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2020中考语文专题训练—诗歌鉴赏题型及答题技巧+各地模拟模拟试卷精选汇编练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2020中考语文专题训练—诗歌鉴赏题型及答题技巧+各地模拟模拟试卷精
选汇编练习
中考语文模块训练——古代诗歌鉴赏
古诗词鉴赏题大体上可分为五种类型:
一、品味语言类(炼字)
这类题主要考查我们对精炼词语的感悟能力。

有许多诗词因语言的精心锤炼而成为后人推崇备至的文学典范。

这些诗词往往因一字一词的独特运用,使境界顿生,让人百般品味。

语言品味对进一步理解诗词主题内容有重要作用。

常见题目形式:
1、“某”个字或词用得好,好在哪里?
2、诗歌中的“某”字或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3、“某”字能否改为“某”字?
4、你最欣赏哪个字或词?请赏析。

鉴赏方法:首先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释含义),然后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描景象),最后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说效果)。

二、名句赏析类
这类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中被后人传诵的名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这类题多为开放题,答案不要求统一,但要掌握常见的鉴赏评价的角度。

常见题目形式:
1、从某句诗中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
2、请谈谈对诗歌中千古传诵的名句的理解。

3、某诗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请分析原因。

鉴赏方法:能指出写景特点(如景物的色彩、近景远景的结合等)或采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或用词的生动形象等,并且还要说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怎样的启示和思考。

三、主旨情感类(思想感情)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态度的领悟。

诗词是情感的产物,诗人的情感往往借助景、物来表达,这时的景和物成了诗人思想感情的载体,这就是意象。

欣赏时要通过领悟诗歌意象的寓意,把握诗歌的内容、感知诗人的情感,从而进入诗词的意境,领会诗词的主旨。

因此,设计诗词情境鉴赏。

常见题目形式:
1、这首诗(词)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这首诗(词)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3、这首诗(词)中的某句话蕴含了怎样的生活哲理?
鉴赏方法: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态度的领悟。

解答这类题要用一句话概括诗歌形象的特点,并根据所描绘的形象特点及作家的风格(豪放、婉约、沉郁
顿挫)来推断诗人的情感态度。

初中阶段所学诗歌情感大体可分为:离别思念、爱国思乡、友情、爱情、热爱大自然、关心民生等。

四、想象描述类(描述画面、意境)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

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常见题目形式:
1、诗歌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2、展开想象,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歌优美的意境。

鉴赏方法: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

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五、表达技巧类(写作手法特点、修辞、表达方式等)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和领悟。

首先要了解常见的表达技巧,鉴赏时要准确指出诗中运用的修辞方法(或表现手法或抒情方式),然后结合诗句和具体词语作分析,分析时要指出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常见表达技巧:
1、表达方式:记叙、抒情、描写等。

抒情方式:直接抒情、间接抒情(①借景抒情;②寓情于景,情景交融;③用典抒情)
2、表现手法: ①衬托;②虚实相生,动静结合;③对比等。

3、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偶等。

常见题目形式:
1、诗歌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试举例分析说明。

2、诗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3、诗歌是怎样抒发作者的情感的?
鉴赏方法: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和领悟。

首先要了解常见的表达技巧,它包括:(1)修辞方法,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对偶、夸张、对比、比兴等;(2)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或艺术手法),主要包括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间、小中见大、以乐写哀、烘托渲染、对比映衬、多角度描写等;(3)表达方式,主要有描写,议论,抒情,抒情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而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等。

鉴赏时要准确指出诗中运用的修辞方法(或表现手法或抒情方式),然后结合诗句和具体词语作分析,分析时要指出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诗词赏析专项训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5分)
如梦令
[明]李梦阳
不信园林春早,一夜遍
...。

说与小童知:“池上落红休扫。

”休扫,休扫,花外斜阳...生芳草
更好。

1.结合加点字词赏析画线句子。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关于这首词的理解,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这是一首富有生活情趣的词作。

B.全词分为三层,一层一转,逐层转出,又层层相关。

C.“落红”“斜阳”表达了词人对春光逝去的伤感。

D.本词婉曲深细,表现了词人丰富细腻的感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题目。

同州①端午
[唐]殷尧藩②
鹤发③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

儿童见说深惊讶,却问何方是故乡。

(选自《全唐诗》)
【注释】①同州:今陕西省大荔县。

②殷尧藩:浙江嘉兴人。

③鹤发:白发。

诗中“鹤发”与“儿童”前后对应,耐人寻味。

结合全诗,从这个角度揣摩诗人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月夜
[唐]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早行
[宋]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注】①阑干:这里指横斜的样子。

②偏知:才知.③驼褐:用兽毛制成的上衣。

(1)《月夜》描写的是_________时节的景象,《早行》描写的是_________时节的景象。

(2)两首诗的最后两句都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请作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题。

(6分)
西溪独泛
[唐]皎然
道情何所寄,素舸①漫流间。

真性怜高鹤,无名羡野山。

经寒丛竹秀,人静片云闲。

泛泛谁为侣,唯应②共月还。

【注释】①素舸:不加装饰的船。

②唯应:只有。

(1)作者通过写高鹤、野山、秀竹、闲云等景物,营造了________的氛围。

(2分)(2)本诗尾联与王维《竹里馆》“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在情感表达上相似,请加以赏析。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题训练答案:
一、1.【解析】本题考查词句赏析。

“一夜遍生芳草”意思是:一夜之间庭院里到处长出了小草。

“一夜”表明时间短,草长得快。

“遍”表明春草到处都是,范围广。

表现了诗人的惊喜之情。

【答案】“一夜”表明时间之短,“遍”表明春来之速、范围之广,写出了诗人对春天突然来到的惊喜。

2.【解析】本题考查对词意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注意通读全词,理解词意。

由词句“池上落红休扫”“花外斜阳更好”可以判断,词人看到落花,并未因落花伤情,反倒是有雅兴赏花外斜阳。

所以C项“落红”“斜阳”表达了词人对春光逝去的伤感的说法是错误的。

【答案】C
二、【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解答时要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

“鹤发垂肩尺许长”的意思是白发垂到了肩膀一尺之长,这是诗人对自己老态的一种描述,写出了诗人漂泊在外历尽沧桑后的状态。

“儿童见说深惊讶”的意思是小孩子见了很高兴又很惊讶,写出了诗人漂泊在外,故乡的孩子都不认识自己。

“鹤发”与“儿童”一组表示年龄
的词语写出了诗人长时间漂泊无法言说的悲凉和愁思。

【答案】诗人长年漂泊异乡,又逢端午,乡愁满腹。

“鹤发垂肩”,可见诗人历尽沧桑。

他叙说乡愁,但儿童未谙世事,惊讶发问“何方是故乡”,更触动了诗人心中无限的苦痛。

“鹤发”与“儿童”年龄跨度巨大,形象差异鲜明,形成对比,更让读者感受到了诗人心中的深沉愁思和无法言说的悲凉。

二、诗歌鉴赏
2.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麟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霸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下列各项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意为秋色里,号角声震天动地,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星现出一片紫色。

这两句描写出惨烈悲壮的战地场景。

B.《渔家傲·秋思》首句写出在秋天,边塞的大雁过早向衡阳飞去,毫无逗留之意。

从而突出了塞下秋来天气极其寒冷。

C.“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写敌军半夜突袭我军,已到易水,此时天寒霜降,我军红旗半卷,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

D.“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写将军和征夫都难以入睡,长期守边辛苦,思念家乡,他们白了头发,留下了眼泪。

2.下列各项对两首诗歌内容与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雁门太守行》首联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B.《渔家傲·秋思》下阙集中抒发了身处边塞的征人之情。

他们既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又想勒石燕然、建立军功。

C.《雁门太守行》尾联引用燕昭王用重金招揽天下英雄的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D.两首诗词都写出了将士们为国效忠、建功立业的决心,也都暗含了对朝廷软弱、不重边功的不满。

【答案】
1.C
2.D
【解析】
1.C“敌军半夜突袭我军,已到易水”错误,援军赶赴易水。

2.D“都暗含了对朝廷软弱、不重边功的不满”错误。

《雁门太守行》一诗没有这种不满。

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旅次朔方
刘皂
客舍并州①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注释:①并州:地名,诗人长期客居并州。

1.简要分析“客舍并州已十霜”中“霜”字的妙处。

2.本诗作者的情感是复杂的,说说本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感情?
【答案】
1.“霜”,本义是露所凝聚的冰珠,这里的含义是“年”。

这里给人以凄凉之感,表现出诗人人生的酸楚。

2.诗人的感情复杂,表现的情感有:诗人久居并州,思念家乡;一旦回乡,又觉得舍不得久居之地;感慨命运对人的追弄,让人惆怅不已,又无可奈何。

【解析】
1.此题考查诗歌的炼字,解答时要读懂句子并赏析精彩字词的妙处。

句中的“霜”在诗中的含义是“年”,给人以凄凉之感,表现出诗人人生的酸楚,这种意象更富有凄凉、酸楚之感,更易于表达诗人的思想情感。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人思想情感的能力。

体会诗词情感的方法:①结合作者的生活背景,窥测诗词的情感;②分析诗眼,透视诗词的情感;③解读意象,挖掘诗词的情感;④借助典故,探寻诗词的情感。

诗的前半写久客他乡的思乡之情。

十年是一个很久的时间,十年积累起的乡愁,对于旅人来说,显然是一个沉重的负担,所以每天每夜,无时无刻不想回去。

可是由于在并州住了十年,不知不觉地对并州也同样有了感情,它已经成为诗人心中第二故乡,所以当再渡桑乾,而回头望着愈去愈远的并州时,怀念并州的情绪竟出人意外地涌上心头,从而形成了另外一个沉重的负担。

这两种感情,让诗人不觉感慨命运的追弄,惆怅不已又无可奈何。

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4.阅读《己亥杂诗》,完成下列小题。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的情感。

2.阅读画线诗句,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诗句在你头脑中呈现的画面。

3.“落红”即落花。

古诗词中,常借助“花”来传达诗人的情感。

请从你读过的诗句中,再写两句含有“花”字的诗句(本诗除外)。

【答案】
1.离别的愁绪自我牺牲的爱国热忱奉献精神等
2.浩浩荡荡的离愁就像江水滚滚而来,“我”满怀着这样的惆怅离开京城,夕阳西下更增添了无边的愁思,尽管如此但“我”毅然地举起了马鞭向东一指,义无反顾地走向天涯(故乡)。

3.只看带有“花”字的一句。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孟浩然《过故人庄》)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春晓》)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体味诗人情感的能力。

回答此题,要结合诗句意思,“浩荡离愁百日斜”中的“离愁”既指诗人离开京城时的伤感,也指眼见朝廷衰落腐败的伤心之意。

“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它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

作者以“落红”自喻,表明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思想感情以及无私奉献的精神。

2.此题考查学生对于古诗句中重点诗句的理解与描述画面的能力。

答题时首先理解诗句的大意,然后结合全诗的内容,同时要在把握诗歌写作背景和主旨的基础上进行分析。

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诗意化。

示例: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夕阳西下,黄昏将至,我满怀惆怅地离开京城,夕阳西下,更增无边的离愁别绪,我举起马鞭向东一指,走向天涯。

3.根据自己的诗歌积累,写两句含有“花”字的诗句即可。

注意书写正确。

如:牧童遥指杏花村——唐·杜牧《清明》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南北朝·佚名《木兰诗》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唐·杜甫《春望》
稻花香里说丰年——宋·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近代·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5.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1.对这首词有关句子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A.“天接云涛连晓雾”写天上翻腾的云像涌起的波涛,与清晨弥漫的雾相连相接的美景。

B.“星河欲转千帆舞”写银河涌动,好像要倒转过来,许许多多船帆在狂风中摇摆起舞。

C.“学诗谩有惊人句”写词人自幼学诗,但少有佳句,没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境界。

D.“九万里风鹏正举”化用《庄子》中的名句,词人希望能像大鹏一样尽情地施展才能。

2.这首词中哪两个字,巧妙衔接上下片、使之一气呵成?请找出并写下来。

【答案】
1.C
2.问报
【解析】
1.赏析古诗词,从作者入手,联系已知作者的生活经历,风格知识理解内容;借助于诗词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理解诗人写作意图。

C项中“少有佳句”错,“谩有”是“空有”的意思;“没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境界”理解有误。

2.此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理解。

“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的意思是“她听着天帝在对她说话,殷勤地问她要回到哪里去”。

李清照南渡以来,一直飘泊天涯,备受排挤与打击,尝尽了人间的白眼,如今天帝这么关照她,使她感到多么温暖啊!“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的意思是“我告诉天帝,我所走的路程很远,现在已到了黄昏,还没有到达。

即使我学诗能写出惊人的句子,又有什么用呢”,表现出她徬徨忧虑的神态。

“闻”和“问”把上下片衔接了起来。

6.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两小题。

梦中作①
(宋)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注释)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

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束,斧已烂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

③酒阑:酒尽。

(1)前两句诗写出月光下的夜晚、的环境特点。

(2)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凄清迷离
(2)第三句借用王质观棋故事,表达诗人对悠闲生活的渴盼,对世事变幻的慨叹;第四句写梦中喝酒,表达诗人仕途失意、客居他乡的无奈与思家之情。

【解析】
【详解】
(1)首句写静夜景色。

从“凉”“月”等字中可知时间大约是在秋天。

一轮明月把远近山头照得如同白昼,作者在夜凉如水、万籁俱寂中吹笛,周围的环境显得格外恬静。

次句刻画的却是另一种境界。

“路暗”,说明时间也是在夜晚,下面又说“百种花”,则此时的节令换成了百花争妍的春天。

这里又是路暗,又是花繁,把春夜的景色写得如此扑朔迷离。

(2)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第三句借一个传说故事喻世事变迁。

这里运用了梁代任昉《述异记》中的典故,反映了诗人超脱人世之想。

末句写酒兴意阑,思家之念油然而生,表明诗人虽想超脱,毕竟不能忘情于人世,与苏轼《水调歌头》所说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意境相似。

“诗言志”,全诗至结尾,寓意就逐渐明朗了。

诗人的抑郁恍惚,与他当时政治上的不得志有关。

作此诗时欧阳修还在颍州,尚未被朝廷重用。

所以这四句是在抒发心中的感慨,它的妙处是没有把这种感慨直接说出。

7.这是一首古老的恋歌,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子衿
《诗经·郑风》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答案】①诗歌前两节运用了心理描写,以假设的语气对男子失约的原因进行猜测,以强烈的反问表达了女子思念心上人却不能见到的惆怅失落心理,爱之深、责之切,跃然纸上。

②最后一节“挑兮达兮”运用动作描写,写出了女子城门徘徊、张望的行为,表达了她对心上人急切的盼望、思念之情。

【解析】
【详解】
要求学生掌握常用的人物描写方法。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

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赏析。

“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

对方的衣饰给她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使她念念不忘,可想见其相思萦怀之情。

这里是心理描写;如今因受阻不能前去赴约,只好等恋人过来相会,可望穿秋水,不见影儿,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捎个音信?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主动前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是心理描写;“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写她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是动作描写。

体现了渴望与意中人来往相见的感情,表达了深沉的思念。

8.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简析诗中“涨”字的妙处。

2.请简要分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两句诗的作用。

【答案】
1.示例:“涨”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绵的愁思。

“涨”字一词,用词准确,富于动态感。

(言之有理即可)2.这两句想象两人相聚后畅谈的景象,以相见的欢乐来衬托自己思念的寂寞,把思念的深情转化为重聚的希冀,更显得思念情深。

(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本题考查诗歌语言的赏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意思:你问我何时回家,我回家的日期定不下来啊!我此时唯一能告诉你的,就是这正在盛满秋池的绵绵不尽的巴山夜雨了。

“涨”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最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绵的愁思。

2.本题考查赏析作者感情。

诗歌的情感表达主要体现在两个“巴山夜雨”中,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

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

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

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

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仍有叙不完的离
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

9.古代诗词阅读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春望》一诗紧扣“望”字,表达的感情很细腻。

请结合全诗内容,说说诗题中的“望”字包含哪两层意思。

2.古人做诗十分讲究炼字,你认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哪个字用得好?请简要分析。

【答案】
1.示例:一方面是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另一方面是对亲人团聚的期盼。

2.示例一:“破”字用得好,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令人触目惊心。

示例二:“深”字用得好。

一个“深”字写出了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景象,令人满目凄然。

示例三:“破”字在本诗中堪称诗眼,景、情皆由此出。

“国破”对“城
春”,“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气的“城春”对比强烈。

“城春”当为明媚之景,后面却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前后对比,表达精巧。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对诗文内容和主旨的理解。

在整体感知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背景和主旨分析作答。

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所以,题目中的“望”,既指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也指诗人对期望和平、企盼家人团聚。

据此理解作答。

2.试题分析:考查对词语的赏析。

对于词语的赏析,要在把握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文的主旨和具体的诗句分析作答。

这类试题涉及到古诗的“炼字”技巧。

采用答题格式是:先解释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诗句分析表达的内容,最后写其表达效果。

如有修辞格,可综合起来分析作答。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联中,一个“破”字写出了由于“安史之乱”造成的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一个“深”字写出了蒿草遍地、林木苍苍的凄凉景象,让人触目惊心,为全诗营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

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10.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答张十一①
韩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②竞长纤纤笋,踯躅③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④知死所,莫令炎瘴⑤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⑥觉霜毛一半加。

(注)①韩愈一生中两次遭贬,《答张十一》是他第一次被贬到广东阳山后的第二年春天作的。

张十一,名署,公元803年(德宗贞元十九年)与韩愈同为监察御史,一起被贬。

张署到郴州临武令任上曾有诗赠韩愈,韩愈写此诗作答。

②筼筜(yún dāng),竹名,生长于水边。

③踯躅:杜鹃花科。

④恩波:皇帝的恩泽。

⑤炎瘴:南方湿热致病的瘴气。

⑥斗:通“陡”。

1.下面对本诗的理解或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浓墨重彩地描绘出一幅清晰鲜明的水墨画,绘出春山明净,春江空阔之景。

B.颔联“筼筜竞长”运用了拟人手法,把“筼筜”人格化,写活了嫩笋争相滋生的蓬勃景象。

C.颈联是全诗的关键之句,抒发了诗人自知生命将在这炎热的瘴气中白白葬送,以致无法报答皇恩的痛苦。

D.尾联含蓄委婉,看罢友人的书信顿觉白发增加一半,表达了对年华逝去的哀伤,以及与友人同感共悲的哀痛。

其中“斗觉”二字用得奇崛,把诗人的感情推向高潮。

E. 本诗是赠答诗,张十一客给韩愈的诗中有“鲛人远泛渔舟火,鹏鸟闲飞雾里天”的句子,韩愈也用此“闲”字回答了他此时自在悠闲、无所事事的状况。

2.诗歌前两联在景物描写上有“远近结合”和“以声衬静”的特点,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答案】
1.B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