江、台湾、福建沿海受灾最为严重,江苏、广西次之。

4.台风生成源地及移动路径(读图)
源地:菲律宾群岛以东太平洋面
移动路径:(1)从生成地向偏西方向移动,在广东、海南登陆。

(2)从生成地向西北移动,在台湾、福建、浙江沿海登陆 。

(3)从生成地向西北移动,到达我国东部沿海后,转向东北方向。

5.台风的破坏力主要由强风、暴雨和风暴潮三个因素构成
(二)寒潮灾害
1.发生时间:9月至次年5月
每年春秋两季有两个寒潮高峰期,即3—4月和10~11月,前者更强。

春秋季节爆发的寒潮对农作物的危害最大。

2.源地:北方大陆地表与冰雪洋面
3.路径:(1)从西部进入我国,直接向东移动;
(2)从西北进入新疆北部,向东南经黄河河套进入华北平原,直达长江中下游
(3)从北方直接南下
4.我国山脉走向对寒潮的影响
东西向山地,如天山、阴山、秦岭和南岭等,山体北侧冷空气堆积,灾害加剧;山体南侧相对温暖,灾害减弱。

南北走向的山脉,形成冷空气的通道,使冷空气可以分流南下,影响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两广地区甚至海南岛。

我国青藏高原的海拔高于寒潮天气系统的上界,因此很少受到寒潮影响。

5.影响地区:除青藏高原、滇南谷地外,全国大部分地区受到寒潮影响。

6.各地灾害表现:北方主要表现为大风、降温、霜冻、暴风雪等;
南方主要表现为降温、冻害、雨雪等。

(三)沙尘暴——华北地区春季影响很大的气象灾害
1.概念: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两者兼有的总称,是指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低于1千米的天气现象。

2.发生与防治
①沙尘暴发生时间:冬春季节
②沙尘暴产生需要三个基本条件:一是大风——形成沙尘暴的动力条件;二是地面的沙尘物质——形成沙尘暴的物质条件;三是不稳定的空气状态和局部地区的热力条件。

③防治沙尘暴最有效的人类行为是植树造林、种草,增加地表植被覆盖,这样可以减小风速,降低沙尘暴的动力条件,增加湿度调节并改变局部地区的热力条件;可以减轻沙化,降低沙尘暴的物质来源条件。

(四)旱灾
1.四个旱灾多发中心: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地区
2.不同区域的旱灾特点
(1)华北地区春旱严重,有“春雨贵如油”的说法。

旱灾频次居首位。

(2)长江中下游地区伏旱,有农谚“春旱不算旱,夏旱减一半”。

7月份雨带北移,该地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易发生旱灾,且高温天气使旱情加重。

但是,台风雨经常可以缓解灾情。

总的说来,我国旱灾以春旱发生地域最广,频率最高,夏旱和秋旱次之,连旱现象也较明显。

3.我国农业旱灾灾情严重 旱灾是我国范围最广、历时最长、对农业生产影响最大的气象灾害。

影响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城市供水、人民生活和生态环境。

(五)洪涝灾害
1.我国洪涝灾害分布总的特点:东部多,西部少;沿海多,内陆少;平原低地多,高原山地少;山脉东坡和南坡多,西坡和北坡少。

2.五个洪涝多发区(读图):①两广大部、闽南和台湾是全国洪涝次数最多、范围较大的地区;②湘赣北部地区;③苏浙沿海和闽北地区;④淮河流域;⑤海河流域
3.人为因素对洪涝灾害的影响
三、中国的海洋灾害
1.风暴潮灾害——我国最严重的海洋灾害
(1)类型:台风风暴潮和温带气旋风暴潮
(2)发生时间和地区:①台风风暴潮主要发生在夏秋季节,以8月和9月最集中;发生次数最多的地区:广东、广西、海南、台湾、福建、浙江。

特点:多集中在东部大江大河的入海口、海湾沿岸和一些沿海低洼地区。

这些地区经济发达、人口密集,造成的经济损失更大。

②温带气旋风暴潮主要发生在春季和秋季,夏季也时有发生。

主要受灾地区集中在渤海和黄海沿岸。

2.灾害性海浪:以台风引发的为主。

3.海啸:我国发生的频次不多。

4.赤潮
(1)自然原因:气温高、静水、静风或海域相对封闭。

(2)人为原因: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排入海洋中工业和生活污水多;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由于海洋开发程度高和养殖规模的扩大,污染了养殖水域。

(3)预防和治理措施:加强监控;控制污染,减缓或扭转海域水体富营养化等。

5.咸潮
(1)概念:受天文、水文和气象等因素的共同影响,沿海地区海水通过河流或其他渠道倒流入侵内陆区域,造成水中的盐分达到或超过250毫克/升的自然灾害。

(2)预防:节水,保护水资源,不过度开采地下水等。

四、中国的生物灾害
蝗灾与鼠害——两种最广泛的生物灾害
1.蝗灾
(1)危害:蝗虫具有群聚群迁习性,对农、林和牧业的破坏具有毁灭性,是最严重的爆发性生物灾害。

(2)分布:渤海和黄海的沿海滩涂,黄、淮、海河的沿岸滩地,河北、山东的低洼地区。

(3)蝗灾与旱涝的关系:旱灾与蝗灾经常链性发生,在干旱少雨年份,河湖水位降低,退水区域特别适宜雌蝗产卵,使得蝗虫数量激增。

若前期干旱少雨,利于雌蝗产卵,而后期多雨又利于蝗虫幼虫成长,蝗灾就会爆发。

(4)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

2.森林主要害虫——松毛虫
(1)危害:导致林木生长量减少,森林枯死,不仅对我国森林工业造成极大损失,而且对森林生态功能造成严重破坏。

(2)导致森林病虫害多发的人为原因:主要是大量单一的人工林替代了种类多样性丰富的原始森林,使森林对有害生物的自控能力降低。

3.鼠害
(1)危害:糟蹋粮食;造成农作物减产、破坏森林和草场;危及水库和防洪大堤的安全;传播疾病,危害人体健康。

(2)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综合防治。

五、中国自然灾害的地域差异
1.中国灾害种类多样且灾次频发的原因
(1)我国处在两大自然灾害带的交汇处;
(2)我国处在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强烈;
(3)我国2/3的面积是山区,地貌类型复杂多样;
(4)季风气候不稳定,尤其是夏威夷高压势力的大小及位置的移动,导致了我国频繁的旱涝灾害。

(5)人口多,经济发展迅速,环境承受的压力大
2.中国自然灾害的灾情分布特点
直接经济损失东部大,中部居中,西部较小;
但西部引发的资源、环境破坏效应最为显著。

3.自然灾害地域差异显著 (读图)
分布地区 主要灾害 环境特点 对工农业生产的影响
1.海洋灾害区 主要指东部和南
部海域
以台风、风暴潮、赤潮等
自然灾害为主
受海洋环境的影响 对海洋渔业、海洋运输、港
口以及海洋钻井平台造成危害
2.东南沿海灾害区
主要指连云港以
南的东南沿海地区
以台风、风暴潮、洪涝、
海水入侵等自然灾害为主
受海洋与陆地双重
环境的影响
对城市、港口、海水养殖和
种植业等造成严重危害
3.东部灾害区 第二级阶梯以东
地区,主要指第三级
阶梯
洪涝、旱灾、病虫害是主
要的自然灾害。

此外,东北的
霜冻、华北的地震也很显著
地势低平,是许多
大江大河的下游地区,
我国平原最集中区域
对农业和城市危害严重
4.中部灾害区 主要指青藏高原
以东的第二级阶梯
以暴雨、洪水、地震、滑
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为主,
而且水土流失、风蚀沙化等土
地退化问题严重
是中国自然环境最
为复杂、地表物质最不
稳定的大斜坡地带
对农业、工业及交通设施与
建筑物造成严重危害。

其中,内
蒙古的雪灾、黄土高原的暴雨洪
水和干旱、西南地区的地震、滑
坡和泥石流灾害尤为严重
5.西北灾害区 主要指西北内陆
的新疆甘肃宁夏北
部内蒙古西部地区
以地震、沙尘暴、霜冻、
干旱、病虫害等自然灾害为主
是中国的干旱区 对城市建筑、畜牧业和农业
生产造成危害
6.青藏高原灾害区
主要指西藏、青
海和四川西北部
以暴风雪、地震、冻害等
自然灾害为主
高寒区 对畜牧业造成严重危害 第三章防灾与减灾
一、中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手段、成就和对策
(一)手段
1.灾害监测
2.灾害预报
3.防灾
包括灾前准备好救灾物资,确定合适的储备地点
(1)救灾物资的种类和数量——救灾的物质基础,由各地的主要灾种及灾情大小决定。

(2)救灾物资的储备地点——由灾区的主要集中地区及储备地的交通状况决定,关系到灾害发生过程中救援物资的到达时间。

我国10个国家级救灾物资储备基地:天津、哈尔滨、沈阳、合肥、郑州、武汉、长沙、南宁、成都和西安。

4.抗灾
工程性措施的三种方式:
方式实例
改变地表环境,防止或减轻自然灾害的强度
通过岩土体改造工程、疏排水工程,加固稳定变形土体,防止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通过植树造林等生物工程措施,防风固沙,防止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

可以阻隔或控制灾害与人口、财产等的直接相遇
修建大堤防洪防潮,保护堤内的人口和财产安全;建立护坡、挡墙等支挡物,避免泥石流冲击村庄和耕地。

可以改变财物等的特性,提高抗灾性能,减少灾害损失。

兴建水库、排灌站、电机井等工程及配套设施,保证人畜、作物的正常需水,防洪抗旱;加固房屋,使之达到抗震要求。

5.救灾
6.灾后重建
救济灾民的形式:政府救济、民间救济和国际救济等
(二)成就
防灾抗灾工作方针:“以预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
救灾工作方针:“依靠群众,依靠集体,生产自救,互助互济,辅之以国家必要的救济和扶持”(三)对策
二、地震和台风灾害的防避
(一)地震中的自救与互救
1.震前——防震准备——通常以家庭为单元
2.震中——避震
(1)黄金12秒预警时间:是跑还是躲,瞬间抉择。

(2)室内避震——“伏而待定”:就地躲避,利用三角空间,蹲或趴下,护住头部。

(3)室外避震——尽量到开阔的空地,降低重心,护好头部。

3.震后自救与互救
(1)学会处理外伤的基本方法
地震对人的伤害主要是倒塌的建筑物对人的埋压和砸伤,所以学会处理外伤的基本方法是必要的。

(2)保护好呼吸系统,尽量减少体力消耗。

(3)要有顽强的毅力和旺盛的求生意识——最重要的一点。

(二)台风灾害的防避
(三)洪水中的自救与互救
三、地理信息技术与防灾减灾
(一)自然灾害监测系统
作用:灾前预警、灾中跟踪、灾后评估以及提出减灾决策方案。

(二)遥感技术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
1.遥感(RS)技术的特点:观测范围广、信息获取量大、获取速度快、实时性好和动态性强等。

从空间尺度看,遥感具有全球观测能力,可从多波段、多时相和全天候角度获得全球自然灾害的观测数据;从时间尺度看,在遥感平台上能够对地球进行同步观测,可获得地球表层及其瞬间变化的灾害信息。

2.应用范围:广泛应用于政治、经济、军事、生活等各个方面,重点用于水灾、火灾及台风灾害、沙尘暴等监测。

(三)地理信息系统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
1.信息集成与分析:主要是对各种监测系统提供的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空间数据分析,具有空间定位、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功能。

2.灾害评估与预报:对自然灾害进行预报预警、动态监测、灾害发生成因与规律分析、灾害损失调查、灾情评估等,还可以为制定减灾预案和指导灾后重建工作提供依据。

3.RS、GPS与GIS结合为减灾救灾提供可靠、高效的服务
RS、GPS是数据获取手段(搜集、获取原材料——海量信息),GIS是数据分析手段(对原材料进行加工处理并得出结论,指导防灾减灾工作),两者有机结合,可实施动态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强大功能,从而为减灾救灾提供可靠、高效的服务。

一、部分自然灾害的防御措施:
我国在实践中总结出的减灾防灾模式是:对付灾害应当采取“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方针。

“防-抗-救”的含义即“预防”、“抗灾”、“救灾和重建”。

下列防御措施对自然灾害应该是通用的:
1.防灾: ①加强灾害的研究,建立灾情监测网络及预警系统。

②加强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

2.抗灾: ③加强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④开展减灾工程的建设,提高灾区的承灾能力。

3.救灾和重建:
⑤建立健全救灾指挥机构,编制突发性灾害应急预案。

⑥建立机动完善的救援体系。

⑦建立健全全社会的灾害保险工作,积极组织灾后重建工作。

(一)地震(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防御:
①加强地震的科学研究,建立地震监测网络及预警系统
②加强地震灾害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

③加强地震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④开展地震减灾工程的建设,提高灾区的承灾能力
⑤建立健全救灾指挥机构,编制突发性地震灾害应急预案
⑥建立机动完善的救援体系
⑦建立健全全社会的灾害保险工作,积极组织灾后重建工作。

(二)台风、寒潮、沙尘暴、风暴潮等的气象灾害防御:
①加强台风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网络及预警系统
②加强台风灾害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

③加强气象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④开展减灾工程的建设,提高灾区的承灾能力
⑤建立健全救灾指挥机构,编制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⑥建立机动完善的救援体系
⑦建立健全全社会的灾害保险工作,积极组织灾后重建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