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科学期中试卷带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三科学期中试卷带答案
考试范围:xxx ;考试时间:xxx 分钟;出题人:xxx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
1.用如图所示的滑轮匀速提起重为200牛的重物,若滑轮重为20牛,则实际使用时,所用拉力F 的大小可能是( )
A .220牛
B .120牛
C .110牛 D

100

2.甲是一种能生活在多种土壤中的小型昆虫,常常被昆虫乙大量捕食。

现用两种杀虫剂分别处理田块,Ⅱ号杀虫剂对甲、乙昆虫的毒性相同,Ⅰ号杀虫剂对乙昆虫的毒性比对甲昆虫的毒性更强。

下列哪两个图能分别代表Ⅰ、Ⅱ号杀虫剂单独作用对害虫数量的影响( )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3.如图所示,物体A 是立方体铁块,边长是20厘米。

当水平拉力F=80牛时,物体A 恰好以0.5m/s 的速度作匀速直线运动,已知铁的密度是7.8×103千克/米3,物体A 运动时受到地面的阻力是物重的O.3倍。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物体A的质量是62.4千克
B .物体A 对水平地面的压强是15600帕
C .拉力F 的功率是40瓦
D .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78%
4.一辆满载浓硫酸的槽罐车在路上因车祸翻倒而大量泄漏,为了不污染旁边的水源,下列措施适宜的是( )
A .用水冲洗泄漏的浓硫酸
B .将熟石灰撒在泄漏出的浓硫酸上
C .将氯化钡撒在泄漏出的浓硫酸上
D .用土将泄漏的浓硫酸掩埋
5.下列各组物质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且形成无色溶液的是( ) A .NaCl BaCl 2 Na 2CO 3 B .KNO 3 HCl CaCl 2 C .H 2SO 4 FeCl 3 NaNO 3 D .NaOH HNO 3 NH 4NO 3
6.2013年12月14日21时11分18.695秒,嫦娥三号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科技人员精确控制下成功实施软着陆,降落相机传回图像。

由于未能看见卫星着陆的精彩画面,同学们为此展开了推想,下列想法中你认为不可能出现的是( )
A .如果着陆点是很厚的浮尘,就会灰尘飞舞,击出一个大坑
B .着陆会产生四处飞溅的碎片
C .下落的卫星有很大的动能和势能,与登录月面时发出巨大的爆炸声
D .月球上没有刮风下雨的风化现象,这个“中国痕迹”将在月球表面保留上千年
7.下图是英国《新科学家》杂志2012年尤里卡科学摄影奖获奖获奖作品。

6天大的拟南芥幼苗,由摄影师马克·塔伯特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拍摄。

这幅照片经过人工上色,以接近拟南芥幼苗的真实色彩。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适宜的外界条件下,拟南芥的种子就一定会萌发
B .拟南芥种子萌发时最先长出叶,再长出根
C .拟南芥植物的根属于直根系
D .拟南芥种子萌发初期营养来自于土壤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盐 8.下列实例中属于生物群落的是( ) A .一片草地上的全部昆虫 B .一块水稻田里的蝌蚪和青蛙
C .一棵枯树和其上的苔藓、真菌、昆虫、蜗牛等生物
D .一个湖泊中的藻类、鱼类、细菌、蚌、水生昆虫等全部生物 9.初中科学实验中,有许多涉及操作上的“先”与“后”的问题,如果把“先”与“后”顺序颠倒,就会影响实验效果或导致事故的发生。

下列描述的实验操作中“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 A .使用弹簧测力计时,应先调零,后进行测量
B.稀释浓硫酸时先将浓硫酸倒入烧杯中,后将水沿着烧杯壁慢慢倒入浓硫酸中
C.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时,先调节细准焦螺旋,后调节粗准焦螺旋D.氢气还原氧化铜时,反应结束时,应先停止通氢气,再熄灭酒精灯10.人体血液内某种激素含量在一昼夜内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则该激素是()
A.性激素 B.生长激素 C.胰岛素 D.甲状腺激素
二、填空题
11.光学显微镜是学习生物学和研究生物体细微结构的一种重要仪器。

下面是与显微镜构造和使用相关的问题,请分析回答:
(1)下表为3台显微镜不同镜头组合。

为了方便寻找某一目标细胞,需要尽可能观察到标本更大的范围,应选用显微镜的序号是______ ___。

(2)制作临时装片时,应使盖玻片的一侧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液体,然后再轻轻放下,这样操作的目的是______ _____。

(3)同学们初次使用显微镜时,出于好奇,希望用显微镜观察周围的一切物体,而很多物体都无法在显微镜下成像,如树叶、手、文具盒等的原因是___ ____。

12.在一定量的氢氧化钠稀溶液中逐渐滴加溶质质量分数为.0.73%的稀盐酸,反应过程中不断搅拌并及时测量不同时刻溶液的温度与pH,记录数据如下表:
(1)观察上表发现,当反应时间在__________秒时,氢氧化钠与盐酸恰好中和。

(2)分析上表数据发现,在逐渐滴加稀盐酸的过程中,溶液的温度先升高后降低,请分析原因:_______________。

(3)结合上表中滴入稀盐酸体积与pH的变化数据,试计算氢氧化钠稀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稀盐酸的密度取l.0克/毫升)
13.某研究小组在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时发现:铁丝燃烧没有火焰,蜡烛燃烧却有明亮的火焰。

该小组同学进行了探究:物质燃烧产生火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查阅资料一:蜡烛燃烧产生的火焰是由蜡烛蒸汽燃烧形成的。

查阅资料二:
(1)由上表可知:物质燃烧能否产生火焰与其(填“熔点”或“沸点”)和燃烧时温度有关。

(2)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没有火焰,但生活中木炭燃烧时会产生火焰,其
原因可能是。

14.
我国部分地区发生的婴幼儿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病人和隐性感染者都能感染他人。

该病患者大多有呼吸道症状和口腔粘膜疱疹及手、足、臀、膝部丘疹,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等多种并发症。

据专家介绍,由上述病毒引发的病人康复以后会具备相应的免疫力,但还可能被其他病毒感染。

(1)引起手足口病传染病的病原体是。

(2)为有效预防此病,专家建议:饭前便后及外出回来时要用洗手液或肥皂认真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食。

以上建议属于控制传染病措施中的。

15.2014年5月20日,谢倍珍等三位志愿者从生活了105天的“月宫一号”密闭舱中走出(如图甲),标志着我国首次长期多人密闭实验获得成功。

“月宫一号”是一个微型生态系统,由1个综合舱和2个植物舱组成,舱
内种植有21种植物,还有一种黄粉虫(以植物为食)为人提供动物蛋白。

为了防止病原菌感染,用于植物栽培的水和人生活所需的水都需先净化。

请回答:
(1)写出这个密闭生态系统的一条食物链;
(2)下列关于“月宫一号”生态系统叙述正确的是(填序号);
A.黄粉虫属于生产者
B.物质循环不需要微生物
C.氧在该生态系统可以循环
D.土壤、空气和阳光属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3)如图乙是“月宫一号”的水循环再生示意图,请根据材料提供信息用
箭头将其补充完整。

三、探究题
16.近期由于天气冷热变化无常造成感冒大面积流行,小明同学在服用“感冒清”胶囊药物几天后感冒康复了。

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医生要求小明在教室里多开窗通风,从预防传染病角度是属于: 。

(2)联系到前段时间的毒胶囊事件,小明突然想到一个问题:“感冒清”的胶囊外壳有什么作用?他进行了如下探究:
查阅相关资料后发现:胶囊内的药物对胃有刺激作用;外壳的主要成分是淀粉。

将胶囊外壳磨成粉末,用酒精洗去色素,进行下列实验:
①根据查阅资料和实验现象,分析胶囊要用开水吞服而不能咀嚼服用的理由是 。

②在实验中要用温度为37℃水浴的原因是 。

17.(1)按要求给滑轮组绕线.(G 为物体重,不考虑摩擦及动滑轮、绳子的重力)
(2)已知物体的重力用G 表示,滑轮的重力用G 动 表示,请证明机械效率与物重和滑轮重有关。

(3)物体质量越 ,滑轮质量越 ,机械效率越小。

18.某气体由H 2、CO 中的一种或两种组成,某科学兴趣小组对该气体的组成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该气体由什么物质组成? 【建立假设】猜想Ⅰ:只有氢气; 猜想Ⅱ:只有一氧化碳; 猜想Ⅲ: ;
【提供信息】由H 2、CO 中的一种或两种组成的气体能在氧气中安静地燃烧。

【设计实验】将该气体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的产物依次通过装置A 、B ,根据装置A 、B 中物
质质量的变化情况来推测该气体的组成。

【现象与结论】
如果猜想Ⅲ成立,实验现象应该是装置A 质量增加,装置B 质量 。

【分析讨论】
(1)装置A 质量增加,说明气体燃烧的产物中有水生成,推知该气体成分中一定含有H 元素;装置B 质量增加,说明该气体燃烧的产物中有 生成。

【反思】若某纯净物完全燃烧,将其产物依次通过该套实验装置A 、装置B ,发现装置A 、B 的质量都增加了,则该纯净物可能是 (任写一种物质的化学式或名称)。

19.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是由Na 2CO 3、Na 2SO 4、CuSO 4、BaCl 2 、NaCl 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现做如下实验。

(Ⅰ):将少量粉末放在烧杯中加足量水,搅拌、静置、过滤,得无色溶液及白色沉淀;
(Ⅱ):向(Ⅰ)过滤得到的白色沉淀中加足量稀硝酸,沉淀部分溶解并有气体产生;
(Ⅲ):向(Ⅱ)过滤得到的滤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立即有较多的白色沉淀生成,再加稀硝酸,沉淀不溶解。

根据以上实验现象推断:白色粉末中: (1)写出步骤(Ⅰ)中产生白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写出其中一条即可)__ ______,
(2)一定不存在的物质是_____ ___
20.过氧化钠(Na 2O 2)可用作呼吸面具的供氧剂.实验室有一瓶放置较长时间的过氧化钠样品,某研究小组对其成分和性质进行了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过氧化钠能与空气中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氧气: 2Na 2O 2 + 2H 2O =" 4NaOH" + 02↑, 2Na 202 + 2C02 = 2Na 2CO 3 + O 2。

【提出问题] 过氧化钠是否变质?
【猜想与假设】假设1:过氧化钠未变质; 假设2:过氧化钠部分变质; 假设3:过氧化钠全部变质。

【提出新问题】部分变质的过氧化钠中是否含有氢氧化钠?
【实验探究】实验③:取少量①中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氯化钙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静置,向上层清液中滴加2滴无色酚酞试液,溶
液变红。

【定性分析】(1)由实验③可以确定①中溶液含有的溶质是
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2)小明认为,由上述实验无法确定原固体样品中是否含有氢氧化钠,
理由是。

(3)你准备如何去确认固体中是否有氢氧化钠?请写出实验步骤、实验
现象和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
四、计算题
21.某公司生产出的纯碱产品中经检测只含有氯化钠杂质。

为测定产品中
碳酸钠的质量分数,20℃时,称取该产品样品26.5g,加入到盛有一定质
量稀盐酸的烧杯中,碳酸钠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气体完全逸出,得
到不饱和NaCl溶液。

反应过程用精密仪器测得烧杯内混合物的质量(m)与反应时间(t)关系如下图所示。

求:(1)生成CO
2
的质量
(2)该纯碱样品中Na
2
CO
3
的质量分数。

(3)求出反应后NaCl溶液的质量分数。

22.用如图甲所示的滑轮组从水中提升物体M,已知被提升的物体M质量为76kg,M的体积为3×10﹣3m3,在M物体未露出水面的过程中,绳子自由端的拉力F将物体M以0.5m/s的速度匀速提升了10m的高度,此过程中,拉力F做的功W随时间t的变化图象如图乙所示,不计绳重和摩擦力大小.求:(g=10N/kg)
(1)求物体M的重力?
(2)求动滑轮下端挂钩上的绳子拉力?
(3)求滑轮组提升重物的机械效率?
五、简答题
23.学校举行班际拔河比赛。

三(3)班和三(4)班间进行第一次比赛时,3班同学一鼓作气把4班同学拉了过来,取得第一次胜利。

对此部分同
学开始讨论起来,4班的小科同学说,虽然第一次3班胜了,但如果不
计绳子质量的话,3班拉我们的力与我们拉3班的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它们的大小是相等的。

对此3班的小聪同学反驳说:我们拉你们的力比
你们拉我们的力要大,要不怎么会把你们拉过来呢?请你用所学科学知识,对上述两位同学的说法进行分析,分析3班同学取得这一次胜利的
原因。

24.微生物的代谢具有多样性,根据环境变化可进行有氧呼吸或无氧呼吸(发酵)来获取能量。

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类的微生物,酿酒和做
面包都需要酵母菌,它也是常用的实验材料。

取20g新鲜的食用酵母菌,分成两等份,分别放在锥形瓶A(规格500mL)和锥形瓶B(规格500mL)中,分别向其中注入240mL质量分数为5%的葡萄糖溶液,装置如下图。

实验操作要点:甲装置间隔一段时间通入适量空气;乙装置的B瓶封口
放置一段时间后,再连通盛有澄清石灰水的锥形瓶。

将实验装置放入到
25~35℃的环境中培养8~10小时。

(1)甲实验装置中质量分数为10%的NaOH的作用是。

(2)乙装置的B瓶先封口放置一段时间的目的是。

(3)如果甲、乙两装置中的石灰水都变浑浊,说明酵母菌。

参考答案
1 .B
【解析】
2 .D
【解析】试题分析:由于昆虫甲常常被昆虫乙大量捕食,所以甲营养级低,数目多;Ⅰ号杀虫剂对乙昆虫的毒性比对甲昆虫的毒性更强,乙昆虫对Ⅰ号杀虫剂敏感减弱了对甲的捕食,故答案为D。

考点:生态系统
3 .C
【解析】
4 .B
【解析】
5 .B
【解析】
6 .C
【解析】
7 .C
【解析】8 .D
【解析】
9 .A
【解析】
10 .C
【解析】
11 .(1)2;(2)防止形成气泡;(3)这些物体不透光
【解析】
12 .(1)125;(2)NaOH和HCl反应时放出热量,使温度升高,反应后温度下降
(3)0.16g
【解析】
13 .(1)沸点;(2)木炭燃烧过程中产生的CO等可燃性气体继续燃烧产生了火焰
【解析】
14 .(1)肠道病毒 (2)切断传播途径
【解析】
15 .(1)植物→黄粉虫→人(或植物→人)(2)CD
(3)
【解析】
16 .(1)切断传播途径
(2)胶囊外面是淀粉做的,胃消化不了淀粉,可以避免药物对胃的刺激(3)温度为37℃左右时酶的活性最强
【解析】
17 .(1)
(2)η =W有用/W总=Gh/(Gh+ G
动h)=G/(G+ G


(3)小大
【解析】
18 .【建立假设】猜想Ⅲ:既有H2,也有CO(由H2和CO组成);
【现象与结论】增加。

【分析讨论】CO2产生。

【反思】甲烷、酒精等(或化学式)
【解析】
19 .(1)Na
2
CO
3
+BaCl
2
==BaCO
3
↓+2NaCl (或
Na
2
SO
4
+BaCl
2
==BaSO
4
↓+2NaCl)
(2)CuSO
4
【解析】
20 .3 盐酸(硫酸)
Na
2
CO
3
_和NaOH,不管固体中是否存在氢氧化钠,过氧化钠遇水均会生
成氢氧化钠。

(3)将固体与铵盐混合加热或研磨,如闻到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则说明
固体中有氢氧化钠
【解析】
21 .(1)8.8g;(2)80%;(3)17.5%
【解析】(1)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172.5g 163.7g = 8.8g
(2)设: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为x 。

Na 2CO 3+2HCl==2NaCl+CO 2↑+H 2O 106 44 x 8.8g
106/44=x/8.8g ,x=21.2g
则该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
(3)设:反应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y 。

Na 2CO 3+2HCl==2NaCl+CO 2↑+H 2O 117 44 y 8.8g
列比例式,求解得:y=23.4g M 氯化钠=(26.5 g 21.2 g )+23.4g=28.7g NaCl%=28.7g÷163.7g=17.5% 22 .(1)物体M 的重力为760N ;
(2)动滑轮下端挂钩上的绳子拉力为730N ; (3)滑轮组提升重物的机械效率为91.25%. 【解析】
23 .以绳子为研究对象,3班拉绳子的力大于4班拉绳子的力,所以3班取胜。

【解析】
24 .(1)Na0H 溶液吸收通入的空气中的CO 2(Na0H 溶液吸收CO 2,排除对实验中酵母菌呼吸作用产生的CO 2的干扰等合理即可)。

只答排除干扰不给分。

(2)消耗B 瓶中原有的氧气。

(3)在有氧或无氧的情况下都能进行呼吸作用产生CO 2。

【解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