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中考《生物圈中的人》试题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中考《生物圈中的人》试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桑基鱼塘”是桑茂、蚕壮、鱼肥的高效人工生态系统(如图所示),对该系统的叙述中,你不认同的是()
A.物质可多级利用,实现良性循环
B.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自于太阳能
C.食物链的延长会使能量损失减少
D.各级产物均可利用,减少了环境污染
【答案】C
【解析】
【分析】
主要根据对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意义分析解答。

【详解】
A.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物质经过了多级利用,提高了物质和能量的利用率,A正确。

B.在生态系统中能量开始于太阳辐射能的固定,结束于生物体的完全分解,能量流动的过程称为能流,在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B正确。

C.由于食物链延长,根据能量流动的特点是逐级递减的,能量逐级消耗,食物链的延长会使能量损失增加,C错误。

D.由于各级产物都可利用,减少了废物和污染,保护了环境,D正确。

故选:C。

2.“十月怀胎,一朝分娩”。

母亲在怀孕期间,身体负担明显加重。

在从受精卵到胎儿呱呱坠地前的整个过程中,其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获取于
①卵黄②胎盘③脐带④母体
A.①③B.②④
C.①④D.②③
【答案】C
【解析】
【分析】
胎盘是哺乳动物妊娠期间由胚胎的胚膜和母体子宫内膜联合长成的母子间交换物质的过渡性器官。

【详解】
人的精子与卵细胞在输卵管处相遇并结合形成受精卵,随后受精卵开始发育成最初的胚胎,此时的发育的营养物质来自卵黄。

当胚胎到达子宫后着床(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怀
孕),此后的营养物质来自母体。

怀孕两周后,胚胎称作胎儿。

所以受精卵到胎儿呱呱坠地前的整个过程中,初期营养来自①卵黄,后期来自②母体。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胚胎发育最初的营养物质来自卵黄,着床后来自母体。

此时胎盘只是交换的场所。

3.心脏有房室瓣、动脉瓣,保证血液流动的方向。

其方向是()
A.心房→心室→动脉B.心房→心室→静脉
C.心室→心房→动脉D.心室→心房→静脉
【答案】A
【解析】
【分析】
心房和心室之间有房室瓣,心室和动脉之间有动脉瓣,作用是防止血液倒流。

【详解】
在心房与心室之间有房室瓣,房室瓣只向心室打开,使血液只能由心房流向心室,而不能倒流。

在动脉与心室之间有动脉瓣,动脉瓣只向动脉打开,使血液只能由心室流向动脉;所以心脏中的血液只能由心房→心室→动脉。

故选:A。

【点睛】
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是相适应的。

4.图是心脏、血管的示意图,“→”表示血流方向,下列表达正确的是()
A.甲流出的血液为动脉血
B.乙和丙都是静脉血管
C.血液流动的方向是甲→乙→丁→丙
D.血液流经乙→丁→丙后,静脉血变为动脉血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甲是流出心脏的血管是动脉,但是不一定流动脉血,如肺动脉里流静脉血,A错误;
B、乙血管从主干流向分支的血管是动脉,丙血管由分支流向主干是静脉血管,B错误;
C、血液在血管内的流动方向是: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因此血液流动的方向是甲→乙→丁→丙,C正确;
D、如果是流经肺循环,血液由静脉血变为动脉血,如果是流经体循环,则血液由动脉血变为静脉血,D错误。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血管的特点,难题,属于理解层次。

5.视觉的形成过程中,图像和视觉的形成部位分别是()
A.视网膜、视网膜B.大脑、大脑C.视网膜、大脑D.大脑、视神经
【答案】C
【解析】
【分析】
视觉的形成是:在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像。

物像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

【详解】
视觉的形成是:在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像。

物像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

因此,物像和视觉的形成部位分别是视网膜和大脑皮层。

故选C。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眼球的结构和视觉的形成。

掌握视觉的形成是解题的关键。

6.从手腕静脉处给胃炎病人注射药液,药液由手腕到达胃要经过的路线是()
①肺动脉② 肺静脉③左心房④左心室⑤右心房⑥右心室⑦主动脉
A.③④①②⑤⑥⑦B.③④⑤⑥⑦①②
C.①②③④⑦⑤⑥
D.⑤⑥①②③④⑦
【答案】D
【解析】
【分析】
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中的毛细管网--肺静脉--左心房;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身体各处的毛细管网---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详解】
从手腕静脉处给胃炎病人注入药液,药液由手腕到达胃所经过的循环路线:先体循环,接着肺循环,后体循环。

先体循环:注射部位-上腔静脉-⑤右心房-⑥右心室-①肺动脉-肺毛细血管-②肺静脉-③左心房-④左心室-⑦主动脉-身体各处的毛细管网(胃)。

故选D。

【点睛】
关键正确掌握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路线。

7.a、b、c三图分别代表人体的三种类型的血管,箭头代表血管内血液流动方向,关于这三种血管的描述,错误的是()
A.a管壁厚,b管壁较薄,弹性较小
B.a是动脉血管,b是静脉血管,c是毛细血管
C.血液流经c后,必定有某些物质含量发生改变
D.若a,b都是参与肺循环的血管,则a中流的是动脉血,b中流的是静脉血
【答案】D
【解析】
【分析】
人体具有动脉、静脉、毛细血管三种血管,它们共同构成了血液流通的管道。

三种血管的特点如表:
【详解】
A、从图a血液的流动方向由主干流向分支可以看出a是动脉血管,管壁较厚、弹性大;图b血液的流动方向由分支流向主干可以看出b是静脉血管,管壁较薄,弹性小,A正确。

B、从图a血液的流动方向由主干流向分支可以看出a是动脉血管;图b血液的流动方向由分支流向主干可以看出b是静脉血管;图c中红细胞呈单行通过可知c为毛细血管,B 正确。

C、由于c为毛细血管,毛细血管是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所以血液流经此处,血液的成分将发生变化,C正确。

D、肺循环的路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

血液经过肺部毛细血管的物质交换,血液由静脉血变为动脉血。

则a为肺动脉,里面流动的是静脉血,b是肺静脉,里面流的是动脉血,D错误。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血管的类型和特点。

8.如图,为胸腔和肺的示意图,当肋间外肌和膈肌收缩时,图中三部位压力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A.c>a>b B.a>b>c
C.a>c>b D.b>c>a
【答案】B
【解析】
【分析】
呼吸运动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动作。

吸气时,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肺随之扩大,肺内气压低于大气压,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结果胸廓缩小,肺也随之回缩,肺内气压高于大气压,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

【详解】
呼吸运动之所以能实现肺的通气,是因为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造成了肺内气压与大气压之间的气压差。

当肋间肌和膈肌收缩时,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胸腔容积增大,胸腔内气压小于肺内气压,肺随之扩张,造成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

即a、b、c间的气压关系是a>b>c。

故选:B。

【点睛】
肺内气压与大气压间的气压差是肺的通气的关键。

9.下列食物成分中,不经消化即可被人体吸收的是()
A.淀粉B.脂肪
C.蛋白质D.葡萄糖
【答案】D
【解析】
【分析】
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壁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叫做吸收;在消化道内将食物分解成可以吸收的营养物质的过程叫做消化;人体只能吸收小分子的能够溶于水的物质。

【详解】
食物中含有六大类营养物质: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水和无机盐,其中,维生素、水和无机盐等小分子的营养物质人体可以直接吸收利用,而蛋白质、糖类、脂肪这些大分子的营养物质是不溶于水的,必须在消化道内变成小分子的能溶于水的物质后,才能被消化道壁吸收;即淀粉只有被消化为葡萄糖、蛋白质被消化为氨基酸、脂肪被消化为甘
油和脂肪酸后才能被人体吸收。

因此选项中只有D可以不经过消化就被人体吸收。

【点睛】
淀粉、蛋白质和脂肪是大分子的营养物质,只有经过消化后人体才能吸收。

10.四位同学在体育测试前,各准备一些食物,甲准备一些葡萄糖,乙准备一些牛肉干,丙准备一些水果,丁准备一些蛋糕,这四位同学准备的食物能最快地补充能量的是()A.甲B.乙C.丙D.丁
【答案】A
【解析】
【分析】
食物中含有六大类营养物质: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水和无机盐,每一类营养物质都是人体所必需的。

【详解】
糖类是人体最重要的供能物质,人体的一切活动,包括学习、走路、消化和呼吸等所消耗的能量主要来自糖类,糖类也是构成细胞的一种成分;牛肉中的主要营养物质是蛋白质,蛋白质不能直接被人体吸收,需要消化后才能吸收;水果中含丰富的维生素和无机盐;蛋糕中含有丰富的淀粉,淀粉不能直接被人体吸收,要先经过消化,消化成葡萄糖才能被人体吸收和利用,提供能量。

因此能快速提高能量的是甲准备的糖。

A正确。

【点睛】
此题考查了各类营养物质的食物来源,是重要的考点,注意掌握。

11.用鼻呼吸比用口呼吸好,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鼻毛能阻挡空气中的灰尘
B.鼻黏膜具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能温暖吸入的冷空气
C.鼻黏膜内的嗅细胞能感受气味的刺激
D.鼻黏膜分泌的黏液可以湿润进入肺的空气
【答案】C
【解析】
【分析】
鼻腔中生有鼻毛可以阻止灰尘和病菌的入侵,对吸入的气体有清洁作用;鼻腔内表面的黏膜能分泌黏液对吸入的空气具有湿润;鼻腔中黏膜有毛细血管可以起到温暖气体的作用。

【详解】
A、鼻腔的前端生有鼻毛对吸入的气体有清洁作用,A正确。

B、鼻腔内表面有丰富的毛细血管,通过血液循环可以温暖空气,所以用鼻呼吸比用嘴呼吸
好,B正确。

C、鼻粘膜内的嗅细胞能感受气味的刺激,和用鼻呼吸还是用嘴呼吸没有多大关系,C错误。

D、鼻腔内表面的黏膜可以分泌粘液能温暖气体的作用,所以用鼻呼吸比用嘴呼吸好,D正确。

故选C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呼吸道的作用,即清洁、温暖和湿润气体。

12.如图是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图,下列叙述错误的
...是()
A.尿液排出体外的途径依次①②③④
B.尿的生成连续的,尿的排出是间歇的
C.尿液在③内形成
D.④是尿液排出体外的通道
【答案】C
【解析】
【分析】
观图可知:①是肾脏,②是输尿管,③是膀胱,④是尿道。

【详解】
A.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共同组成了人体的泌尿系统。

①肾脏中形成的尿液,经过肾盂流入②输尿管,再流入③膀胱,在膀胱内暂时储存。

膀胱内储存了一定的尿液后,膀胱就会绷紧,产生尿意。

在大脑的支配下,尿经④尿道排出体外。

所以,尿液排出体外的顺序是:①肾脏→②输尿管→③膀胱→④尿道→体外,A正确。

B.尿的生成连续的,尿的排出是间歇的,B正确。

C.尿液在①肾脏内形成,C错误。

D.④尿道是尿液排出体外的通道,D正确。

【点睛】
掌握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是解题的关键。

13.下列关于“消化和吸收”的叙述正确的是()
A.馒头中的淀粉在口腔中被分解为麦芽糖主要依靠的是牙齿和舌的作用
B.小肠绒毛壁仅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有利于小肠消化食物
C.肝脏分泌的胆汁中没有消化酶,但它能促进脂肪的分解
D.蛋白质经胃液消化后的产物可直接被胃壁吸收
【答案】C
【解析】
【分析】
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消化道有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胃腺、肠腺、胰腺和肝脏。

食物中的淀粉、蛋白质、脂肪等大分子物质,在消化酶作用下转变成能溶于水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叫做消化。

【详解】
A.馒头中的淀粉在口腔中被分解为麦芽糖主要依靠唾液淀粉酶,并配合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A错误。

B.小肠绒毛壁仅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有利于小肠的吸收,B错误。

C.肝脏分泌的胆汁中没有消化酶,但它能促进脂肪的分解,C正确。

D.蛋白质经胃液消化后的产物,进入小肠,进行彻底消化才能被吸收,D错误。

故选C。

【点睛】
脂肪只能在小肠中被消化,在小肠内,在肝脏分泌的胆汁的作用下,被乳化为脂肪微粒,然后再在小肠中肠液和胰液中酶的作用下变成甘油和脂肪酸。

14.下列有关人体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纤维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B.小脑具有协调运动,维持身体平衡的功能
C.大脑皮层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D.脊髓既具有反射功能,又具有传导功能【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细胞,又叫神经元,A错误;小脑的主要功能是使运动协调,维持身体的平衡,B正确;大脑皮层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比较重要的中枢有:躯体运动中枢、躯体感觉中枢、语言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等,C正确;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位于椎管里面,上端连接延髓,两旁发出成对的神经,分布到四肢、体壁和内脏;脊髓里有许多简单反射的中枢;脊髓的结构包括位于中央部的灰质和位于周围部的白质;白质内的神经纤维在脊髓的各部分之间、以及脊髓与脑之间,起着联系作用,脊髓既有反射,又有传导作用,D正确。

考点:人体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15.如图是反射弧结构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a是效应器,能接受刺激并作出反应
B.c是神经中枢,不受其他结构的调控
C.d能将来自c的神经冲动传至e,引起反射
D.e是感受器,能接受外界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
【答案】C
【解析】
【分析】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图为反射弧结构模式图,根据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可以判定:a是感受器、b是传入神经、c是神经中枢、d是传出神经、e是效应器。

【详解】
a是感受器,感受器的功能是受到刺激后产生神经冲动,故A错误;c是神经中枢,受大脑的调控,故B错误;d是传出神经,能将来自c神经中枢的神经冲动传至e效应器,e效应器能接受神经冲动并做出反应,故C正确;e是效应器,效应器的功能是接受刺激后作出一定的反应,故D错误。

故选C。

【点睛】
注意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的识别:一是根据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二是根据神经节的位置。

16.下列关于古猿进化成人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由于环境的变迁,生活在树上的古猿被迫下地
B.被迫下地的古猿,其身体向直立行走方向发展
C.古猿在下到地面生活之前,就有了本质的区别
D.环境的变迁影响了我们的祖先古猿的进化方向
【答案】C
【解析】
【分析】
人类起源森林古猿,在人类发展和进化中的重大事件有:直立行走--制造和使用工具--大脑进一步发达--语言的产生,最关键的是直立行走。

【详解】
由于环境的变化,森林古猿朝两个方面进化,一部分森林古猿仍然以树栖生活为主,慢慢进化成了现代类人猿,如黑猩猩、猩猩、大猩猩、长臂猿等。

另一支却由于森林的大量消失等环境的原因被迫下到地面上来生活,由臂行慢慢向直立行走发展,慢慢的进化成了人
类,A正确;
下到地面上生活的森林古猿,其身体由臂行向直立行走方向发展,B正确;
森林古猿之间在下地之前,都以树栖生活为主,本质区别不大,C错误;
在整个进化过程中,是环境对森林古猿进行了选择,决定了森林古猿的进化方向,D正确。

【点睛】
了解人类的起源,明确森林古猿下地生活的原因是由于森林大量消失等环境条件的改变。

17.下列与人体生长、发育的调节无直接关系的激素是( )
A.生长激素 B.甲状腺激素
C.雌性激素 D.胰岛素
【答案】D
【解析】生长激素是由垂体分泌的,有调节人体生长发育的作用,如果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不足,患侏儒症;如果幼年时期生长激素分泌过多,患巨人症;如果成年人的生长激素分泌过多,患肢端肥大症,A符合题意;甲状腺能分泌甲状腺激素,幼年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患呆小症,成人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患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B不符合题意;卵巢是女性的主要生殖器官,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与生长发育有关,故C不符合题意;胰岛分泌的是胰岛素,主要调节糖的代谢,分泌不足患糖尿病,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D。

18.在神经系统中,组成中枢神经系统的是
A.脑和脊髓B.脑和脑神经
C.脊髓和脊神经D.脑神经和脊神经
【答案】A
【解析】
【分析】
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它们所发出的神经组成。

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叫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发出的脑神经和由脊髓发出的脊神经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叫周围神经系统;脑位于颅腔内,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三部分,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

【详解】
人体的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脑和脊髓是组成中枢神经系统,脑神经和脊神经组成周围神经系统。

故选A
19.下图为人体消化、吸收的过程示意图。

①—⑤分别表示不同的消化液。

纵向箭头表示消化液对相应营养物质的消化作用,a、b、c和d分别表示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的最终消化产物,X是吸收a、b、c和d的主要场所。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①是唾液,其所含唾液淀粉酶将淀粉转变成麦芽糖
B.②是胃液,其所含蛋白酶对蛋白质进行初步消化
C.③是胆汁,其所含脂肪酶将脂肪转变为脂肪微粒
D.④和⑤是胰液和肠液,a是葡萄糖,b是氨基酸,X是小肠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干中的图示可知,①只能作用于淀粉,因此是唾液,②只能作用于蛋白质,故是胃液,③只能作用于脂肪,是胆汁,④、⑤对三大营养物质都有消化作用,因此是胰液和肠液。

a、b、c是淀粉、蛋白质、脂肪的消化终产物,分别是葡萄糖、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

【详解】
①是唾液,其所含唾液淀粉酶将淀粉转变成麦芽糖,A正确。

②是胃液,其所含蛋白酶对蛋白质进行初步消化,B正确。

③是胆汁,胆汁中不含消化酶,但对脂肪有乳化作用,能够促进脂肪的消化,C错误。

④和⑤是胰液和肠液,a是葡萄糖,b是氨基酸,X是小肠,D正确。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大分子物质的消化过程和最终产物。

20.下表是某成年人血浆、原尿和尿液的部分成分及含量(克/100毫升)。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液体成蛋白质葡萄糖尿素无机盐
A.尿液中含有一定量的蛋白质,肾小球可能有炎症
B.尿液中不含葡萄糖是因为葡萄糖不能被滤过
C.尿液中尿素含量增高是因为水被重吸收
D.血浆经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滤过作用形成原尿
【答案】B
【解析】
【分析】
尿的形成要经过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两个连续的过程,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外,其他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滤过到肾小囊形成原尿。

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剩下的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形成了尿液。

【详解】
A、正常情况下肾小球不能过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若肾小球病变,肾小球的通透性增大。

原本不能过滤的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进入了原尿。

而肾小管又不重吸收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因此尿液中会出现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

A正确;
B、尿液中不含葡萄糖是因为葡萄糖被滤过后又被肾小管全部重吸收了,而不是葡萄糖不能被滤过。

B错误;
C、尿液中尿素含量增高是因为大部分水被重吸收回血液,而没有重吸收尿素,C正确;
D、血浆经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滤过作用形成原尿。

D正确。

故选: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