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的事例作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阳明的事例作文
【篇一】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间走过来阳明。

山,从他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注定能看得远,而那些巍峨高山,便能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十二岁的阳明便如此,他认真地问老师:“何为人生第一等事?”老师马上回答:“读书登第”。

阳明不以为然“恐未是,当读书做圣贤耳”,要做就做如孔子、朱熹类的大贤!
水,本来便是曲折蜿蜒,形态万变的。

为了学习朱熹的“格物致知”,阳明与好友相约,在竹林“格竹子”。

五天,好友病倒,阳明仍守着,直到七天之后,他眼前只剩一片朦胧的绿。

这一格,格到了缠绕一生的咳嗽病。

阳明开始怀疑,绕过了朱学的巨石,奔向远方。

山,素来是坚定不动的。

科考两次落第,他淡淡地说:“汝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

”看着其他考生捶胸顿足,阳明任凭风乱雨砸,他安之若素。

水,自古便自西向东注入大海,成为浩瀚海洋。

静静的龙场,狭小的石棺,顿悟,放声长啸!“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知行合一”注定会在世上成就一番涓涓细流淌入大海,引起了一场大海啸。

阳明出山。

王阳明的人生从此开了挂似的,官职一路高升,崇拜者、求学者络绎不绝。

任知县,升御史,平南赣,定叛乱。

心理上的战术,总与拿着武器拼命的莽夫要高级多了。

然而,山水是不会被世俗遮盖本色的。

不管在哪里,都是“将军在讲课。

”不论军情多么紧急,战果多么值得庆贺,他总在讲台前,抱歉地朝学生一笑,平淡地看战报,平淡地嘱咐几句,再平淡地回到讲台。

当皇帝身边的一群多事小人盯上王阳明,他便说:“心即理,致良知。

”当宦官们乌云似的围在他身边,他稳如山,对付那一阵狂风,只靠良知指引,吾心光明。

当一个一个奸计向他袭来,他静如水,只是见招拆招,光明磊落,亦复何言。

今日,阳明先生已不复存在,但他山水般的品质,始终被一代又一代的人追捧,阳明心学中,山稳,水流。

一鲸落,万物生,哺暗界众生六十年,而阳明心学,就似巍巍高山,涓涓细流,震撼了千千万万的心灵。

【篇二】
明朝自开国以来,北方边境一直没有太平过。

草原上的那些少数民族除了内部争斗外,还经常骚扰大明边关。

王阳明十五岁那年,在祖父的支持下,一个人骑马跑到居庸关考察边情。

他认为做圣贤不仅要读好书,还要能够保境安民。

登上居庸关,看到峰峦叠翠,长城连绵起伏,万丈豪气在王阳明胸中油然而生。

史书记载,从那时起,王阳明便“慨然有经略四方之志”。

“经略”就是经营谋略,“四方”是指天下,“经略四方”也就是管理国家大政,为国家安全出谋划策。

王阳明还不顾可能会被北方少数民族抓捕的危险,一个人骑马跑出居庸关外考察,询访北方少数民族的历史风俗,掌握边防备战御敌的策略,在长城内外流连了一个月。

这次边关考察,是王阳明将“做圣贤”的想法付诸实践的一种尝试。

当时,由于连年饥荒,湖广、河南、陕西三省交界地发生流民暴动,一时震动京城。

王阳明
得知此事后,突发奇想:这不正是我大显身手的时候吗?于是,他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洋洋洒洒,写了份长长的报告给兵部。

其中结合对居庸关考察的实际知识,发表了自己的军事思想,贡献如何克敌制胜的策略,甚至请求皇帝让他来亲自带兵,前去征讨。

王阳明把写好的报告交给父亲王华,请王华转呈给兵部。

王华看也没看就训斥道:“小小年纪,既无科名又无官职,竟然要向兵部进言献策,简直狂妄之极。


王阳明只好悻悻作罢,但他心里还是念念不忘做圣贤的大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