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就是把所要描绘的事物放大,好像电影里的“大写”“特写”镜头,以引起读者的重视和联想。李白的“桃 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 其中说到“深千尺”“三千尺”,虽然并非事实真相,但他所塑造的形象,却生动地显示了事物的特征,表达了 诗人的激情,读者不但能够接受,而且能信服,很惊喜。然而这种夸张,必须是艺术的、美的,不能过于荒诞, 或太实、太俗。如,有一首描写棉花丰收的诗:“一朵棉花打个包/压得卡车头儿翘/头儿翘,三尺高/好像一门 高射炮。”读后却反而使人觉得不真实,产生不出美的感觉。
塑造诗歌形象,不仅可以运用视角所摄取的素材去描绘画面,还可以运用听觉、触觉等感官所获得的素材, 从多方面去体现形象,做到有声有色,生动新颖。唐代诗人贾岛骑在毛驴上吟出“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但又觉得用“僧敲月下门”亦可。究竟是“推”还是“敲”,他拿不定主意,便用手作推敲状,不料毛驴挡住一 位大官的去路,此人乃大文豪韩愈,当侍卫将贾岛带到他的马前,贾据实相告,韩沉吟良久,说还是用敲字较好。 因为“敲”有声音,在深山月夜,有一、二记敲门声,便使得那种情景“活”起来,也更显得环境的寂静了。前 述《枫桥夜泊》的“乌啼”“钟声”,也是这首诗的点睛之笔。还有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大珠 小珠落玉盘”一段,更是十分逼真,非常精彩!现代的如黄河浪的《晨曲》:“还有那尊礁石/在固执地倾听/风 声雨声涛声之外/隐隐约约的/黎明/灵泉寺的晨钟/恰似鼓山涌泉的/悠远回应/淡淡淡淡的敲落/几颗疏星/而涨红 花冠的/雄劲的鸡鸣/仿佛越海而来/啼亮一天朝霞/如潮涌。这首诗也写得很好。所以我们如果掌握了用声音塑造 形象的手法,那将为诗歌创作开拓一个更加广阔的领域。
分类
诗歌的分类有多种方法,根据不同的原则和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种类。基本分为: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 其中,现代诗歌又分为现代风体诗歌和现代格律诗歌。
现代风体、格律诗歌 这是按照诗歌语言节奏和谐性的层级,是一般和谐还是非常和谐(最高和谐)来划分的。 (1)现代风体诗歌:就文学体裁而言,现代风体诗歌是以汉语言白话文为载体,以语言节奏的一般和谐性再 现生活抒情言志的语言艺术。代表作是我国当代诗人于进水的《姐姐》。 (2)现代格律诗歌:就文学体裁而言,现代格律诗歌是以汉语言白话文为载体,以语言节奏的最高和谐性再 现生活抒情言志的语言艺术。现代格律诗歌的格律要求与古典格律诗歌的要求一样,定字、定句、定节、定平仄、 定韵等。 (见于进水《诗帜》) 叙事诗和抒情诗 这是按照作品内容的表达方式划分的。
提倡浪漫主义诗歌的,还有创造社的成仿吾、柯仲平,和后来组织太阳社的蒋光慈等。蒋光慈的诗集《新梦》 所收系1921至1924年旅居苏联的作品。他把浪漫主义激情具体化为对于无产阶级革命的歌唱。
新诗发展
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成为衡量诗歌的重要标准。新诗发 展中的民族形式的讨论,对欧化倾向的批判,更肯定了民歌和古曲诗歌对于新诗发展的价值。内容上强调诗歌与 革命斗争的关系,形式上强调诗歌与群众欣赏习惯﹑鉴赏水平的关系,大体上决定了40年代新诗的主要面貌。
“左联”倡导的革命诗歌运动,以1932年成立的中国诗歌会而形成壮阔的潮流。中国诗歌会是在外来侵略日 益严重的关头,基于以诗歌唤起民众的要求而集聚的,它由穆木天﹑杨骚﹑森堡(任钧)﹑蒲风四人发起,柳倩﹑ 白曙﹑奇玉(石灵)﹑王亚平﹑温流﹑曼晴等均系中坚。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有组织﹑有纲领的革命诗歌 社团,其机关刊物为《新诗歌》。它倡导诗的革命的内容和大众化的形式,正是“左联”方针的体现,其中最具 代表性的诗人是蒲风,其主要作品有《茫茫夜》﹑《六月流火》。他的诗歌观念受到马雅可夫斯基的影响,认为 诗是斗争的武器。蒲风的作品感情充沛,通俗朴实,喜欢具体描写农民的命运和斗争。由于太重“具体的写法” 以及急于传达革命意识,故粗犷有馀而艺术锤炼不足。从“左联”到中国诗歌会,影响了大批诗人对时代采取积 极**的态度。他们的诗克服了新月派与现实脱节的唯美倾向以及后期创造社﹑太阳社的空泛叫喊,促进诗歌更为 坚实地把握时代情绪和走向人民大众。弱点在于因过于重视诗的宣传功能而忽视艺术的规律。
诗歌特点
现代诗歌特点有: 1.形式自由; 2.内涵开放; 3.意象经营重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修辞; 4.有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浓烈的抒情性以及和谐的音乐性,形式上分行排列。
流派形成
代表新诗创始期最高成就的是创造社的主将﹑浪漫主义诗人郭沫若。“五四”时代各种社会矛盾的加深,激 起了先进分子的觉醒。由不满现状而陷入苦闷的广大青年,迫切寻找激情喷发的方式表达个性解放的要求。一批 诗人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从欧美浪漫主义诗歌中找到启示和力量。他们在理想的憧憬中揭露封建黑暗,作为旧秩序 的叛逆者而忠于自己的热情和理想的一代人,很自然地从思想上接受浪漫主义,并用以作为艺术原则,指导自己 的创作。这就是以郭沫若为代表的一批创造社诗人崇奉浪漫主义的动因。
在国民党统治区,诗歌的直接社会功能表对于腐朽没落事物的揭露与抨击。主要形式民谣﹑小调的形式,因 之有袁水拍的《马凡陀的山歌》﹑臧克家的《宝贝儿》等作品出现,但也有一批诗人以自由体新诗作为基本形式。 他们分属于“七月”与“九叶”两个诗人群。前者团结在胡风主编的《七月》﹑《希望》﹑《七月诗丛》周围, 主要成员有绿原﹑阿垅﹑曾卓﹑鲁藜﹑孙钿﹑冀﹑彭燕郊﹑杜谷﹑牛汉﹑鲁煤﹑化铁﹑罗洛﹑徐放﹑方然﹑芦甸 ﹑郑思﹑钟瑄﹑胡徵﹑朱健﹑朱谷怀等。他们大多受到艾青的影响,肯定诗的战斗作用,并将诗所体现的美学上 的斗争和人所意识到的社会责任统一起来,用朴素﹑自然﹑明朗﹑真诚且有独立个性的声音为人民的今天和明天 歌唱。
运用手法
比拟
夸张
借代
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说:比拟就是“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这些在我们前面 列举的诗词中,便有许多例证。比拟中还有一种常用的手法,就是“拟人化”:以物拟人,或以人拟物。前者如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里荡漾。把“云彩”“金柳”都当作人来看待。以人拟物的,如, 洛夫的《因为风的缘故》:……我的心意/则明亮亦如你窗前的烛光/稍有暧昧之处/势所难免/因为风的缘故 /……以整生的爱/点燃一盏灯/我是火/随时可能熄灭/因为风的缘故。把“我的心”比拟为烛光,把我比作灯火。 当然,归根结底,实质还是“拟人”。
郭沫若的代表作《女神》的大部分诗篇写于1920年。他的创作在飞动和呼啸的抒情形象中传达“五四”狂突 进的时代精神。他摒弃了小诗运动的诗人们那种隽秀的情趣,创造出以雄浑的调子﹑急速的旋律﹑囊括万物而又 不拘形迹的豪放诗风。他敏锐地感受到时代的要求,诗中充满了20世纪的动的精神,《女神》的基本精神在于创 造,于旧的毁坏中寻求新我的诞生。郭沫若笔下自焚的凤凰形象,集中地体现了对旧世界的批判与抗争的意识, 同时又象征着那个创造和追求光明的时代,郭沫若还追求西方现代文明与东方古老文化传统的融汇,《女神》中 不少作品以新诗的形式表现溶进了现代精神的古老神话传统,既与新世纪的抗争意识相通,又与中国历史文明﹑ 特别是“五四”时代精神一致。他为新诗引进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词汇,丰富并完成了新诗现代形象的改造 更新。继《女神》之后,郭沫若又有《星空》﹑《前茅》﹑《恢复》等诗集。
革命诗歌
新诗的现实主义传统由于1930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和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发展,得到发扬,“左联” 开展了新诗歌运\动,强调诗歌大众化和为社会进步负起解放斗争的使命。《拓荒者》﹑《萌芽月刊》﹑《北斗》 等刊物发表了不少以战斗号召为主要形式的革命诗歌。从冯乃超﹑蒋光慈﹑钱杏邨﹑胡也频﹑洪灵菲到殷夫,都 以极大的热情讴歌了无产者的形象。特别是殷夫,他的诗既是投向黑暗的武器,又是艺术的高度结晶。殷夫的诗 以进军的姿态﹑鲜明的形像﹑富有激情的语言而竖起了爱的大纛和憎的丰碑,诗集《孩儿塔》被鲁迅崇为“属于 别一世界”的诗。由郭沫若开创的现代中国的革命诗歌创作,到殷夫有了新的发展。
抗战诗歌
在30年代之后,街头诗﹑传单诗出现,诗歌与群众的联系空前密切。诗歌的主题基本转向国难的描绘与国防 的呼吁,诗歌的旋律由柔婉变为雄健。倾心于激昂的战斗代替了对于纯美的追求,诗人们多以愤怒而乐观的调子 歌赞这场全民族的生死存亡的抗争。何其芳著有《夜歌》,卞之琳写了《慰劳信集》,王统照的《吊今战场》和 舒群的《在故乡》,堪称抗战诗歌的代表性作品。柯仲平的《边区自卫军》,具体地展现了现实斗争的人物与场 景。这首诗和《平汉铁路工人破坏大队》,均作于延安,力图以民间熟知的形式表现新的生活。高兰以朗诵诗闻 名,代表作《哭亡女苏菲》以个人的哀痛概括了民族的懮患。
1920年3月,胡适的《尝试集》出版,这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第一部白话新诗集。胡适认为古今文学 革命运动总是从文体的大解放入手,因此提出:“若想有一种新内容和新精神,不能不先打破那些束缚精神的枷 锁镣铐”(《谈新诗》)。他作为倡导以白话写诗的第一人,主张新诗的文体是自由的和不拘格律的观点,对新诗 的创立有积极意义,并直接导致了“五四”新诗最初的自由诗派的形成。当时以《新青年》为基本阵地的最早一 批新诗尝试者,除胡适﹑刘半农﹑沈尹默等外,尚有陈独秀﹑鲁迅﹑周作人﹑李大钊等人。他们致力于创立自由 体的白话诗。其中标志著完全摆脱了旧诗词影响而卓然自立的,当推周作人的《小河》。
在解放区,作为延安文艺座谈会的直接产物,出现了形式是民间和民族的长篇叙事诗的高潮。配合人民解放 运动的开展和人民战争的进行,解放区诗歌以长歌的形式,记载了人民的受苦﹑抗争和胜利的艰难历程。代表作 品有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田间的《赶车传》(第一部),阮章竞的《圈套》,张志民的《死不著》,《王九 诉苦》,李冰的《赵巧儿》,以及阮章竞的定稿于战争年间﹑出版于新中国诞生以后的《漳河水》。当时致力于 通俗诗歌写作的还有王希坚﹑贺敬之﹑戈壁舟﹑严辰等。而在人民解放军和游击队里,“枪杆诗”颇为盛行,集 中体现这一成就的是毕革飞的快板诗,它同样注重内容上的革命性和形式上的大众化。
现代诗歌
现代诗
01 分类
03 流派形成 05 运用手法
目录
02 诗歌特点 04 新诗发展 06 新诗倡导
07 革命诗歌
09 时代颂歌
目录
08 抗战诗歌 010 诗歌流派
现代诗歌 又称新诗,是指“五四运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诗歌。它是适应时代的要求,以接近群 众的白话语言反映现实生活,表现科学民主的革命内容,以打破旧体诗格律形式束缚为主要标志的新体诗。“现 代诗”名称,开始使用于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确立。
新诗倡导
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到晚清,其形式已不能适应社会进步的要求。19世纪末﹑20世纪初,梁启超﹑谭嗣同﹑夏 曾佑等人有过“诗界革命”的呼吁,黄遵宪又首倡“新派诗”,都为随后的“五四”新诗运动起了前导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胡适大力推崇新诗。
最初试验并倡导新诗的杂志是《新青年》。这个刊物继发表新月诗社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之后,于1917 年2月2卷6号上刊出胡适的白话诗8首。这是中国诗歌运动中出现的第一批白话诗。4卷 1期又集中刊出胡适﹑刘 半农﹑沈尹默三人的白话新诗 9首。刘半农的《相隔一层纸》,是新诗中出现得最早的同情底层人民生活并揭示 人道主义主题的作品。沈尹默的《三弦》,开始以新的语言和方式表现生活,并注重音韵的动听和谐。与刘半农 相近的是刘大白,他著有《旧梦》﹑《邮吻》,大多表现民间疾苦,《红色的新年》﹑《劳动节歌》则表达了对 新世界的憧憬。他很注意对民谣的借鉴。
就是借此事物代替彼事物。它与比拟有相似之处,但又有所不同,不同之处在于:比拟一般是比的和被比的 事物都是具体的、可见的;而借代却是一方具体,一方较为抽象,在具体与抽象之间架起桥梁,使诗歌的形象更 为鲜明、突出,以引发读者的联想。这也就是艾青所说的“给思想以翅膀,给感情以衣裳,给声音以彩色,使流 逝变幻者凝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