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古史(吴于廑主编版)复习提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上古史》总复习大纲
导论
1、世界史
(1)世界史≠国别史的和,“整体大于部分的和”
(2)世界史≠外国史
(3)世界史应当包括中国史的部分内容
3、世界历史是历史学的一门重要的分支学科,其内容是:对人类历史自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发展为全世界成一密切联系整体的过程进行系统探讨和阐述。
其任务是:以世界全局的观点,综合考察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历史,运用相关学科如文化人类学、考古学的成果,研究和阐明人类历史的演变,揭示演变的规律和趋向。
2、什么叫世界历史的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
(1)世界历史的纵向发展
“从古到今”,“历时性的”(Diachronic)
(2)世界历史的横向发展
“世界历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
——马克思
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
“共时性”(Synchronic)发展
3、文明史与世界史的视角有何不同?
文明是人类所创造的全部物质的和精神的成果。
第一章人类的史前时代
1、原始社会史的研究方法:多学科综合(考古学、文化人类学、古生物学和古气候学)
2、旧石器时代
距今约250万年前-距今约1万年前,生产工具以打制石器为主,以采集、狩猎为主要生产活动。
学会了使用火。
社会组织中出现了原始群,以群婚制为主,人类进入了母系社会。
3、什么叫新石器时代的农业革命?它具有什么意义?
新石器时代,人类发明了农业、畜牧业。
农业的产生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
这场革命被称为农业革命和新石器革命。
意义:①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的生产者——人与自然关系一个革命性变化
②使得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巨大的变革,更加紧密的社会、公共权力、剩余劳动、分工、交换、私有财产。
4、本章在研究生考试中的主要考点:
(1)人类的起源与进化(2)农业革命与文明的产生(3)史前文化
第二章最初的文明(上)
1、为什么说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
(1)定期泛滥、肥沃的土地、灌溉网、航运
(2)三个季节:泛滥季节(7-10月)、洪水消退(播种、生长)季节(11-2月)、干旱(收获)季节(3-6月)(3)生命之源:希罗多德的名言:“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
2、上古埃及有多少个王朝?可以分为哪几个时期?
上古埃及共分31个王朝,
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6000年开始)
前王朝时期(金石并用时期,约公元前4500-3100年)
早王朝时期(1-2王朝,约公元前3100-2680年)
古王国时期(3-6王朝,约公元前2686-2181年)
第一中间期(7-10王朝,约公元前2181-2040年)
中王国时期(11-12王朝,约公元前2040-1786年)
第二中间期(13-17王朝,约公元前1786-1567年)
新王国时期(18-20王朝,约公元前1567-1085年)
后王朝时期(21-31王朝,约公元前1085-332年)
马其顿希腊人和罗马人统治时期(约公元前332-公元642年)
3、古王国时期埃及的政治特点如何?
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
“法老”(Pharaoh )的巨大权力。
法老的神性。
法老所握有的权力:对行政权力、国家经济、军队、司法权力、地方行政的控制;王室家族控制朝政;国王对其臣民拥有无限权威;王权被进一步神化。
4、为什么埃及人热衷于建造金字塔?
古代埃及人的宗教观念——人可以再生
5、埃及学
研究古埃及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宗教、建筑和科技等内容的综合性学科。
1822年,法国学者商博良译解古埃及象形文字成功,标志着埃及学的诞生。
6、阿卡德王国
(前2371-前2191)创建者为萨尔贡。
阿卡德王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统治,社会经济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但王国内部奴隶与奴隶主、贵族和平民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被征服者的反抗斗争此起彼伏。
后来国家逐步走向了衰落。
前2191年,库提人入侵南部两河流域,灭亡了阿卡德王国。
7、《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和特点如何?
《汉谟拉比法典》是古代社会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法典,在汉谟拉比在位时期制定和颁布。
法典原文用楔形文字刻在一个黑色的玄武岩柱上,石柱上面是浮雕,下部为法典原文。
内容广泛,比较全面的反映了古巴比伦王国时期的社会等级、奴隶、土地、租赁、雇佣、财产继承以及婚姻与家庭制度。
其特点是“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实行同态复仇。
《汉谟拉比法典》展示了古巴比伦社会复杂的政治经济生活背景,至今仍是研究古巴比伦王国史的基本文献。
8、苏美尔人的宗教具有什么特点?
苏美尔人独特的宗教——没有永恒的、极乐的来世,人摆脱不了命运的安排。
不修来世——重视现实——法律发达
9、楔形文字
古代西亚地区流行的一种文字。
因该文字是用削成三角形箭头的芦苇杆(或木棒、骨棒)当笔,刻在泥板上的,落笔之后自然形成楔形。
所以称为楔形文字。
它对西亚许多民族语言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10、本章在研究生考试中的主要考点:
(1)苏美尔-阿卡德文明
(2)古巴比伦王国
(3)古代西亚的文字与宗教
(4)古代埃及的主要王朝
(5)宗教崇拜与墓葬习俗
(6)古代埃及的文化
第三章最初的文明(下)
1、哈拉巴文化
印度河流域发现的一种古文化。
其存在时间为前2300-前1700。
1921年,考古工作者首先在印度旁遮普地区的哈拉巴发掘出远古遗址,遂定名为哈拉巴文化。
其遗址分布范围很广,北起喜马拉雅山麓,南至纳巴达河下游,东起德里附近,西至巴基斯坦西南沿海。
属于城市青铜文化。
主要经济部门为农业,人们可以驯养牛、山羊等动物及家禽。
手工技术发达,发现大量铜器,制陶和纺织为主要部门。
城市繁荣、商业兴盛,国内贸易活跃,国际贸易频繁。
社会已经出现财产不平等和阶级对立。
已经存在依靠剥削的统治者,拥有了文字。
其最著名的遗址是摩亨佐·达罗。
2、古希腊的地理范围
泛指所有希腊人聚居之地。
包括:巴尔干半岛、爱琴海诸岛、小亚细亚西部沿海地带,黑海沿岸,和南意大利的沿海地区以及西西里岛、北非的地中海地带的一些地区以及现在法国、西班牙的沿地中海地带等等。
3、古希腊自然环境的特点如何?
特点之一——海洋的生活环境
特点之二——破碎的地形、贫瘠的土地(希腊本土)
北希腊、中希腊、南希腊。
山脉纵横,地形破碎,没有大江大河。
没有大平原。
造成小国寡民的局面。
地中海式气候。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常有旱灾。
温差不超过17度。
雨量小。
土壤除了少数地区外,较为贫瘠。
盛产大理石、陶土,还出产银、金、铜、铁。
4、克里特文明
是指地中海东部克里特岛的古代克里特人创造的文明。
时间大约从公元前3000年-前1450年。
克里特文化可分为前王宫时期、古王宫时期、新王宫时期和后王宫时期。
前1450年,操希腊语的的人占领了克诺索斯王宫,标志着文明的衰落。
(补充:伊文思的发掘、线形文字A)
5、本章在研究生考试中的主要考点:
(1)印度河流域的早期文明
(2)克里特文明
第四章早期文明的盛衰(上)
1、卡迭什会战(埃及与赫梯)
埃及与赫梯为争夺叙利亚而发生的一次重要战役。
约公元前1300年,双方在叙利亚地区的重镇卡迭什进行了大会战,这场战役使两国损失惨重,双方于前1283年缔结了和约。
两国瓜分了叙利亚与巴勒斯坦的势力范围,结束了这场
战争。
2、腓尼基字母
古代腓尼基人发明和创造的一种字母文字。
大约创造于公元前13世纪。
字母共22个,是线形符号,只有辅音而没有元音。
该字母简便易懂,曾广泛向西方各国流传。
为西方各国的字母奠定了基础。
3、犹太教
以色列犹太人信奉的民族宗教。
只崇拜上帝耶和华,坚信上帝会来拯救犹太民族。
其经典为《圣经》,即《旧约》。
现如今,散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依然都把坚信犹太教作为民族认同的依据。
4、论述埃赫拉吞的宗教改革背景、内容和结果
背景:1、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2、地方贵族势力对王权形成很大威胁;3、祭司与军队势力膨胀;
内容:1、禁止崇拜阿吞之外的神;2、简化宗教仪式;3、迁都至埃赫塔吞;
结果:埃赫那吞死后,图特哈蒙继位放弃了改革。
新首都成为一片废墟。
5、本章在研究生考试中的主要考点:
(1)新巴比伦王国
(2)赫梯、腓尼基和以色列历史
(3)古代西亚的文字与宗教
(4)古代埃及的主要王朝
(5)古代埃及的文化
第五章早期文明的盛衰(下)
1、吠陀
原意是知识或“神圣的知识”,是印度雅利安人的圣书,实际上是古印度世代口头流传下来的古老宗教、文学典籍,也是婆罗门教的经典。
《吠陀》分为4部,合在一起成为《吠陀全集》。
其中最古老的、最重要的、最具文学价值的是《梨俱吠陀》,它所反映的是“早期吠陀时代”(约公元前1500-前900年)。
其余三部《沙摩吠陀》、《耶柔吠陀》、《阿闼婆吠陀》编撰时间较晚,合称“后期吠陀”(前900-前600年)。
2、吠陀时代的种姓制度
中国古代文献中对印度的一种复杂的等级制度的泛称。
在西方,人们通常把印度的在这种制度成为喀斯特制度。
这种制度正式产生于后期吠陀时代。
婆罗门教规定了4个等级(瓦尔那)之间的地位以及不同等级的成员的不同权利与义务。
第一个瓦尔那是婆罗门,主要掌管宗教祭祀;第二个瓦尔那是刹帝利,基本职业是充当武士,掌握军事和政治大权;第三个瓦尔那是吠舍,主要从事农业、牧业和商业,是普通雅利安人;第四个瓦尔那从事各类低贱的行业,主要是非雅利安人。
每一个等级不能从事其他等级的行业,互相之间不能通婚。
在印度,该制度延续上千年,直到今天依然有遗迹。
3、婆罗门教的“造业轮回”说是什么意思?
整个物质世界都不过是一种幻象,唯一真实存在的是成为梵或梵天的世界精神或灵魂;个人的肉体也非真实,而被称为“神我”的个人灵魂却是真实的。
个人的神我来源于梵,他本应在人死后重归于梵。
可由于人在世上造了“业”,死后灵魂不能重归于梵,而转世投生为不同的生物,至于所投生的生物高低或转世为不同种姓的人,那就要由人所造的“业”的善恶程度来决定。
人只有悟透了这个道理,使神我达到与梵一致,这样才能摆脱轮回之苦。
这种造业轮回的说教为种姓制度起了辩护的作用。
4、迈锡尼文明
指南希腊的迈锡尼、太林斯、派罗斯等地的早期文明。
约从前2000年前后迈锡尼人定居于波罗奔尼撒半岛,到前1600年开始建立国家。
从前1400-前1200年,迈锡尼文明逐渐达到鼎盛。
其中心则为迈锡尼城。
从前1200年以后,由于多利亚人的入侵,迈锡尼文明遭到毁灭。
5、荷马时代大致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
荷马时代:由于处在军事民主制阶段的多利亚人毁灭迈锡尼各国之后并未建立自己的国家,希腊的文明传统断绝了近300年。
从公元前1100-前800年,希腊各地又后退到原始社会时代,这是一个相对落后的黑暗时代。
反映它历史情况的主要文献是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与《奥德赛》),因此称为“荷马时代”。
荷马时代希腊社会发展概况:贵族以家族为单位在社会中发挥其统治作用,单个人是没有社会地位的。
贵族的首领叫巴西琉斯,或称瓦纳克斯。
没有官僚机构。
荷马社会使用铁器较为普遍。
铁器在上古发展史上的重要性:在世界上古史上,铁器的广泛使用是一场地地道道的革命。
希腊本土贫瘠、多石、荆棘丛生的土地,由于使用铁制工具,变得更加容易耕作。
公元前8世纪,城邦却大量涌现,其原因就在于铁器的广泛使用造成农耕经济在希腊的普遍发展。
6、在青铜器时代的鼎盛时期,埃及、西亚、印度、中国以及希腊各自的发展水平如何?
商周时期(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770年)历时共约700年。
南亚,印度河流域的文明已经消亡,雅利安人已经入侵印度,并且到了早期吠陀时代;
西亚,古巴比伦王国解体,北方的米坦尼和亚述兴起。
埃及处在新王朝时期;在小亚有与埃及争霸的赫梯。
地中海地区有克里特的文明、迈锡尼文明以及多利安人南下。
商周时期生产工具主要是青铜器,纵观世界上的其他地区,都处在青铜时代。
多利安人给希腊地区带来了铁器,才使得希腊文明后来居上。
夏商周三代依次替代。
它们是同时存在的三个政权。
商灭了夏,周又灭了商,每一个王朝在前面王朝的基础上又有承和发展,中华文明是没有中断的。
这在世界古代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7、本章在研究生考试中的主要考点:
(1)吠陀文明、婆罗门教与种姓制度
(2)迈锡尼文明
第六章上古西亚帝国
1、亚述帝国的兴起和灭亡
亚述帝国(前1000-前612年)上古时期位于西亚两河流域的一个帝国。
在帝国初期拥有强大的战争机器,以野蛮和残暴著称。
后来,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进行了改革,为进一步对外征服战争创造了条件,并且稳定了国内的政局,确立了亚述在西亚的霸主地位。
但这种野蛮的征服政策,激起各民族不断的反抗斗争,再加上王室内部矛盾日益激化,最终促使亚述帝国于前612年被新巴比伦王国和米底王国联合所灭。
2、尼布甲尼撒二世、“巴比伦之囚”
尼布甲尼撒二世:新巴比伦王国著名国王。
于前586年攻陷耶路撒冷,灭亡犹太王国,并将该城大部分居民迁至巴比伦,史称“巴比伦之囚”。
他统治期间修建了巴比伦城,使其成为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
为取悦皇后,他下令修筑了著名的“空中花园”。
他统治时期为新巴比伦王国的繁盛时代。
“巴比伦之囚”:前586年,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攻陷了犹太王国的首都耶路撒冷,将大部分居民掳至巴比伦变为奴隶,史称“巴比伦之囚”。
前538年,波斯帝国皇帝居鲁士灭掉新巴比伦王国侯,释放了被囚的犹太人,并允许他们返回巴勒斯坦建立了一个臣属于波斯帝国的、政教合一的神权国家。
3、大流士改革的主要措施如何?
首先,设立行省制度。
20个行省、总督
第二,在军事上,大流士将全帝国划分为五大军区,下辖若干省军区。
兵种、常备军。
创立“不死队”
第三,统一铸币制度
第四,在全国设立驿道制度
第五,宽容的民族政策
4、琐罗亚斯德教
教义:善恶二元论。
善恶二神,善神、光明之神、正义之神。
恶神黑暗之神、邪恶之神。
善恶二神始终处在斗争之中。
但是,善必将取得胜利,光明必将充满世界。
人在善恶二神面前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先知劝人们弃恶从善,弃暗投明。
由于这种宗教崇拜火和光明,所以又称拜火教、“祆教”。
3世纪中叶,东传入中国。
祆教的末世说、救世主降临说、末日审判说(经典:《阿维斯塔》)
5、波斯在很短的时间兴起给我们哪些思考?
问题1:建立帝国所需的时间为什么越来越短?而帝国的范围越来越大?
(1)生产工具的变革:青铜器帝国(埃及帝国)、铁器帝国(亚述帝国、波斯帝国)。
战争要靠雄厚的经济实力的。
(2)帝国的形成是武力征服的结果,是人类贪欲和野心的结果,又是人类各个地域文明互相融合渗透的结果。
融合的方式有和平的、也有暴力的。
帝国的规模一个比一个大,文明的融合就在越来越大的范围内进行。
带动了落后地区的发展,比如偏处伊朗高原的波斯。
问题2:落后民族为什么能够征服先进的民族?
亚述人、赫梯人、波斯人等等都是相对落后的民族。
古老的文明既是财富,又是包袱,积累了大量的矛盾。
新兴的帝国吸取它们的成果,却没有那么多的矛盾,所以能够后来居上。
可是,一旦它们成为一个大帝国,所有的矛盾都转移到他们身上,大帝国寿命不长。
其兴也勃,其亡也忽!
问题3: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交往在上古文明中有何体现?
在西亚表现得最为明显。
苏美尔文明、阿卡德王国、埃及遭受无数次的外来入侵。
两个世界的和平和暴力的交往。
6、本章在研究生考试中的主要考点:
(1)亚述帝国(2)波斯帝国(3)古代西亚的文字与宗教
第七章印度的列国时期和孔雀帝国
1、何谓古代印度的“列国时代”?
公元前6-前4世纪是印度国家普遍发展的时期,也是列国分立,并由分立走向统一的时代。
据记载,前6世纪在印度河与恒河流域存在16个国家,其中14个为王国,2个为共和国。
各国为了兼并土地和争夺霸权经常发生战争。
前4世纪60-20年代,摩羯陀征服了恒河中上游的强国,统一了北印度地区,为孔雀帝国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2、与吠陀时代相比,列国时代的等级制度发生了哪些变化?
第一等级:婆罗门。
许多婆罗门从事吠舍的职业,甚至从事不体面的职业。
地位下降很厉害。
第二等级:刹帝利。
以国王为首。
由于征战而致富。
少数贫困下去,也从事吠舍的职业。
第三等级:吠舍:大多数吠舍状况没有改变,从事农业和手工业。
少数通过经商发了大财,拥有大量的财产和奴隶。
第四等级:首陀罗。
有一些沦为所谓的“贱民”,即不可接触者。
受尽歧视和凌辱。
少数则通过经商发了财。
3、斫婆伽派
古印度唯物主义学派。
称为“顺世外道”。
世界万物由地、火、水、风四大物质构成,无灵魂,否定了轮回说。
相信直接感知的事物,否定问接知识与推理。
4、阿什斐伽派
彻底的宿命论学派。
末伽黎·拘舍罗创立。
认为世界按既定程序设计好,人的意识和行为不论善恶都影响不了既定过程,由宿命决定。
一度该学派很流行。
他的进步之处在于否定了善恶有报的说教,但是却否定了人的自身能动作用。
5、耆那教
前6世纪古印度很有影响力的教派。
创始人为大雄。
该教派认为宇宙万物由物质与灵魂组成,“业”可以粘附于人的灵魂上。
行善者转为天神,行恶者转生低级种姓。
奉持“三宝”“五戒”。
其进步性在于反对婆罗门教祭祀,婆罗门至上,但其缺点则是囿于灵魂转世、因果报应,主张禁欲与苦行。
6、佛教教义的内容有哪些?我们应当怎样看待人的欲望和痛苦?
教义:四谛: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因果不断、生死轮回,主张“众生平等”
人确实有欲望,没有欲望就没有人的历史。
欲望的实现受到客观和主观的限制。
人正是在种种限制之中去实现自己的欲望(理想),人生就是难,就是苦,这才是人生的滋味。
所以人生要不怕苦、不畏难,勇于奋斗,这是值得我们珍视的。
7、阿育王
古印度孔雀帝国第三代国王。
约前273年即位。
他基本统一了印度全境,使孔雀帝国达到了最大规模。
他大力提倡佛教,宣扬仁爱与慈悲,鼓吹宗教宽容与容忍,要人们尊重他人教派,还大力提倡非暴力。
其统治时期成为古印度史上空前繁盛的时代。
8、本章在研究生考试中的主要考点:
(1)列国时代的新兴宗教与思想
(2)孔雀帝国与佛教的传播
第八章希腊城邦的形成与古典时代
1、古希腊的地理环境具有什么特点?它对古希腊的历史产生了什么影响?(答案参看第三章问题)
2、古希腊殖民的范围、原因和影响如何?
殖民的范围:北非:埃及、利比亚、突尼斯;意大利半岛的西、南海岸,西西里岛;西班牙、法国的海岸;黑海的沿岸,包括今天的土耳其、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乌克兰、俄罗斯及高加索等地。
参加殖民的城邦44个,建立城邦至少139个。
殖民的原因:人口增长,耕地有限,到海外谋生;灾荒年景到海外寻求出路;破产到海外寻求出路;到海外经商;被国内政权流放。
殖民的影响:扩大了希腊文化的影响范围;形成了一个希腊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世界;母邦与殖民地的紧密联系加强
了它们之间的经济联系,扩大了海外市场,形成了地中海的最大的贸易圈和经济圈。
3、什么叫“僭主”?僭主是不是暴君?请举例说明。
僭主,来自小亚吕底亚的词汇。
本义是君主。
意思是通过非法手段,即不经过公民选举而终身握有统治权的人,僭主可以把自己的位子传给儿孙。
僭,汉语是超越本分的意思,即僭越。
指不按照周朝的礼节来办。
与希腊的情况根本不同。
希腊城邦形成的初期,贵族多靠古老的家族关系取得政权;在某些城邦,有些贵族在排挤了其他贵族的势力之后,没有人能够制约他们,这些贵族就成了不受公民大会制约的僭主。
僭主不一定是暴君。
原因是僭主在政治斗争中有时要得到群众的支持,所以采取的政策相当开明。
有的僭主是有相当的才干的。
治国理邦很有一套。
如阿哥斯的斐冬、科林斯的居鲁赛洛斯、皮里安德、雅典的庇西特拉图。
4、古希腊的宗教具有什么特点?
希腊宗教的特点:“神人同形同性论”。
神的形象是裸体或者半裸体的,一看就知道是人。
不神秘,不古怪,不离奇。
与埃及的半人半兽,西亚的动物形象的神,印度的虚无飘渺的神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希腊的神人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障碍。
完全是现实主义的。
5、斯巴达的政治制度如何?
来库古改革:1、双王制和议事会。
2、监察官制。
3、斯巴达的土地公有和奴隶国有制。
6、希洛特
据说,斯巴达最初是在征服拉哥尼亚地区,攻陷希洛斯城后使所有被征服者沦为农业奴隶的,这些国有奴隶就以希洛特为名。
这样一来,斯巴达人就可以全力从事军事活动了。
由此可见,这套制度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持斯巴达奴隶制国家的武力,以便对内镇压对外作战,而斯巴达人却美其名曰“平等人公社”,每个剥削希洛特的斯巴达人都自居为“平等”。
但这一制度由于镇压希洛特的需要而进一步强化甚至僵化起来。
7、梭伦改革的背景和措施如何?
背景:阶级矛盾异常尖锐,政局动荡,不满的平民群众准备铤而走险,武装起义一触即发。
但贵族统治阶级却依然顽固不化。
但社会上却有一批靠经营工商业致富的奴隶主。
他们多出身平民,有钱却无势,也得贵族统治不满,政治上逐渐站在平民一边。
措施:(1)颁布《解负令》;(2)按照土地收入的财产资格划分公民等级,取消过去贵族、农民和手工业者三个等级;(3)设立四百人议事会、公民大会和陪审法庭;(4)促进工商业的法令。
8、公元前508年,克里斯提尼进行了哪些改革?
措施:1、废除传统的4个血缘部落,代之以10个新的地区部落。
每个新的部落包括三个“三一区;2、设五百人会议取代梭伦的四百人会议;3、军事上的改革:按照新的地区部落来征兵;设立10个将军;4、陶片放逐法。
9、马拉松战役
希波战争前期的一次战役。
公元前490年,波斯军队在马拉松平原登陆,雅典以1万军队对抗波斯6万大军。
希腊联军统帅米泰亚德运用两翼包抄战术对付,波斯惨败。
这场战役成为世界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鼓舞了希腊人民的斗志,增强了信心。
10、温泉关战役
公元前480年,波斯国王薛西斯率兵50万入侵希腊。
斯巴达国王列奥尼达在位于中希腊的重要关隘温泉关进行死守。
最终因寡不敌众而关破,连同列奥尼达在内的3000多人战死。
但此役重创了波军,为希腊联军在后方集结、备战赢得了宝贵的时间,鼓舞了希腊人民的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