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纲要.doc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序言
跨入新世纪,中国将发展成世界旅游强国,黑龙江省将建设成为中国生态旅游特色强省。

中共哈尔滨市委和哈尔滨市政府做出《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决定》,提出了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把哈尔滨建成世界冰雪旅游名城的奋斗目标。

为此,中国旅游学院旅游科学研究所与哈尔滨市旅游局联合编制《哈尔滨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本规划的主题:不断提升旅游业支柱产业地位,全面建设世界冰雪旅游名城。

本规划年限:2002—2020年。

第一章旅游业发展背景与条件
一、旅游业发展环境
(一)国际环境
旅游业已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

据世界旅游组织2002年6月在西班牙马德里发表的公报,2002年世界旅游总人数为6.93亿人次,比2000年减少0.6%(约减少400万人次);2002年世界旅游收入达到4620亿美元,比2000年下降2.6%。

统计数字表明,旅游业“是一个有耐力的、稳定的经济行业”。

世界旅游热点正在向亚太地区转移。

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东亚太地区将超过美洲成为世界第二大旅游区。

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和探险旅游等将成为21世纪世界旅游的潮流。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潮流的推动下,由中、俄、日、韩、朝、蒙6国构成的东北亚经济圈将逐步形成,旅游业将成为促进东北亚经济圈发展的先导产业。

(二)国内环境
中国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向现代化,为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的大发展创造坚实的经济基础和良好的社会环境。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全面向世界双向开放,推动中国经济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促进中国旅游业与世界各国接轨创造了机遇。

据世界旅游组织发表的公报,2001年中国国际旅游收入首次超过德国和英国,从前几年居世界第7位跃升到第5位,仅次于美国、西班牙、法国和意大利;过夜旅游者人数仍居世界第5位,列法国、西班牙、美国、意大利之后。

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接待1.37亿入境旅游者,居世界第一位;中国出境旅游达1亿人次,居世界第4位。

国家旅游局提出,到2020年,中国将建成世界旅游强国,旅游总收入将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1%,旅游业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三)省内环境
旅游业已成为全省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优势产业,并进一步向支柱产业升位,向生态旅游强省的目标迈进。

在全省旅游业“十五”发展计划中,哈尔滨市被列为全省旅游业发展的战略核心和龙头,将建成全省综合性、国际化的旅游中心区。

(四)本市发展环境
哈尔滨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黑龙江省省会。

哈尔滨市目前已进入工业化中期,2002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20亿元。

作为重要的工业基地和东北地区重要中心城市,全市拥有雄厚的工业基础、成熟的产业队伍,拥有以一批著名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的高新技术体系,拥有辐射东北亚地区的经贸服务体系。

哈尔滨市将用5—10年时间建成全国重要的装备制造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绿色食品基地、区域性经济贸易中心、生态园林城市和世界冰雪旅游名城。

为实现这一目标,已确定电子信息、汽车、食品、医药和旅游为5个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

二、旅游产业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哈尔滨市旅游呈现出快速、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旅游产业初具规模,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第三产业的支柱产业,为21世纪全市旅游业的大发展准备了条件,并为最终建成生态园林城市和世界冰雪旅游名城奠定了基础。

入境旅游快速发展,国内旅游迅猛崛起,出境旅游稳中有升;
产业地位不断提升,产业功能逐步发挥;
旅游资源开发不断深化,避暑胜地久享盛名,冰雪旅游已成名牌;
六大要素综合发展,旅游服务业初成体系;
创优工作初见成效,城市现代旅游功能明显增强;
行业管理逐步完善,政策法规逐步健全。

全市旅游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旅游资源开发粗放,旅游供给结构不够协调,旅游产品缺少精品;
区域发展不平衡,区域合作不到位,旅游中心城市的作用发挥不充分;
产业联动机制松散,产业关联作用不显著,旅游协调机制有待健全和加强。

总体上,全市旅游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三、旅游业发展的机遇优势制约与挑战
(一)机遇
1、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进一步扩大与世界各国特别是东亚太地区的合作与交流,有助于东北亚经济合作区的发育,必将加速东北亚旅游经济合作区的形成与发展,促进哈尔滨旅游业的腾飞。

2、国民经济实行产业结构调整
哈尔滨作为一个老工业城市,在经济结构调整中把旅游业确定为五大支柱产业之一来培植,既符合旅游经济发展的要求,也符合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并在国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3、黑龙江建设生态示范省和旅游强省
黑龙江省已确立建设生态示范省和旅游强省的目标,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最佳的自然生态环境,同时也对旅游开发和经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旅游业能成为生态示范省建设的先导产业。

(二)优势
1、东北亚经济圈中心区位交通和口岸优势
哈尔滨市依托大东北,邻近俄罗斯,沟通日本和朝鲜半岛,辐射东亚太,具有区位、交通和口岸三要素的集合优势,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天时、地利、人流条件。

2、旅游开发历史久远
哈尔滨从19世纪末建城伊始就是依托铁路枢纽的国际商贸旅游城,具有早期对外开放历史传承和开放气息,具备建成东北亚商贸与旅游大都市的条件。

3、特色旅游资源品种较多品位高潜力大
哈尔滨市市域广阔、地貌多样,具有鲜明的北疆自然地理和气候特征;历史久远、民族多样、文化多元,造就了欧亚风貌、中外文化交融的社会人文环境。

全市拥有自然与人文、古老与时尚、东方与西方为一体的复合型旅游资源。

⑴自然生态旅游资源
冬寒夏爽的气候
迷人的冰雪风光
丰茂的山岳森林植被
优美的江河湖库风景
以东北虎为代表的寒地野生动物
⑵历史人文旅游资源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金源文化历史遗迹
中西合璧的建筑风貌
宗教建筑文化景观
近现代战争与革命遗址
⑶现代社会旅游资源
黑龙江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冰雪文化
东北地方民俗和少数民族风情
工、农、科教产业文化旅游资源
旅游节庆与经贸活动
⑷哈尔滨市旅游资源的总体特色
冰城雪乡风光
绿色森林风景
欧亚都市风貌
金源历史风物
依托这些资源,通过深层次开发与精加工,可组合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旅游精品,形成观光、度假及生态、文化、体育等专项旅游产品系列。

(三)制约
国内远离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国际客源结构过分倚重东北亚区域性市场;
旅游产业结构未摆脱传统体制影响,行业与企业缺乏市场竞争力;
历史包袱沉重,现代改革阻力大,经济发展缓慢,自然条件影响大,投资环境欠佳;
旅游融资渠道不畅,资金投入严重不足,重点项目资金扶持力度不够。

(四)挑战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际竞争国内化,旅游企业直接面临国外著名旅游企业的竞争;
东北亚地区俄国、韩国和日本旅游目的地为争夺国际客源的竞争激烈,日本、韩国开展冰雪旅游早、实力强,滑雪条件优于黑龙江;
东北及全国旅游城市的激烈竞争,特别是面临省内外在冰雪旅游、森林旅游方面的激烈竞争。

结论:哈尔滨市旅游业具有独特的优势,面临难得的机遇,带有明显的弱项,面对严酷的挑战,处于从观光主导型向特色—综合型、粗放式向集约式、规模型向规模—效益型、单向开放型向双向开发型、政府推动型向市场拉动型、初创期向发展期转变的关键时期,潜力巨大、前景广阔、任重道远。

第二章旅游发展战略定位与目标
一、旅游发展战略
(一)指导思想
突出冰雪文化、多元生态、欧亚风貌和金源文化的特色,发展大旅游,培育大市场,形成大产业,改革旅游管理体制,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完善基础服务设施,优化旅游产业结构,提升产业规模和素质,全面提高旅游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不断提升旅游业支柱产业地位,把哈尔滨建成世界冰雪旅游名城。

(二)发展战略
1、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战略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以政府主导为保障、企业运行为基础,充分发挥政府对旅游开发的导向性作用和市场对旅游资源配置的作用,确保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加速与国际接轨。

2、冰雪先行精品支撑战略
以世界冰雪旅游名城为品牌,以冰雪旅游为先导,形成冰雪旅游、都市旅游、生态旅游、避暑旅游、边境旅游五大主打产品;金源文化、黑土文化、二战遗址和犹太文化四类配套产品,培育若干国家级乃至世界级旅游精品,形成旅游产业的强大支撑。

3、旅贸结合产业联动战略
旅游为经贸服务,经贸为旅游创造条件,旅游与经贸互相促进,区域性经济贸易中心与世界冰雪旅游名城共建共兴。

旅游依托城建、交通、工业、农业、林业、水利、环保、文化、体育、教育等诸多行业,并带动各相关行业,达到产业联动,促进全市社会、经济、文化的整体发展。

4、龙头带动区域联合战略
哈尔滨市旅游依托省会城市的独有优势,成为全省旅游中心。

作为省会城市,要依托东西南北的立体交通,整合全市、全省资源,带动全省旅游成规模、上台阶,更好地发挥龙头作用。

5、生态优先持续发展战略
良好的生存环境是旅游发展的根本前提,生态旅游是哈尔滨的优势产品。

在旅游开发、经营、服务、管理的全过程中,坚持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在开发的过程中保护,使旅游成为生态示范省建设的先锋产业和窗口产业,实现环境、社会、经济、文化与旅游的良性互动发展。

(三)先导作用
发挥旅游业关联度高、综合性强的复合型产业特点,加强与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广泛、直接或间接联系,带动其他相关产业部门的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促进哈尔滨市的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

依托旅游的发展引来人流、物流、信息流、技术流,促进改革开放的深入,为哈尔滨市进一步招商引资、开放搞活创造良好的整体环境。

促进国民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从发展旅游业入手,发挥其对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先导作用,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加速第二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农业产业综合发展,优化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

二、旅游发展定位
(一)城市发展定位
城市性质定位:黑龙江省省会,东北亚经贸中心,中外文化交融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我国东北部经济、政治、贸易、科技、信息、文化和旅游中心城市。

(二)旅游功能与城市形象定位
区域旅游功能形象:黑龙江旅游中心城市,东北亚重要旅游交通枢纽。

都市旅游形象:独具欧亚风貌的世界冰雪旅游名城,“天人合一”的生态园林城市,历史悠久的金源故地。

(三)旅游产业地位定位
哈尔滨市的特色产业、优势产业、形象产业,促进对外开放、提升生活质量的先导产业。

旅游业作为全市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全市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

(四)旅游客源市场定位
客源市场定位以入境市场为先导,国内市场为基础,出境市场为延伸,兼顾跨省市出游市场,四大市场协调发展、互相促进。

入境市场定位:以俄罗斯、日本、韩国市场为主体,港澳台、东南亚为重点,积极拓展欧美市场。

国内市场定位:以本省及东北地区为基础,华北、华南、华东市场为重点,大力拓展全国其他市场。

跨省市出游市场定位:本市城乡居民,近期以月平均家庭收入1000—2000元的本地居民为主。

出境旅游:以城镇居民为基础,以“小康型农民”为重点。

(五)旅游主导产品定位
冰雪文化之旅
欧亚都市之旅
绿色生态之旅
避暑度假之旅
边境风情之旅
三、旅游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建成以冰雪文化、多元生态、欧亚风貌、东北民俗为特色,产品独特、设施完备、服务一流、管理先进的东北亚地区著名的冰雪、避暑和都市旅游胜地、经贸旅游大都市、生态园林城市和世界冰雪旅游名城。

经过五年的建设,哈尔滨市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基础上提升成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经过十年的建设,把哈尔滨市建成为生态园林城市和世界冰雪旅游名城;经过二十年的建设,哈尔滨市成为东北亚地区经贸旅游大都市。

(二)世界冰雪旅游名城建设目标
以哈尔滨市区为核心,建立完整的冰雪旅游体系:国际冰雪艺术基地、冰雪比赛基地、冰雪训练基地、冰雪产业基地、冰雪教育基地和冰雪研究中心。

持续开展冰雪节庆活动,不断举办国际冰雪体育赛事、国际冰雪艺术表演和国际冰雪产业论坛,与世界著名的冰雪城市建立稳定友好的城市关系,与国际雪联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1、冰雪艺术基地
主要设在哈尔滨市区,其中有冰雪大世界、太阳岛雪雕艺术博览会、兆麟公园冰雕艺术博览会、冰雪艺术馆、四季冰雪宫等冰雪艺术基地。

2、冰雪运动基地
近期按照冬奥会的赛场要求重点建设完善亚布力、乌吉密、龙珠、吉华等滑雪场,设备和设施要达到现有国际知名赛场的条件。

中远期在方正、延寿和五常建设新的滑雪基地。

冰雪普及与训练基地以亚布力、乌吉密、龙珠、吉华、玉泉、平山、名都等现状条件较好的冰雪运动场地为基础,逐步增建一批具较高水准的冰雪运动场地,既可以作为对海外运动员开放的训练场地,又可以举办国内重大的冰雪运动比赛。

3、冰雪产业基地
利用哈尔滨市工业发达的经济技术基础,建立一批冰雪器具生产基地,如滑雪用具、雪地交通用具、雪地服饰和制雪设备等以及冰雪食品,冰雪保健用品。

开发冰雪运动用品系列,逐渐推向全国,打进东北亚、北美和欧洲市场。

4、冰雪教育基地
建立哈尔滨冰雪培训中心,聘请世界知名教授和专家(特别是北欧和俄罗斯专家)讲学授课,设立相关专业,专门培养冰雪艺术人才(冰雕、雪塑、冰雪服饰)、冰雪运动与表演人才(冰上芭蕾、花样溜冰)、冰雪运动人才(冰球、滑雪、溜冰)等。

冰雪学校为全国培养冰雪运动和艺术人才,包括教练员和运动员。

发展到一定的水平时可升格为“国际冰雪学院”。

5、冰雪科研中心
建立哈尔滨冰雪科研中心,深入研究人在严寒条件下的生理机能和对运动机能的影响,研究冻伤医疗和研制冻伤治疗药物。

研究严寒条件下金属、合金、塑料、木质、衣料等材料的有关参数,研发冰雪运动用具、器械和防寒衣料与服饰。

深入开展冰雪文化研究,包括世界范围的冰雪运动历史、冰雪文化发展、现代冰雪文化艺术以及冰雪的利用、防灾等,逐步建成世界级的冰雪研究中心。

举办国际冰雪论坛(International Forum of Ice & Snow)和不定期举办有关冰雪的研讨会。

出版国际性的学术刊物《冰雪研究论坛》(The Research Forum of Ice & Snow)。

冰雪科研中心和哈尔滨冰雪培训中心不断开展对外的交流,建立稳定的遍布世界的学术交流网络体系。

6、培育明星冰雪企业
开展冰雪旅游、冰雪艺术活动,生产冰雪装备用品,开设冰雪教学与研究机构,举办冰雪比赛、表演等节庆活动,要在政府的指导和必要的支持下进行,主要依托在市场经济下发展起来的企业,如冰雪旅游(冰雪场、专业旅行社、主题饭店),冰雪雕塑和冰雪建筑、冰雪设备、冰雪服饰、冰雪食品和冰雪护肤医疗等企业(集团),并在市场竞争的大潮中崛起名牌产品和明星企业,构建冰雪产业的坚实经济基础。

7、开展全民冰雪活动
普及冰雪体育教育,开展全民冰雪活动,营造浓厚的冰雪运动、艺术与旅游相结合的社会气氛与环境,奠定冰雪活动的广泛群众基础,培养众多的冰雪人才,在此基础上造就国内一流、国际著名的冰雪运动员、冰雪艺术家。

8、积极申办冬奥会
积极申报2014年冬季奥运会。

申奥的过程,是营造世界冰雪旅游名城建设良好环境的过程,将为冰雪旅游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哈尔滨市应积极参与申冬奥的各项准备工作,力争2018年前申办成功,旅游部门应制定《申冬奥旅游专项规划》,争取获得更多的“冬奥运遗产”,避免历史上冬奥会举办后留下的“冬奥运遗憾”。

(三)旅游业发展阶段目标
1、近期(2002~2005年)基础建设阶段
为将哈尔滨旅游业发展成支柱产业和为将哈尔滨建成世界冰雪旅游名城夯实基础。

传统观光型旅游产品完成更新换代,冰雪旅游产品从初步开发向精品开发升级,避暑旅游产品形成系列,生态旅游产品逐步推出,都市旅游产品成为品牌,边境旅游产品日臻完善。

客源市场从区域向全国过渡,入境市场加速增长,国内市场大幅度增长,出境市场稳定增长,跨省市出游市场不断扩大,四大市场协调发展。

管理体制、企业经营和运行机制基本完成转制改型,为全面进入国际市场、对接国际惯例作好体制、法规、政策、企业和人才准备。

旅游业充分发挥全市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第三产业的支柱作用,旅游业对GDP的贡献率提高到6~7%,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升格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

2、中期(2006~2015年)建成世界冰雪旅游名城阶段
基本形成冰雪旅游、都市旅游、生态旅游、避暑旅游、边境旅游五大主打产品体系,初步形成一批国际著名、国内一流的旅游精品。

客源市场完成从区域型向全国型和国际型的转变,入境市场、国内市场和出境市场稳定、协调发展,跨省市出游市场持续增长。

旅游业从体制、法规、政策、企业和人才方面与国际全面对接,成为国民经济产业国际化的先导产业,参与全方位的国际竞争与合作。

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特色生态经济快速发展,旅游业对GDP 的贡献达到8~9%,基本建成世界冰雪旅游名城。

3、远期(2016~2020年)建成东北亚地区著名经贸旅游大都市
全市旅游业进入成熟阶段,与国际完全接轨,进入集约化、效益型、生态型产业阶段,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

旅游业对GDP的贡献达到10~12%,全面建成东北亚地区著名经贸旅游大都市。

(四)旅游产业发展指标
在全市旅游业发展现状基础和中国旅游业发展大背景下,根据国家旅游局制定的《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年、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以及《黑龙江省“十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纲要)》,确定哈尔滨市旅游业发展指标体系。

以“九五”期间全市旅游业发展的实绩为基础,考虑以下几点:
全市旅游业的发展速度适当高于全省旅游业的发展速度;
全市旅游业的发展速度适当高于全市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
旅游收入的增长幅度适当高于全市国民经济的增长幅度;
“十五”期间旅游业的发展速度适当高于“十一五”及以后的发展速度。

同时,由于旅游业是一个关联度大、依托面广、敏感性强的下游产业,充分考虑国内外的种种不可预料的因素,在制定发展指标体系时,要留有余地、保持弹性,设置上、中、下3种指标体系,力争高增长,确保中增长。

低增长指标的提出考虑到可能会出现的不可预见因素。

表2—1 哈尔滨市旅游业发展指标体系
第三章旅游发展空间布局与产品体系
一、旅游空间布局
《黑龙江省“十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纲要)》确定,哈尔滨是“全省的中心旅游区。

该区要充分利用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交通枢纽和主要客源集散地的地位,把欧亚城市风光、冰雪艺术观赏、滑雪度假、林区观光漂流、工农产业文化、金源历史文化、多种宗教文化、高雅音乐文化、二战遗迹追踪作为主要旅游产品依托,统筹规划、重点开发、丰富内容、提高档次,建成名副其实的面向国内外的综合性、国际化的旅游中心区。


(一)空间布局原则
以旅游资源为基础,以中心城市为支撑,以交通干线为依托,构建全市旅游空间网络。

突出全市7区12县各自优势与特色,资源共享、产品互补、客源互流;城乡联动、南北互促,协调发展。

市区重点开发文化休闲和商务会展产品,各县(市)重点开发滑雪、避暑、度假和生态旅游产品,城乡互补、各具特色。

发挥哈尔滨市在全省旅游业中的“中心”与“龙头”作用,立足本市、联通周边、辐射全省,与邻近省市合作互补、共同发展。

总体布局、突出重点、分期开发、近详远略、留有余地,保证足够的可持续发展空间。

(二)旅游空间布局
全市旅游总体框架为:一区、四带、五线,形成贯穿全市、辐射全省、延伸边境、跨越国界的大旅游网络。

1、中心都市旅游区
空间范围:哈尔滨市区。

客源市场:国内外、省内外各类旅游者。

旅游功能:接待集散、商务会展、冰雪艺术展示、休闲娱乐、商贸购物。

主要依托:良好的区位条件、现代国际大城市及其综合城市功能、中西文化交融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太阳岛风景区、森林植物园、天恒山生态休闲旅游区、冰雪文化艺术、侵华日军“731”细菌部队遗址、犹太文化历史遗存、以及“冰雪节”、“哈夏音乐会”、“哈洽会”等旅游、经贸、文化相结合的节庆活动。

中心都市旅游区空间发展格局:一环三廊四区。

一环:
森林植物园—名都滑雪场—运粮河旅游区—金河旅游公园—农展园—冰雪大
世界—太阳岛—东北虎林园—天恒山—俄罗斯风情园。

三大风景廊道:
◆松花江风景休闲廊道(松花江市区段两岸),面向外地游客和本地居民;
◆马家沟城市生态休憩廊道(马家沟市区段),主要面向本地居民;
◆阿什河绿色生态休闲廊道(阿什河市区段),主要面向本地居民。

四区:
◆文博与商务旅游区(道外区和道里区为主);
◆冰雪、休闲、娱乐旅游区(太阳岛、松北新区);
◆文教、科技与会展旅游区(南岗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战争遗址与工业旅游区(平房区和动力区);
2、四大特色旅游带
(1) 观光度假旅游带
空间范围:哈尔滨市区←→阿城←→尚志。

客源市场:国内外游客。

旅游功能:假日休闲、观光度假、文化旅游、冰雪旅游、避暑旅游、森林旅游。

主要依托:沿301国道,阿城金源文化旅游区、森林动物园、玉泉(国际)狩猎旅游度假区、松峰山旅游区、平山旭东高尔夫旅游区、尚志碑林文化旅游区和乌吉密滑雪旅游区、亚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区。

(2) 山水森林旅游带
空间范围:哈尔滨市区←→呼兰←→巴彦←→木兰←→通河。

客源市场:以本市和国内游客为主,入境游客为辅。

旅游功能:假日休闲、文化观光、森林小火车观光、避暑度假、漂流。

主要依托:沿松花江,萧红故居、哥特式教堂;森林小火车、香磨山旅游区、乌龙狩猎场、二龙潭湿地。

(3) 绿色休闲旅游带
空间范围:哈尔滨市区←→宾县←→方正←→依兰。

客源市场:以本市和国内游客为主,入境游客为辅。

旅游功能:冰雪旅游、假日休闲、观光度假、森林旅游、漂流探险、生态旅游、文化旅游。

主要依托:沿哈同公路,天恒山旅游区、二龙山风景区、长寿国家森林公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