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每课一练:1.1 黄山记(粤教必修三)[ 高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感悟自然
1
(时间:45分钟满分:60分)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6分) A.卓.(zhuó)越煞.(shà)费心机
悭.(jiān)吝倏.(shū)来倏去
B.缥.(piāo)缈汹涌.(yǒng)澎湃
剑戟.(jǐ) 万仞.(rèn)之巅
C.陡峭.(qiào) 喘息甫.(fǔ)定
铺砌.(qì) 喑呜叱咤.(zhà)
D.摄.(shè)身光笙.(shēng)管齐鸣
狭仄.(zè) 载.(zài)沉载浮
解析“悭”读音qiān。

答案 A
2.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6分)
A.高风俊骨鼎足而立前拥后簇高矮参差
B.善于攀援菡萏芙蓉狼狈不堪卓绝云际
C.削璧千仞云气氤氲拾级而登临虹款步
D.光采异常千变万化漂泊无定矫健多姿
解析A项俊—峻;C项璧—壁;D项采—彩。

答案 B
3.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6分)
A.大自然把紫红的峰、雪浪云的海、虚无缥缈
....的雾、苍翠的松拿过来组成了无穷尽的幻异的景。

B.从山腰仰视,它们如天女,亭亭而玉立。

沿着岩壁折缝,一个个地走将
出来,薄纱轻绸,露出的身段翩然起舞
....。

C.仿佛可以从这长虹之脚,拾级而登
....,临虹款步,俯览江山。

D.在这次联赛中,广东队和北京队势力相当,经过几番较量,最终鼎足而
...立.,打成平局。

解析“鼎足而立”形容三者之间对立的局势,不合句意。

答案 D
4.下列语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6分) A.李白逸兴横飞,登上了大约海拔1 860公尺左右的黄山最高峰的绝顶——莲花峰。

B.大自然是崇高、卓越而美的。

它煞费心机,创造世界。

它创造了人间,还安排了一处胜境。

C.这里虽然历代有人开山筑道,却只有这时代才开成了山,筑成了道。

D.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拥抱大自然,培养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情怀。

解析A项“大约”和“左右”重复。

C项“虽然”移到“这里”前面,因为两个句子的主语不一样。

D项“热爱自然”和“亲近自然”互换。

答案 B
阅读与鉴赏
一、课内精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大自然是崇高、卓越而美的。

它煞费心机,创造世界。

它创造了人间,还安排了一处胜境。

它选中皖南山区。

它是大手笔,用火山喷发的手法,迅速地,在周围一百二十公里、面积千余平方公里的一个浑圆的区域里,分布了这么多花岗岩的山峰。

它巧妙地搭配了其中三十六大峰和三十六小峰。

高峰下临深谷;幽潭傍依天柱。

这些朱砂的、丹红的、紫褐色的群峰,前拥后簇,高矮参差。

三个主峰,高风峻骨,鼎足而立,撑起青天。

这样布置后,它打开了它的云库,拨给这区域的,有倏来倏去的云,扑朔迷离的雾,绮丽多彩的霞光,雪浪滚滚的云海。

云海五座,如五大洋,汹涌澎湃。

被雪浪拍击的山峰,或被吞没,或露顶巅,沉浮其中。

然后,大自然又毫不悭吝地赐予几千种植物。

它处处散下了天女花和高山杜鹃。

它还特意委托风神带来名贵的松树树种,播在险要处。

黄山松铁骨冰肌,异萝松天下罕见。

这样,大自然把紫红的峰、雪浪云的海、虚无缥缈的雾、苍翠的松
拿过来组成了无穷尽的幻异的景。

云海上下,有三十六源,二十四溪,十六泉,还有八潭,四瀑。

一道温泉,能治百病。

各种走兽之外,又有各种飞禽。

神奇的音乐鸟能唱出八个乐音。

稀世的灵芝草,有珊瑚似的肉芝。

作为最高的奖赏,它格外赏赐了只属于幸福的少数人的,是极罕见的摄身光。

这种光最神奇不过。

它有彩色光晕如镜框,中间一明镜可显见人形。

三个人并立峰上,各自从峰前摄身光中看见自己的面容身影。

这样,大自然布置完毕,显然满意了,因此它在自己的这件艺术品上,最后三下两下,将那些可以让人从人间通入胜境去的通道全部切断,处处悬崖绝壁,无可托足。

它不肯随便把胜境给予人类。

它封了山。

5.这段文字采用的写作手法是什么?它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主要运用拟人手法,使文章更加形象、生动,如“它煞费心机,创造世界”、“它选中皖南山区”、“前拥后簇”、“高风峻骨”、“毫不悭吝”、“委托”等,这些词语赋予黄山以人的思想感情,更好地表达了作者对黄山的赞美之情。

6.文中第一段中说“它是大手笔”,这里的“大手笔”如何理解?(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用画画的术语,突出了黄山的雄伟、壮观,同时也把黄山当做一幅图画来描绘。

7.最后一段中“这件艺术品”指什么?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黄山。

文章采用比喻的手法把黄山写成艺术品,更体现出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8~10题。

柴达木看山
马卡丹
自小生长在山村,日夕与山厮磨,山中四时景致看得都有些麻木了,山的千姿百态也再难引起新奇感。

这些年随俗众走东岳西岳,黄山武夷,那些名山奇景在我眼中,也不过就是石奇一点,峰险一点,松怪一点。

可再奇再险再怪,古人今人那些佳词丽句早就将其囊括无遗了,反倒是比喻和想像往往比山本身更让人着迷。

但到柴达木看山却是例外。

山终于屁颠屁颠地过来了,冷不丁瞧去,一墩一墩的,像是一群半大的孩子,是如今营养过剩胖得有些规模的独生子女,蹲着坐着,似乎再也挪不动步子,等着你去搀起来,拍拍屁股,拍拍尘土,再撒上一会娇。

可仔细一瞧,不对了,胖则胖矣,却无肉,山的表皮不见草木,不见泥土,只突着嶙峋而敦实的骨骼,那是壮士耶!如果说泰山华山高挑秀气适宜跳高的话,那么这样的山更适宜举重。

“力拔山兮气盖世”,不知道纵横秦末的楚霸王项羽,是不是也这副壮墩墩的模样?
山似乎停住步,不再向我靠拢,只是一一端立着,任我以举重运动员的挑剔眼神,从它们身边缓缓经过。

说实话,对它们,开初我是没怎么放在眼中的,那么矮,似乎还有些木头木脑,它不就是东邻老李家那愣小子么?它不就是西邻老张家那胖妞么?不过人不可貌相,山也不可貌相,愣小子胖妞后来成了硕士、博士不是让我大吃一惊么?平心静气想这山,矮虽矮矣,可要论海拔高度,泰山华山黄山庐山,一干名山其实统统只在它屁股下。

它其实高耸于群山之上,却又不给你那种高不可近的感觉,这才见胸怀呀!如果你是它,尾巴不早翘到天上了?这样想着,看那愣小子看那胖妞的眼神,不觉多几分敬意。

怀着敬意看这山,越看越看出了名堂。

一墩一墩的山,粗看寻常,可无数墩的集合,汇成一列一列,逶迤连绵直到天的尽头,这寻常可成就了不凡,成就了壮观。

而细看这每一列每一墩,那充满骨感的山体,尽都是那样的五彩灿然。

赤、赭、黄、白、黑,这五彩尽都是从骨子里生出来的,不靠草木的披挂,不靠泥土的涂抹,本自天然。

那种嶙峋,那种奇峭,它给你的那种无以言传的震撼,真是天地有大美呀!它像什么,什么都不像,什么都不是,就是美,让你呆若木鸡的美。

任何比喻其实都是蹩脚的呀,你不禁想起适才把它们比做愣小子胖妞,比做举重选手,比做……多么地浅薄啊,真正的大
美是无法比喻的,是无需与任何具象相似的,独特就是美,原初的震撼就是美!
我想起我的为文来了,为什么总在前人今人的文章中讨生活呢?为什么总在那里探求文章的格式呢?为什么总要在像与不像之间寻寻觅觅呢?太多的文化太多的知识太多的套路遮蔽了心智,你看见的不再是山,只是文化。

没有了心灵与自然的交流,怎么可能心有灵犀,又怎么可能发现独特的美呢?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李白醉眼看山的时候,想必早已敞开肺腑,把一颗心交给了众鸟,交给了孤云。

若不是融入自然,他会厌的,山也会厌的。

其实,所有的山都是看不厌的,只有你的心是否不再屏蔽。

哦,相看两不厌,柴达木的山!当我篡改李白名句的时候,我还真有点忐忑:我看山可以不厌,可山看我呢?
8.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8分)
(1)太多的文化太多的知识太多的套路遮蔽了心智,你看见的不再是山,只是
文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我篡改李白名句的时候,我还真有点忐忑:我看山可以不厌,可山看我
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创作必须突破文化、知识和套路的遮蔽,做到心灵与自然的交流。

(意思对即可。

)
(2)我不敢确认自己能否像李白那样敞开心扉去看柴达木山,是否真的领略到
柴达木山的独特之美。

9.从全文看,柴达木的山有哪些特点?(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外形粗壮憨实;②品格谦逊;③本自天然。

10.文章开头交代黄山、武夷山有什么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通过黄山、武夷山的奇、险、怪衬托柴达木的山给人耳目一新的独特感受,同时为下文描写柴达木的山作铺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