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个自信”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地位及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三个自信”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地位及作用
本文阐述了“三个自信”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论证了树立“三个自信”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作用及意义。
指出坚持“三个自信”,是进一步团结人民、凝聚人心、鼓舞斗志,以更高昂的精神状态,奋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基与保证。
标签: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民族复兴;地位作用
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18大报告中指出:“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在改革开放30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我们一定要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这段话对我们来说不仅是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总结,也是对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时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百年时建立繁荣和强大的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要求。
它不仅关系到中国今后十年的发展目标的实现,同时也决定着中国未来几十年的发展,决定着党的命脉。
因此,认真理解把握其深刻含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三个自信”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反映了我们的选择,反映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实现途径的正确性。
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和进步,证明了我们的道路抉择是正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顺应时代潮流,符合党心民心。
这条道路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冲破层层艰难险阻的奋斗过程中探索出来的成功之路,是经过历史和实践检验完全符合中国国情的强国之路,是能够使亿万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富民强国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体现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行动指南的科学性。
我们党是一个在科学理论孕育中诞生、用科学理论武装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在90多年风云变幻中,我们党经受住了各种风险的考验,坚定马克思的政治信仰,在实践中,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经过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探索和实践产生的智慧结晶之理论体系,是中国各族人民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根本保障的坚定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根据中国国情,不断完善健全起来的,其优越性已被我们取得的辉煌成就所证明。
我们只有坚持并不断发展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等为根本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才能确保我们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百年时建立起繁荣和强大的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行动指南,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是基本保障,他们融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形成的最显著的特征。
二、树立“三个自信”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中共十八大,是对于中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中召开的一次非常重要的大会。
所谓的“决定性阶段”,是指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言,目前这个阶段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关乎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能否实现,所以,在这一时期,不允许在“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上有半点闪失。
为进一步统一全党的认识和全社会的思想,把全党的认识和全社会的思想统一到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来,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必须加强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在社会主义道路与中国特色的自信,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中国特色指南的自信,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系的自信。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之前所提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比,要求变了。
一字之差,含义大不相同,“建设”是过程,“建成”是结果。
一字之变,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再上新台阶。
从“建设”到“建成”,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这是共产党人作出的对人民的郑重承诺,对世界的明确昭告。
时间紧、任务重,这就必须统一全党、全社会的思想认识,形成巨大合力,朝着一个目标奋进。
而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增强“三信心”就成为必然要求。
由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党和人民经过90多年的奋斗、创造、积累的基本成就,是党和人民形成共识的基础。
因此,必须坚定其信念、信心不动摇。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承上启下的关键一环。
一个是建党一百年的目标,一个是新中国建国一百年的目标,两个目标环环相扣。
“三个自信”的提出,必将进一步团结人民,凝聚人心,鼓舞斗志,以更高昂的精神状态,奋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树立“三个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需要
自信,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各族人民战胜艰难险阻,取得伟大成就的强大精神力量。
自信的底气来自于不断的接力探索。
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得以创立和发展。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历史任务,只有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才能以足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以及制度自信,来回应全国人民的期待。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理论体系以及基本制度,是党以及人民多年来奋斗的根本认识,必须始终的坚持与不断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的发展已经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走到了新的历史起点。
举什么的旗、走什么的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来继续前进,这是关系党以及国家工作的全局性的重大问题。
“三个自信”的提出深刻揭示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意义。
但是,最近几年来,关于中国未来的走向存在很大分歧,有人希望走过去的路,有人希望走改旗易帜的路。
所以,必须用被实践证明为行之有效的道路、理论和制度,来统一全党和全社会的思想,告诫全党对自己创造的理论、行进的道路,设计的制度不要妄自菲薄,要保持理性自觉和清醒,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坚持正确的理论航向。
正如十八大报告中指出的:“只要我们胸怀着自己的理想、坚定自己的信念,做到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以最顽强、艰苦、不懈的奋斗精神,就一定能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面的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够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的时候建成理想富强的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