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向12诗词鉴赏之描述画面(重点)-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解析版)(全国通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向12 古诗词鉴赏之描述画面
例1:【2022·北京·中考真题】
阅读《饮酒(其五)》,完成下面小题。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依据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诗的开头,诗人虽然“结庐在人境”,却感受不到“_____”;诗的结尾,诗人已得“_____”,却“欲辨已忘言”。
★2.“心远地自偏”一句中的“心远”意指远离俗世生活。
依据这首诗的内容,你认为诗人理想的生活场景是怎样的?用自己的话描述。
(不得抄写原文)
【答案】
1.车马喧真意
2.示例:在南山下的几间草屋中隐居,悠闲地漫步在庭院中的菊花从里,随意地采摘几朵。
偶然间抬起头来,看那夕阳西下,雾气在山峰间缭绕,让人心旷心怡。
鸟儿结伴回到巢穴,使人倍感温馨。
【解析】
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诗的开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意思是: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诗人虽然身居闹市,却感受不到“车马喧”。
“车马喧”形象地表现了世俗交往的喧扰。
诗的结尾,“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意思是:大自然中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表达,却已忘记了怎样表达。
表现了诗人已得“真意”,享受田园之乐,体悟自然的美好,表现了诗人纯洁自然的恬淡心情。
用诗歌中的原词句填空即可。
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描述。
这首诗,写出了作者理想中的生活场景,作者沉醉其中,自得其乐。
可根据“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进行扩展,结合诗句含义以及作者情感,加入适当的修饰成分呈现画面即可。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思是:秋日里,诗人来到庭院东边的篱笆下,弯下腰一朵一朵地采摘着菊花,菊香飘逸扑鼻,好不惬意。
不经意间,诗人抬起头来,远处的南山尽收眼底,多么悠然自得啊!“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意思是: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美好好,日暮的岚气,若有若无,浮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结伴而飞,归向山林。
例2:【2022·黑龙江牡丹江·中考真题】
赏析《观沧海》,完成下面小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水何游澹,山岛竦峙”的画面。
(2)这首诗蕴含了丰富的想象,请你结合具体诗句赏析。
【答案】
(1)示例:茫茫的大海上碧波万顷,一望无垠,只有脚下的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心。
(2)示例一:“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运用想象写出了大海吞吐日月的气概,体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示例二:“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用想象写出了大海吞吐星辰的气概,体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解析】
(1)此题考查诗歌画面的描述。
解答此题,所描述的画面要符合诗歌内容,抓住诗句中的具体意象,加上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对诗句内容进行生动形象描述,使之呈现“画面感”。
此句意为:海水多么宽阔浩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
抓住“水、山岛”等景物,描绘出浩荡壮观的景象。
示例:在这水波摇动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
(2)此题考查诗句的鉴赏。
解答此题要抓住题干中的“丰富的想象”这个角度。
诗歌前四句描写沧海景象,有静有动。
后面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则是运用想象,译为:太阳和月亮升起降落,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好像是从大海的怀抱里涌现出来的。
写出了大海吞吐日月的壮阔景象。
同时诗人也借此表达自己的壮志。
示例:“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进一步描绘了日月的运行好像出没于大海的怀抱之中,灿烂的银河群星好像包孕于大海的母腹之内。
写出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宏伟气魄和博大胸怀,也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
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
1、古诗词描绘画面常见的题型主要有:
(1)展开想象,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歌优美的意境。
(2)诗歌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2、答题策略:
描述画面其实就是创造性地合理想象的翻译句子。
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根据诗歌的语境,抓住主要景象或形象并概括出这一意象所营造的氛围特点,展开想象和联想,用简洁优美的语言加以描述,分析出诗歌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情感或给人怎样的启示和思考。
注意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回答要具体。
古诗词鉴赏题大体上可分为五种类型。
应对策略如下:
(一)品味炼字类
解析方法:
这类题主要考查对精炼词语的感悟能力。
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关键词语来点评,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
值得提醒的是分析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
(二)名句赏析类
解析方法:
这类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中被后人传诵的名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这类题多为开放题,答案不要求统一,要掌握常见的鉴赏评价的角度:能指出写景特点(如景物的色彩、近景远景的结合等)或采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或用词的生动形象等,并且还要说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怎样的启示和思考。
(三)主旨情感类(思想感情)
解析方法: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对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态度的领悟。
解答这类题要用一句话概括诗歌形象的特点,并根据所描绘的形象特点及作家的风格(豪放、婉约、沉郁顿挫)来推断诗人的情感态度。
初中阶段所学诗歌情感大体可分为:离别思念、爱国思乡、友情、爱情、热爱大自然、关心民生等。
(四)想象描述类(描述画面、意境)
解析方法: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
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五)表达技巧类(写作手法特点、修辞、表达方式等)
解析方法: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和领悟。
首先要了解常见的表达技巧,鉴赏时要准确指出诗中运用的修辞方法(或表现手法或抒情方式),然后结合诗句和具体词语作分析,分析时要指出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标注★的题目考查的是“描述画面”这一考点。
1.【2022·内蒙古呼伦贝尔·一模】
阅读下列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请合理想象“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情景。
(2)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第三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写了哪些景物?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1)过了居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入胡地的上空。
(2)写了“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景物;表现了诗人孤寂悲伤的情感。
【解析】
(1)本题考查诗句理解。
此类试题解答要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抓住诗句中的具体意象,加上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对诗句内容进行生动形象地描绘,使之能呈现出“画面”效果。
诗句“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飞入“胡天”,以突出诗人孤寂飘零的感受来作答。
示例:飘飞的蓬草孤孤单单地出临汉塞,北归的大雁飞入了塞外的天空。
(2)本题考查对重点诗句的理解与分析。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作者选取“大漠”“孤烟”“长河”“落
日”等景物,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营造了“苍茫”的意境。
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运用衬托的手法,抒发了作者悲伤之情。
2.【2022·湖南永州·一模】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宋代】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下列对这首词理解和分析不恰当
...的一项是()
A.苏轼作此词时正值壮年,因仕途坎坷,深感岁月易逝,人生易老,而以老夫自称。
B.“何日遣冯唐”一句,词人渴望朝廷派遣钦差冯唐来传达旨意,提拔重用自己。
C.这首词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多种艺术手法,风格豪放,超迈洒脱。
D.词的结尾塑造了一个挽弓劲射的英雄形象,表达了作者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2)请发挥想象,描绘太守出猎的壮观场面。
【答案】
(1)B
(2)词人左手牵黄犬,右臂驾苍鹰,好一副出猎的雄姿!随从武士个个也是“锦帽貂裘”的打猎装束。
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全城的百姓也都来了,看他们的太守行猎,好一幅声势浩大的行猎图啊!
【解析】
(1)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B.“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的意思是:朝廷什么时候派遣冯唐到云中来赦免魏尚呢?《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载:汉文帝时,云中郡守魏尚抵御匈奴有功,却因为上报战功时多报了六颗首级而获罪削职。
冯唐为之向文帝辩白此事,文帝即派冯唐持节去赦免魏尚,复为云中郡守。
作者运用典故,希望朝廷能派遣冯唐一样的使臣,前来召自己回朝,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
所以B项中“词人渴望朝廷派遣钦差冯唐来传达旨意”的说法是错误的。
故选B。
(2)此类试题要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抓住诗句中的具体意象,加上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对诗句内容
进行生动形象地描绘,展现其场景作答。
“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刻画了左手牵黄狗,右手擎猎鹰,头戴锦绣的帽子,身披貂皮的外衣,一身猎装,气宇轩昂,何等威武;“千骑卷平冈”写出了出猎人数之多,行走速度之快,狩猎队伍的声势浩大和雄壮;“为报倾城随太守”全城的百姓也来了,来看他们爱戴的太守行猎。
这是怎样一幅声势浩大的行猎图啊。
据此理解,展开合理的想象,描绘太守出猎时的壮观场景即可。
答案是多元的,符合题意即可。
1.【2022·广东广州·二模】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咸阳城东楼
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1)“蒹葭杨柳似汀洲”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请说说“山雨欲来风满楼”成为千古名句的原因。
【答案】
(1)描述了一幅烟迷蒹葭、雾锁杨柳,颇像水中小洲的萧条荒凉的画面。
(2)这句诗既描写了雨即将来临,咸阳城东楼充满风声飒飒的自然环境,也暗指当时唐王朝危机四伏的局势;后常用来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
因而成为千古名句。
【解析】
(1)本题考查诗歌画面描述的能力,注意抓住重点意象分析。
“蒹葭”,即芦荻,暗用《诗经·国风·秦风·蒹葭》的诗意,表思念心绪;“汀洲”,水边之地为汀、水中之地为洲,这里指代诗人在江南的故乡。
诗人一登上咸阳高高的城楼,向南望去,远处烟笼蒹葭,雾罩杨柳,很像长江中的汀洲。
诗人游宦长安,远离家乡,一旦登临,思乡之情涌上心头。
蒹葭杨柳,居然略类江南。
笔触低沉,景致凄迷,触景生情,苍凉伤感的情怀落笔即出,意远而势雄。
据此分析作答。
(2)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
“山雨欲来风满楼”结合前一句“溪云初起日沉阁”可知,诗人傍晚登上城楼,只见磻溪罩云,暮色苍茫,一轮红日渐薄远山,夕阳与慈福寺阁姿影相叠,仿佛靠近寺阁而落。
就在这夕照图初展丽景之际,蓦然凉风突起,咸阳西楼顿时沐浴在凄风之中,一场山雨眼看就要到了。
这是对自然景物的临摹,也是对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机四伏的没落局势的形象化勾画,它淋漓尽致而又形象入神地写出了诗人“万里愁”的真实原因。
云起日沉,雨来风满,动感分明;“风为雨头”,含蕴深刻。
“山雨欲来风满楼”既是自然界中人们十分熟识的规律,又蕴含着一种深刻的社会或政治局势的体验,常用来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描写动感鲜明,意象生动,含蕴丰厚,是千古传咏的名句。
根据以上分析作答即可。
2.【2022·河南焦作·二模】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请用自己的话描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所展现的画面。
(2)在本首诗中,诗人的情感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答案】
(1)在波涛滚滚的江面上,有一艘沉下的船只,在它的旁边,千帆竞发,相继从此驶过;在一棵枯败的树前,万木争春,展现出一幅欣欣向荣的景象。
(2)前四句表达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心酸和愤懑不平,后四句表现了诗人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精神。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描述诗句画面的能力。
描述诗句所展现的画面,基本要求是会翻译诗句,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象,使所描述的画面更加优美,语言更加生动,还要注意语句通顺。
如:波涛滚滚的大江之上,沉没的船只旁边,有成千上万的船只扬帆竞发;大自然中,枯死的树木前头有千千万万棵树木竞相争春,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
(2)本题考查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
这首诗是刘禹锡在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岁暮,从和州返回洛阳,途经扬州与白居易相会时所作。
诗的
首联“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以伤感低沉的情调,回顾了诗人的贬谪生活,被贬之地的偏远以及被贬时间之长,表达诗人内心无限的心酸和悲凉;颔联“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借用典故暗示诗人被贬时间之长,表达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以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是全诗感情升华之处,也是传诵千古的警句。
诗人把自己比作“沉舟”和“病树”,意思是自己虽屡遭贬低,新人辈出,却也令人欣慰,表现出他乐观豁达的胸襟;尾联“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点明了酬答的题意,表达了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韧不拔的意志。
据此分析概括作答即可。
1.【2022·江苏淮安·中考真题】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请发挥想象,用生动的文字描写“水面初平云脚低”句的画面。
(60字以内)
(2)同样写草,杜甫《春望》中“城春草木深”与本诗中“浅草才能没马蹄”在写景抒情方面有何不同?
【答案】
(1)示例:水面刚与湖岸齐平,波光荡漾。
层层白云同水波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
(2)①《春望》中“城春草木深”写出春天,城内草木丛生。
诗人以写长安城里草木丛生,人烟稀少来村托国家残破。
②“浅草才能没马蹄”春草刚露出,但仅能遮没马蹄,写出了早春之景,表达诗人的喜爱之情。
【解析】
(1)本题考查诗歌画面的描绘。
解答此题需要结合诗句的意思“湖水涨湖时刚好与堤齐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阅连成一片”,抓住早春景物的特点,再加上自己恰当、合理的想象进行描绘即可。
示例:湖水刚刚开始上涨,与湖岸平齐,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
(2)本题考查诗歌的比较鉴赏。
“城春草木深”借景抒情,写出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在。
写出了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
而“浅草才能没马蹄”,则已经是骑马踏青的早春时节了,在绿草如茵、繁花似锦的西子湖畔,与二三友人,信马由缰,自由自在地游山逛景。
该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情呀。
马儿似乎也体会到了背上主人那轻松闲逸的兴致,便不紧不慢地,踩着那青青的草地,踏上那长长的白堤。
表达了作者对美景的喜爱之情。
2.【2022·内蒙古赤峰·中考真题】
漫步古诗苑,欣赏一首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题稚川山水
【唐】戴叔伦
松下茅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
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
注:戴叔伦,唐代诗人,此诗作于作者宦游途中。
(1)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错误
..的一项是()
A.本诗的写景,着墨不多,颇似元人简笔写意山水,富有意趣。
B.艺术的灵感往往来自错觉,这首诗便是如此。
如果按因果关系,行人在发现“隔水青山似故乡”之后,才有“无限秋风思”,三四句却予以倒置,颇具匠心。
C.诗人憩息于“松下茅亭”,放眼亭外,在水天背景上,那“汀沙云树”像在清水中洗浴过一样,给人以舒畅之感,一个“凉”字就传达了这种快感。
D.本诗通过对稚川山水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稚川山水的思念之情。
★(2)请你把“松下茅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的画面描述出来。
【答案】
(1)D
(2)在酷热的五月仲夏傍晚时分,憩息茅亭中,只感到清幽的凉意阵阵拂来,又怎不感到痛快。
再纵目远眺,那江中汀洲的白沙,那云烟缭绕的绿树,都映照在苍茫暮色里。
【解析】
(1)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D.表达了作者对优美的稚川山水风光的热情赞颂。
从“隔水青山似故乡”可看出诗人还巧妙抒写了他的思乡之情;D选项说法不全面;
故选D。
(2)考查的是对诗歌画面的描绘。
解答此题,首先要抓住诗中描写的景物及其特点,然后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用具体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
一二句,描画“行人”傍晚小憩于茅亭的所见,也是对山水的点染。
作为一个赶路的宦游人,在“五月”仲夏的暑热中整日跋涉,直到傍晚才突然发现一个“松下茅亭”,岂不喜出望外;憩息亭中,只感到清幽的凉意阵阵拂来,又怎不感到痛快。
一个“凉”字写出了当时的天气情况是凉爽宜人,写五月松下的茅草亭里却凉爽宜人;“汀沙云树晚苍苍”一句写了两种景物,一是“汀沙”,即江中汀洲的白沙,一是“云树”,远处云烟缭绕的繁茂树林,这是诗人纵目远眺看到的景色。
特点是“晚苍苍”,写出了汀沙云树在暮色映照下显得一片苍茫的情景。
据此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即可。
示例:五月,松下的茅草亭里却凉爽宜人,让人感到无比惬意,白沙覆盖的汀洲和远处云烟缭绕的繁茂树林融入了暮色,呈现出一片苍苍茫茫。
3.【2022·四川达州·中考真题】
古诗赏析
【甲】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乙】望江南·超然台①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②试新茶③。
诗酒趁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城北,苏轼在密州做地方官时建。
②新火:唐宋习俗,清明节前两天起,禁火三日,节后另取榆柳之火称“新火”,③新茶:指清明节前采的茶,即明前茶。
★(1)请发挥你的想象,描绘甲诗“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所呈现的优美画面。
(2)下列对两首诗词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诗首联“望”字点题,交代时间、地点,以及人物的心情、“徙倚”点明诗人归隐东皋后的徘徊无依的孤苦心境。
B.【乙】词首句以比喻写出了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也点明了当时的季节特征:春已暮而未尽。
C.【甲】诗写景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与近、静与动,和谐自然:【乙】词写景色彩多样,明暗相衬,浓淡相谐,画面丰富。
D.【甲】诗作者借典故寄意,虽三仕三隐并未超然物外;【乙】词作者借酒茶化郁,有了“诗酒趁年华”的暂时超然达观。
【答案】
(1)示例:举目四望,山林间到处是一片秋色,远处的山野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2)B
【解析】
(1)此题考查诗歌画面描述,要先把诗歌的语言转换为一般的口语,把古诗换成现代白话文。
然后再对其进行润色和加工,用优美的言辞将其叙述出来就可以了。
语言一定要生动,不能仅仅是翻译,要进行合理的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动人的意境。
此题一定要把夕阳斜照、秋景萧瑟的景象描绘出来。
示例:一望无际的树林都染上了暮秋时分憔悴枯黄的颜色,连绵起伏的群山在夕阳的映照下都染上了萧瑟的暮光。
(2)此题考查诗歌赏析。
B. “以比喻写出了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表述有误,首句的意思是:登上超然台远眺,春色尚未褪尽,和风习习,吹起柳丝千条细。
“春未老”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并没有比喻,题干表述有误。
故选B。
4.【2022·贵州遵义·中考真题】
阅读古诗,完成问题。
游溪
韦应物①
野水烟鹤唳,楚天云雨空。
玩舟清景晚,垂钓绿蒲中。
落花飘旅衣,归流澹②清风。
缘源③不可极,远树但青葱。
【注】①韦应物:唐代诗人,著名山水田园诗人。
②澹:水波荡漾。
③源:水流始出的地方。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清新淡雅,以“游”统摄全篇,用生动的语言描写划舟游溪的所见之景。
B.颔联“绿蒲垂钓”,趣味盎然,突出了诗人悠然自得、怡然自乐的闲适之情。
C.颈联一“飘”一“澹”用词精妙,从视觉的角度写出了落花与流水的静态美。
D.尾联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意味深远,富有哲理,表达了一种豁达的人生境界。
★(2)“诗中有画”是本诗的特点,请赏析首联描绘的画面。
【答案】
(1)C
(2)(视听结合)描绘了一幅清幽旷远的山水图景(或水天鹤唳图)。
野外烟水迷蒙,水天一色,白鹤声声鸣叫,清幽婉转;天空(或南方的天空)云散雨停,空旷辽远。
【解析】
(1)考查诗歌的理解与分析。
C.“飘”意为飘动。
“澹”意为水波荡漾。
这是从视觉的角度写出了落花与流水的动态美;
故选C。
(2)考查对诗中画面的理解。
本诗首联“野水烟鹤唳,楚天云雨空”意为:溪水细长涨满,村烟中,白鹤多,鹤唳远。
方才还阴云密布,春雨潇潇,现在雨住云退,万里楚天舒。
“野水”“烟”“云雨空”是从视角的角度描写景物的;“鹤唳”是从听觉的角度描写景物的。
连绵的春雨让山中的溪水涨满了,野外一片烟雨迷蒙,几只白鹤直冲云霄,不时发出几声清脆的鹤鸣。
转眼间,雨就停了,天空显得是那么的空阔辽远。
作者运用白描写手法,描绘了一幅清幽旷远的山水图景。
5.【2022·江苏苏州·中考真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题《云山图》二首
沈周①
(一)
看云疑是青山动,
谁道云忙山自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