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师读书笔记大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术教师读书笔记大全
篇一:美术读书笔记
《美术,另一种学习的语言》读书笔记
人大附中朝阳学校曹晓娇最近看了一本是一个美国教育学家科汉盖纳著的《美术,另一种学习的语言》一书。

虽然这本书我只读了一半,但是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有趣的教育方法已经让我对自己所教的学科有了新的认识。

边读边想,触发了许多感想,并记录了下来,限于我本人学力,有些地方可能不是非常妥帖,好在有感而发,对于严密的逻辑关系也就不讲究深入细致的推敲了。

一、让你的指尖对你说,你并非总是需要语言—本书主要观点摘要。

综观美术教育的开展历史,里德与罗恩非德的工具论与纳艾斯与克里的本质论成为了两种主要派别。

持本质论观点者,强调科目中心,注重通过严谨的美术学科内容的设置来实现美术教育价值,工具论观点者那么更强调美术的教育功能,如创造力的培养,他们重视教育过程,但无视创作效果。

通览全书,我个人以为《美术,另一种学习语言》这一本书的观点附属于工具论,即主张通过美术实现教育价值。

这种观点我们很清楚地可以从书中探讨的主要内容上看出。

本人当然认同这种观点,引用“让你的指尖对你说,你并非总是需要语言〞这句话也是再次强调美术教育的重要性。

该书分三章,主要内容主要有:第一章美术与儿童,涉及课堂中的美术活动与儿童美术的本质两个课题,主要探讨美术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以及美术为什么是学生在开展、个性、情绪、交流上的一种有效途径。

第二章美术与学习,主要探讨美术能否有助于以及如何有助于学生了解自我,提升学生的学习思维,培养学生学习观察以及了解自身及他人的情感。

第三章美术与学校,主要探讨美术与其他课程结合的可能性,有利于美术学习的学校环境如何布置,美术教学评价的方法,与家长交流的方法以及美术在帮助少数民族、贫困儿童、非语言儿童、富裕儿童、天才儿童、障碍儿童开展上的作用。

如果再作具体一些的阐述话,又可细化为以下内容。

〔一〕通过美术教育能更好了解儿童,也能促使学生理解自己,开展自信“艺术提供了理解儿童的思想和情感的一种方法。

它能使儿童自身与他们的思想更紧
密地联系起来,而使儿童更好地理解自己。

〞“当儿童开始懂得他们有力量改变和重构他们创造的形状时,他们就开展了自信和对自己能力和果敢的欣赏力。

以上是来自书中的两段话,足以印证作者的:“通过美术教育能更好了解儿童,也能促使学生理解自己,开展自信〞的观点
〔二〕儿童美术的特点是表达自己的内心思想,获得自我肯定。

“儿童的美术表达思想,探索美术媒体,并使自我得以肯定。

〞“他们更多地沉入创作过程中,而不顾他们的作品将被如何评价〞分析儿童美术时,最根本的方法应是对儿童及其自发性的探寻。

能够说明的是,作者认为儿童美术具有自发性与原生态性〔这一点我国儿童美术研究者杨景芝持同等态度〕
〔三〕美术教育不仅关心儿童的自我表现,也要通过技术指导和扩展参照矿框架来开展儿童这种观点在证明了我们美术教学的必要性的同时也提出了教学的指向。

以下是作者的原文片断,大家可以品读出一二。

“美术教育关心早期儿童美术作品和他们更年长时的美术作品,前者通过提供适宜的材料和自我表现的时机来推进,后者那么通过技术指导和扩展参照框架,即了解人类经验的范围和个人拥有的可能性来开展〞
美术能开展儿童形象思维、阅读能力等一系列思维品质与能力对于美术能开展儿童形象思维能力这一点我们早已认同,在〈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也有详细的阐述,现实中,儿童为一张画取名就是最好的表征。

提高阅读能力那么是一种我们以前较无视的观点,不过随着“视觉文化时代〔指文化脱离以语言为主导的理性主义形态、日益转向以形象、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的形态—王大根.2022〕〞的到来,阅读图像能力的培养成为大家越来越关注的课题,美术能提高阅读能力也就成了铁板丁丁的事了。

〔四〕美术是一种交流,情绪宣泄的手段,是儿童个性品质的表征,是儿童了解自我的手段,这一点我们不难理解,我们时常可以看到儿童一边画画一边自言自语的样子,多数绘画时〔除非强迫〕他们都是在一种自发性的情感表达中,通过绘画〔美术〕儿童也能进一步展示自我了解自我。

〔五〕美术教育帮助儿童了解自我的活动建议
作者认为美术教育应帮助儿童了解自我非常重要,并建议设计以下一些活动,玩一种关于我的游戏,装扮望远镜,做画夹子写出兴趣爱好,画自己,全班相集,用粘泥表示对自我的想法,化装戏剧游戏。

美术提高学生的认识技巧的活动建议,美术能促进知识的积累和个人的解释能力,训练认识技巧的活动有:制作拼贴壁画、根据模特画画、画诗意、创造想象的动物和地方、作平面和立体图、感觉训练、印图案、分类拼贴、动态雕塑、运动画、班级滑稽专栏、比拟。

美术促进观察能力的活动建议。

作者认为每个人的观察具有差异,学习观察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色彩意识、形状和形式、质地。

促进观察的活动有:在色彩方面,设计一个顶板投射器、玩彩色胶片、在形式方面,闭眼泥塑、塑造扭动动物、在家里欣赏自然形式,在质地方面,做质地簿、碎布拼贴。

美术促进情感开展的活动建议。

美术有效释放儿童个人烦恼,能开展他们对自己的情感和周围人的情感的理解力。

有关活动:薄纸拼贴、情感泥塑、做面具、做木偶。

在阅读的时候,我突然想到,这是作者的一种课程综合的思想。

作者认为美术完全可以综合社会学习、科学学习、语言艺术学习、数学学习一起进行教学。

并提出了以下活动建议:从信号、符号到设计,做块故事布,动物行为的视觉记录。

另外,作者还花了一些篇幅阐述了自己对智力、创造性和智商测验看法,分析了美术与少数民族儿童〔强调了民族自身文化教学〕、贫困儿童〔依靠美术弥补与社会别离的裂痕〕、非语言儿童〔美术是非常好的交流方法〕、富裕儿童〔开展健康的自我表现〕、天才儿童〔建立课后兴趣小组〕、障碍儿童〔开展障碍以外的其它方面的敏感性〕等各类特殊儿童的关系。

谁正被造就,陶工还是陶壶?——本书对当前美术新课程改革的启迪。

谁正被造就,陶工还是陶壶?这句话来源于这本书的“目的说明〞里。

原意是陶工在制作陶壶的时候不仅造就了陶壶也造就了自己的技能。

运用在这里,说明我阅读了本书不仅了解了作者的观点也对新课程美术教学实践有了一些粗浅想法。

以下择要阐述一二。

〔一〕教学要注重审美
美术教育的核心是审美,审美作为美术教学的重要理念是我们美术教师一直推崇的,在该书中也倡导这样一种观念。

〔二〕教师教学的责任在于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我个人一直赞同在美术学科〔其它学科〕开展探究学习,但是坚决反对将探究学习视为唯一的教学方法。

事实上,不管是从知识的快速有效传承角度还是能力的培养角度,两者的相互有机结合才是最正确的选择。

从这一点看,作者的观点存在一些片面的地方。

〔三〕确定有意义的目标,技术只是手段
作者认为“在美术中,儿童必须在有意义的目标确定后,技术才能被决定.〞关于这一点,作者在导言中一再强调“技术不应是一堂课的唯一目的,技术掌握应为个人表现效劳。

〞确实,美术是个人的、是生活的,作为技能应该为美化生活、转达情感效劳。

〔四〕评价要在集体与个人两方面进行
从某种角度审视,集体评价注重群体意识的培养,个体评价注重自我意识的培养。

在评价时我们使用的有效方法是“只能以儿童自己的年龄、生活、思想和情感为背景〞。

具体操作方法很多,比方:将学生代表作品保存在文件夹内。

〔五〕注重差异教学
〔六〕教学中我们要时刻注重,教学途径的多样性,教学评价的差异性。

这里可以借用作者论述儿童绘画开展阶段规律所用的一句话“谨防使用公式给每位学生铁上标签和进行分类〞〔原意是,教师不要强行将学生按照罗恩菲德与皮亚杰的美术认知开展年龄分段进行分类,在这里是指不要搞一刀切的评价方法。

〕我师范时的老师曾对我说,阅读其实是一种休息。

我现在尚不能到达这种境界。

只是觉得阅读能增长见识,俗语云“山中一日、世上千年〞。

自觉一日不读书边有落伍的感觉,因此,大多数时候也逼着自己学习。

以上的读书笔记思考的不能算很深入,只是一时兴趣而已,如果同道中人阅读后有所收益并引发探讨,那便是我求之不得的了。

篇二:美术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读书心得体会
最近,利用空闲时间我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收获不小,《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书心得。

《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中提到了学会赞美,赏识。

这不禁使我想到:赞美和赏识他人表达了一种智慧——你在欣赏他人的时候也在不断地提升和完善着自己的人格;赞美他人表达了一种美德。

教育中,总有这样一些画面,学生的顽皮淘气,教师宽容笑对,节之有法;总有这样一些画面,学生贪玩懒散,教师坚持笑对,培养习惯;总有这样一些画面,学生心灵受伤,教师真诚笑对,平等交流,抚平创伤,点燃信心,托起希望??总有这样一些画面让我们感动,让我们发自内心地为之赞美!
我们的学生年龄虽小,内心却也是丰富、敏感的,心得体会《《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书心得》他们更需要教师的赞美,需要教师发自肺腑的真诚赞美赏识,愿学生在教师们的赞美和赏识中长大,愿老师们在赞美之中成熟、优秀。

教师要有静气,就是要静下心来备每一堂课,静下心来批每一本作业,静下心来与每个孩子对话,静下心来研究学问,静下心来读几本书,静下心来总结规律,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静下心来细细的品位与学生在一起的分分秒秒??
读着郑杰的这一百条新建议,我对自己的这一职业有了更新的认识,“完整的人〞、“称职的员工〞、“理性的教育者〞、“自由职业〞教师职业的这四重境界也将会是我求索路上不停的追求。

课余,我还读了《今天怎样当教师》,虽然书中的100个教育案例都是出自中小学校园,然而却关系到所有教育战线上的教师们对教师这个职业的理解。

今天,我们应该怎么当教师?书中一言以蔽之:光有良好的师德是不够的,光激情燃烧是不行的,还要有科学的思维方式,真正的专业水平。

要当好教师,要有科学的思维方式。

在工作中,对待问题要多问“为什么〞,学会理性的思考进行分析。

下面对书中的一那么案例发表自己的感触:下面对书中的一那么关于教师的爱的案例发表自己的感触:
案例中讲的是一名老师帮助一个学习成绩差且没有兴趣的孩子培养兴趣,提高学习成绩的案例,案例中,那名老师的耐性让人佩服,他真的是倾注了自己的爱给学生。

感动之余不仅想到,如果有人问我:“你会喜欢每一个学生吗?〞在没有看书之前,我会不假思索的脱口而出:爱每一个孩子是教师的职责。

这不正
是经常教导我们的思想吗?要全身心的把爱无私的奉献给每一个孩子们?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不正是教师的职业精神吗?我们的教师行为是否与说的相一致?面对案例中的学生,自己是否能向那位老师那样耐心呢?这时我不禁想到了自己在看到成绩优秀同学那一字不差的作业时的心花怒放,和看到成绩较差同学那满
是狼籍的作业时的怒火攻心,反省一下,我是否真的做到自己所说的爱每一个学生,真正做到一视同仁呢?细细品位王老师的点评,不禁让我感触颇深,她说:“要区分职业的爱和私人的爱〞,书中说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主要是职业的爱,而不是私人的爱。

因为任何一个人爱的付出,都是有选择,有重点的,“博爱〞不仅会把人累死,更把教师的职责范围扩大。

是啊,职业的爱是必须做到的,但私人的爱是无法强求的。

教师就必须用教师的职业的爱去对待每一个孩子,在孩子有困难时,在孩子做错事时,在孩子得到进步时,作为教师才能一视同仁的对待,教师的爱就是渗透在平时的点滴中,贯穿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

简单的几句话让我豁然开朗。

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这个极端的教育谎话像枷锁一样天天束缚着我,使我常常生活在自责和愧疚之中,使我天天疑心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我真的就认为我就是那个不会教的教师,否那么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学生不会学习呢。

今天通过学习我才知道,它只是一种浪漫主义的宣传鼓励口号,而绝不是评价教师工作的客观标准。

我们轻松上阵,用智慧教出趣味,用新观念育出不同的人才,快乐地生活,快乐地工作,做一个享受教育的阳光教师吧!
篇三:关于美术的读书心得笔记
关于美术的读书心得笔记
党岔中学:侯涛涛
《美术教育与人的开展》的作者是我国具有近四十年的教学实践经历的著名的儿童艺术教育家杨景芝。

是一本儿童美术教学法研究方面的专著,书中具体介绍了通过美术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促进儿童全面和-谐开展的教学经验,以及通过长期探索而建立的儿童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

作者在书中根据自己
切身经历和进行的教育实践研究,以美术教育开展的新观念,全面系统地分析和论述她对儿童美术教育的认识和体会。

本书作者以经过近二十年对儿童绘画能力开展的教学实验研究,她总结的教学理论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倡导意义、作用。

杨老师在儿童艺术教育实践中一直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每前进一步,心中都装着国际艺术教育变幻的风云,同时也没有忘记与中国特殊的国情和人情相结合。

正如杨老师表示的:“我试图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儿童美术教育途径,我不赞成脱离儿童实际的传授知识技能为目的的美术教育学科中心论,反对用模仿的教学方法压抑儿童创造力。

另一方面,我又感到教学内容完全从儿童兴趣出发存在缺乏,它缺乏科学系统的教学体系……致使教育产生放任自流的不良后果……我主张美术教育依靠开展儿童知觉、美感和创造性,促进儿童成长。

〞杨老师不管对她的理论还是实践,都浸透着一种爱心,诚如她在书中指出的“爱与尊重是教育的出发点。

〞这里不仅有对其从事的艺术教育事业的爱,还有对她的教学对象的爱,对儿童作品的爱、对儿童在绘画
中表达的天真烂漫的个性和情感的爱。

另外,杨老师的艺术教育和实践还具有严肃性和认真性。

本书洋洋20余万字,涉及了艺术教育的方方面面,凝聚着杨老师多年心血的结晶。

《美术教育与人的开展》一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是美术教育与人的开展,从走进根底教育天地谈起,到具体阐述美术教育与人的素质开展。

从儿童接受美术教育的心理特征分析,到构建开放性教学实践体系的具体做法。

下篇是儿童美术教学方法研究。

具体论述了杨老师的教育观和教学方法,以及多年来总结的“教的艺术〞。

杨老师通过上下篇理论与实例的论述,让我们全方位、多角度的了解艺术教育特点,及儿童艺术教育的一些科学教育方法。

在书中,我特别欣赏的是杨老师提出的“从爱心出发进行教育〞的主张,她在书中指出“在儿童稚嫩的心里最看重教师对他的态度,教师的爱最具有吸引力,它能激发儿童的学习热情。

儿童的学习动力常产生在对教师的眷恋。

〞确实,爱就是力量,它能给人勇气,它能催人奋进。

所以在我们的教学中,作为教师应当主动接近学生,以自己对美术的热爱,鼓励学生对美术的热爱,以自己对学生点滴进步的由衷快乐,点燃学生对艺术的兴趣,以自己平等参与学生活动的行为,
增加学生对她的美术课堂的眷恋,真正做到用爱心和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

相信,我们的美术教育一定能芝麻开花节节高,也会培养出更多艺术的花朵。

这是一本好书,一本可以成为美术老师办公桌上的专用书。

杨老师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和理论成果,为艺术教育开辟了一片净土。

也是我们的一位良师益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