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秋天的怀念》课件-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 (13)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面对“我”的暴躁,母亲“悄悄地躲出去”“偷偷地听我的动静”“扑过 来、抓住手”“忍住哭”“好好儿活”。 3.母亲此时,自己的情况是怎样的?
身患绝症,儿子瘫痪。
4.面对这样的儿子,母亲是怎样做的呢?从文中找出描写母亲动作、语言、神情、 心理的语句,结合上下文内容具体分析。
①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动静。
7.母亲为什么想要带“我” 去北海看菊花?
①母亲提议春天去看花,是希望“我”看到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景象, 驱散心中的阴云,重新唤起生活的热情和信心。
②母亲提议秋天去看花,是想让“我”从菊花傲雪凌霜的精神气质中得到 启示,勇敢面对生活的困境,顽强的活下去。
③北海公园是“我”童年时经常去游玩的地方,母亲希望这样的重游,能 唤起“我”美好的记忆,让“我”从生活的不幸中振作起来,好好儿活。
导入新课
他,21岁时不幸因病瘫痪,此后余生不得不与轮椅为伴;他,靠 透析维持生命,却调侃自己“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他,多年 被疾病折磨,在生命的最后却捐献器官,让爱延续;他的作品,影响 了一代又一代的人……这个人就是史铁生,这节课让我们跟随作家史铁 生一起走进秋天的故事——《秋天的怀念》。
第1 课
整体感知
1. 请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课文讲述了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
子要好好活下去的故事,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 2.课文围绕我和母亲写了几件事? (1)“我”瘫痪后意志消沉,母亲极力劝慰我。 (2)母亲说服我到北海看菊花。 (3)母亲病重住院,临终还记挂着我和妹妹。 (4)我到北海看菊花怀念母亲。
合作探究
1.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是什么样的? 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
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妈妈让“我” 去看菊花,“我”会说:“不,我不去!我可活什么劲!”。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的暴怒无常。 2.面对我的暴怒悲观,母亲是怎么说的,又是怎么做的?
读准字音
瘫痪(tānhuàn) 整宿( xiǔ ) 仿膳( shàn ) 翻来覆去( fù )
侍弄( shì ) 憔悴(qiáocuì) 豌豆( wān ) 絮絮叨叨( xùdāo)
词语理解
侍弄:经营照管。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 诀别:多指不再相见的分别。 絮絮叨叨:形容说话啰嗦,唠叨。 喜出望外:遇到出乎意料的事情而特别高兴。
母亲的爱
央求赏花——考虑细致 临终嘱托——母爱无私
与妹赏菊花
菊花美 懂母亲 兄妹俩 好好儿活
伟大的母爱 深切的怀念
再见
动作、语言描写。“扑”“抓”两个动作,说明母亲非常在意“我”的内心感 受,害怕儿子禁不住打击,失去生活的勇气;“忍”写出了母亲尽管十分悲痛,却 抑制悲伤鼓励、安慰儿子的痛苦心情。母亲说“好好儿活”,带着几分无奈,几分 顽强,母亲知道自己的生命也许不长了,却仍在不屈地与病魔抗争,不希望看到身 怀病痛的儿子失去与病魔抗争的信心,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
10.找出文中插叙的内容,说说它在文中的作用。 ①“母亲喜欢花……” 补充说明母亲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但为了儿子放弃了自己的爱好。 ②“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 补充说明母亲病重,表明母亲做出的超常努力。 ③“别人告诉我……” 说明母亲心里只为儿女的幸福着想,从未把自己放在心上。
11.从全文的叙述描写来看,作者的母亲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这是一位活得很苦,却又无比慈爱、包容、细心、无私、坚忍、睿智
⑤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她也笑了, 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
动作、语言描写。能够说服孩子出去走走,母亲高兴得竟有些不知所措。表 明她非常希望“我”能开心、快乐。
5.课文里写了几次看菊花?“我”有什么样的表现? 三次 母亲: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我:不,我不去。
动作描写。“悄悄”出去是为了让“我”尽情发泄心中的苦痛,期待“我”能 恢复平静和理智,也突出了母亲的谨慎小心,说明母亲怕让儿子痛苦,让儿子伤心; “偷偷”表现了母亲不放心“我”,关注着“我”,表现了母亲的慈爱和细心。
②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 活……”
③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神态描写。“憔悴”暗示出母亲在病魔的折磨下身体已经十分不好;“央求” 反映出母亲既盼望儿子早日摆脱阴影,又怕自己支撑不到那一天的复杂心理。
④ “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 一个……”她忽然不说了。
语言描写。表现了母亲心中十分地快乐,表现了母亲对“我”的爱之深。
母亲: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我:什么时候?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我: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6.“我”对生活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分析心态转变原因。 前:绝望,“我活着有什么劲” 后:希望,“要好好儿活” 转变原因:母亲为了让我重拾生活的信心,强忍病痛做了各种努力,然 而这一切都是母亲去世后才领悟到的,细致入微的母爱让我转变了心态, 正视自己,重拾了活下去的信心,决心要好好儿活。
的母亲。 12.细读本文,你能体会到作者在写作此文时是怎样的心情?
悔恨、悲痛、怀念
文章主旨
作者通过记叙自己双腿瘫痪之后,母亲强忍着内心极度的痛苦和重 病的折磨,无比关怀爱护鼓励病残儿子的感人情景,展示了博大深沉、 崇高无私的母爱,抒发了对母亲无限深切的怀念。
板书设计
秋天的怀念
双腿瘫痪
“我”发脾气,母亲包容 母亲忍受疼痛
8.课文结尾处描写北海菊花不同的颜色,有什么深意?
北海的各色菊花“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这象征着母 亲的期望:无论遭遇怎样的厄运,都要活得坚忍,活出尊严,活出自 我生命的个性与美丽。
9.母亲所说的“好好儿活”到底是怎样活?
母亲希望儿子像盛开的菊花一样乐观,积极,即使身体有缺陷但 仍然能坚强地活着,做个生活的巨人。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学习目标
1.深入地理解作者的复杂情感:对母亲深切的怀念,自己的悔恨与愧疚, 对于生存困境中“好好的活”的领悟。 2.记叙学习朗读:在语句的朗读中揣摩合适的语气,在全文的朗读中把握 感情基调的变化。 3.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本文唤起了你对母亲和生命的哪些感悟。
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 出生于北京,中国作家、散文家,北京作家协会原副主 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原副主席。
史铁生是中国文学界的中坚人物,以真诚著称,也 被先锋派作者奉为精神领袖。他年轻时就双腿瘫痪,后 又患上尿毒症,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职业是生病, 业余在写作”。2010年12月31日,他因突发脑溢血逝 世,享年59岁。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史铁生散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史铁生二十 一岁的时候,突然得了一场重病,导致双腿瘫痪。在精心照顾他的第六个年 头,年仅四十九岁的母亲因肝病早逝。他在许多作品里都写到了他的母亲, 可以说,他的成长之路,是母亲以生命为代价铺就的。《秋天的怀念》便是 一篇怀念母亲的文章。
身患绝症,儿子瘫痪。
4.面对这样的儿子,母亲是怎样做的呢?从文中找出描写母亲动作、语言、神情、 心理的语句,结合上下文内容具体分析。
①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动静。
7.母亲为什么想要带“我” 去北海看菊花?
①母亲提议春天去看花,是希望“我”看到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景象, 驱散心中的阴云,重新唤起生活的热情和信心。
②母亲提议秋天去看花,是想让“我”从菊花傲雪凌霜的精神气质中得到 启示,勇敢面对生活的困境,顽强的活下去。
③北海公园是“我”童年时经常去游玩的地方,母亲希望这样的重游,能 唤起“我”美好的记忆,让“我”从生活的不幸中振作起来,好好儿活。
导入新课
他,21岁时不幸因病瘫痪,此后余生不得不与轮椅为伴;他,靠 透析维持生命,却调侃自己“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他,多年 被疾病折磨,在生命的最后却捐献器官,让爱延续;他的作品,影响 了一代又一代的人……这个人就是史铁生,这节课让我们跟随作家史铁 生一起走进秋天的故事——《秋天的怀念》。
第1 课
整体感知
1. 请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课文讲述了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
子要好好活下去的故事,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 2.课文围绕我和母亲写了几件事? (1)“我”瘫痪后意志消沉,母亲极力劝慰我。 (2)母亲说服我到北海看菊花。 (3)母亲病重住院,临终还记挂着我和妹妹。 (4)我到北海看菊花怀念母亲。
合作探究
1.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是什么样的? 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
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妈妈让“我” 去看菊花,“我”会说:“不,我不去!我可活什么劲!”。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的暴怒无常。 2.面对我的暴怒悲观,母亲是怎么说的,又是怎么做的?
读准字音
瘫痪(tānhuàn) 整宿( xiǔ ) 仿膳( shàn ) 翻来覆去( fù )
侍弄( shì ) 憔悴(qiáocuì) 豌豆( wān ) 絮絮叨叨( xùdāo)
词语理解
侍弄:经营照管。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 诀别:多指不再相见的分别。 絮絮叨叨:形容说话啰嗦,唠叨。 喜出望外:遇到出乎意料的事情而特别高兴。
母亲的爱
央求赏花——考虑细致 临终嘱托——母爱无私
与妹赏菊花
菊花美 懂母亲 兄妹俩 好好儿活
伟大的母爱 深切的怀念
再见
动作、语言描写。“扑”“抓”两个动作,说明母亲非常在意“我”的内心感 受,害怕儿子禁不住打击,失去生活的勇气;“忍”写出了母亲尽管十分悲痛,却 抑制悲伤鼓励、安慰儿子的痛苦心情。母亲说“好好儿活”,带着几分无奈,几分 顽强,母亲知道自己的生命也许不长了,却仍在不屈地与病魔抗争,不希望看到身 怀病痛的儿子失去与病魔抗争的信心,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
10.找出文中插叙的内容,说说它在文中的作用。 ①“母亲喜欢花……” 补充说明母亲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但为了儿子放弃了自己的爱好。 ②“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 补充说明母亲病重,表明母亲做出的超常努力。 ③“别人告诉我……” 说明母亲心里只为儿女的幸福着想,从未把自己放在心上。
11.从全文的叙述描写来看,作者的母亲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这是一位活得很苦,却又无比慈爱、包容、细心、无私、坚忍、睿智
⑤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她也笑了, 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
动作、语言描写。能够说服孩子出去走走,母亲高兴得竟有些不知所措。表 明她非常希望“我”能开心、快乐。
5.课文里写了几次看菊花?“我”有什么样的表现? 三次 母亲: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我:不,我不去。
动作描写。“悄悄”出去是为了让“我”尽情发泄心中的苦痛,期待“我”能 恢复平静和理智,也突出了母亲的谨慎小心,说明母亲怕让儿子痛苦,让儿子伤心; “偷偷”表现了母亲不放心“我”,关注着“我”,表现了母亲的慈爱和细心。
②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 活……”
③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神态描写。“憔悴”暗示出母亲在病魔的折磨下身体已经十分不好;“央求” 反映出母亲既盼望儿子早日摆脱阴影,又怕自己支撑不到那一天的复杂心理。
④ “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 一个……”她忽然不说了。
语言描写。表现了母亲心中十分地快乐,表现了母亲对“我”的爱之深。
母亲: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我:什么时候?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我: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6.“我”对生活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分析心态转变原因。 前:绝望,“我活着有什么劲” 后:希望,“要好好儿活” 转变原因:母亲为了让我重拾生活的信心,强忍病痛做了各种努力,然 而这一切都是母亲去世后才领悟到的,细致入微的母爱让我转变了心态, 正视自己,重拾了活下去的信心,决心要好好儿活。
的母亲。 12.细读本文,你能体会到作者在写作此文时是怎样的心情?
悔恨、悲痛、怀念
文章主旨
作者通过记叙自己双腿瘫痪之后,母亲强忍着内心极度的痛苦和重 病的折磨,无比关怀爱护鼓励病残儿子的感人情景,展示了博大深沉、 崇高无私的母爱,抒发了对母亲无限深切的怀念。
板书设计
秋天的怀念
双腿瘫痪
“我”发脾气,母亲包容 母亲忍受疼痛
8.课文结尾处描写北海菊花不同的颜色,有什么深意?
北海的各色菊花“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这象征着母 亲的期望:无论遭遇怎样的厄运,都要活得坚忍,活出尊严,活出自 我生命的个性与美丽。
9.母亲所说的“好好儿活”到底是怎样活?
母亲希望儿子像盛开的菊花一样乐观,积极,即使身体有缺陷但 仍然能坚强地活着,做个生活的巨人。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学习目标
1.深入地理解作者的复杂情感:对母亲深切的怀念,自己的悔恨与愧疚, 对于生存困境中“好好的活”的领悟。 2.记叙学习朗读:在语句的朗读中揣摩合适的语气,在全文的朗读中把握 感情基调的变化。 3.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本文唤起了你对母亲和生命的哪些感悟。
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 出生于北京,中国作家、散文家,北京作家协会原副主 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原副主席。
史铁生是中国文学界的中坚人物,以真诚著称,也 被先锋派作者奉为精神领袖。他年轻时就双腿瘫痪,后 又患上尿毒症,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职业是生病, 业余在写作”。2010年12月31日,他因突发脑溢血逝 世,享年59岁。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史铁生散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史铁生二十 一岁的时候,突然得了一场重病,导致双腿瘫痪。在精心照顾他的第六个年 头,年仅四十九岁的母亲因肝病早逝。他在许多作品里都写到了他的母亲, 可以说,他的成长之路,是母亲以生命为代价铺就的。《秋天的怀念》便是 一篇怀念母亲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