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6.1连通世界的新航路教学设计人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连通世界的新航路
1教学目标
1.学生梳理分析不同历史时期区域联系的重大历史事件,比较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世界认识的变化,了解人类历史发展趋势之一是世界从相对分散逐渐走向相互联系的整体。

2.学生分析、对比文本,依据回到历史现场的学习方式,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历史思维能力,理解整体世界带来的积极影响和意义。

3.学生通过在不同现场的文本解读,建立发展性的整体世界认识,会用历史发展的眼光看待现实问题。

2学情分析
1.学生对不同历史时期区域联系的相关事件之间没有建立联系,历史的整体感不强,在这种情况下,要想从中概括出人类历史发展趋势有很大的难度。

2.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分析会有一定的困难。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考虑教学过程要由浅入深,由简到难。

从不同时期人们认识的世界范围和联系的范围切入,学生相对会有话可讲,也能通过读图直观发现范围的变化,从而感受到世界逐渐走向整体这一人类历史发展趋势。

3.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在某节课上的培养是有困难的,但是我们可以站在文本解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4.联系性文本的存在对于学生的接受来说是一个难点,学生的空间思维和时间思维在联系性文本的要求中,需要被同时建立,这给课堂提出了一个要求。

但是,它对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种非常好的办法。

3重点难点
重点:解读文本,认识世界是从相对分散逐渐走向相互联系的整体
难点:联系式文本的解读与历史思维能力的提升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源自“世界”的开始
教师:你认识这个人吗?猜猜看,她是谁?也许,你不知道她是谁,但是你或许听过这个故事。

呈现材料: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世界有多大?你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的?
教师引导:说说你平时理解的“世界”。

学生根据原有知识进行发言。

教师呈现材料:其实,世界这词源自于何处?
世,即时间;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界,指方位;有东南西北等定位场所。

——《楞严经》
教师总结:也许,可以这样概括,世界,在不同时间阶段有不同空间的场所。

譬如在过去,我们的世界是什么样的;现在,还有未来呢?(呈现联系)
听到现在,我不知道各位心里是否有很多的疑问?如果给你提问,你想问我什么问题?
学生针对问题提问。

教师归纳,预计有:(1)时间(2)空间(3)时间—空间的对应。

教师总结:针对这问题来说,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活动2【讲授】世界在于“中心”
教师引导:这就是说,在看待的历史的时候,我们需要具备一个时间和空间的概念。

我发现,我们总是会用今天的世界替代过去的世界,以为以前也是这样的。

那么大,那么远,那么复杂。

但是,事实是这样的吗?让我们把时间推到近2800年前。

一、阅读材料:古巴比伦人的世界认识。

1.文本说了什么?它在哪?(作图)
2.说说古巴比伦人对“世界”的认识。

3.你给世界下个结论吧。

现在,你认为什么才是世界?(写出来)
4.你认为当时不能认同到现在“世界”的最大原因是什么?
教师总结:那是因为没有空间?缺少联系?那么,如果有了联系,如果空间拓展了,可以称作当前的世界吗?
活动3【讲授】世界在于“联系”
二、阅读材料:丝绸之路图片,文字
1.材料讲了什么内容?(请你讲述一下:渗透历史事件的表述方法。

时间,人物,经过,影响等)
2.这里描述的区域是哪些地方?(作图)这幅图中出现了联系吗?在哪个方面的联系?你有没有史料可以证明的?
教师讲述:我们来看看这样的联系吧,在古罗马的废墟中,也就是大秦,我们发现了汉代的绢,它不仅仅呈现了一种联系,更直接说明了联系的内容。

这个时候,世界的认识,开始逐渐的发展起来了。

3.你认为这个时候对“世界”的理解和今天的“世界”一样吗?为什么?
教师总结:我们认为只是通过部分认识世界,这里虽然建立了联系,只是在陆路上的联系,就是缺少海路的联系呢,那我们就一起看看吧。

三、阅读材料:郑和下西洋,文字
1.发生在什么时候?具体是怎么样的?谁来说?
2.这是在哪里?(作图)和前面两个阶段相比,这个阶段有什么不同?(相同点和不同点)总结:认识的渠道更加丰富了;认识的范围更加广了;认识到的世界比以往更大。

3.有了海上联系,这个时候可以认同为现在世界了吗?为什么?
4.那么,在你的眼里,经过这个阶段的学习,怎么样才能成为世界?(写下来)
5.根据你所学的知识,你觉得什么时候可以称作真正的世界出现?为什么?(新航路开辟)教师总结:如果你看到了新航路开辟,你又会发现什么呢?
四、阅读材料:新航路开辟图片,文字
1.谁来介绍一下新航路开辟的具体情况?
2.从认识的区域来说,这一次和以前有什么不同?
3.有人说:1500年后的历史,才能称作是世界历史,你同意吗?为什么?【(1)整体性(2)世界的物质认识(3)有交流的历史】
教师总结:
(1)所以,有人说……新航路开辟照亮了人类文明的进程!现在展现在西欧人眼前的,已不是一个半球的四分之一,而是整个地球了。

——《大国崛起》
(2)所以,有人这样作图(呈现地图1420,1620)。

(3)所以,有人说,这个时候整体世界已经形成了。

写下这个时候,你对世界的认识。

4.对比四幅图和我们写下的“世界”认识,在整体世界的形成中,你能从哪些角度看到整体世界的形成?【(1)范围在扩大(2)交流在增多(3)科技在发展】
教师总结:区域之间的联系加强,物质状态的整体世界已经形成。

活动4【讲授】世界在于“发展”
五、阅读文本图6-3
教师引导:整体世界的形成,不是一个单方面的原因,在这里你可以发现哪些原因?
教师总结:物质条件;科技条件;思想条件;
教师引导:对整体世界的形成来说,并不是以上的条件具备就变成了这样?
历史的发展,需要我们逻辑思维的合理性。

也就是说,他们这么做的动力是什么?为什么要去发现?为什么就会被发现呢?
学生猜想。

六、出示材料:图片,关于经济交流的,经济发展的数字
1.你看出了还有其他原因推动着整个世界的出现?(经济原因)
2.你当下的生活是否有这些“交流”的痕迹?
教师:你认为整体世界的形成,对于当时的世界人民的生活会有什么影响呢?
活动5【讲授】世界在于“影响”
七、呈现材料:1911年伦敦居民的一天
1.整体世界的形成之后影响伦敦居民的哪些方面?
2.你能看出整体世界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吗?
3.从个人,社会,国家的角度说说整体世界的影响。

4.“中心——联系——发展——影响”呈现了认识世界的过程,你的想法中,未来的整体世界会是什么样呢?
活动6【讲授】教师课堂总结
(1)今天课堂的主要思路;
(2)(见板书世界简图)物质状态的世界的发展;
(3)政治文化状态的世界的发现,还在寻找过程中。

(4)也就是说,随着时间的发展,人类对于世界的认识,逐渐从分散走向整体,那么人类的认识范围也将越来越广。

也许到了未来有一天,世界的概念又不同于今天了,那就期待大家去努力了。

活动7【测试】巩固练习题
一、选择题
1.“长期以来,人们所知道的世界,或者是地中海周围,或者是亚洲东部和中部,或者是欧亚大陆与北非等等。

总之,不出世界的某一局部。

”使这一状况明显发生变化,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的标志性事件是()
A.丝绸之路开辟B.马可·波罗来华C.郑和下西洋D.新航路开辟
2.整体世界的形成和发展是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表现。

伏尔泰说“这无疑是我们地球上的头等大事,因为在这以前,地球的一半对另一半一直是一无所知,迄今为止任何伟大业绩在这一新的创举面前都相形见绌。

”这件“头等大事”指的是()
A.文艺复兴B.新航路的开辟C.科学革命D.启蒙运动
3.整体世界的形成和发展是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表现。

在人类从分散走向整体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A.交通事业的发展B.地理知识的积累
C.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D.航海探险家的贡献
二、非选择题
材料一:在(公元)1500年以前,阿拉伯和意大利商人在亚欧大陆上从一个地区运货到另一个地区,而货物主要是奢侈品、香料、丝绸、宝石与香水。

但是到1760年前后新世界的种植场生产的大量砂糖、咖啡与棉花等大部分运往欧洲出售;西班牙人也向新世界引进欧洲各种水果,如橄榄以与葡萄。

美洲的特产也被流向世界各地,如玉米、马铃薯、西红神、番薯、花生、各种豆类与南瓜、可可等。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
材料二:Iphone6是美国苹果公司推出的一款时尚智能手机,该手机却是由我国XX工厂的流水线将来自美国的无线网络接入模块、韩国的微芯片、XX的触摸屏模板和世界其他地方
的100多个零部件组装而成。

(1)根据材料一,说明世界走向整体后带来了哪些变化?
(2)根据材料二,概括出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3)请你举两例生活中的事例说明第(2)小题中的发展趋势。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DBC
说明:12两题考测类型、内容相同,可以二选一。

二、非选择题
(1)变化:世界市场不断扩大;商品交换的种类增多。

(2)经济全球化。

(3)事例:肯德基、麦当劳全球盛行;国际组织的建立、发展等。

活动8【活动】教学反思
回到历史现场,提升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一课反思
根据“回到历史现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做了一节《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全课进行了录像。

课后,反复多次回味了这节课,发现感慨颇多。

本课的重点是期望用回到历史现场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一般说来,回到历史现场,其实就是从学生作为主体,处理和历史之间的关系,我们确定为三个方面:历史的亲历者,历史的作者和历史的讲述者。

从历史思维能力来说,主要从三个层次来说,我们认为是感知,理解和运用;所以我们界定为体会历史,展示历史和讲述历史。

经过一节课的实践,我们能够发现在引导学生回到历史现场的时候,也提升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一、“我是历史亲历者”:从历史人物的角度去体会那个时代人和事
我是历史亲历者就是将学生回归历史的现场,以史实作为学生的现场经历内容。

它呈现的就是以历史人物的角度去体会历史,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感知历史知识,认识历史人物,呈现历史观点。

这是回到历史现场的第一层次,是提升学生对历史的微观能力。

以《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为例:
我呈现了“古巴比伦——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新航路开辟”材料的联系性阅读。

我选择的材料是四张图片的联系,设计了两个层次的问题:
第一层次:材料讲述了哪些内容?它们表现的那个区域?
第二层次:对比四幅图和我们逐渐生成的认识,你能从那些角度看到整体世界的形成?
第一层次其实是让学生站在过往的角度,去体会当时的人和事。

这是基于现场的一种认识,能够让学生站在史实的基础上,设身处地的去思考问题,体验历史。

第二层次呈现了一种站在现场基础上的解析,它不仅仅是一种改变,更是一种发展。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对于第一层次把握的较好,也就是知识层面的掌握较好,这就给我们的第二层次的发展做了很好的铺垫。

这让我们知道,回到历史现场是有不同层次的要求,我们需要从历史人物的角度去体会。

二、“我是历史作者”:用自己的理解去展示那个时代的人和事
这是将学生作为历史发生的同时代者,以时代的认识,去理解那个时代的人和事的方法。

它呈现的是时代者的思想,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停留在原本的层面,而是更高的层面去看待问题。

这是回到历史现场的第二层次,是提升学生对于历史的宏观能力。

以《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为例:
我呈现了《全球通史》中的一段话:尽管人类与其祖先已在地球上生存了二百多万年。

但是真正的世界历史应从1500年开始。

并且补充了两份材料,一是16世纪西欧人画出来的世界地图,另一是16世纪和17-18世纪的世界贸易图。

并设计了问题:(1)你同意这个观点吗?(2)你可以从补充的材料中,说明从1500年开始世界历史的原因吗?
第一个问题其实就是让学生从作者的角度去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它用判断的方式,要求学生提取自己原有的知识进行判断。

这个问题是一个理解性的问题,是基于知识基础上的提升。

第二个问题是一联系性的问题,是基于学生理解观点之后的说明,我们从学生的表现中可以看出来,这样的理解是一种较高层次的认识。

同时,运用大量的史料,并经过学生的思维加工达成目的,就是我们的回到历史现场。

用自己的理解去说明历史,其实就是站在理解的基础上的新的发展。

它脱胎于对知识的简单认识,提升在知识的发展中,是学生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三、“我是历史教师”:用自己的话来讲述那个时代人和事
我是历史教师其实是站在运用者的角度去认识历史的。

他是建立在了解和理解基础上的运用,是对知识的再加工,是呈现学习者主要思想的过程。

要求学习者站在教师的角度,认识分析问题,并更好的建立自己的认识。

他是对于原本知识的再发展,也是以运用的方式,呈现学习效率。

根据学习金字塔,我们可以知道,最好的学习效果,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运用知识,它几乎可以帮助学生达到百分之九十的学习效率。

以《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为例:
我以“世界在于中心”,“世界在于联系”,“世界在于发展”三个环节呈现了整体世界的形成,它们基于具体的史实得到了认识。

随即,我呈现了新的问题:你的想法中,未来“新整体世界”会是什么样呢?
在这里体现了两个层次的内容,第一就是以具体的史实运用,得到相应的观点;第二就是以发展的观点,引导学生认识新的世界。

这是站在回到现场的基础上,通过运用史实,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学会运用观点。

用自己的运用去讲述历史,就是站在知识基础上的能力发展,它源于理解,却高于理解。

这是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有效发展。

四、“我是历史课”:回到现场,应该尊重现场的联系
如果说,课堂上的效果源自于教师的设计,我更愿意说它奠基于学生的生成。

学生的生成是课堂的精彩度的衡量。

在这节课上,我们发现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精彩。

有一大部分的孩子在课堂上的表现,令人叹为观止。

但是一小部分的孩子却是表现出了一种茫然的状态。

在刹那间,我甚至有一种见到看客的感觉。

可喜的是,他们没有放弃参与,还是较快的进入到了状态,渐渐地跟上了大家。

在后来的课后调查中,这部分孩子说道:“我主要忘记了一些知识,便对您说的一些观点感觉到模糊了。

”这其实告诉我们,历史课还是建立在史实的基础上的,同时,历史课发展于史实的联系上。

在历史的课堂中,我们需要学生的知识联系,这样才能有更好的课堂效果,才有更多的参与者。

如果,能在板书上的七大洲的简图上,做一个动态的合成,让七大洲的简图从原本的三角形,变成一个整体的矩形,那就是一个对从“整体—分散”,再从“分散—整体”的发展过程的合理说明。

而且,能够很明确的说明这是建立在整体的基础上的,同时这也是对于从“物质整体”向“政治—经济—文化”整体发展的过程。

从整体效果来说,我还是比较满意这节课的。

但是,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历史课堂,一个学生一辈子也不可能仅仅是一节历史课。

一节课能够为学生打开的仅仅是一扇窗,能引发学生思考,成为学生发展的源点,那就善莫大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