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型学习导向的创新教学方法探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型学习导向的创新教学方法探索作者:赵领娣时增辉
来源:《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年第05期
摘要:为激发高校学生自主学习兴趣、提高研究型学习能力,文章借助“宏观经济学”学科基础课的特性,通过调查问卷深度分析,以及研究型学习课程论文写作,对调查问卷运用“信度检验—探索性因子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定量分析方法,探究研究型学习导向的创新教学方法有效性。
研究表明,经过研究型学习导向的创新方法训练,不仅使学生更加扎实地掌握了“宏观经济学”的课程内容,同时培养了其主动学习的习惯,提高了研究型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研究型学习;创新教学方法;“宏观经济学”;定量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2)05-0001-04
教育是一国的百年大计,它为国家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强劲的人才动力,教育的发展水平标志着一个国家的发展潜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对人才的质量需求也在不断提高,为了适应经济发展与国家建设的需要,为了提升我国高校人才质量水平,国家对大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指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支持发展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1]。
一、研究型学习导向的创新教学方法探索意义重大
目前,高校学生普遍存在怠于思考、过度依赖教师、主动型学习意识薄弱等问题,而高校基础课多以理论知识为导向进行系统教育,这进一步加重高校学生被动式接受学习的习惯。
高
校的基础教育应该着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自主研究的能力,这比教授知识本身更为重要。
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研究型学习的科研能力,是各大高校教育改革的重点,因此,探索研究型学习导向的创新教学方法意义重大。
文章通过研究以往文献,提出以下两个创新点。
1.定性定量相结合,重点探究研究型学习导向的创新教学方法有效性。
通过调查问卷深度分析,以及研究型学习课程论文写作,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更加侧重定量分析,从这两个角度探究研究型学习导向的创新教学方法有效性,使研究结果更加严谨、更有说服力。
2.运用“信度检验—探索性因子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三位一体的定量分析方法,对研究型学习导向的创新教学方法有效性进行更深层次的调查问卷定量分析。
在信度检验验证调查问卷内部稳定性和一致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利用探索性因子分析保证调查问卷结构设计的科学性,并提取问卷中潜在的主成分因子,为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奠定基础,最终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模型探究各主成分因子对研究型学习导向的创新教学方法有效性的具体影响,使得研究结果更具科学性。
二、研究型学习导向的创新教学方法课堂引入
“宏观经济学”是各大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同时也是人文社科类、理工类等相关学科的选修课程。
该课程因为涉及内容范围广、切入点较多,所以在设计课程时有很大的可塑性。
它具有理论基础的发展性、与其他学科的关联性、表述知识方法的多样性等特性,这些特性与研究型学习导向的创新教学模式十分契合,因此将研究型学习导向的创新教学方法在“宏观经济学”课上进行实践,将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研究型学习导向的创新教学方法适用各个课程,授课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科特点,调整运用的程度[2]。
它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授课教师是设计者、引导者,由授课教师提出科学的研究问题,学生主动开展课程研究,更加适合小班化教学[3]。
在研究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更好地掌握了课程相关知识,而且提高了自身独立研究问题、创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作者及所在教学团队在“宏观经济学”课程中进行了研究型学习导向的创新教学方法探索。
“宏观经济学”课程是专业必修课,授课对象为金融系与经济系的学生,授课分为3个班级,共有110名学生。
该课程进行研究型学习导向的教学改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研究型论文写作、课堂小组分享展示,以及多元化的考核方式。
(一)研究型论文写作
根据“宏观经济学”课程学科关联性较强的特点,以探索“宏观经济学”与其他所学课程相关联内容为主题让学生撰写研究型学习论文。
在学生相互点评、教师补充后,学生对该论文进行完善,最后提交论文终稿。
该部分旨在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索欲望,使学生由被动式学习变为主动研究,提升研究型学习的能力。
同时,学生通过探究“宏观经济学”与其他课程相关联的内容,可以更好地把握“宏观经济学”的知识。
(二)课堂小组分享展示
研究型论文写作完成后,教师将选择相同学科研究内容的学生划分为一组,各小组对所选课程与“宏观经济学”相关联内容进行整合,然后通过课堂展示的形式,向其他同学分享研究内容。
最终,由教师及其他同学点评、补充、完善该小组研究内容。
该部分通过学生相互交流讨论、课堂展示等环节,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宏观经济学”知识的理解。
(三)多元化考核方式
课程最终考核成绩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成績是考查学生对“宏观经济学”课程内容的理解掌握程度,并以其他学科相关知识点进行辅助理解考查,该部分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70%;另一部分设置研究型论文写作、课堂小组分享展示等内容,通过教师打分的形式,按照合适的比重计入学生总考核成绩,该部分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30%。
通过多元化考核方式,提高学生对研究型论文写作、课堂小组分享展示部分的重视,强化研究型学习导向
的创新教学方法实施的有效性。
三、研究型学习导向的创新教学方法有效性分析
(一)调查问卷分析
1.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在“宏观经济学”课程学习结束后,授课教师对参加学习的110名学生进行基于研究型学习导向的创新教学方法有效性问卷调查。
教师依据该创新教学方法实施的各个阶段内容,编制32道问卷题目,包含学生的基本信息、课下研究型学习、研究型论文的收集与考核、研究型学习的自我评价等内容,其中基本信息题目选项不赋予分值,其他题目选项按研究型学习程度分别赋予1—5分,便于后续进行定量分析。
本次面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共110份,回收的有效调查问卷共108份,问卷的有效率为98.18%。
2.数据分析
(1)信度检验。
为了保证调查问卷的内部稳定性及一致性,文章利用SPSS(23)对其进行信度检验。
检验结果显示,有效问卷的克隆巴赫α值为0.758,问卷中各维度的克隆巴赫α值均大于0.7,这表明该调查问卷具有较强的内部稳定性及一致性,具有良好的信度。
(2)探索性因子分析。
为了进一步提高调查问卷结构的稳定性,同时提取该调查问卷中潜在的主成分因子,文章通过SPSS(23)对有效的调查问卷进一步开展模型探索性因子分析。
首先,模型KMO值為0.731,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也非常显著,这表明该模型样本适合进行模型探索性因子分析。
其次,对调查问卷进行主成分因子分
析,根据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在该模型中提取出3个主成分因子,并且将其分别命名为“研究型教学方法的实
施”“研究型学习的考核”,以及“接受研究型教学方法训练后的自我评价”。
最后,依据因子载荷大于0.7的原则保留题目,即删除题目T4、T5、T6、T13、T14、T15、T16、T17、
T18、T22、T23和T24,最终保留17个题目。
表1展示出该模型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的3个主成分因子,其累计解释度高达67.85%,主成分分析时采用最大方差法。
(3)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调查问卷通过信度检验后,为了进一步检验研究型学习导向的创新教学方法有效性,教师建立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模型。
被解释变量为研究型学习导向的创新教学方法有效性(Y),解释变量分别为研究型教学方法的实施(X1)、研究型学习的考核(X2),以及接受研究型教学方法训练后的自我评价(X3)。
具体公式如下。
Y=β1X1+β2X2+β3X3+ε
对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模型进行模型检验,检验结果显示:VIF值均接近1,这说明该模型中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的问题;调整后的R2为0.886,说明该模型拟合数据效果很好。
回归结果显示,各指标对研究型学习导向的创新教学方法有效性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研究型教学方法的实施、研究型学习的考核和接受研究型教学方法训练后的自我评价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331、0.382和0.784。
见表2。
回归结果原因分析如下:
(1)所有指标均从学生角度分析更具科学性、直接性。
实施研究型学习导向的创新教学方法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加扎实地学习课程知识,提高其研究型学习的能力。
首先,学生课前主动预习,将知识范围扩大,不断联想并结合其他知识,在没有被教师讲课内容束缚的前提下,尽量通过自己所思所悟,多方面、多角度理解相关知识,并以研究型论文的方式将其体现。
其次,学生课上主动分享,这个阶段很好地将课前预习所学知识表达出来,与师生分享自己对所学知识的所思所悟,通过不断交流研讨,学生可以进一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同时也能检验自己课前所学知识是否理解正确。
最后,学生在课下总结、提炼、巩固所学知识,进一步升华。
研究型学习导向的创新教学方法直接作用在学生身上,只有亲身经历该创新教学方法全过程的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该创新教学方法的益处,进而做出对该创新教学方法最科学的评价。
因此,模型拟合效果较好,调整后的R2高达0.886;各指标对研究型学习导向的创新教学方法有效性也具有显著的影响。
(2)研究型学习导向的创新教学方法需要严格实施才能显现其有效性。
实施研究型学习导向的创新教学方法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投入大量时间与精力。
一方面,教师虽然讲课的时间缩短,但是其责任更加重大。
首先要与学生讲明该教学方法的内容,同时要让学生真心地理解教学改革的目的,以使其能够真心投入。
其次在课上讨论过程中,教师也需要把握好课上讨论的节奏,并做好引
导。
最后在考核出题部分,也要充分考虑学生上课讨论情况,按照实际情况进行出题。
另一方面,学生能够主动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学习,这是该教学方法的根本,只有学生理解并能够坚持,研究型学习导向的创新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实施。
当教师和学生都愿意为之努力,主动研究“宏观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相关联的知识,经过有效且完整的训练,学生就能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和提高自身研究型学习能力,如果马虎敷衍或半途而废,该创新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将大打折扣。
任何改革与创新都要付出巨大的心血与努力,其中更是会遇到重重困难,因此,只有坚持不懈,最终才能走向成功。
(3)研究型学习的考核从侧面反映出研究型学习导向的创新教学方法有效性。
学生通过该创新教学方法训练,掌握了更多“宏观经济学”与其他学科进一步拓展的相关知识。
学生在课前研究环节、课中讨论环节,以及课后总结提炼环节均付出很多时间与精力,其最终掌握知识程度与这些主动研究学习的环节密不可分。
即使最终掌握的知识有所偏差或是不足,也能够通过增加多种课程考核的方式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予肯定,这进一步促使学生更加愿意积极主动开展研究型学习。
学生为了验证自己所学成果,希望通过增加多种研究型学习考核方式和提高研究型学习在总成绩中的占比来进行综合评测。
这种积极主动检测所学成果的愿望,间接反映出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的熟练程度及对该创新教学方法的自信。
(4)接受研究型教学方法训练后的自我评价指标更
具全面性、准确性。
一方面,衡量研究型学习导向的创新教学方法有效性需要一个综合的指标,文章从“进行研究型学习的态度、研究型学习后的收获和研究型学习对自己的帮助”三方面,利用学生多方面的自我评价,更加全面地衡量研究型学习导向的创新教学方法有效性;另一方面,只有学生完成了该创新教学方法训练和考核的全过程,学生才能对该创新教学方法做出最准确的评价,进而反映出研究型学习导向的创新教学方法有效性。
学生在体验传统教学模式与研究型创新教学模式后,能够深刻体会出两种教学模式后自己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也能够感受两种教学模式的具体差异,甚至能够指明具体环节对自身的影响情况。
因此,该指标对研究型学习导向的创新教学方法有效性具有高达0.784的正向影响。
2.数据分析
(1)信度检验。
为了保证调查问卷的内部稳定性及一致性,文章利用SPSS(23)对其进行信度检验。
检验结果显示,有效问卷的克隆巴赫α值为0.758,问卷中各维度的克隆巴赫α值均大于0.7,这表明该调查问卷具有较强的内部稳定性及一致性,具有良好的信度。
(2)探索性因子分析。
为了进一步提高调查问卷结构的稳定性,同时提取该调查问卷中潜在的主成分因子,文章通过SPSS(23)对有效的调查问卷进一步开展模型探索性因子分析。
首先,模型KMO值为0.731,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也非常显著,这表明该模型样本适合进行模型探索性因子分析。
其次,对调查问卷进行主成分因子分
析,根据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在该模型中提取出3个主成分因子,并且将其分别命名为“研究型教学方法的实
施”“研究型学习的考核”,以及“接受研究型教学方法训练后的自我评价”。
最后,依据因子载荷大于0.7的原则保留题目,即删除题目T4、T5、T6、T13、T14、T15、T16、T17、
T18、T22、T23和T24,最终保留17个题目。
表1展示出该模型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的3个主成分因子,其累计解释度高达67.85%,主成分分析时采用最大方差法。
(3)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调查问卷通过信度检验后,为了进一步检验研究型学习导向的创新教学方法有效性,教师建立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模型。
被解释变量为研究型学习导向的创新教学方法有效性(Y),解释变量分别为研究型教学方法的实施(X1)、研究型学习的考核(X2),以及接受研究型教学方法训练后的自我评价(X3)。
具体公式如下。
Y=β1X1+β2X2+β3X3+ε
对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模型进行模型检验,检验结果显示:VIF值均接近1,这说明该模型中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的问题;调整后的R2为0.886,说明该模型拟合数据效果很好。
回归结果显示,各指标对研究型学习导向的创新教学方法有效性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研究型教学方法的实施、研究型学习的考核和接受研究型教学方法训练后的自我评价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331、0.382和0.784。
见表2。
回归结果原因分析如下:
(1)所有指标均从学生角度分析更具科学性、直接性。
实施研究型学习导向的创新教学方法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加扎实地学习课程知识,提高其研究型学习的能力。
首先,学生课前主动预习,将知识范围扩大,不断联想并结合其他知识,在没有被教师讲课内容束缚的前提下,尽量通过自己所思所悟,多方面、多角度理解相关知识,并以研究型论文的方式将其体现。
其次,学生课上主动分享,这个阶段很好地将课前预习所学知识表达出来,与师生分享自己对所
学知识的所思所悟,通过不断交流研讨,学生可以进一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同时也能检验自己课前所学知识是否理解正确。
最后,学生在课下总结、提炼、巩固所学知识,进一步升华。
研究型学习导向的创新教学方法直接作用在学生身上,只有亲身经历该创新教学方法全过程的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该创新教学方法的益处,进而做出对该创新教学方法最科学的评价。
因此,模型拟合效果较好,调整后的R2高达0.886;各指标对研究型学习导向的创新教学方法有效性也具有显著的影响。
(2)研究型学习导向的创新教学方法需要严格实施才能显现其有效性。
实施研究型学习导向的创新教学方法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投入大量时间与精力。
一方面,教师虽然讲课的时间缩短,但是其责任更加重大。
首先要与学生讲明该教学方法的内容,同时要让学生真心地理解教学改革的目的,以使其能够真心投入。
其次在课上讨论过程中,教师也需要把握好课上讨论的节奏,并做好引
导。
最后在考核出题部分,也要充分考虑学生上课讨论情况,按照实际情况进行出题。
另一方面,学生能够主动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学习,这是该教学方法的根本,只有学生理解并能够坚持,研究型学习导向的创新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实施。
当教师和学生都愿意为之努力,主动研究“宏观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相关联的知识,经过有效且完整的训练,学生就能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和提高自身研究型学习能力,如果马虎敷衍或半途而废,该创新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将大打折扣。
任何改革与创新都要付出巨大的心血与努力,其中更是会遇到重重困难,因此,只有坚持不懈,最终才能走向成功。
(3)研究型学习的考核从侧面反映出研究型学习导向的创新教学方法有效性。
学生通过该创新教学方法训练,掌握了更多“宏观经济学”与其他学科进一步拓展的相关知识。
学生在课前研究环节、课中讨论环节,以及课后总结提炼环节均付出很多时间与精力,其最终掌握知识程度与这些主动研究学习的环节密不可分。
即使最终掌握的知识有所偏差或是不足,也能够通过增加多种课程考核的方式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予肯定,这进一步促使学生更加愿意积极主动开展研究型学习。
学生为了验证自己所学成果,希望通过增加多种研究型学习考核方式和提高研究型学习在总成绩中的占比来进行综合评测。
这种积极主动检测所学成果的愿望,间接反映出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的熟练程度及对该创新教学方法的自信。
(4)接受研究型教学方法训练后的自我评价指标更
具全面性、准确性。
一方面,衡量研究型学习导向的创新教学方法有效性需要一个综合的指标,文章从“进行研究型学习的态度、研究型学习后的收获和研究型学习对自己的帮助”三方面,利用学生多方面的自我评价,更加全面地衡量研究型学习导向的创新教学方法有效性;另一方面,只有学生完成了该创新教学方法训练和考核的全过程,学生才能对该创新教学方法做出最准确的评价,进而反映出研究型学习导向的创新教学方法有效性。
学生在体验传统教学模式与研究型创新教学模式后,能够深刻体会出两种教学模式后自己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同
时也能够感受两种教学模式的具体差异,甚至能够指明具体环节对自身的影响情况。
因此,該指标对研究型学习导向的创新教学方法有效性具有高达0.784的正向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