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2 3硝酸教案和教学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2 3硝酸教案和教学反思
第二节氮的迴圈(第三课时)
硝酸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硝酸的物理性质;
(2)掌握硝酸的不稳定性和强氧化性等两大特性。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硝酸洩露事件的录影,培养观察、归纳的能力
(2)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理论联络实际,培养分析推理、知识迁移及实际应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通过硝酸洩露事件的录影,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学生通过实验**培养严肃认真、事实事求是的实验习惯和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
硝酸的两大特性:不稳定性和强氧化性
三、教学难点:
对硝酸强氧化性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
【****】浓硝酸洩露
【课堂互动1】根据新闻材料的**一回答下列问题:
1. 硝酸刚洩漏时空气中的白雾体现了硝酸的什幺性质?
2.消防人员对现场进行了喷水处理,这同时说明它怎幺样?
展示一瓶浓硝酸,观色,闻味,看瓶口出现的现象等,描述硝酸的物理性质;
【归纳整理】
一、硝酸的物理性质:
纯净的硝酸是色、易、有气味的液体,它具有酸性硝酸能以于水。
市售常用浓硝酸:质量分数为密度为 g
“发烟”硝酸:质量分数为
【课堂互动2】根据新闻材料的**二回答下列问题:
“红棕色”可能是什幺物质?为什幺会产生这种物质,说明硝酸具有什幺性质?
【归纳整理】
二、硝酸的化学性质
1. 不稳定性
见光或受热容易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思考:为什幺久置的浓硝酸呈黄色
注:硝酸浓度越大越易分解,因此,浓硝酸应储存在瓶中,避光储存放置于处。
【课堂互动3】根据新闻材料的**三回答下列问题:
在抢险过程中,运来的石灰起什幺作用,体现了硝酸的什幺化学性质?
【归纳整理】
2. 酸性
①硝酸能使
②硝酸能与反应,例
③硝酸能与反应,例硝酸能与反应,例
【课堂互动4】**金属与硝酸反应
【实验1】cu与浓硝酸反应
过程:在50ml大号玻璃注射器中放入一小串螺旋状铜丝,吸取15ml 15mol 浓硝酸,堵住管口,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现象结论:生成和
化学方程式为:
【实验2】cu与稀硝酸反应
过程:在50ml大号玻璃注射器中放入一小串螺旋状铜丝,吸取15ml 4mol 稀硝酸,堵住管口,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现象结论:生成和
化学方程式为:
总结:反应中硝酸表现出性和性
【归纳整理】
3. 强氧化性(浓度越大,氧化性越
(1)硝酸与铜反应
cu与浓硝酸反应
cu与稀硝酸反应
【课堂互动3】根据新闻材料的**四回答下列问题:
运输浓硝酸罐车是什幺材质的?为什幺会使用这种材质?有什幺原理?
【归纳整理】
(2). 常温下,浓硝酸可使等金属表面生成而,保护内部金属不与浓硝酸反应,故装浓硝酸可用容器盛放。
【小结】
1. 浓、稀硝酸都具有强氧化性;可将变价金属氧化成最**态[如:fe fe(no3)3];
2. 浓硝酸的氧化性强于稀硝酸;
3. 一般情况下:浓硝酸被还原为no2 ,稀硝酸被还原为no,(反应不产生氢气)
4. 硝酸具有强氧化性,几乎可以将所有金属(金、铂、钛除外)氧化。
【实验**】碳与浓硝酸的反应
【归纳整理】
[模拟实验] 碳与浓硝酸的反应
[归纳整理] (3)与非金属单质(碳等)的反应
方程式此反应中,硝酸只表现
三、硝酸的用途
硝酸是一中重要的化工原料,可用于製造炸药、染料、塑料、硝酸盐等,在实验室里,它是一种重要的
【本节课概括梳理】
【迁移应用】
1. 从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角度考虑,大量製取硝酸铜最宜採用的方法() a.cu + hno3 (浓)→ cu(no3)2
b.cu + hno3 (稀)→ cu(no3)2
c.cu →cuo →cu(no3)2
d.cu + agno3 →cu(no3)2
2. 将铁片放入稀硝酸中,会产生什幺现象?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作业】
书面作业:
1、书p84 2(直接做书上)
2、《导与学》p61 7-10
五. 板书:
硝酸一、硝酸的物理性质:
二、硝酸的化学性质
1. 不稳定性
见光或受热容易分解
2. 酸性
3. 强氧化性(浓度越大,氧化性越
(1)硝酸与铜反应
cu与浓硝酸反应
cu与稀硝酸反应
(2). 常温下,浓硝酸可使铁、铝等活泼金属钝化
(3)与非金属单质(碳等)的反应:
方程式此反应中,硝酸只表现氧化性。
三、硝酸的用途
六、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中,自己力图做到诱思**学科教学论中“以认知过程要素为红线,积极落实三个贯穿要素。
”的教学思想,通过“探索感知,认识现象;理性研究,把握实质;学以致用,迁移深化。
”三个教学环节的教学设计,不断诱导思维,激发情意,关注过程,及时反馈,以此落实认知的“探索观察,研究思维,运用迁移”的三个层次要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保持了较高的参与度。
在学生**《抢救浓硝
酸的槽罐车侧翻新闻**》时而悬念顿生,在实验**中主动合作,在归纳规律时积极发言,在理论推导时凝神静思,在知识反馈中满堂喝彩。
正是因为开展**课堂教学,使我的课堂始终充满了激情,使学生充满了自信,使师生关係更加和谐,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深深感受到了诱思**学科教学论的巨大魅力。
运用张熊飞教授的“**性学习方式”,按照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观察(探索)—-思维(研究)――迁移(运用)”来设计教学过程,始终饱含情意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做、动脑思、动笔写、动口议、动眼看,充分实现了五官并用,全面诱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掌握知识。
做到了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更知其如何然,真正实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教师适时点拨使各知识点自然的串在一起,课堂气氛和谐,教学效果在原来基础上有了明显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