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江苏省南京市六区重点名校中考联考化学试卷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届江苏省南京市六区重点名校中考联考化学试卷
注意事项
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
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
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分)
1.如图所示,甲是溴(Br)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乙摘自元素周期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B.甲、乙两种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是NaBr
C.乙原子的核内中子数为11
D.甲原子核外共有5个电子层
2.下列实验方案设计合理的是
A.用灼烧法鉴别涤纶线与羊毛线
B.测定溶液的pH时,需预先用蒸馏水将pH试纸润湿
C.制备Cu(OH)2固体:用CuO与适量NaOH溶液混合
D.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氯化氢气体,可通过氢氧化钠溶液洗气
3.下列应用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熟石灰与沙子混合用来砌砖
B.用硝酸钾和磷酸二氢铵配制无士栽培营养液
C.用不锈钢制水壶
D .大理石做建筑材料
4.葡萄糖(C 6H 12O 6)是人体所需重要的营养物质,下列有关葡萄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葡萄糖是一种有机化合物
B .葡萄糖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6+1×12+16×6
C .葡萄糖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2612166
126⨯++⨯⨯×100% D .葡萄糖中C 、H 、O 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6:12:6
5.如图是某化学反应过程的微观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甲和丙均属于有机物
B .反应前后分子数目和原子数目均不变
C .生成的丙和丁的分子个数比为1:1
D .反应中甲和乙的质量比为1:3
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用活性炭可除去水中的色素和有异味的物质
B .人类利用的能量,都是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的
C .灯帽盖灭酒精灯,是因为降低了可燃物温度
D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红色固体
7.下列做法中,有利于人体健康的是( )
A .为预防甲状腺肿大,应大量食用含碘海产品
B .为防止海鲜变质,应用甲醛溶液来浸泡
C .为防止缺钙,应提倡青少年每天饮用奶制品
D .为节约粮食,应把发霉的大米蒸煮后食用
8.对“摩尔”的理解正确的是
A .摩尔是国际单位制中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
B .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简称摩,符号mol
C.摩尔是表示物质的宏观质量与微粒数量的物理量
D.摩尔既是物质的数量单位又是物质的质量单位
9.如图表示的是物质A~G相互间的关系(“ →” 表示物质间存在的转化关系,“—”表示两端的物质能发生化学反应)A、F都是单质;F是使用最多的金属材料;B是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在工业上,C广泛用于玻璃、造纸、纺织和洗涤剂的生产等;E是一种蓝色溶液。

D与E反应的生成物均为沉淀。

结合信息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C是Ca(OH)2B.G一定是盐酸C.F是铜D.D物质可能是Ba(OH)2
10.下面是某同学整理的部分化学知识,其中有错误的是
A.地壳中几种元素含量的比较:O>Si>Al B.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
C.三大有机合成材料: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D.构成物质的几种粒子:分子、原子、元素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4分)
11.化学用语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请用化学用语填空:氦气_____最简单的有机物_____标出硝酸铝中氮元素的化合价_____.
三、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分)
12.碘元素对青少年智力发育影响很大,加碘盐通常在食盐中加碘酸钾(KIO3).如图所示:
超市销售的一种加碘盐标签上的部分文字说明.请回答下列问题:
碘酸钾中钾、碘、氧三种元素质量比为___________________.每袋该食盐中碘元素的质
量________mg.中国营养学会推荐:一个18岁的青年每天摄入碘元素的质量为0.15mg.假设碘的来源仅靠这种加碘食盐,该青年每天摄入这种食盐应为__________g.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
13.2018年起,太原市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回收。

我校也积极响应号召,在晋阳校区内设立了回收垃圾智能分类点。

请回答:塑料不易降解,因塑料用做包装材料多为白色,所以叫白色污染。

白色污染的危害主要有_____(填序号)①破坏土壤结构②降低土壤肥效③焚烧产生有毒气体④引起火灾隐患⑤污染地下水进行垃圾分类的好处有_____(写一点)。

14.化学与生活、生产息息相关,请运用化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同学们自制汽水过程中,当向加入柠檬酸溶液中加入小苏打(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钠)的时候,观察到有大量气泡产生,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

生石灰常用作食品干燥剂,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不能用铁制容器盛装硫酸铜溶液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春秋时期,发明了冶铁技术,其方法是将赤铁矿(主要成分为Fe2O3)与木炭交错堆积,利用自然风力进行燃烧,木炭不完全燃烧产生的CO将矿石中的Fe2O3还原成铁,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自来水消毒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其中生成物D具有杀菌消毒的作用。

在光照的条件下,D可以发生分解反应生成C和一种单质气体,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五、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3分)
15.实验与探究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方法和内容,李明看到家里多年未用的铜制火锅上有绿色的锈迹,他对绿色锈迹的成分和性质产生了浓厚兴趣。

①绿色锈迹是碱式碳酸铜[Cu2(OH)2CO3],受热易分解;
②无水硫酸铜为白色粉末,遇水变蓝;
③碱石灰是CaO和NaOH的固体混合物,NaOH与CO2反应生成碳酸钠固体和水;
④氧化铜与稀硫酸反应生成蓝色溶液,碳粉不与稀硫酸反应也不溶解在稀硫酸中。

查阅资料后,该同学将少量碱式碳酸铜放入试管中加热,发现试管中的固体由绿色变成黑色,同时试管壁上有无色液滴生成。

为了进一步确定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的产物,进行了如下探究:
探究一: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生成的黑色固体成分。

该黑色固体可能是①碳粉;②____________;③碳和氧化铜的混合物。

请帮助该同学完成下述实验报告:
实验操作与现象实验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猜想②正确
探究二: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还会生成CO2和H2O.选择如下图所示装置进行验证:
步骤一:连接A和B,打开活塞,通入一段时间的空气;
步骤二:点燃酒精灯,依次连接装置A→B→______→______(填“C”,“D”);
步骤三:点燃酒精灯,观察到明显现象后,停止加热。

①当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生成了CO2和H2O,写出装置C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写出Cu2(OH)2CO3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述装置中A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南南同学看到“好想你”红枣袋中装有一袋防腐剂,品名为“504双吸剂”,其标签如图1所示.南南和北北对这包久置的“504双吸剂”固体样品很好奇,设计如下实验进行探究.久置固体的成分是什么?铁与氯化铁溶液在常温下发生反应生成氯化亚铁.久置固体中可能含有Fe、Fe2O1、CaO、Ca(OH)2和CaCO1.
南南同学的方案: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取少量固体放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的_____.
固体逐渐消失,有无色气体产生,
得到浅绿色溶液.固体中一定含有_____,一定不含Fe2O1.
北北同学认为南南同学的实验并不能得出一定不含Fe2O1的结论,理由是_____,并设计如图2实验方案继续验证.
步骤①样品用磁铁吸引前需经过研碎,
其中研碎的目的是_____.步骤②中固体溶解时放出大量热,由此可以判断固体中一定含有_____.写出该过程中的化学方程式_____.步骤③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北北同学对滤渣B又进行探究.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①取滤渣B于试管中,加入适量
_____
②生成的气体通入_____①固体减少,_____
②该溶液变浑浊.
固体中一定含有CaCO1
和Fe2O1.
(实验结论)综合上述实验及所给数据,该久置固体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Fe、Fe2O1、CaO、CaCO1.为增强双吸剂的吸收效果,常在双吸剂中加入一定量的NaCl,NaCl的作用可能是_____.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分)
1、B
【解题分析】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甲元素的名称是溴,带“氵”字旁,属于非金属元素,错误;B、甲是溴(Br),溴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7,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1个电子形成稳定结构,通常显-1价,乙元素是钠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1,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1个电子形成稳定结构,通常显+1价,甲、乙两种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是NaBr,正确;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乙的原子序数为11,根据原子序数=质子数,乙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11,不是中子数为11,错误;D、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甲原子核外共有4
个电子层,错误。

故选B。

2、A
【解题分析】
A. 用灼烧法鉴别涤纶线与羊毛线,有烧焦羽毛气味的为羊毛,反之为涤纶,选项正确;
B. 测定溶液的pH时,如预先用蒸馏水将pH试纸润湿,会导致酸性变弱,测得pH偏大,选项错误;
C. 制备Cu(OH)2固体:用硫酸铜或氯化铜等含铜的可溶性盐与适量NaOH溶液混合,氧化铜和氢氧化钠不反应,选项错误;
D. 二氧化碳和氯化氢都与氢氧化钠反应,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氯化氢气体,不可通过氢氧化钠溶液洗气,选项错误。

故选A。

【题目点拨】
鉴别题要做到同一操作下或与同一物质反应时,现象要不同。

除杂的原则:只除杂,不引杂。

即所加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想要的主要成分反应,同时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3、A
【解题分析】
选择变化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的。

【题目详解】
A、熟石灰与沙子混合用来砌砖,熟石灰会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反应,生成坚硬的碳酸钙,符合题意;
B、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判断,硝酸钾和磷酸二氢铵配制无士栽培营养液过程中不会发生化学反应,不符合题意;
C、用不锈钢制水壶,只是形状改变,物质还是不锈钢,不符合题意;
D、大理石做建筑材料,没有新物质生成,不符合题意。

故选A。

【题目点拨】
本题考查的是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掌握两个定义的本质特征,是区分这两种变化具体例子的方法。

4、D
【解题分析】
A. 由葡萄糖的化学式可知,葡萄糖是一种有机化合物,选项正确;
B. 葡萄糖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6+1×12+16×6=180,选项正确;
C. 葡萄糖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126
100%
12612166


⨯++⨯
,选项正确;
D. 葡萄糖中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6):(1×12):(16×6)=18:3:24 ,选项错误,故选D。

5、C
【解题分析】
由微观反应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二氧化碳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CH4O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CO2+3H2一定条件
CH4O+H2O
【题目详解】
A、甲物质为二氧化碳为无机物,故选项错误;
B、该反应反应前后分子数目发生改变,原子数目不变,故选项错误;
C、生成的丙和丁的分子个数比为1:1,故选项正确;
D、反应中甲和乙的质量比为44:(3×2)=22:3,故选项错误。

故选C。

6、A
【解题分析】
A. 活性炭结构疏松多孔,有吸附性,用活性炭可除去水中的色素和有异味的物质,选项正确;
B. 人类利用的能量,不都是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的,如水力发电、风力发电等,选项错误;
C. 灯帽盖灭酒精灯,是因为隔绝了空气,选项错误;
D.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选项错误。

故选A。

7、C
【解题分析】
A、碘元素是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人体缺乏碘元素易患甲状腺肿大,但是不能食用大量含碘的海产品,因为过量摄入碘元素也会引起甲状腺疾病,故该做法不利于人体健康。

B、甲醛有毒,能破坏人体蛋白质的结构,使之失去生理功能,故该做法不利于人体健康。

C、钙是构成骨胳和牙齿的主要成分,缺乏时幼儿和青少年患佝偻病,奶制品中富含钙元素,少年每天饮用奶制品,可预防缺钙,故该做法利于人体健康。

D、发霉的大米蒸煮后食用仍然存在有害物质,故该做法不利于人体健康。

故选:C。

8、B
【解题分析】
A、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中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摩尔只是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不是物理量,错误;
B、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简称摩,符号为mol,正确;
C、摩尔是物质量的单位,不是表示物质的宏观质量与微粒数量的物理量,错误;
D、摩尔是物质量的单位,不是物质的质量单位,错误。

故选B。

9、D
【解题分析】
F 是使用最多的金属材料,可得F 是铁;B 是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B 是二氧化碳;在工业上,C 广泛用于玻璃、造纸、纺织和洗涤剂的生产等、C 是碳酸钠;E 是一种蓝色溶液, E 可能是硫酸铜,由图示可知A 可能是碳或氧气,
G 能够与碳酸钠和铁反应,则G 是酸可以是盐酸或硫酸,D 既能与碳酸钠反应又能与硫酸铜反应,D 与E 反应的生成物均为沉淀,则D 可以是氢氧化钙,也可以是氢氧化钡。

【题目详解】
A 、由分析可知,C 为碳酸钠,故选项错误;
B 、由分析可知,G 是酸,可以是盐酸,也可以是硫酸,故选项错误;
C 、由分析可知,F 是铁,故选项错误;
D 、由分析可知,D 可以是氢氧化钙,也可以是氢氧化钡,故选项正确;
故选:D 。

【题目点拨】
本题考查了常见物质的推断,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将题中有特征的物质推出,然后结合推出的物质题中的转换关系推导剩余的物质,最后进行验证即可。

10、D
【解题分析】
A. 地壳中几种元素含量的比较:O >Si >Al>Ca ,选项正确;
B. 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选项正确;
C. 三大有机合成材料: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选项正确;
D. 构成物质的几种粒子:分子、原子、离子,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不是构成微粒,选项错误。

故选D 。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4分)
11、HeCH 4
【解题分析】
(1). 氦气由原子直接构成物质,化学式就是元素符号He (2). 除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碳酸盐以外的含碳化合物称为有机物。

最简单的有机物是甲烷CH 4 (3). 元素化合价的书写:在元素符号的正上方标化合价的数值,正负号在左,数字在右。

硝酸铝中氮元素的化合价533)Al NO (
三、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分)
12、39:127:48 10 7.5
【解题分析】
(1)碘酸钾中钾、碘、氧三种元素质量比为39:127:(163)39:127:48
⨯=
(2)每袋该食盐中碘元素的质量为0.5kg20mg/kg=10mg

(3)青年每天摄入这种食盐应为0.15mg20mg/kg=0.0075kg=7.5g
÷
考点:标签上标示的物质成分及其含量;元素质量比的计算;混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计算.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
13、①②③④⑤变废为宝,合理利用资源(合理即可)
【解题分析】
(1)白色污染的危害主要有:①破坏土壤结构、②降低土壤肥效、③焚烧产生有毒气体、④引起火灾隐患、⑤污染地下水;
(2)进行垃圾分类的好处有变废为宝,合理利用资源(合理即可)。

【题目点拨】
(1)白色污染的危害主要有:①破坏土壤结构、②降低土壤肥效、③焚烧产生有毒气体、④引起火灾隐患、⑤污染地下水。

14、两者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CaO + H2O === Ca(OH)2Fe+CuSO4═FeSO4+Cu 3CO+Fe2O3
高温
2Fe+3CO22HClO 光照
2HCl + O2↑
【解题分析】
(1)柠檬酸是一种较强的有机酸,小苏打和酸作用时产生二氧化碳,正是汽水中需要的气体;
(2)生石灰能吸收水分,并与其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化学方程式为:CaO + H2O = Ca(OH)2;
(3)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铁大于铜,故铁能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化学方程式为:Fe+CuSO4═FeSO4+Cu;
(4)在高温下,CO将矿石中的Fe2O3还原成铁,同时生成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3CO+Fe2O3高温
2Fe+3CO2;
(5)根据题中信息,可知该反应的反应物是HClO,生成物是HCl和O2,反应条件是光,化学方程式为:
2HClO 光照
2HCl + O2↑。

五、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3分)
15、氧化铜取黑色粉末,加入足量稀硫酸,充分反应后,黑色固体全部溶解形成蓝色溶液 D C C中石灰水变浑浊,D中无水硫酸铜变蓝CO2+Ca(OH)2=CaCO3↓+H2O Cu2(OH)2CO32CuO+H2O+CO2↑
除去空气中的水分和二氧化碳,防止对产物的检验造成干扰
试题分析:
探究一:【猜想与假设】氧化铜也是黑色的固体,所以还有可能是氧化铜;
【设计方案】碳不和硫酸反应,而氧化铜能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所以实验步骤:取黑色粉末,加入足量稀硫酸,充分反应后,黑色固体全部溶解形成蓝色溶液;
探究二:【进行实验】水能使无水硫酸铜变蓝,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连接顺序为A→B→D→C;【解释与结论】①水能使无水硫酸铜变蓝,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当观察到C中石灰水变浑浊,D中无水硫酸铜变蓝,说明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生成了CO2和H2O,C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
=CaCO3↓+H2O;
2
②Cu2(OH)2CO3受热分解生成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2(OH)2CO32CuO+H2O+CO2↑;【反思与评价】
装置中A的作用是除去空气中的水分和二氧化碳,防止对产物的检验造成干扰。

考点: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酸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16、稀盐酸Fe氧化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铁和氯化铁反应生成氯化亚铁,溶液也是浅绿色增大接触面积,使反应充分CaOCaO+H2O=Ca(OH)2Na2CO1+Ca(OH)2=CaCO1↓+2NaOH稀盐酸澄清石灰水有气泡冒出,溶液变为黄色加快双吸剂中铁粉吸收O2的速率
【解题分析】

[实验探究]南南同学的方案:取少量固体放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的稀盐酸,固体逐渐消失,有大量无色气体产生,得到浅绿色溶液,固体中一定含有铁.认为南南同学的实验并不能得出一定不含Fe2O1的结论,理由是:氧化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铁和氯化铁反应生成氯化亚铁,溶液也是浅绿色。

(1)步骤①样品用磁铁吸引前需经过研碎,研碎的目的是增大接触面积,使反应充分;
(2)由北北同学的设计方案可知:磁铁吸引了铁粉,②中固体溶解时放出大量热,因为生石灰溶于水生成熟石灰放出大量的热,由此可以判断固体中一定含有氧化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O=Ca(OH)2;
(1)滤液A中的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氢氧化钠,化学方程式为:Na2CO1+Ca(OH)2=CaCO1↓+2NaOH
对滤渣B的探究:①根据实验结论,固体中一定含有碳酸钙和氧化铁,因此取滤渣B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稀盐酸,可看到固体减少,有气泡冒出,溶液变为黄色,②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拓展]铁在盐的环境中生锈速度加快,因此为增强双吸剂的吸收效果,常在双吸剂中加入一定量的NaCl,NaCl
的作用可能是加快双吸剂中铁粉吸收O2的速率(或加快铁锈蚀的速率)
关于对实验设计方案的评价,要在两个方面考虑,一是方案是否可行,能否达到实验目的;二是设计的方法进行比较,那种方法更简便,本考点主要出现在实验题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