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2024_2025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
考试题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诞生于安徽蒙城的庄子,“尝为蒙漆园吏,后弃官隐居,编织草鞋、濮垂钓。

楚威王厚礼延请,许其为相,庄嘲而不纳,终身不仕”。

庄子“终身不仕”的确定与他哪一思想理念有重要关联()
A.主政者,当以民为念,以德为本 B.崇尚自然,清静无为
C.提倡改革,追求法治和君主专权 D.相互关爱,反对不义之战
2、《史记》中记载:战国时期申子“本于黄老而主刑名”,韩非“喜刑名法术而归本于黄老”。

这说明()
A.不同学派间相互融汇汲取 B.道、法两家主见一样
C.道家和法家学说最为流行 D.思想领域实现大一统
3、公元前124年汉武帝依据董仲舒建议兴太学,正式弟子五十名,又增设无定额的旁听生,由郡国选择“好文学,敬长上,萧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的少年充当。

正式弟子和旁听生均每年考试一次,合格的按等第任用。

这表明当时()
A.儒家思想发展成为官方哲学 B.官员选拔标准更侧重考试成果
C.学校教化与用人选官相结合 D.打破了贵族子弟世代为官局面
4、柳宗元说:“浮图诚有不行斥者,往往与《易》《论语》合,诚乐之,其于性情爽然,不与孔子异道。

”材料反映出()
A.佛教已取得政治统治地位 B.佛教和儒家思想皆为正统思想
C.儒家学说的弊端日益暴露D.佛教与儒家思想走向融合
5、朱熹看到山石中有贝壳,认为“此石即旧日之土,螺蚌即水中之物,下者却变而为高,柔者却变而为刚。

”这体现了()
A.格物致知 B.经世致用 C.三纲五常 D.独创本心
6、程颐在给程颢撰写的墓表中说:“周公没,圣人之道不行。

孟轲死,圣人之学不传…(先生)得不传之学于遗经”。

王阳明认为宋儒的格物致知误导世人很久,“致良知”才真的阐明白“千古圣圣相传的骨血”。

这说明程颐和王阳明都
A.主见改造理学 B.重书本轻实践
C.强调学术创新 D.留意道统权威
7、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朱熹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第一性的;“气”只是构成宇宙的材料,是其次性的。

两者的观点的本质区分是()
A.“理”与“气”的地位 B.是否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
C.唯物与唯心 D.是否能辩证地看问题
8、顾炎武指出:“自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而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不能免矣。

……合天下之私以成天下之公,此所以为王政也。

”这一观点主要反映了()
A.儒学“天下为公”的正统思想B.新兴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
C.儒家思想统治地位发生动摇 D.君主专制统治面临严峻危机
9、顾炎武认为“理学之曰:‘《论语》,圣人之语录也。

’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矣。

”据此可知他主见
A.知行合一 B.经世致用C.回来孔孟 D.民贵君轻
10、宋代路振的《九国志》记载:“唐哀帝时(十世纪),郑王番率军攻打豫章(今江西南昌),发机飞火,烧毁该城的龙沙门。

”这可以说明()
A.唐代斗争时运用突火枪B.唐末军事上已运用火药
C.火药促进了地理大发觉D.唐代火药已经传入欧洲
11、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说:“过去,中国是和外界有接触的,但是,这种接触从来没有多到足以影响它所特有的文化以及科学的格调。

”李约瑟强调的是()A.中国科技文化得益于外来文化B.中国科技文化具有独立的特质
C.中国的文化与科学发展不平衡 D.中国统治者对外来文化的排斥
12、景帝时,司马相如的赋没有引起天子留意。

武帝时,“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悦,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言语侍从之臣……朝夕论思,日月献纳”。

成帝时,奏御者千有余篇。

由此,对赋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契合时代的文化需求B.为统治者“润色鸿业”
C.宣扬道家的无为思想D.为阅读者“铺陈气概”
13、明代小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憧憬“天不收、地不管的生活,对头上的紧箍儿耿耿于怀,成佛后首先想到把它打个粉碎。

”它反映明代出现()
A.追求特性自由,反对纲常礼教的思想
B.留意气节,自我节制,奋勉向上的思想
C.追求民主自由,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
D.追求金钱,海外冒险的拜金主义思想
14、有学者在其论文中整理素材(部分)如下表,其可能得出的结论是()
徽、汉调京之皮黄(京剧)
发音两派唱白纯用方言乡语平仄阴阳、尖团清浊分别甚清,颇有昆曲家法
唱腔汉调净角用窄音假噪皮黄净角用阔口堂音,系本诸昆腔
行为京剧,举止、气象雍容大雅,较诸徽、汉两派,判若天渊
A.昆曲与徽汉两调之差异 B.京剧起源,昆曲贡献更大
C.徽、汉两调各有其特点 D.京剧是民族文化交融的产物
15、“舞”字的原始文字像一个人手执牛尾跳舞的样子,后来加上“舛”(双脚形),强调双脚协作双手和乐曲有节奏地跳动。

这说明汉字()
A.演化总趋势是由简到繁B.以图画文字为基础逐步演化发展
C.都是由象形文字构成 D.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
16、有学者指出:“鸦片斗争后中国又陷入到万籁俱寂中,二十年里,只有少数先觉者起先了对外面世界的了解。

”要探讨先觉者对外面世界了解的状况,应借鉴的干脆资料是()A.《海国图志》 B.《变法通议》
C.《中外纪闻》 D.《庶民的成功》17、“洋务派实行的变革举措,比起严守“夏夷之防’、叫嚣‘师事洋人,可耻孰甚'的顽固派来,无疑是一种觉醒和进步。

”洋务派实行的“变革举措”( )
A.挽救了江河日下的清朝封建统治 B.奉行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理念
C.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D.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18、康有为在《保国会土讲演词》中指出:西方“重学校,讲保民、养民、教民之道,设议院”,与儒家经义相合,铒以致强大;而清朝的经济、教化及政治制度不符儒家经义,导致其弱。

康有为作出上述论述的主要目的是
A.传播西学B.变革现实C.维护儒学 D.对抗革命
19、1918年5月,《新青年》用白话文出版。

《每周评论》《湘江评论》《新潮》《觉悟》等数百种刊物也采纳了白话文。

上述现象( )
A.表明白近代刊物的成熟B.反映了民众素养的提高
C.瓦解了封建思想的统治D.推动了文学革命的开展
20、新文化运动是基于历次改革与革命运动都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人们从热衷于干脆的政治革命转而从民族文化的反省和重建上下工夫。

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新文化运动
A.受到了革命运动的冲击 B.放弃了政治变革的要求
C.推动了民族文化的发展D.重视思想文化观念革新
21、据统计,1899—1918年,中国国内出现了多篇《共产党宣言》的译文,译者主要采纳片译、段译和摘译等方式进行翻译;翻译的内容也被夹杂在社会进化论、改良主义、三民主义等社会思潮中传播。

这一现象说明当时
A.文学革命方兴未艾 B.阶级冲突上升为社会主要冲突
C.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兴起 D.国人尚未深化了解马克思主义
22、1923年1月,孙中山在上海与苏联特使越飞会见,双方商讨了国民党改组、革命军建立以及共产国际救济中国革命等问题,并联名发表了《孙越宣言》。

这一宣言
A.成为国民党与共产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B.表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起先广泛传播
C.是孙中山对中国革命走向的全新推断
D.是苏联实行民族扩张主义的详细表现
23、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说:“近时志士舌敝唇枯,惟企强中国以比欧美。

然而欧美强矣,其民实困,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社会党之日炽,社会革命其将不远。

吾国纵能媲迹于欧美,犹不能免于其次次之革命……”为此,他提出
A.民主主义 B.民族主义 C.民权主义 D.民生主义
24、习近平在一次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最坚决的支持者、最忠诚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

下列各项中孙中山的思想与中国共产党的探究体现出继承关系的是
①“民族主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②“民权主义”——建立无产阶级专政③“节制资本”——社会主义三大改造④“耕者有其田”——解放区土地改革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5、《新民主主义论》提出了一系列经典著作从来没有讲过,但却符合马列主义原理原则的观点、概念、论断。

下列各项可以说明的是
A.“工武装装割据”思想B.人民民主专政思想
C.中国革命两步走思想D.社会主义两类冲突学说
26、“它是毛泽东在苏联经济弊端并没有完全暴露的状况下,起先相识苏联建设上的一些根本问题并结合我们的建设实践,探究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新思路的杰作材料评价的是( )
27、在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主动组织开展反腐败斗争,厉行廉洁政治,同时善待犯错误的同志,不提倡“一棒打死”。

这表明在党建问题上,毛泽东主见
A.肃穆党的作风B.严格党员要求
C.坚持严宽相济D.严明党的纪律
28、海外媒体曾这样形容邓小平——他是“中国的幻想家”、为中国人实现自己的幻想开拓了一片新天地。

该媒体赞扬的是,邓小平
A.带领中国走进改革开放新时代B.打开了中国通向世界的大门
C.为中国革命成功做出了巨大贡献 D.提出了实现国家统一的构想
29、在国外学术视野中,邓小平南方谈话不仅是邓小平革命生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个已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发生了重大影响的重要事务。

南方谈话的巨大作用表现在( ) A.指引了中国前进的方向 B.消退了国内改革的分歧
C.促进了对外开放的步伐 D.巩固了市场经的成果
30、在21世纪,我党要“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的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的相识”。

对“三大规律”相识的新发展表现在
A.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途 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问世
C.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D.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
二、材料题(共3小题,合计40分)
31(16分)材料一未有天地之先,终归是先有此理。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

……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

——《朱子语类》
材料二“心学”是一种高扬“心”亦即人的主体性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

作为理学家,王阳明与朱熹同样以建立伦理学主体性的本体论为目标,同样鼓吹“明天理去人欲。

”然而,朱子与王阳明的思维走向却大不一样:程朱以“理”为本体,充分确定“理”的客观性和人理性相识客观的“理”的可能性。

但是,“理”哲学更多地突出了超感性现实的先验规范,而没有给人以应有的地位。

对于它来说,人是受外部的天理或自身的欲支配的客体,而不是具有自主性、能动性的主体。

而“心”哲学则以心为主体,从而导出了人的主体性这一主调。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朱熹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其主动影响。

(10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朱熹理学与王阳明心学的异同。

(6分)
32 、(12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在继承和创新中不断走向深化。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戊戌新党之思想为反对民族,轻视民权之思想。

……彼等思想中之“开明专制”不啻欲为异族君主立万世之基业。

故戊戌维新较同治维新(洋务运动)进步者,在觉悟徒恃西技不足以图强,而提出借鉴西教,易法更制之主见。

其仍蹈同治维新之故辄者,则迷信清廷之足与有为,欲籍保皇以救国。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材料二夫西洋之民主主义乃以人民为主体,林肯所谓“由民而非为民”者是也。

所谓民视民听,民贵君轻,所谓民为邦本,旨以君主之社稷——即君主祖遗之家产——为本位。

此等仁民爱民为民之民本主义……皆自根本上取消国民之人格,而与以人民为主体,由民主义之民主政治,绝非一物。

——陈独秀《再质问〈东方杂志〉记者》(1919年2月)
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戊戌维新的进步主见。

材料一认为戊戌思想存在局限,结合所学学问,阐述孙中山是如何从理论上解决这些局限的?(6分)
(2)据材料二,概括陈独秀对“民主”看法。

结合所学学问,指出这种看法在当时出现的思想因素。

(6分)
33(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毛泽东义利观主要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这就确定了义利观具有自身的一些特征。

比如,在物质和精神的关系,它更多地强调精神,以便于战胜在物质上强于我们的
敌人;在国家或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上,它更多地强调个人利益听从于国家或集体的利益,以便于在国破家亡中救亡图存;等等。

——郑永扣《当代中国社会主义义利观理论形态的历史演进》
材料二、假如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

每个人都应当有他确定的物质利益,但是这决不是提倡各人抛开国家、集体和别人,决不是提倡各人都向“钱”看。

——《邓小平文选》第2卷
依据材料指出毛泽东和邓小平义利观的差异,(6分)结合时代背景简析造成这种差异的缘由。

(6分)
高二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5 BACDA 6-10 DCBCB 11-15 BCABB 16-20 ACBDD
21-25 DADDC 26-30 CCAAB
31. (1)观点:“理”是万物的本源;“理”是构成万事万物的本体存在;人世间的伦理纲常是“理”的详细化。

(4分)
影响: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理学建立的思想人格的理论与观念,对于中华民族留意气节、留意道德、留意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分)
(2)相同:都属于唯心主义世界观;都主见维护封建伦理制度。

(2分)
不同:理学强调“理”是世界的本源,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思想,心学强调人的主体感受是万物的本源,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理学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心学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

(4分)
32(1)主见:学习西方变革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3分)
阐述: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3分)
(2)看法:西方以人民为主体的民主是真正的民主;传统民本主义以维护君主统治为本位。

(3分)
因素:学问分子受到民主与科学思想的洗礼;新文化运动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3分)33题
(一)差异:毛泽东:强调义高于利,个人利益听从国家利益。

(3分)
邓小平:更多地强调个人利益,同时要兼顾国家、集体利益;反对见利忘义。

(3分)
(二)缘由:毛泽东的义利观形成于民族危机严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救亡图存是首要任务;邓小平的义利观形成于改革开放时期,经济建设、强国富民是国家中心工作。

(6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