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山东省枣庄市高考历史一模试卷 含解析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山东省枣庄市高考历史一模试卷
一、本卷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唐初,政府鼓励年轻寡妇再嫁,鼓励早婚多育,届时不婚,官府强令出嫁,禁止妻妾逃亡和休妻,官府出钱赎回饥民卖掉的子女这些措施,将人口的增减作为考核地方官吏的重要指标()
A.颠覆了传统的纲常伦理 B.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C.改变了官吏选.拔的标准D.反映了唐初摇役赋税繁重
2.朱熹说:“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皆人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他在这里强调()
A.教育应日积月累和循序渐进
B.要继承和发展太学的传统
C.仁者应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D.须全面贯彻孔子的教育理念
3.宋代选拔官吏时,“如工商杂类人等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并解送”,到明代,仅盐商子弟考取进士者就有180余人,成为举人者有340余人.这反映出()
A.八股取士使科举制走向僵化 B.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
C.商人社会政治地位的提高D.政府加强对商业控制
4.27洪武元年,明太祖命儒臣修女诫,他对学士朱升说:“治天下者,正家为先.正家之道,始于谨夫妇.洪武三年,正式明确“皇后之尊,止得治宫中缤妇之事,即宫门之外,毫发事不得预焉”.材料主要反映出明太祖()
A.力图阻止相权的扩大
B.注意吸取前朝政权覆亡的教训
C.欲限制女性人身自由
D.欲抑制外戚,严防恃宠干政
5.1845年,大英轮船公司职员柯拜受公派遣,任公司驻黄埔的代表,负责船只监修工作.柯拜到黄埔后,很快便由一个监修变成一个工业资本家,他随后修建的“柯拜船坞”成为外国人在中国开设的第一个造船坞.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列强对华已开始资本输出B.民族资产阶级己开始出现
C.工业革命后英国实力强大D.英国造船技术领先于世界
6.如图所示的剧目题材反映了某一时期的历史.与该时期历史特点对应的标语是()
A.“打倒列强除军阀”B.“只有苏维埃才能救中国”
C.“坚决拥护共产党八路军”D.“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7.《新民主主义论》发表于1940年,是毛泽东全面阐述新民主主义理论的代表作.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被直接吸收、借鉴到这篇文章中来.毛泽东借鉴新三民主义的主要原因是()
A.新三民主义为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
B.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C.新三民主义和中共民主革命纲领基本一致
D.毛泽东为全面评价孙中山的历史地位
8.“一五”期间,“坚决优先保证工业不在1949年以前建立起工业的沿海城市发展,而是再向华北、西北和华中的新工业中心”,大部分工厂“都建在离开沿海省份的城市,如湖北的武汉、内蒙古的包头、吉林的长春和四川的成都”.这说明“一五”计划()
A.实施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B.改善了我国工业地域分布的格局
C.有效地提升了我国的产业结构
D.不利于新中国各地区的均衡发展
9.梭伦寻求普世的真理,他相信:违背公正必然要扰乱公众的生活.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于是,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对“权威的根.基被摧毁了”的正确理解是()
A.以财产多寡取代血缘关系分配权利
B.有利于雅典工商业的发展
C.扩大了民主权利的范围心
D.否定了奴隶,主阶级专政
10.1784年,英国下议院以’208票对196票延搁了首相小威廉.皮特关于增收补助金的议案,并上书国王要求改组政府.小威廉.皮特宣称:“我信任我的同僚,但我更信任自己.”为此,他采取的措施是()A.交给最高法院裁决 B.提交国王作出决策
C.悍然出兵驱散议会 D.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11.马文•佩里在《西方文明史》中写道:“中世纪那幅封闭的、仅限于地面并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图景被淘汰了,代之而起的是无限的、受普遍法则制约的新宇宙,地球现在被看作其中的一颗行星”.他认为此“普遍法则”是()
A.经典力学体系构筑了现代物理学理论框架
B.生物进化学说科学地解释物种进化的原理
C.近代科学发展引领人们对自然理性的认识
D.相对论量子论深化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
A.美日德经济维持“三足鼎立”的局面
B.美国经济总量持续下降
C.日德双边贸易不断扩大
D.国际贸易格局发生改变
二、解答题(共6小题,满分102分)
13.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反思全球性间题过程中就生存和发展作出的理性选择和科学回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大平原地处美国中西部,19世纪中叶之前,大平原被标示为“美洲大荒漠”,表明该地区不适合人定居.从19世纪中后期以来,美国政府通过实施《宅地法》、向铁路公司授地等政策措施,吸引移民前来定居,这里被宣传为“西部花园”、“农业天堂”.宣传得以广泛传播,也得益于那一时期铁路的贯通、旱作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农业机械的应用.…尽管如此,近一个多世纪以来,该地区农业灾害屡见不鲜,最严重的发生在1930年代.绎济凋敞,社会动荡,农场大量破产,数十万人流离失所.严重的生态灾难和1930年代大萧条同时出现,实际上表明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体系己经深陷困境.
﹣﹣高国荣《环境史视野下的灾害史研究:以美国大平原农业开发为例》
材料三智能文明与生态文明
在信息朴学技术以及其他新科执革命的推动下,在知识经济发展的成果及其累积效应的基础上,将形成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智能文明.智能文明不仅会开辞止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形态,而且也会开辟出生态文明发展的新纪元.
﹣﹣张云飞(唯物史观视野中的生态文明》
(1)据材料一分别指出表格中的中华伦理所蕴含的生态价值.
(2)据材料二概括推动美国大平原开发的主要因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面对“生态灾难和1930年代大萧条同时出现”,美国政府的主要举措.
(3)关于智能文明对生态文明的贡献,结合第三次科技革命谈谈你的认识.
14.史学家格奥尔格认为“史识就是对历史问题的真知灼见,就是对历史的灵心慧眼,是通过分析大量可靠
任选表格中的一个时期,结合其中的历史现象进行合理的史识推论.
1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东南沿海地区被日军占领,中国军费开支剧增,财政状况极为窘迫.中国108所高等院校中,91所遭日军轰炸,25所院校被迫停办.“抗战是长期的,各种人才都不可缺少,而战后的建国事业,更需要大量人才,因此教育不能中断,是中国可以薪火相传的根本”,这是当时中国政府的基本判断.
政府有计划地将沦陷区90%的高级知识分子和37所高校转往大后方.抗战期间,全国专科以上高校增加了33所(31%),教员增加了3623人(48%),学生增加了41575人(99%).在教育规模扩大的同时,国民政府也重视大学的科学研究.1938年到1944年,经济部共获准专利423项,是从民国初年到战前专利总数的182%.时任驻华参赞的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认为:“这七年间的科学进步与贡献,比起过去30
年来,在质在量皆有增无减.”抗战期间国民政府还选拔了巧66名的自费或公费留学生赴美国和欧洲各国,其中包括“两弹一星”元勋王大珩、黄纬禄等8人,超过了“两弹一星”元勋总数的三分之一.
﹣﹣摘编自侯杨方《不绝的薪火:抗战时期的教育》
(1)根据材料指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教育改革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中李约瑟的观点.
16.近代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天下为客,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原君》
材料二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惟大盗霭群瓷裂利用乡愿;惟乡愿工媚大盗.二者交相资,而罔不托之于孔.被托者之大盗乡愿,而责所托之孔,又乌能知孔哉?方孔之初立教也,黜古学,改今制,废君统,倡民主,变不平等为平等,亦汲汲然动矣.
﹣﹣谭嗣同《仁学》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黄宗羲与谭嗣同各自思想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黄宗羲与谭嗣同思想主张的异同.
17.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据统计,从1949年10月到1961年8月,民主德国约有260万人流入联郑德国,其中大多是专业人员和熟练工人.有一种说法指出,西德政府特别是美国肯尼迪政府担心,东德公民的逃亡潮会促发东德境内发生骚乱,打破东西方之间的平衡格局,苏联集团有可能把冷战变成热战.柏林墙符合美苏双方战略需要,却堵塞了德意志民族统一之门,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1989年出现的大量民主德国居民出走联邦德国,从而动摇了民主德国的根基.
﹣﹣摘编自丁建弘《德国通史》
材料二赫鲁晓夫写道:(东德领导人)乌布里希请求我们支援劳动力.当然,我们应当给予帮助,但只能是一些辅助工,我们自己也很缺少熟练工人.美国总统肯尼迪对柏林墙的立场可以解释为:如果把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与外部份界完全隔离开来,东德的制度在两种制度的竞赛中将遭到失败.
﹣﹣摘编自《建造柏林墙的决定是如何通过的》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柏林墙出现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柏林墙事件的影响.
18.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鉴于台湾地位的重要性,刘铭传建议立台湾为行省,得旨允准.光绪十一年,台湾建省,刘铭传为第一任巡抚.他在台六年,励精图治,功勋卓著.刘铭传初到台湾时,生番土著“窟穴”,盗贼出没其间,时常侵扰百姓;而大户籍着治安之名趁机敛财招幕壮丁,“杭官吏,赋税不以时至”.铭传恩威并施,亲督将吏剿.抚,后诸番皆臣服归化.后又丈量田亩,视地亩肥痔仃立课赋标准,又创茶盐、金、煤、樟脑之税,台湾府库“始岁入九十万,后至三百万”,结束了仰赖福建财政支援的历史.刘铭传“以兴造铁道为纲纽,辅之以电线、由卜政”,在台“碎巨道七百里以通南北”.他还筑炮台、购火器,设军械局、水雷学堂等,“合防益目”.
﹣﹣摘编自王树坍《刘铭传传》等
(1)根据材料,概括刘铭传治理台湾的主要举措.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刘铭传对台湾发展的作用.
2016年山东省枣庄市高考历史一模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本卷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唐初,政府鼓励年轻寡妇再嫁,鼓励早婚多育,届时不婚,官府强令出嫁,禁止妻妾逃亡和休妻,官府出钱赎回饥民卖掉的子女这些措施,将人口的增减作为考核地方官吏的重要指标()
A.颠覆了传统的纲常伦理 B.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C.改变了官吏选.拔的标准D.反映了唐初摇役赋税繁重
【考点】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特点.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经济中的唐朝政府政策,着重涉及到小农经济下,由于生产力水平不高,劳动力是生产的重要因素,对人口的重视体现政府对经济发展的重视.
【解答】题干中描述的是政府鼓励人口增长的政策并作为官员政绩的指标,这主要是通过人口增长来刺激农业生产的目的,符合题意的是B项;
材料内容与颠覆了传统的纲常伦理无关,故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改变了官吏选.拔的标准”和“唐初摇役赋税繁重”方面的内容.故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朱熹说:“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皆人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他在这里强调()
A.教育应日积月累和循序渐进
B.要继承和发展太学的传统
C.仁者应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D.须全面贯彻孔子的教育理念
【考点】宋明理学.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中的程朱理学.了解宋明理学成为明清时期的正统思想,对中国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解答】题干中朱熹描述的是人在小学时候和大学时候分别教授不同内容来提高个人素养,即强调学习的循序渐进,符合题意的是A项,BC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D项中的“全面贯彻”在题干中不能体现,排除.故选A.
3.宋代选拔官吏时,“如工商杂类人等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并解送”,到明代,仅盐商子弟考取进士者就有180余人,成为举人者有340余人.这反映出()
A.八股取士使科举制走向僵化 B.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
C.商人社会政治地位的提高D.政府加强对商业控制
【考点】从汉到元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宋朝的商业发展.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商业经济的发展,了解我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解答】题干中描述的是宋明时期考取进士人数中商人出身的比重增加,这体现的是商人社会地位提高的表现,符合题意的是C项;
A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B项中经济重心南移在宋代已完成,准许商人子弟参加科举考试不能表明政府对商业的控制加强.故排除ABD;
故选C.
4.27洪武元年,明太祖命儒臣修女诫,他对学士朱升说:“治天下者,正家为先.正家之道,始于谨夫妇.洪武三年,正式明确“皇后之尊,止得治宫中缤妇之事,即宫门之外,毫发事不得预焉”.材料主要反映出明太祖()
A.力图阻止相权的扩大
B.注意吸取前朝政权覆亡的教训
C.欲限制女性人身自由
D.欲抑制外戚,严防恃宠干政
【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分析】本题考查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要求了解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强化方面废丞相、设内阁等方面的主要内容.
【解答】根据题干中“皇后之尊,止得治宫中缤妇之事,即宫门之外,毫发事不得预焉”可以看出明太祖在抑制外戚干政,符合题意的是D项,
明初废除丞相,且材料中与相权无关,排除A项;
B项中注意吸取前朝政权覆亡的教训,材料中明太祖有这方面的意思,但没有D项更更直接准确,故排除;材料中主要是防止后宫干政,而不是体现限制妇女人身自由,不符合题意,故排除C.
故选D.
5.1845年,大英轮船公司职员柯拜受公派遣,任公司驻黄埔的代表,负责船只监修工作.柯拜到黄埔后,很快便由一个监修变成一个工业资本家,他随后修建的“柯拜船坞”成为外国人在中国开设的第一个造船坞.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列强对华已开始资本输出B.民族资产阶级己开始出现
C.工业革命后英国实力强大D.英国造船技术领先于世界
【考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与发展;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分析】本题考查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考查列强对华资本输出.
【解答】根据题干中“很快便由一个监修变成一个工业资本家”“成为外国人在中国开设的第一个造船坞”可知当时就已经出现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故A项正确.
民族资产阶级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故排除B项.
CD项与题干内容无关,应排除.
故选A.
6.如图所示的剧目题材反映了某一时期的历史.与该时期历史特点对应的标语是()
A.“打倒列强除军阀”B.“只有苏维埃才能救中国”
C.“坚决拥护共产党八路军”D.“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
【分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着重是土地革命时期,要求了解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辟、土地革命的内容、反围剿斗争和红军长征、“九一八”事变和局部抗日.
【解答】根据题干中“打土豪”“工农团结”“北上抗日”等可以得知是在20世纪三十年代,即土地革命时期,符合题意的是B项;
A项是指国民大革命时期,C项是抗日战争期间第二次国共合作之后,D项是在解放战争时期,故ACD排除.
故选B.
7.《新民主主义论》发表于1940年,是毛泽东全面阐述新民主主义理论的代表作.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被直接吸收、借鉴到这篇文章中来.毛泽东借鉴新三民主义的主要原因是()
A.新三民主义为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
B.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C.新三民主义和中共民主革命纲领基本一致
D.毛泽东为全面评价孙中山的历史地位
【考点】毛泽东思想.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毛泽东思想,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
【解答】联系所学,新三民主义提出了反帝反封建,而发表于1940年《新民主主义论》发表时中国依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反帝反封建任务尚没有完成,毛泽东借鉴的原因是因为二者思想的共同之处,符合题意的是C项,ABD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8.“一五”期间,“坚决优先保证工业不在1949年以前建立起工业的沿海城市发展,而是再向华北、西北和华中的新工业中心”,大部分工厂“都建在离开沿海省份的城市,如湖北的武汉、内蒙古的包头、吉林的长春和四川的成都”.这说明“一五”计划()
A.实施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B.改善了我国工业地域分布的格局
C.有效地提升了我国的产业结构
D.不利于新中国各地区的均衡发展
【考点】一五计划;社会主义十年探索的成就与失误.
【分析】本题考查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着重涉及一五计划,了解一五计划的成就和意义.
【解答】根据题干中“坚决优先保证工业在1949年以前建立起工业的沿海城市发展,而是再向华北、西北和华中的新工业中心”,可知强调的注意平衡工业布局,因此一五计划改善了我国的工业布局,符合题意的是B项;
AC项内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与题中注意工业布局的平衡意义相反,故ACD排除.
故选B.
9.梭伦寻求普世的真理,他相信:违背公正必然要扰乱公众的生活.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于是,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对“权威的根.基被摧毁了”的正确理解是()
A.以财产多寡取代血缘关系分配权利
B.有利于雅典工商业的发展
C.扩大了民主权利的范围心
D.否定了奴隶,主阶级专政
【考点】古希腊文明;梭伦改革.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希腊的民主政治中的梭伦改革,要求了解梭伦改革的主要内容及改革特点和影响.【解答】根据索伦改革内容,实行按照财产多少划分社会等级,削弱了贵族的特权,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工商业者的政治地位的提高,所以符合题意的是A项;
BC项是梭伦改革的影响,不是材料的反映,故排除;索伦改革本质上维护的还是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没有否定奴隶,排除D项.
故选A.
10.1784年,英国下议院以’208票对196票延搁了首相小威廉.皮特关于增收补助金的议案,并上书国王要求改组政府.小威廉.皮特宣称:“我信任我的同僚,但我更信任自己.”为此,他采取的措施是()A.交给最高法院裁决 B.提交国王作出决策
C.悍然出兵驱散议会 D.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考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分析】本题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要求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过程和特点.
【解答】根据所学,英国责任内阁制特点,国王是虚君,没有统治权,如果英国内阁受到议会的否认,内阁首相同阁员总辞职或者提请国王解散议会进行大选,所以符合题意的是D项,AC项与史实不符,国王是“统而不治”,不参与决策,排除ACB项.
故选D.
11.马文•佩里在《西方文明史》中写道:“中世纪那幅封闭的、仅限于地面并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图景被淘汰了,代之而起的是无限的、受普遍法则制约的新宇宙,地球现在被看作其中的一颗行星”.他认为此“普遍法则”是()
A.经典力学体系构筑了现代物理学理论框架
B.生物进化学说科学地解释物种进化的原理
C.近代科学发展引领人们对自然理性的认识
D.相对论量子论深化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
【考点】现代科学技术.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科技的发展,旨在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
【解答】题干材料反映的是由中世纪地心说到认为地球是宇宙中普通一颗行星的变化,这是自然科学发展对认识的影响,所以符合题意的是C项,AB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材料中没有涉及到微观世界的内容,排除D项.
故选C.
A.美日德经济维持“三足鼎立”的局面
B.美国经济总量持续下降
C.日德双边贸易不断扩大
D.国际贸易格局发生改变
【考点】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
【解答】联系所学,在五十年代美国出口贸易额远远高于日本和德国,所以A项中的“维持”表述错误;
到八十年代美国出口贸易额下降但不能说其经济总量下降,排除B项;
C项中的“双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
伴随着德日经济的发展,改变了战后初期的经济格局,D项正确.
故选D.
二、解答题(共6小题,满分102分)
13.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反思全球性间题过程中就生存和发展作出的理性选择和科学回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大平原地处美国中西部,19世纪中叶之前,大平原被标示为“美洲大荒漠”,表明该地区不适合人定居.从19世纪中后期以来,美国政府通过实施《宅地法》、向铁路公司授地等政策措施,吸引移民前来定居,这里被宣传为“西部花园”、“农业天堂”.宣传得以广泛传播,也得益于那一时期铁路的贯通、旱作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农业机械的应用.…尽管如此,近一个多世纪以来,该地区农业灾害屡见不鲜,最严重的发生在1930年代.绎济凋敞,社会动荡,农场大量破产,数十万人流离失所.严重的生态灾难和1930年代大萧条同时出现,实际上表明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体系己经深陷困境.
﹣﹣高国荣《环境史视野下的灾害史研究:以美国大平原农业开发为例》
材料三智能文明与生态文明
在信息朴学技术以及其他新科执革命的推动下,在知识经济发展的成果及其累积效应的基础上,将形成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智能文明.智能文明不仅会开辞止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形态,而且也会开辟出生态文明发展的新纪元.
﹣﹣张云飞(唯物史观视野中的生态文明》
(1)据材料一分别指出表格中的中华伦理所蕴含的生态价值.
(2)据材料二概括推动美国大平原开发的主要因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面对“生态灾难和1930年代大萧条同时出现”,美国政府的主要举措.
(3)关于智能文明对生态文明的贡献,结合第三次科技革命谈谈你的认识.
【考点】材料解析题;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罗斯福新政.
【分析】(1)本题考查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考查中华伦理所蕴含的生态价值.
(2)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考查推动美国大平原开发的主要因素以及美国政府对“生态灾难和1930年代大萧条同时出现”的主要举措.
(3)本题考查第三次科技革命对生态文明的贡献.
【解答】(1)本题考查的是古代中国伦理观念中的生态观念,学生从图表中可知仁体现的是爱护万物,义是指对自然资源的限度开发,礼是对“草木、鱼”等自然规律的尊重,信是对“和、序”的追求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第一问学生从材料中“美国政府通过实施《宅地法》、向铁路公司授地等政策措施”“也得益于那一时期铁路的贯通、旱作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农业机械的应用”概括即可;第二问根据题干中时间可以从罗斯福新政内容中答出国家干预经济及对农业进行调整的措施即可.
(3)本题考查对智能文明的认识,学生围绕着第三次科技革命对环境的影响来作答即可,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
(1)“仁”:爱护自然万物;“义”:有限度开发利用自然;“礼”:尊重自然的季节规律;“信”: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2)因素:政府政策(法令)的扶植;移民的贡献;交通建设的推动;农业科技的进步.举措:实行国家干预,推行新政;调整农业、减少耕地面积和农产品产量;实施对农民的社会救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